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中国健康心理学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China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중국건강심리학잡지

  • 主管单位: 健康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26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1-5257/R
  • 国内刊号: 段建勋
  • 发行周期:
  • 邮发: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幸福花园 505-9-201 信箱
  • 曾用名: 健康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编委会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城乡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行为的司法鉴定

    作者:姚付新;刘双臣;孙德江;王鸿勋;张家明;孙毅;魏立和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案的城乡差异及相关的精神病理学特征.方法 采用自编犯罪学调查表对62例城镇精神分裂症凶杀案与72例农村精神分裂症凶杀案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凶杀行为的主要原因均为幻觉、妄想,但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受教育水平偏低(t=6.09,P<0.01)、外显精神症状较为突出(x2=5.13,P<0.05),被害人以邻居多见(x2=3.46,P<0.05);城镇精神分裂症凶杀案中无业人员多见(x2=9.01,P<0.01).结论 文化差异及经济、环境因素对精神分裂症的凶杀行为存在影响.

  • 右佐匹克隆片治疗更年期失眠疗效分析

    作者:陈志斌;叶庆红;唐锴;黄碧艳

    目的 评价右佐匹克隆片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将68例更年期失眠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患者每晚睡前服用右佐匹克隆片1.5~3mg;对照组患者每晚睡前服用氯硝西泮片1~4mg.连续服用3周.采用睡眠障碍量表(SDRS)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的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检查以评价安全性.结果 两组均有显著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8.2%和82.4%,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0.47,P>0.05).两组TES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66,3.71,5.98;P<0.01).结论 右佐匹克隆治疗更年期失眠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氯硝西泮少.

  • 帕利哌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晓伟;刘亮;邹凯;范洁

    目的 探讨帕利哌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4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帕利哌酮治疗12周,治疗前后进行修订韦氏成人记忆量表(WMS- RC)记忆广度(M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等评定,并与45例正常人对照.结果 研究组治疗12周后,PANSS量表各项指标分值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研究组治疗前后WCST卡片总数(t=3.93,P=0.000)、持续错误(t=2.09,P=0.039)、随机错误(t=3.78,P=0.000)、WMS-RC总分(t=2.37,P=0.020)、记忆商数(t=4.20,P=0.000)均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组治疗后在上述WC-ST、MS数字广度与对照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前WCST卡片总数、持续错误、随机错误与PANSS总分呈正相关,而WMS- RC总分、记忆商数与阴性症状因子分呈负相关.结论 帕利哌酮对精神分裂症有良好的疗效,并能改善认知功能障碍.

  • 精神分裂症患者功能失调态度和自动思维及其与精神症状的相关性

    作者:赵子丛;董毅;谢雯;程赓;张爱国;章龙泽;张晓倩;张免;李倩倩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功能失调态度和自动思维水平及其与精神症状的关系.方法 采用功能失调态度问卷(DAS)、自动思维问卷(ATQ)、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CDSS)对6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估,同时采用DAS和ATQ对65名正常对照者作评估.结果 患者组ATQ分和DAS总分及其脆弱性、吸引和排斥、完美化、强制性和认知哲学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组ATQ分与DAS总分(r=0.424,P<0.01)及脆弱性(r=0.398,P<0.01)、吸引和排斥(r=0.246,P<0.05)、完美化(r=0.492,P<0.01)、强制性(r=0.247,P<0.05)、寻求赞许(r=0.307,P<0.01)和自主性态度(r=0.340,P<0.01)因子分呈正相关;ATQ分与CDSS分呈正相关(r=0.369,P<0.01);DAS总分与PANSS总分(r=0.267,P<0.05)、阴性症状分(r=0.251,P<0.01)及CDSS分(r=0.465,P<0.01)呈正相关,控制CDSS分后,DAS认知哲学因子分与PANSS阴性症状分的相关性仍具显著意义(r=0.250,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较高的负性自动思维和功能失调态度,刻板的认知方式与阴性症状存在相关,提示认知心理治疗的重要性.

  • 利培酮口服液合并氯硝西泮与氟哌啶醇肌注后换用利培酮口服液临床对照研究

    作者:蒋幸衍;徐清;周德祥;方馨怡;陆雅娜;夏鸣华

    目的 比较利培酮口服液合并氯硝西泮片与氟哌啶醇肌注控制精神分裂症兴奋激越症状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在兴奋激越控制后以利培酮口服液替换氟哌啶醇肌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65例兴奋激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3例随机分入研究组,利培酮口服液(2~6m/d)合并氯硝西泮(2~4mg/d),第8天起氯硝西泮逐渐减量,共观察49d;32例分入对照组,前7天氟哌啶醇肌注(10~20mg/d),第8天起逐渐替换为利培酮口服液(2~6ml/d),共观察49d.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兴奋激越项目(PANSS-EC)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分别在入组时及治疗第7天、第14天、第49天各评定1次.结果 两组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0.14,P>0.05).治疗前后比较,两组PANSS总分从治疗第7天起下降有显著性差异(t=2.27,2.39;P均<0.05),从治疗第14天起下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3.40,4.30;P均<0.01);两组PANSS-EC评分从治疗第7天起下降并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7.01,8.44;P均<0.01);两组治疗同期PANSS总分、PANSS-EC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49~1.82;P均>0.05).研究组肌强直、震颤、静坐不能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x2=5.63~10.46;P均<0.05).结论 利培酮口服液合并氯硝西泮可有效安全地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兴奋激越.用氟哌啶醇肌注控制兴奋激越后直接换用利培酮口服液,也能保持疗效.

  • 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障碍对照研究

    作者:吴斌;吴震卿;钱富强;谭黎峰

    目的 比较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老年期痴呆患者行为和精神症状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60例老年期痴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疗程8周.在治疗前、治疗2、4、8周末采用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行为评定表(BEHAVE-AD)评定疗效,并同时观察2组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2组治疗后BEHAVE-AD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2组在治疗2周末起BEHAVE-AD评分有显著下降,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P>0.05),治疗8周末,喹硫平组有效率为93.3%,利培酮组有效率为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18,P>0.05).结论 喹硫平治疗老年期痴呆精神行为障碍疗效与利培酮相当,但不良反应较利培酮少,更适用于老年患者.

