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管外科(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Electronic Version) 중국혈관외과잡지(전자판)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动脉缺血(ALLI)的治疗策略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ALL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ALLI 130例,包括急性动脉栓塞82例和急性动脉血栓形成48例.单纯全身溶栓和抗凝治疗12例,Fogarty导管取栓81例,行取栓及动脉旁路术15例,9例行导管性溶栓,骨筋膜室切开减压27例.一期截肢13例;死亡9例,死亡率为6.9%,二期截肢8例;总体截肢率为19.3%(21/109).吸烟史、合并糖尿病和起病时间超过24小时是影响保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尽早开始治疗ALLI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疗效.
-
下肢慢性缺血合并急性血栓形成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治疗下肢慢性缺血合并急性血栓形成的佳外科治疗手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0年10月我科收治的26例下肢慢性缺血合并急性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单纯采用股动脉切开导管取栓术组(10例)与股-腘动脉切开取栓联合动脉重建手术组(16例)的疗效.结果随访时间1~114个月,单纯股动脉切开术组中的截肢率为70%(7/10),3例1年内需行血管旁路手术;股腘动脉切开取栓联合重建手术组的手术均获成功,13例(81.3%)患者症状好转,3例因旁路血管闭塞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缺血表现,其中2例保守治疗后症状消失,仅l例术后需再次行血管旁路手术,无截肢病例.结论股腘动脉切开取栓联合动脉重建手术的疗效优于单纯股动脉切开导管取栓术,但要重视股深动脉在恢复下肢血供中的作用,必要时加行股深动脉成形术.
-
腔内射频闭合术联合透光直视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护理
目的 总结腔内射频闭合术联合透光直视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应用腔内射频闭合术联合透光直视旋切术治疗的392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413条患肢),术前给予心理护理及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给予严密的病情观察和指导以配合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术前充分的准备、术后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早期适当的下肢活动及功能锻炼是腔内射频闭合术联合透光直视旋切术护理成功、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
腹腔镜下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腰交感神经节阻滞试验在筛选适合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LGS)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患者中的价值,及腹膜后腹腔镜下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LLGS)治疗TAO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3年4月~2010年1月期间,戒烟后症状不缓解的32例患者行腰交感神经节阻滞试验,采用LLGS治疗阻滞试验阳性的TAO患者17例.结果 阻滞试验阳性的17例筛选进行LLGS,术后病理证实切除组织为神经节组织.手术后24小时内,17例患者共19条下肢皮温明显升高,均大于2℃.本组病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仅1例术中出现皮下气肿,经对症处理3天后完全恢复正常;1例术后病理报告淋巴结,且症状无缓解,故再次行LLGS.17例患者住院时间(11±10)天,随访时间(24.5±32)个月,17例患者皮温正常,无静息痛,无肢端坏疽,并能耐受一般轻体力劳动.结论 术前腰交感神经节阻滞试验有助于筛选适合进行LLGS的TAO患者;与传统LGS相比,LLGS具有术野清晰,定位准确,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
穿透性主动脉溃疡的外科治疗
目的 总结经开放手术或腔内修复穿透性主动脉溃疡(PAU)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PAU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例病灶位于降主动脉,4例位于腹主动脉;并发主动脉瘤1例、间壁血肿2例、溃疡破溃2例及夹层6例.结果 4例采用开放手术治疗,1例术后出现右胸腔积液,但经处理后基本痊愈;6例采用腔内治疗,1例腔内治疗后发生轻微的内漏,1个月后该内漏自发消失.10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7.8±11.53)个月,1例在随访12个月后失访.开放手术者无一例发生与血管手术相关的并发症;腔内治疗患者无一例发生支架移位.结论 PAU经正确选择外科治疗方案并进行处理后的效果是理想、安全的,而且其短期及中期效果是稳定的.
