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중국조직공정구여림상강복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影响因子: 1.3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344
- 国内刊号: 21-1581/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后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分布的有限元对比
背景:通过前期的临床随访研究发现,前路颈椎融合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速度要快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相较于前路颈椎融合可以保持良好的置换节段活动度,是否置换后邻近椎间盘的应力情况与融合之间存在着差异需要进一步研究。目的:对比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选择1名30岁健康男性志愿者,人工颈椎间盘和颈椎前路钢板实物进行薄层CT扫描,通过Mimics 10.01及Geomagic Studio.v11软件重建出三维图像,将以上三维数据导入Abaqus 6.9有限元分析软件中进行网格划分、赋值、应力分析。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模拟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及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的应力变化。结果与结论:①在相同的预载荷条件下,前屈、后伸、侧屈等运动状态时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的应力明显大于正常人相应节段椎间盘应力;而人工椎间盘植入后与正常人相比,在前屈、后伸、侧屈等运动状态时邻近节段椎间盘的应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组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相比较,融合组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的应力较置换组增大10.3%-51.6%;③有限元分析方法发现,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后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大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相较于传统前路减压融合,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可能将更好地发挥其对邻近节段椎间盘的保护作用。
-
关节腔内加压灌注氨甲环酸与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后失血量的关系
背景:氨甲环酸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的使用逐渐盛行,使用方法不一。目的:探讨关节腔内加压灌注氨甲环酸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后失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56例,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置换后关节腔内注射100 mL溶有2.0 g氨甲环酸的生理盐水,大棉垫加压包扎膝关节,夹闭引流管4 h后负压吸引;对照组置换后常规大棉垫包扎,夹闭引流管4h后负压吸引。置换后48h内拔除引流管;置换后3d每天复查患者血常规,并记录引流量;置换后四至五天行患侧下肢静脉彩超检查,观察血栓发生率。结果与结论:①试验组的手术总失血量、置换后显性失血量、置换后隐性失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②2组患者在置换后血栓发生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结果提示,关节腔内加压灌注氨甲环酸能显著减少初次膝关节置换后的失血量,同时不增加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
-
负压封闭式引流联合碘伏灌洗治疗人工关节置换后假体感染
背景:假体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后的灾难性并发症,目前多数认为二期翻修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手术创伤大,住院期长,花费巨大,且疗效不是十分确切,有的需多次手术,个别病例甚至需要截肢。目的:探讨负压式封闭引流联合碘伏灌洗对人工关节置换后假体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9例人工关节置换后假体感染患者,6膝,3髋,平均年龄63.4岁;置换后7 d-14个月发生感染,中位时间1个月;均见脓性或脓血性分泌物,2例形成窦道,1例切口、引流口未愈合,结合细菌培养结果符合临床假体感染诊断。均保留假体进行清创,清创后负压式封闭引流,每天行碘伏灌洗,30-50 mL不等,夹闭近端引流管30 min后重新开始持续负压式引流治疗。治疗后定期随访,评估负压式封闭引流联合碘伏灌洗对人工关节置换后假体感染的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①除1例未愈,1例死亡,1例肿瘤型假体失败后截肢外,其余6例均治愈;②6例患者负压式封闭引流联合碘伏灌洗时间为10-84 d,中位时间57 d,治疗过程中无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治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无复发病例;③结果说明,负压式封闭引流术联合碘伏灌洗大程度的保留了假体,简单、安全、费用低,治疗假体感染效果显著,是人工关节置换后假体感染可选择的一种疗法。
-
髋关节置换前后髋关节功能与维生素D水平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背景:髋关节置换患者中维生素D低水平的发病率及其影响国内尚未有过报道。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维生素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目的:确定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前维生素D低水平的患病率,分析置换前维生素D水平与髋关节功能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初次髋关节置换的患者45例45髋。根据置换前血浆维生素D水平将患者分为维生素D低水平组(<20μg/L)和维生素D高水平组(≥20μg/L)。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置换前及置换后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功能评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维生素D水平与髋关节置换前后髋关节功能的关系。随访时间11-14个月。结果与结论:①维生素D低水平的患病率为82%(使用20μg/L为标准);②与维生素D高水平组相比,维生素D低水平组置换前Harris评分和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更低(P均<0.05);置换后末次随访时,维生素D低水平组Harris评分和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仍然低于维生素D高水平组(P均<0.05);③通过对置换前、置换后Harris评分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置换前维生素D水平与置换前、置换后的Harris评分呈紧密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结果提示,髋关节置换患者有着较高的维生素D低水平发病率,且维生素D低水平组置换前、置换后髋关节功能评分较维生素D高水平组低,维生素D水平和置换前、置换后关节功能评分之间呈紧密正相关性。建议髋关节置换患者常规补充维生素D、钙;维生素D水平对于患者的病情评价、术后预期有一定指导意义。