  • 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对照研究

    作者:袁菁;邹凯;蒋兴衍;徐清;夏鸣华;赵彦

    目的 评价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阿尔茨海病患者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54例伴有精神行为症状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随机分为喹硫平组和利培酮组,疗程12周.采用神经精神问卷(NPI)评估治疗效果,阿尔茨海默病评价量表-认知分表(ADAS-Cog)评估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并分别于0,1,2,4,6,8,10,12周评定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同时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清泌乳素(PRL)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NPI分值明显下降(t=2.02~4.39,P<0.05),但是ADAS- Cog升高(t=2.15和2.73,P<0.05).喹硫平组治疗前后泌乳素水平改变不明显(t=1.10,P>0.05),而利培酮组泌乳素水平明显升高(t=3.97,P<0.05).喹硫平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7%,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利培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其中1例出现意识障碍.结论 喹硫平和利培酮均能改善BPSD,但喹硫平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优于利培酮.

  • 综合服务团队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综合干预的研究

    作者:郑宏;陈思路;汤爱娣;周路佳;季卫东

    目的 分析综合服务团队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 102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2例),由综合服务团队对研究组进行1年干预,对照组给予一般服务.在入组时和1年末分别对两组采用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评估量表(SSforPMI)、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并分析复发指标.结果 采用非参数检验,1年干预后前后2次评估样本间PANSS量表阳性分减分(Z=-3.352,P<0.01)、精神病因子分减分(Z=-2.862,P<0.01)有显著性差异,阴性分减分有显著性差异(Z=-2.491,P<0.05);再次评估时两组样本间PANSS阳性分减分和SSRS总分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x2=4.01,P<0.05).结论 综合服务团队干预有利于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及康复,减少复发,帮助其获得更多社会支持.

  • 丙戊酸镁缓释片对精神分裂症兴奋状态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忠;王立娟;孙玉涛

    目的 探讨丙戊酸镁缓释片联合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兴奋状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4例有兴奋状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丙戊酸镁缓释片联合抗精神病药组(合用组)32例,单用抗精神病药组(单用组)32例治疗4周.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结果 治疗4周后合用组较单用组的BPRS评分显著降低(t=6.00,P<0.01),治疗显著而快,不良反应少(t=2.80,P<0.01).结论 丙戊酸镁缓释片联合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兴奋状态起效快,疗效好.

  • 认知康复训练对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作用

    作者:宗丽春;唐红

    目的 探讨认知康复训练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作用.方法 将6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多奈哌齐治疗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认知康复训练.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末分别对两组患者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定痴呆状况、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在治疗6月末,研究组MMSE评分较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有显著升高(t=2.33,2.43;P<0.05),研究组ADL评分较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有显著降低(t=2.23、2.14,P<0.05),对照组MMSE及ADL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1.44,P>0.05).结论 认知康复训练有利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 喹硫平合并小剂量丙戊酸钠治疗老年期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研究

    作者:陈彩霞;吴震卿;徐清;陆雅娜

    目的 比较喹硫平合并小剂量丙戊酸钠与单用喹硫平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方法 61例老年期痴呆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与单药组,进行双盲对照治疗,时间为2周,在治疗前、治疗第1、2周末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进行评分并分析.结果 第1周末,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为74.19%,单药组总有效率为40.00%,两者之间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9,P<0.05).第2周末2组之间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0,P>0.05).BPRS评分比较,联合用药组在第1(t=2.12,P<0.05)、2(t=2.45,P<0.05)周末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单药组在第2周末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P<0.05).结论 喹硫平合并小剂量丙戊酸钠能更快,更有效地控制老年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

  • 齐拉西酮对女性精神分裂症疗效的随访研究

    作者:闾金杰;席杨;李海玲;徐冬梅;刘玲;冯宝珍

    目的 探讨齐拉西酮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 将100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齐拉西酮和利培酮治疗,疗程8周,治疗结束后作1年的随访研究.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副反应量表(TESS)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 74)进行相关评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间各项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BPRS、GQOLI-74总分及治疗依从性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提高(P<0.05~0.01);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4%和92%,无统计学差异(P>0.05);8周内两组间各时点BPRS总分无统计学差异.出院1年后,研究组的BPRS总分及社会功能分均优于对照组;复发率、再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齐拉西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能较好地控制精神症状;不良反应小,治疗依从性好,尤其适合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长期康复.

  • 度洛西汀与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焦虑共病对照研究

    作者:张菁;陈晓刚;徐晓燕

    目的 比较度洛西汀与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焦虑共病的疗效.方法 对73例脑卒中后抑郁焦虑共病患者随机分为度洛西汀组和西酞普兰组,疗程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1、2、4、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 治疗6周后两组HAMD和HAMA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治疗1周末度洛西汀组疗效优于西酞普兰组(t=-2.312,-2.278;P均<0.05);治疗6周后度洛西汀组有效率为88.88%,西酞普兰组为86.48%,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2,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度洛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焦虑疗效与西酞普兰相似,起效时间快于西酞普兰.

  • 集体心理治疗对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恒;王百灵;周莉莉;彭光海;樊莹莹

    目的 探讨集体心理治疗对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 将60例经急性期治疗后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实行常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及一般工娱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集体心理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应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威斯康星卡片法分类测验(WCST)及临床记忆量表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WAIS、WCST及临床记忆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t=2.861~4.953,P<0.05或P<0.01).其中以联合集体心理治疗的联想学习、记忆商数、WCST正确百分数和随机错误数成绩较常规治疗为好(t=3.651~5.214,P<0.01).结论 集体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有积极意义.

  • 丙戊酸钠与碳酸锂对躁狂发作患者体质量、神经肽Y、瘦素影响的研究

    作者:陈琪;宋梓祥;徐乐平;孙剑;李宁;仲爱芳;纪菊英;汪莉;潘园园;程祺;余海鹰

    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碳酸锂治疗对躁狂发作患者体质量、神经肽Y、瘦素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80例躁狂发作患者,随机分组后分别接受丙戊酸钠、碳酸锂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2、4周末体质量、神经肽Y、瘦素的变化.结果 丙戊酸钠组体质量4周末显著高于0周(t=2.078,P=0.046),神经肽Y4周末显著高于2周末、0周(t=2.286,P=0.029;t=3.620,P=0.001).碳酸锂组体质量、神经肽Y在各时点无显著变化(t=0.477~1.173,P=0.515~0.256;t=0.873~1.237,P=0.424~0.193).两组的瘦素虽有增高趋势,但差异均无显著性(t=1.148~1.355,P=0.259~0.185;t=0.895~1.292,P=0.431~0.190).4周末丙戊酸钠组神经肽Y变化值与体质量增加呈正相关(r=0.396,P=0.022).结论 丙戊酸钠可致躁狂发作患者体质量增加和神经肽Y、瘦素升高,但以前两者为著,且神经肽Y的升高与体质量增加有相关性.