-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41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临床特征及其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41例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情轻重选择抗凝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并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 非手术治疗组31例,治愈30例,1例死亡;手术治疗组10例(其中保守治疗无效中转手术2例),治愈8例,死亡2例.全组共治愈38例(92.7%),死亡3例(7.3%);术后随访1~8年,复发3例,死亡2例,远期生存率87.8%.结论 正确认识AMVT的临床特征,有助于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抗凝、及时把握手术时机,可改善患者预后.
-
股浅动脉长段闭塞的治疗
目的 分析研究常规球囊扩张与切割球囊相结合在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治疗中的扩张效果和中期疗效.方法 2009年6月~2010年7月间应用常规球囊扩张联合切割球囊治疗51例动脉硬化闭塞症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51例患者中有49例导丝通过闭塞段,动脉直径狭窄率为35%~83%.治疗后患者重度狭窄部位的狭窄程度平均减少至37%,其他部位的狭窄程度减少至20%左右,未发生动脉壁撕裂,穿孔出血合并症.术后1年CTA复查有13%的患者再次出现闭塞,未闭塞的患者中动脉狭窄处狭窄程度平均为55%.结论 常规长球囊与切割球囊相配合可以有效地治疗股浅动脉长段闭塞,中期效果较好,但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
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诊治
目的 探讨各种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2010年7月收治的32例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患者的诊治情况.根据假性动脉瘤的大小、位置与受损血管口径不同,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治疗:(1)假性动脉瘤切除+动脉重建;(2)瘤体切开或切除+破口修补;(3)瘤体切除+受损动脉结扎;(4)血管腔内治疗,带膜支架置入;(5)B超引导下破口压迫.结果 患者近期治愈率100%,29例随访1~13年,假性动脉瘤未再复发,无死亡;1例截肢.结论 根据假性动脉瘤的大小、位置与受损血管口径大小不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可获良好疗效.
-
外周动静脉畸形的治疗进展
在体表的软组织肿块中,由动脉、静脉或淋巴管组织为主要成分构成的血管团块相当常见,但目前在有关的临床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困惑和挑战.脉管性疾病中的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常常被混为一谈,而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其实应该被严格区分开来,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不同涉及了发病原因、病程经过、临床表现、治疗策略和疾病的结局等方方面面[1].
-
非躯体型静脉畸形的诊治
静脉畸形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约占血管畸形的2/3),通常出生时已发生并随身体发育成比例生长,不能自行消退[1].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轻者仅仅表现为无症状胎记,严重者可危及生命[2].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努力寻求治疗这种疾病的方法.上个世纪,外科医生作了较多的工作[3].但是因对静脉畸形的复杂性认识不足,效果并不满意,术后常常复发或因手术创伤过大引起难以接受的功能和外观损害[2].虽经数十年努力,静脉畸形的诊治目前仍是临床难点,部分原因是对静脉畸形本质认识不足和其治疗计划的不周.
-
血管畸形治疗进展
1 简述自从弗朗西斯一世的御用医师Guido Guidi(1500~1559年)描述了第一位可以记载的动静脉瘘畸形患者后,数百年来医学界对血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VM)进行了艰苦但颇有成效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实践.VM是一种具有正常内皮细胞的组织结构和生物特性的毛细血管、静脉和动脉或淋巴管的异常扩张和沟通.其周围有正常网状结缔组织包绕,内可见平滑肌组织.多数在出生后即被发现,后随年龄增长而缓慢生长,常难自然消退[1,2].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目前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是近十几年来的新兴技术,它给血管外科界带来了一次新的技术革命.但EVAR能否挑战传统开放手术的地位,关键看中、远期效果,因为其安全性和近期有效性已经被临床证实.