  • 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帕金森病伴发抑郁对照研究

    作者:谢新凤;黄承繁;潘润德;黄信荣;李春

    目的 探讨西酞普兰治疗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52例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用西酞普兰和阿米替林治疗8周;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临床疗效,用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2、4、8周末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两组各时段评分相近(P<0.05或<0.01);两组治疗8周末的临床疗效相当(P>0.05);研究组治疗2、4、8周末TE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西酞普兰治疗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疗效较好,安全性好.

  • 珠江三角洲创伤事故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史蕾;杨芳梅;张细顺;陈丽光;郭秋;陈秋莲;邢曙;宋意;周克雄

    目的 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创伤事故后住院患者应激障碍(PTSD)症状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 于2009年4月-2010年2月抽取珠江三角洲地区6个城市7所医院住院创伤患者,采用自编问卷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自评量表(PCL-C量表),调查PTSD症状发生率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①554例有效样本PCL-C评分均值为(31.94±11.68),PTSD症状筛查阳性率为28.5% (PCL-C分值≥38分),其中重度为7.8%(分值≥50分);②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女性(x2=15.937,P<0.001)、受教育程度低(x2=9.597,P<0.05)、多部位伤(x2=8.093,P<0.01)、预期生活自理程度差(x2=15.757,P<0.001)、预期无工作能力(x2=19.036,P<0.001)的患者PTSD症状发生率较高;③社会支持方面,缺乏友情精神支持的患者PTSD的发生率较有大量友情支持的患者高(x2=13.307,P<0.05).结论 珠江三角洲地区创伤事故后PTSD症状发生率较高,性别、受教育程度、创伤严重程度、对未来生活的不良预期及缺乏社会友情支持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 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和认知态度的关系研究

    作者:薛璟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与认知态度的关系.方法 利用乳腺癌患者特异性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ICP-BR(V1.0)]、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对42例乳腺癌患者进行评定,并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①认知态度的脆弱性、自主性、强制性、吸引和排斥维度都与生命质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0.583,P<0.01)、(r=0.521,P<0.01)、(r=0.419,P<0.01)、(r=0.329,P<0.05);②认知态度的脆弱化(t=5.544,P<0.01)和依赖性(t=-2.831,P<0.01)维度可以更好地预测生命质量.结论 乳腺癌患者的功能性失调态度对其生命质量的影响有显著意义.认知态度对生命质量的影响值得关注.

  • 高血压患者应激反应特点及应对方式

    作者:宋玉美;蒋红;张澜

    目的 了解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反应的特征及与健康人群的差异,压力任务下的反应和皮肤电阻的关系.方法 使用实验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高血压患者和健康居民进行研究.结果 ①两组在恢复期的心血管反应差异显著(t=-2.086,P<0.05);对照组恢复期的皮肤电阻变化值较病例组高(t=-1.322,P<0.05);②消极应对方式和基线期、任务期的额肌肌电值呈负相关(P<0.05),消极应对方式和恢复期的额肌肌电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 在生物反馈治疗中,加强对患者应对方式方面的干预,有利于提高健康水平.

  • 行为疗法对A型性格青光眼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郭丽花;李辉

    目的 探讨行为疗法对A型性格青光眼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作用.方法 将32例A型性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行为组20例和对照组12例.行为组在常规药物、手术治疗的同时给予行为疗法干预,对照组只给予常规药物、手术治疗,分别应用中文版SF- 36量表对A型性格青光眼患者进行测定,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QOL),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眼压达标率.结果 行为组SF- 36量表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行为组眼压达标率为90.0%,而对照组眼压达标率为5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01,P=0.036).结论 行为疗法可明显提高A型性格青光眼的眼压达标率,增强治疗的信心,从而促进康复,达到提高A型性格青光眼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 肺结核患者抑郁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

    作者:周伶俐;王晓琴;熊海荣

    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抑郁状况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为进一步实施护理干预积累临床资料.方法 对100例肺结核患者,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社会支持量表(SSR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调查,分析社会支持对患者抑郁状况的影响.结果 本组患者SDS评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t=10.513,P=0.000),阳性率56%;SDS评分与SSRS各因子分和总分显著负相关(r=-0.776、-0.462、-0.781和-0.833,P均=0.000).结论 肺结核患者普遍存在抑郁情绪,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降低和缓解抑郁.

  • 患者信任医生与焦虑、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关系

    作者:梁明明;李晔;鲁铱

    目的 探讨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焦虑状况和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之间的关系,旨在研究医患关系及改善对患者健康的作用.方法 通过对住院患者的调查,编制患者对医生的信任量表,并结合SF- 36健康状况问卷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展开研究.结果 ①患者信任医生量表包括“患者中心”和“职业素养”2个维度,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②市级医院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程度显著高于县级医院患者(t=3.62,P<0.001);③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程度对其状态焦虑有预测作用(β=-0.248,P<0.01),对生命质量的活力(β=0.278,P<0.01)、社会功能(β=0.322,P<0.001)、情感职能(ββ=0.197;P<0.05)、精神健康(β=0.223,P<0.05)有预测作用;④焦虑在患者对医生的信任与生命质量之间有中介作用.当焦虑进入回归方程时,信任对活力的预测效应由0.278降至0.148、对社会功能的预测效应由0.322降至0.233、对情感职能的预测效应由0.197降至0.147、对精神健康的预测效应由0.223降至0.096.结论 患者的信任可通过降低焦虑等途径间接影响患者治疗和康复.

  • 汶川地震一线救援军人半年后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

    作者:赵彬;王焕林;高志勤;过伟;余海鹰;施建安;孙剑;毕银花;闫同军;欧阳晖;Jin Hua

    目的 评估汶川地震救援军人半年后生存质量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的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抽取救援军人1060例,以健康状况量表(SF- 36)对调查人群的生存质量进行测量,自制一般人口学量表、Davidson创伤量表、地震经历量表、Beck抑郁量表、Beck焦虑量表对调查人群进行评估,多元逐步回归筛选风险因素.结果 ①救援军人的SF- 36总分(t=-8.352,P<0.01)及生理功能(t=-2.113,P<0.05)、躯体疼痛(t=-7.724,P<0.01)、总体健康(t=-52.298,P<0.01)、精力(t=-6.994,P<0.01)得分低于地方常模,社会功能(t=1.990,P<0.05)、精神健康(t=4.093,P<0.01)得分高于地方常模,生理职能(t=-1.265,P>0.05)、情感职能(t=-0.55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多元逐步回归显示影响救援军人生存质量的危险因素为焦虑抑郁程度、服役满意度、创伤后症状的严重程度、创伤暴露程度及饮酒.结论 救援军人半年后生存质量低,通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甚至药物治疗等可能对其有益.

  • 进疆野战部队新兵适应不良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孟新珍;丁魁

    目的 调查了解进疆野战部队新兵适应不良的影响因素,为新兵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2年度288名进疆野战部队新兵新训第一周用军人适应不良自评量表进行测评.结果 ①新兵适应不良各因子分显著高于全军士兵常模(t=8.517,P<0.01);城市新兵情绪障碍得分显著低于农村新兵(t=-3.409,P<0.01);独生子女适应不良总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新兵(t=-6.053,P<0.01);在适应不良总分上有工作经历新兵显著高于无工作经历新兵(t=-5.516,P<0.01);②≥21岁新兵各个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龄段;大专以上新兵在不同文化程度中得分低.结论 进疆野战部队新兵心理适应能力低于全军士兵水平,城市、非独生子女、有工作经历、文化程度高、年龄较大新兵有较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 员工情绪智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作者:孟凡杰;张岗英

    目的 探究员工情绪智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采用情绪智力量表(WLEIS)、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 90),对249名来自不同单位的员工进行调查.结果 ①心理健康状况不同的员工情绪智力存在显著差异(t=2.737,P<0.01);②情绪智力、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显著相关(r=-0.226,-0.177,0.391;P<0.01);③回归分析表明,情绪智力、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对心理健康症状有显著的预测作用(t=-3.639,-2.828,6.674;P<0.001).结论 情绪智力、应对方式对员工心理健康有预测作用,情绪智力在积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 服刑时间对罪犯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作者:吴红顺;林榕发;陈育鑫

    目的 探讨服刑时间对罪犯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以症状自评量表(SCL- 90)为工具,对福建省某两所监狱的280名罪犯进行了调查.结果 与全国常模相比,已服刑时间3年以下的罪犯组、已服刑时间3~5年的罪犯组在SCL- 90的大部分因子和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已服刑时间5年以上罪犯组在SCL- 90的所有因子和总分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t=6.18,3.95,3.24,4.68,5.29,5.77,4.75,4.93,6.33,5.63;P<0.001);已服刑期不同的罪犯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9个因子上和总均分上存在显著差异(F=7.167,P<0.001,F=8.944,P<0.001,F=3.455,P<0.5,F=6.230,P<0.01,F=6.766,P<0.001,F=6.626,P<0.01,F=6. 990,P<0.001,F=5.164,P<0.01,F=4.162,P<0.05,F=6:666,P<0.001);捕前职业、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犯罪类型、判刑次数对罪犯心理健康水平差异的影响不大,其中仅不同捕前职业罪犯在敌对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F=3.79,P<0.05)和初犯与重犯在焦虑(t=2.11,P<0.05)、敌对(t=2.45,P<0.05)因子上有显著差异.结论 服刑时间的长短对罪犯心理健康水平差异的影响很大,应特别重视服刑时间较长罪犯的身心健康,应重视监狱环境对罪犯心理健康的影响.

  • 新兵人性的复杂性影响因子的路径分析

    作者:郁小红;邵峰;娄振山

    目的 探讨个性、生活事件、心理健康对新兵人性的复杂性的影响模式,为其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人性的哲学修订量表中的人性的复杂性分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症状自评量表、生活事件量表对562名新兵进行心理测评.统计处理采用秩变换单因素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及Amos路径分析.结果 新兵人性的复杂性正性与个性因素(r=0.11~0.18,P<0.01)相关显著;Amos路径分析显示稳定性对新兵个性的贡献大(β=0.74,P<0.01);个性对新兵人性复杂性正性的直接效应(β=-0.27,P<0.001)显著,其在心理健康、人性复杂性正性之间存在显著的间接调节效应(β=0.13,P<0.01).结论 新兵人性的复杂性的认识受个性影响大.

  • 高原部队独生子女官兵焦虑/抑郁状况的调查

    作者:梁爱堂;衣云强;刘宏生;姚小军;王基伟;易正国

    目的 探讨高原部队独生子女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为指导部队独生子女官兵心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团体现场问卷调查方式对驻高原某部220名独生子女官兵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结果 独生子女官兵焦虑/抑郁的检出率分别为29.5%和39.1%;SAS总均分(粗分)为(34.66±8.52),SDS总均分(粗分)为(38.58±10.24)均与中国常模有明显差异(P<0.01);且年龄、军龄、职别、城乡差别及入伍动机均与焦虑/抑郁水平密切相关.结论 ①高原部队独生子女官兵存在较为严重的焦虑/抑郁情绪,且焦虑/抑郁水平较高;②高原环境因素及其产生的心理应激是焦虑、抑郁情绪产生的重要因素;③年龄、军龄、职别、城乡差别及入伍动机等因素均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密切相关.

  • 北京市心理咨询师学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作者:李晓敏;郭镇西;韩布新

    目的 了解北京市心理咨询师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应用《中国人心理健康问卷(CMHI)》及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对参加北京市心理咨询师培训班的652名学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学员以40岁以下青年(85.5%)、女性居多(81.3%);学员参加培训的目的集中于将来从事相关工作(72.9%)及了解自我(50.6%).学员心理健康总分与常模比较无显著差异(t=-0.956,P=0.339),认知效能得分显著高于常模(t=2.00,P=0.046),情绪体验和社会适应得分显著低于常模(t=-3.48,P=0.001;t=-2.11,P=0.035).对心理学了解非常少、想通过培训来了解自我的学员(6.95%)及公务员/办事人员(10.9%)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回归分析表明,学员的经济状况、年龄和对心理学的了解能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结论 学员总体文化程度较高;认知水平较好;部分学员存在情绪困扰和社会适应问题.

  • 铁路员工工作压力源与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

    作者:裴小贝;陈青萍

    目的 探讨工作压力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采用简版工作压力源量表(OSI-2)、症状自评量表(SCL- 90),对256名铁路技术和管理员工的工作压力源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①不同职务铁路员工的人际关系(F=29.12,P<0.01)、工作家庭冲突(F=33.78,P<0.01)、组织结构与气氛(F=10.92,P<0.01)存在显著差异;②线性回归分析证明,此3个变量对心理健康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P<0.01).结论 工作家庭冲突是铁路技术和管理员工的主要工作压力源.