-
腹主动脉瘤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指腹主动脉永久性、节段性扩张,是一种常见的危及生命的动脉退行性疾病,多见于65岁以上的男性人群,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瘤体年扩张率亦加快,一旦发生破裂,死亡率可达90%[1].超声监测研究显示AAA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发病率达5%,预计未来20年随着对AAA的监测加强,AAA的检出率还会增加[2,3].尽管AAA的外科手术以及围手术期处理已取得重大进展,但在美国和西方国家仍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4].AAA的高致死率主要源于AAA的破裂[4,5].对于瘤体直径≥5.5 cm的大AAA,其破裂的风险增加,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和腔内支架修复术是防止其破裂的有效途径.相比之下,直径<5.5 cm的小AAA多呈缓慢扩张的趋势,破裂的危险性小,而且早期行开腹或腔内修复对改善生存率并无益处[6,7],对于此类患者目前推荐的处理方法是定期影像学检查监测瘤体直径,一旦瘤体直径达到5.5 cm或瘤体扩张率>1.0 cm/年,才会实施选择性修复术.显然,对于小AAA,这种建立在“观察等待”基础上的疗法是不够的.在常规腹部筛查过程中AAA的检出率较高,其中高达90%为直径<5.5 cm的无症状的小AAA[8].因此,亟待一种更为积极的方法来稳定或延缓小AAA的进展.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髂内动脉的处理
目前,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以其创伤小、恢复快、手术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已逐渐成为腹主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式,尤其适用于高危患者.文献报道,在所有腹主动脉瘤患者中,约43%患者同时合并有单侧髂动脉瘤,约11%患者同时合并双侧髂动脉瘤[1].对于此类患者行EVAR术时往往需要考虑如何认真处理单侧或双侧髂内动脉(internal iliac artery,ⅡA).
-
大动脉炎的诊治进展
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fis,TA)是一种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肺动脉的慢性非特异炎症性疾病.日本医生Takayasu在1908年日本眼科年会上首次报道了1例22岁的女性患者视网膜血管病变的病例,故又称为Takayasu病[1].TA的病理特征为动脉壁全层炎,急性期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后期动脉壁广泛纤维化及瘢痕形成.由于血管内膜增厚,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少数患者因炎症破坏动脉壁中层,弹力纤维及平滑肌纤维坏死,而致动脉扩张、假性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TA的发病率因种族和地域而不同,以亚洲国家较多见,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9,女性发病高峰在20岁左右,男性无确切的发病年龄高峰[2].病因迄今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因素、遗传因素、性激素等相关.本文就TA的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
创伤性股动静脉瘘一例报告
患者,男性,35岁.因右大腿根部搏动性包块8年,右下肢肿胀2年于2011年3月4日入院.患者8年前因刀刺伤右大腿根部,于当地医院行清创缝合治疗后痊愈出院,数月后发现左大腿根部搏动性包块,未作特殊处理,近年来包块逐渐增大,并于2年前出现右下肢肿胀,膝下尤甚,无气短和其他症状.查体:右下肢肿胀明显,张力增高,右大腿根部前内侧可触及1个3 cm×2 cm的包块,质软,无压痛,边界清楚,可触及震颤并闻及血管杂音,于腹股沟韧带处压迫右股动脉后震颤和杂音减轻,右足背动脉可触及搏动,右下肢皮温较对侧略高,局部可见皮肤色素沉着.胸片提示心外形增大,心胸比( cardiothoracic ratio,CTR)为62%(见图1);心脏彩超提示心功能正常,射血分数( ejection fraction,EF)为77%,但左心室和左心房已经扩大(见表1);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
-
卵巢肿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患者,女性,43岁.因左下肢肿胀3天于2010年8月25日入院.近1年间断腹胀,伴不成形稀便2~3次/日,无黑便、血便.G2P1,育有1女.初潮16岁,经期6~7天/周期35天,末次月经2010年2月15日,闭经6月余.查体:腹部膨隆,可触及上至剑突下、两侧至腋前线、下抵耻骨联合巨大类圆形质韧肿物,活动度小;左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皮肤张力及皮温略高;无口唇黏膜黑斑等体征.彩超检查结果示:左髂、股、胭静脉血栓形成,盆腹腔内20 cm×1.2 cm巨大实性占位,多发子宫肌瘤,子宫直肠窝少量积液.增强CT检查结果示:腹腔内巨大占位性病变,直径约22 cm,病灶内密度不均,血管影较密集;腹腔积液;子宫肌瘤(见图1).生化检查示:催乳素略升高.CA125、CA153、CA199、癌胚抗原、甲胎蛋白均在正常范围内.大便潜血阴性.