  •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投入及关系

    作者:刘贤敏;周炎根;刘爱楼;傅蕴男

    目的 了解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工作投入现状及其关系.方法 采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与Utrecht工作投入量表对江苏省某市316名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的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工作投入差异均不显著;不同年龄的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工作投入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有统计学意义(F=2.84,2.76,5.63,P<0.05,F=4.82,4.27,4.49,P<0.01);小学教师工作投入与职业倦怠回归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明显,工作投入对职业倦怠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可以通过增加工作投入预防职业倦怠.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双相抑郁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李凝;董玲;王学义

    双相抑郁具有共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本文综述了重复经颅磁刺激改善抑郁情绪的作用机制以及治疗双相抑郁的现状及效果、安全性等.

  • 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的研究

    作者:周桂霞;张金艳;李国荣

    目的 探讨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伴有抑郁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在我院血透室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干预前后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进行评分,并在两组间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SDS、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t=5.1372,P=0.0000;t=7.66616,P=0.0000),且显著低于对照组(t=3.2612,P=0.0019;t=5.1975,P=0.0000);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392,P=0.0873;t=1.8691,P=0.0667).结论 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可显著改善MHD抑郁患者的心理状态.

  • 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对部队医院住院官兵心身康复的影响

    作者:梁学军;甘景梨;刘立志;高存友;赵兰民;张伟红

    目的 探讨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对部队医院住院官兵心身状况的影响.方法 从某战区所辖8所部队医院同期的非精神科508例住院军人中抽取60例作为实验组,6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在入院时和出院时分别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 90)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 74)进行评定,并对生理指标变化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①实验组在入院时和出院时SCL- 90总分及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抑郁、敌对、恐怖、GQOLI-74总分、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躯体功能存在显著性差异(t=3.043~9.648,P<0.05或0.01);②出院时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SCL-90总分及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抑郁、恐怖、GQOLI-74总分、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存在显著性差异(t=2.164~10.752,P<0.05或0.01);③出院时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血糖、血清皮质醇和P300潜伏期及波幅相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t=2.087~6.437,P<0.05或0.01).结论 综合心理行为干预有助于减轻综合医院住院官兵的心理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理指标.

  • 心理干预对飞行人员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影响

    作者:田静;李丽;贲学芳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飞行人员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影响.方法 选取来院疗养的119名军事飞行人员,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实施心理干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心理干预,采用社会支持量表及应对方式问卷对心理干预前后两组飞行人员进行测评,并对干预前后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①心理干预前两组飞行人员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t=0.12,0.74,-0.30,0.67,-0.37,-0.67;P>0.05);②心理干预后干预组飞行人员的积极应对维度(t=2.67,P<0.01)、主观支持度(t=2.85,P<0.01)、对支持利用度的得分(t=2.45,P<0.05)及社会支持总分(t=2.82,P<0.01)高于干预前,消极应对维度得分低于干预前(t=4.11,P<0.01),对照组前后测的各量表得分无显著变化;③干预组心理干预后飞行人员的积极应对维度(t=2.45,P<0.05)、主观支持度(t=2.90,P<0.01)、对支持利用度得分(t=2.61,P<0.01)及社会支持总分(t=3.42,P<0.01)均高于同时期的对照组,消极应对维度得分低于对照组(t=-2.72,P<0.01).结论 心理干预能改善飞行人员的应对方式,提高飞行人员的社会支持水平.

  • 心理干预对艾滋病人应对方式和支持利用度的影响

    作者:陈皓;郑小英;张晓雯;武慧敏;姜峰

    目的 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艾滋病人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影响.方法 采用Feifel H等编制的医学应对问卷、肖水源等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113例艾滋病感染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绛县组、夏县组和闻喜组在干预后应对方式的各因子分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在面对因子上(t=-2.114,-2.058,-2.494;P<0.05);在回避因子上(t=2.423,2.327,2.821;P<0.05);在屈服因子上(t=2.560,2.288,2.951;P<0.05).参加团体心理辅导之后,3个县HIV感染者/AIDS患者在社会支持的各个维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在社会支持总分上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2.086,-2.115,-2.598;P<0.05),在主观支持上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2.452,-2.075,-3.382;P<0.05),夏县、闻喜县在支持的利用度上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2.938,-2.596;P<0.01),3个县在客观支持上差异不显著(t=-0.807,0.463,-0.324;P>0.05).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艾滋病人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

  • 大学生网络游戏动机问卷的编制

    作者:胡小兰;杨红君

    目的 编制大学生网络游戏动机问卷.方法 随机抽取有网络游戏经验的大学生206名作为预测对象,对调查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形成正式问卷;接着对361名有网游经验的大学生进行施测,检验其信效度指标.结果 大学生网络游戏动机问卷主要由享受乐趣、成就体验、人际交往、逃避现实4个维度构成,共解释总变异的64.3%;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拟合较好,拟合度指数x2/df、GFI、AGFI、NFI、CFI、IFI、RMSEA分别为1.94、0.96、0.93、0.93、0.96、0.96、0.05;问卷总的α系数为0.83,问卷总分与每周玩网络游戏的时间显著正相关(r=0.30,P<0.001).结论 大学生网络游戏动机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达到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 一般拖延量表在中学生中的适用性

    作者:胡凤姣;陈贵;蔡太生

    目的 探讨一般拖延量表在中学生中的适用性,对中学生的拖延行为进行调查.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10名中学生进行一般拖延量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和SCL- 90中抑郁、焦虑、敌对3个因子的测验.结果 拖延量表的Cronbach's a系数为0.806,分半系数0.808;把自我效能和情绪维度作为其关联校标,一般拖延量表得分与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分存在显著负相关(r=-0.251,P<0.01),与SCL- 90情绪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抑郁(r=0.255,P<0.001)、焦虑(r=0.200,P<0.001)、敌对(r=0.157,P<0.001).结论 中文版一般拖延量表在中学生群体表现出较好的信效度,可用于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对中学生拖延行为进行测量和研究.

  • 心理测试在医院员工招聘工作中的应用

    作者:丁利华;王健;田伟

    目的 应用心理计算机扫描系统(PCT),对岗位应聘者进行心理测试,分析测试结果,探讨PCT在人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07-2010年医学院校毕业和军队复原的595名应聘者PCT测试结果的数据资料,输入SPSS 16.0软件包,进行卡方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PCT的6项测试,各项的组间比较:①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试(MMPI):偏执狂(Pa)、癔症(Hy)和社会内向(Si)P均<0.05.抑郁症(D)、疑病症(Hs)、精神衰弱(Pt)和精神分裂症(Sc);P均<0.001.各组的各项均值未超过60分;②职业选拔测试:医生(Ep)、依赖性(Dy)和社会责任感(RE)P均<0.05.竞争性(CP)、领导性(LP)、支配性(Do)、焦虑(Mas)、自我强度(Es)和交通肇事(TA)P均<0.001;③人际关系测试:社会参与(SP)、移情能力(EM)、对人要求过多(DM)P均<0.05;权威崇拜(RPA)、社会风度(Sr)、社会洞察力(Jc)、容忍性(To)、角色扮演(RP)和家庭冲突(Fc)P均<0.001;④心理发育情况测试:心理发育不良(DSM)、情绪发育不成熟(EM)、自我满足和自信(SF)、崇尚理性和文化(Ie)P均<0.05;社会经济地位(Ss)P<0.001;⑤个人风格测试:本能型(ORG)和独创性(Or)P均<0.05;理智型(INT)、刻苦型(DTH)、心理学兴趣(Py)和乐观自信(TCo);P均<0.001;⑥学业成就测试:改变自己的动力(MTC);P<0.05.智力效率(Ie)、学术成就(Uo)、大学学业成功(Cs)、大学学业失败(Cf)、大学学习潜力(CP)和学校适应不良(Mt)P均<0.001.结论 ①PCT具有心理疾病的检测功能,可用于对应聘者可能存在的心理障碍的筛查;②不同学历的应聘者在个体内在素质、人格及行为特征方面存在着显著性差别;提示PCT可以为科学选拔人才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

  • 大学生拒绝敏感性问卷的中文版修订

    作者:赵艳林;李文涛;张林

    目的 对Downey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拒绝敏感性问卷(RSQ)进行中文版修订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 采用修订后的中文版拒绝敏感性问卷对377名大学生施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①修订后的问卷保留16个项目,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35,重测信度为0.762;②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项目的因素负荷值均介于0.35~0.70之间;③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问卷结构合理;④自尊、特质焦虑、人际敏感度、社交回避、苦恼与RSQ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05,0.478,0.394,0.447,-0.334.结论 中文修订版大学生拒绝敏感性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我国相关领域研究的测量工具.

  • 行动控制量表的中文修订

    作者:刘晓明;刘虹

    目的 对Kuhl的行动控制量表(ACS- 90)进行中文版的修订.方法 选取中学生共690人进行测量,对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以及信效度检验.结果 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3个因子,分别为失败、决定、表现.累积方差解释率为42.156%.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769.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模型与实际数据拟合良好.结论 修订后的行动控制量表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作为测量我国中学生行动控制的工具.

  • 大学生学习时间管理策略量表的编制

    作者:陈丽

    目的 编制一个测量大学生学习时间管理策略的评估工具.方法 通过文献、访谈和开放式问卷等方法收集量表项目,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程序构建量表.结果 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大学生学习时间管理策略量表由学习时间管理意识、学习时间计划、学习时间管理的优先级、学习时间调控和学习时间管理效能等5个因素构成,可解释总变异的53.32%.总量表和因素1至因素5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6、0.84、0.80、0.74、0.74、0.89.583名新被试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模型拟合指数x2/df、CFI、NFI、IFI、TLI、RMSEA分别为2.203、0.909、0.847、0.910、0.893、0.045;学习时间管理策略量表与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67,在0.001水平上显著.结论 大学生学习时间管理策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对大学生学习时间管理策略的评估.

  •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作者:卢莎;赵富才

    目的 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CR)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46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大学生依恋类型分布情况:惧怕型>专注型>安全型>淡漠型;②4种依恋类型个体的幸福感得分有显著差异(F=28.016,P=0.000);③依恋回避与依恋焦虑与主观幸福感显著负相关(r=-0.382,-0.331;P<0.01);④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能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R2=0.235,P=0.000).结论 大学生安全依恋个体的幸福感高于非安全依恋个体.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与主观幸福感相关,并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

  • 高师生自我妨碍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作者:范小庆;赵晶晶;王有智

    目的 探讨高师生自我妨碍的特点以及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和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自我妨碍量表、自尊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问卷对382名高师生进行施测.结果 ①高师生存在自我妨碍现象,来自城市的高师生的自我妨碍水平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②高师生自我妨碍与主观幸福感中的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及自尊呈显著负相关(r=-0.268,-0.146,-0.339;P<0.01),与消极情感显著正相关(r=0.312;P<0.01);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中的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r=0.19,0.21;P<0.01),与消极情感显著负相关(r=-0.347,P<0.01);③自我妨碍在自尊和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R2=0.047,P<0.05;△R2=0.043,P<0.001).结论 自我妨碍在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中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 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自信现状调查

    作者:戴冰;杨炳;张惠

    目的 调查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自信情况,增加医学院校对非医学专业学生自信心研究的实证材料,为医学院校培养非医学专业学生自信心方面提供参考意见.方法 采用青年学生自信问卷,对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的265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的自信在性别(t=0.042,P>0.05)上没有显著差异;在不同生源地上,才智自信(t=-3.242,P<0.01)和人际自信(t=-2.117,P<0.05)差异显著;不同年级之间(F=4.556,P<0.01)有显著性差异,大一年级自信程度高,大二年级低;不同专业(F=6.832,P<0.001)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信息管理专业自信程度高,生物技术专业低.结论 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的自信在不同生源地、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差异显著.

  • 警校大学生应对方式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熊玫

    目的 了解警校大学生应对方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154名警校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 被试在遭遇应激性事件时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机率多于消极应对方式;警校大学生样本得分显著高于全国样本得分(积极应对t=5.92,P<0.001;消极应对t=-8.64,P<0.001);而影响警校大学生应对方式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即个人的人格特征和部分背景情况.结论 警校大学生在遭遇应激性事件时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多于消极应对方式,影响应对方式的主要因素是人格特征及个人背景情况.

  •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及学习倦怠感的考试作弊行为

    作者:徐云

    目的 探讨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及学习倦怠感对作弊意向与行为的预测.方法 采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考试作弊意向量表和学习倦怠感量表对四川省6所高校的228名大二~大四学生做调查,并自我报告大学期间的考试作弊行为频数.结果①有60.1%的被试报告自己有过作弊行为;②学习倦怠感与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呈显著的正相关;③作弊行为的意向及实际发生情况与计划理论模型(t=4.603,8.061;P<0.001)及学习倦怠感(t=4.142,4.753;P<0.001)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学习作弊是大学校园较为普遍的问题;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及学习倦怠感能有效评估考试作弊意向及预测作弊行为.