-
血管瘤治疗三例
患者1男性,18个月患儿,因会阴部和外生殖器处血管瘤(见图1)于2008年4月收入小儿外科.术前CT检查:血管瘤发生在会阴部、阴囊和阴茎,同时累及阴茎的海绵体,阴囊皮肤、肉膜及部分肌肉.B超检查:未发现有动静脉瘘的征象,局部皮温无异常改变,符合血管瘤的诊断.手术前停留尿管、从肛门插入肛管,作为标志,以确保手术过程不会误伤尿道和直肠.手术时首先结扎髂内动脉,以减少术中出血,增加手术的安全性.术中注意保护邻近组织和器官,确保双侧睾丸、肛门外括约肌无损伤,将会阴部、阴囊和大部分阴茎的血管瘤切除,切除了部分阴茎海绵体(见图2).术后随访4年,阴茎仍残留少许血管瘤组织,但没有再明显增大,阴茎缺少了部分海绵体,较正常儿短小.
-
自发性左髂静脉破裂二例
患者1,女性,55岁.因腹痛3小时于2004年5月8日入院.患者晨练后蹲下时,突感左下腹部剧痛,继而下腹部胀痛进行性加重,排正常大小便一次.排便后下腹部胀痛无好转,且疼痛向左腰部及左大腿根部放射,伴有恶心.患者否认既往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及外伤史.查体:神志清楚,血压20/0 mm Hg( 1mm Hg=0.133 kPa),脉搏136次/分,腹部中度膨隆,左中下腹肌轻度紧张,压痛、反跳痛明显,叩诊无明显移动性浊音,左肾区叩击痛阳性,肠鸣音5次/分.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21×109/L,红细胞总数3.20×1012/L,血红蛋白86 g/L,红细胞压积21%,尿常规潜血(++).B超检查:左下腹、左肾下极团块状强回声,范围广,界限不甚清晰,无包膜,腹腔内血管探查不清.入院诊断为失血性休克,当时考虑怀疑为左髂总动脉瘤破裂出血.入院后即刻行探查手术.进入腹腔后,可见有约150 ml淡红色血性液体存留,后腹腔广泛血肿膨隆,尤以盆腔为重.手术清除大量凝血块及暗红色血性液体共约3000 ml左右.术中见左髂总静脉前壁有一纵行长约2.0 cm的不规则破裂口,有血液自创口涌出,左髂总静脉近心侧受右髂总动脉压迫前后径变窄.缝合静脉破裂口,恢复髂静脉的血液回流.术后给予抗凝、祛聚治疗.10天后患者痊愈出院.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手术治疗的历史与现状
动脉粥样硬化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已成为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它可累及全身动脉系统包括冠状动脉、脑动脉、颈动脉、肾动脉等,当累及下肢动脉时就被称作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随着国内饮食结构改变(摄入含脂食物增多)、人口老龄化,以及检查诊断技术的进步,被诊断为ASO的患者有逐年增多趋势,进入21世纪的十年以来,已成为我院血管外科住院常见疾病.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9例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行下肢血管造影检查确诊的下肢动脉缺血患者(9条患肢)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治疗后,有6例患者(6条患肢)静息痛缓解或消失,溃疡愈合,间歇性跛行消失或距离延长,3例患者效果不佳.结论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方法简单、安全.
-
下肢动脉损伤的诊治体会
目的 总结分析下肢动脉损伤的原因及处理原则和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35例下肢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外伤致下肢动脉损伤21例,医源性下肢动脉损伤14例;分别采用动脉破裂口修补术、自体或人工血管移植术、动脉吻合术、覆膜支架及弹簧圈栓塞治疗等.结果 33例治愈,2例因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高位截肢1例.结论 动脉破裂口修补、自体或人工血管移植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覆膜支架及弹簧圈栓塞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