  • 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一致感和抑郁的关系

    作者:胡朋利;张仲明;杨圆圆;郭晓伟

    目的 探索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一致感和抑郁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LEQ)、心理一致感量表(SOCS)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303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 ①生活事件,心理一致感和抑郁得分的年级差异显著(F=11.83,8.39,6.63;P<0.001);心理一致感得分的性别差异也显著(t=3.39,P<0.01);②生活事件、心理一致感和抑郁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P<0.001);③生活事件与心理一致感均可以显著预测大学生的抑郁水平(P<0.001);④心理一致感在生活事件和抑郁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的比例为12.41%.结论 生活事件和心理一致感对大学生抑郁水平有预测作用,心理一致感可以缓冲生活事件所导致的抑郁情绪的不良影响.

  • 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意向与移情能力

    作者:贺英;李阳

    目的 探讨大学生移情能力与考试作弊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意向问卷和移情问卷,对46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意向在性别(t=-4.877,P<0.00)和家庭所在地(t=-3.092,P<0.01)两个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②移情与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意向呈显著正相关(r=0.206,P<0.001);③不同移情能力的大学生在考试作弊行为意向存在显著差异(F=9.357,P<0.001);④移情对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意向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结论 大学生移情能力对考试作弊行为有预测的作用,高校可以从培养大学生的移情能力来减少考试作弊的现象.

  • 大学生自尊、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作者:杨青;许伟裕;韩丽萍

    目的 探讨大学生自尊、个体归因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为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尊量表、归因方式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深圳大学256名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的自尊、归因与总体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t=0.696,0.466,1.167;P>0.05);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各维度和总分相关并有显著预测作用(P<0.01);归因“普通特殊”维度与总体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并有显著预测作用(P<0.01).结论 男女大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没有区别,自尊与归因方式的不同对主观幸福感总体及各层面的预测作用不同,高自尊者可能比低自尊者产生更强的幸福感,个体归因为特殊性可能比归因为普遍性更容易产生主观幸福感.

  •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幸福感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

    作者:李正根;冯建新;刘亚;朱骞;梁浩;包开亮

    目的 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幸福感的关系.方法 以217名大学生为被试,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自尊调查表和幸福感指数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幸福感与社会支持(r=0.44,P<0.001)和自尊(r=0.60,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与自尊也呈显著正相关,(r=0.40,P<0.001);②自尊在社会支持与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为(β=1.31,P<0.01).结论 社会支持既能直接影响幸福感,也能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幸福感.

  • 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与社会技能、自尊水平的关系

    作者:黄芥;周珲;董光恒;彭润雨

    目的 探讨社会技能、自尊水平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方法 用自尊量表、社会技能量表对54名成瘾大学生和342名正常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自尊水平上,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显著低于正常大学生(t=5.431,P<0.05);社会技能上,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在情感感受性、情感表达性、情感控制性和社会控制性上得分显著低于正常大学生(t=2.112,3.197,2.627,4.763;P<0.01);自尊水平、情感表达性、社会敏感性和社会控制性是网络游戏成瘾的保护因素(OR=0.888,0.919,0.874,0.826;x2=70.058,P<0.001).结论 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社会技能和自尊水平低.

  • 自我和谐、创伤经历和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强迫症状的影响

    作者:张雯;张日昇

    目的 考察自我和谐、家庭环境、童年创伤经历这3个因素对个体强迫症状的影响程度.方法 对471名被试进行问卷施测,并对30名强迫症状突出的被试进行深度访谈.结果 自我与经验的不一致是影响强迫症状重要的因素(t=9.07,P<0.001);家庭环境的不同因素对强迫症状影响不同(组织性t=-3.85,P<0.001;控制性t=3.54,P<0.001;情感表达t=-2.51,P<0.05;成功性t=2.35,P<0.05);童年期创伤性经历对强迫症状的发生发展有显著影响(情感虐待t=4.5,P<0.001;身体忽视t=2.20,P<0.05).结论 对强迫症状起作用的依次是自我和谐、创伤经历和家庭环境.

  • 大学生心理理论及其与元认知、情绪智力的关系

    作者:程素萍;翁婷婷;丁建

    目的 探讨大学生心理理论的特点及其与元认知、情绪智力的关系.方法 用眼测验任务、元认知能力量表和情绪智力量表,对308名大学生进行了研究.结果 ①大学生心理理论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高于男生(t=2.60,P<0.01);②心理理论与元认知监测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r=0.15,P<0.01),与情绪智力(r=0.13,P<0.01)及其子成分自我情绪评估(r=0.13,P<0.01)和他人情绪评估(r=0.13,P<0.01)也存在显著正相关;③元认知与情绪智力各维度间呈非常显著正相关(r=0.19~0.46,P<0.01).结论 大学生的心理理论已达到成熟水平;元认知监测能够有效预测心理理论.

  • 护理本科生家庭功能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

    作者:李业平;刘涛;蒋雪波

    目的 探讨护理本科生家庭功能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对1094名护理本科生进行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和症状自评量表(SCL- 90)测试,数据采用Epi Data 3.0软件建库,SPSS 16.0软件做统计分析.结果 家庭功能良好组较家庭功能较差组心理健康水平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1,P<0.01);有心理问题的人数71例(6.49%).经排序发现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前4位分别为强迫(4.57%);抑郁28例(2.56%);焦虑21例(1.92%);敌对19例(1.74%);心理状态良好其家庭功能亦好,两者呈正相关关系(P<0.01).家庭功能7个分量表与SCL-90各因子分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 护理本科生家庭功能良好,其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其家庭功能亦好.

  • 长沙市青少年自杀意念与若干心理因素的相关分析

    作者:严虎;陈晋东

    目的 了解青少年自杀意念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长沙市抽取2216名中学生,采用自制一般情况问卷、自杀意念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自尊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①长沙青少年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为24.2%,自杀计划的检出率为6%,自杀未遂的检出率为2.5%;②女生自杀意念发生率高于男生(x2=34.814,P<0.01)、非独生子女的自杀意念发生率高于独生子女(x2=5.760,P<0.05)、单亲家庭的自杀意念发生率高于非单亲家庭(x2=17.385,P<0.01),家庭经济条件越差、家庭关系越不和睦和父母经常打骂,自杀意念发生率越高(x2=23.215,44.442,66.915;P<0.01);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有性别、家庭关系情况、家庭暴力情况、生活事件总刺激量、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和自尊水平.结论 青少年自杀意念发生率仍较高,其危险因素有女性、非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家庭经济差、家庭关系不和睦、父母经常打骂、负性生活事件以及低自尊水平.

  • 青少年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抑郁的关系

    作者:陈海燕;姚树桥;侯婵娟;明庆森

    目的 探讨青少年在应对负性生活事件时使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特点,以及与抑郁的关系.方法 对全国10个城市的7110名青少年进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问卷(CERQ)和流调中心抑郁用量表(CES-D)的评定.结果 ①青少年使用适应性策略多于使用非适应性策略;②男生的抑郁分数显著低于女生(t=-5.79,P<0.001),初中生的抑郁分数显著低于高中生(t=-13.89,P<0.001);③抑郁与非适应性策略的使用有中等强度的正相关,与适应性策略有弱的负相关;④灾难化、沉思、理性分析、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和责难他人对抑郁均有显著性的预测作用(F=373.62,P<0.001).结论 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可以预测青少年的抑郁症状.

  • 自我监控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影响

    作者:肖崇好;谢亚兰

    目的 考察自我监控对初中生不良行为的影响.方法 对482名初中生施测自我监控量表和不良行为调查.结果 ①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在自我监控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危害社会的不良行为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t=-4.10,P<0.000);②自我监控对不良行为总分有显著影响(F=3.29,P<0.05),对危害社会的不良行为有非常显著的影响(F=4.77,P<0.01),在危害他人的不良行为上,自我监控的影响接近0.05显著水平(F=2.59,P=0.076);在危害自己的不良行为上,自我监控的影响不显著(F=2.19,P>0.05).结论 自我监控对初中生不良行为有显著影响,其中自我导向者易诱发危害社会的不良行为;总体上来说,他人导向者不良行为为严重.

  • 儿童及青少年拒绝上学问题与家庭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

    作者:胡静敏;李小白

    目的 本研究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拒绝上学问题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治疗儿童及青少年拒绝上学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拒绝上学的儿童和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因拒绝上学问题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的60例患者及家属进行评定.结果 门诊就诊的儿童及青少年中,男女比例(3.29∶1)差异显著;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惩罚严厉(FF2)、父亲拒绝否认(FF4)、母亲过分干涉或过分保护(MF2)、母亲拒绝否认(MF3)、母亲惩罚严厉(MF4)5个因子差异显著(t=10.7292,9.3540,3.7249,7.8419,10.815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述5个因素是拒绝上学问题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 拒绝上学的儿童及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具有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可能是导致拒绝上学问题的危险因素之一.

  • 农村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作者:张军华;朱雪梅

    目的 考查农村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同伴关系的现状及两者关系.方法 采用幸福感指数量表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342名农村高中生进行测量.结果 ①农村高中生的的主观幸福感得分较低(7.76),总体情感指数存在年级差异(t=2.13,P<0.05),高二得分高于高一,生活满意度存在性别差异(t=2.04,P<0.05),女生得分高于男生;②农村高中生同伴关系存在严重困扰的有13人(3.81%),存在较严重困扰有42人(12.28%),存在一定程度困扰的有117人(51.75%),与异性交往维度存在性别差异(t=3.09,P<0.05),男生困扰多于女生;③农村高中生的同伴关系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20,P<0.01).结论 农村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不容乐观,同伴关系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同伴关系对主观幸福感有着显著影响.

  • 儿童期受虐待医学生的不安全感心理特点

    作者:朱相华;李娇;乔娟;王成东;梁光利;耿德勤

    目的 研究医学生不安全感心理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某医学院262名医学生进行调查,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不安全感心理自评量表(SRFIS)、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 FFI-R)、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自尊量表(SES)、一般自我效能感(GSES)、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WHOQOL-BREF)、人口社会经济学资料调查问卷等进行现场测试.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医学生的不安全感分数在性别、有无虐待、身体健康和家庭关系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t=2.373~5.641,P<0.05;F=4.580~9.542,P<0.05),且与儿童期虐待、神经质、生活事件呈正相关(r=0.133~0.479,P<0.05),与生命质量、社会支持、外向性、友善性、谨慎性、自尊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r=-0.121~-0.386,P<0.05).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后,儿童期虐待、神经质分别对医学生的不安全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06~0.394,P<0.05),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家庭关系、谨慎性特质、环境领域生命质量和社会支持分别对医学生的不安全感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14~-0.236,P<0.05).结论 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医学生不安全感心理具有不良影响,人格、自尊、自我效能感、家庭关系、社会支持和生命质量也是影响其不安全感形成的重要因素.

  • 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与同伴依恋的相关研究

    作者:周梅

    目的 探讨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与同伴依恋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246名初二、初三、高一和高二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其父母养育方式和同伴依恋进行研究.结果 父母养育方式中的F2、F3、F4、F5、F6、M5这6个因子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t=3.045,3.499,-3.430,3.277;P<0.01;t=2.094,-3.644;P<0.05);F4因子与M5因子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F=5.720,6.248;P<0.01);父母养育方式中的F1和M1因子与同伴依恋呈显著正相关(r=0.331,0.367;P<0.01);F2、F5、M3、M4这4个因子与同伴依恋呈显著负相关(r=-0.213,0.276,-0.224,-0.165;P<0.01).结论 积极的父母养育方式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 中学生危险行为、自尊及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

    作者:韩晓媛;徐震雷;洪炜;牛力华;刘佩佩

    目的 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危险行为的发生率,探讨家庭环境、自尊与危险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青少年危险行为评定量表(RBQ- A)、自尊量表(SES)以及家庭环境量表(FES)对某中学129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数据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①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发生存在性别差异,男生高于女生;②吸烟与过度饮酒行为(t=-2.36,P<0.05)、不健康饮食行为与缺乏运动(t=-3.01,P<0.05)和无保护性行为(t=2.60,P<0.05)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吸烟与过度饮酒行为和不健康饮食与缺乏运动行为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无保护性行为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③危险行为与家庭亲密度呈负相关,而与矛盾性呈正相关;④低自尊更具有攻击性,更容易发生危险行为;⑤自尊在家庭环境和危险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变量的作用.结论 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发生情况与其所处低亲密度的家庭环境、低自尊有密切关系,提高家庭亲密度,适当提高自尊对降低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发生有积极作用.

中国健康心理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