-
逆行交锁髓内钉与微创内固定钢板修复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比较
背景:目前股骨远端骨折多采用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钢板或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但两种方法的选择尚有争议,且对其生物力学性能研究尚少。目的:比较逆行交锁髓内钉与LISS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取12根尸体股骨标本,均为男性,X射线摄片排除损伤、骨密度异常及骨病标本。随机分成2组,制成相同标准AO分型A3型髁上骨折模型,分别用LISS钢板和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观察股骨标本承受轴向压缩时的抗压刚度和载荷100,300,500 N下的位移值,以及标本承受弯曲载荷时的抗弯强度。结果与结论:①在抵抗轴向变形能力(抗压刚度)方面,LISS钢板大于逆行交锁髓内钉(P<0.05);在抵抗弯曲变形能力(抗弯强度)方面,逆行交锁髓内钉大于LISS钢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在100,300,500 N轴向压缩载荷作用下,LISS钢板组的位移均小于逆行交锁髓内钉组(P<0.05);③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内固定物置入修复股骨远端骨折时,逆行交锁髓内钉的刚度较低。LISS钢板既具有一定的变形性,使应力能够通过骨传导,又具有较强的刚度,且内固定牢固,可为骨折愈合提供优良的生物学环境,是修复股骨远端骨折的可靠选择。
-
桥接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与掌侧锁定钢板修复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比较
背景:目前临床上对于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多采用外固定架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这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目的:比较桥接外固定架联合克式针与掌侧锁定钢板修复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术后影像学指标和功能结果。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6年4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显微修复重建外科收治的68例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4例。外固定组行桥接外固定架联合克式针治疗,内固定组行掌侧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通过随访比较2组患者术后影像学测量参数及腕关节功能指标,并采用Cooney功能评分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外固定组12-16个月,内固定组13-15个月。术后拍X射线片复查显示2组骨折均全部愈合;②术后3个月时,2组患者腕关节的旋前、旋后,背伸和桡偏活动度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更具优势。到6个月时这些差异有所减小,然
而腕关节背伸、旋前活动度在内固定组仍较好。但术前及术后12个月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尽管内固定组的腕关节活动度更好,但是两组间的握力在1年随访期的任何时间点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③结果发现,相比闭合复位外固定架治疗,掌侧锁定板固定在术后早期效果更佳,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种修复方式的临床评估结果趋于一致。 -
基于3D打印技术股骨头减压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专用移植器的研制及应用
背景:自体组织工程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常用方法之一,目前尚无专用的移植器具,该手术移植过程耗时、费力、繁琐,不利于该手术临床推广。目的:研制一种配套、高效、专用的移植器,解决股骨头髓芯减压过程中干细胞移植困难的问题。方法: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对该专用移植器实体建模,3D快速打印出实物。于股骨头髓芯减压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中测试该专用移植器性能,比较使用专用移植器与使用传统器械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干细胞/生物纤维胶原复合物遗漏量目测类比评分、医生满意度评分。结果与结论:①利用3D打印技术快速研制出了一款专用移植器;②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干细胞/生物纤维胶原复合物遗漏量目测类比评分、医生满意度评分均显著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及3D打印技术是适合一线临床医生自主研发的高效手段。研制的专用移植器较完美的解决了细胞/生物纤维胶原复合物移植耗时、费力、繁琐的问题。
-
股骨头坏死区三维数字化模型建立及体积估算
背景: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骨移植被广泛应用于修复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研究者报道采用该项手术治疗成功率差别较大,其原因可能在于穿刺定位不准确以及反复穿刺造成二次损伤有关。目的:通过Mimics软件重建股骨头坏死三维模型,立体再现坏死区病灶,实现对股骨头坏死区域的测量和体积估算。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 Syngommvvp VE23A工作站,联合Inspace软件和NeuroDSA软件进行影像重组,将DICOM格式的髋关节CT数据导入Mimics 13.0软件系统,利用Mimics SimuIation计算机软件三维重建股骨头坏死区域,真实再现股骨头的完整形态、坏死区的范围以及坏死区域的立体结构,实现对股骨头坏死区域的测量和体积估算。设计佳髓芯减压通道,模拟髓芯减压手术,使术者在术中可参照佳的模拟减压路径实施髓芯减压手术。结果与结论:①36例48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中Ⅰ期8髋,占17%;Ⅱ期28髋,占58%;Ⅲ期12髋,占25%;②Ⅰ期股骨头坏死区的体积为(1475.48±647.34) mm3,Ⅱ期为(4571.77±2344.55) mm3,Ⅲ期为(4836.46±2969.33) mm3;③以坏死区域球体的半径为参数在Mimics SimuIation计算机软件模块中模拟髓芯减压术,完全剜除坏死区病灶;④通过Mimics软件模拟髓芯减压,可以使术者在术前更清楚的了解坏死灶信息及空间的立体结构,于Mimics三维视图上虚拟精准髓芯减压路径,为进一步实现实体手术提供理论基础。
-
三维数字化重建10-12岁儿童胸椎关节突的形态特征
背景:关节突关节是维持整个脊柱稳定和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骨性结构。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双侧关节突形态不对称也是引起椎体退行性变的原因之一,但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成人群体,且多以颈椎和腰椎为主。目的:探索10-12岁儿童胸椎关节突关节相关骨性结构的形态特征和增龄变化规律,并与成人相关数据比较。方法:选取无骨质破坏、畸形、骨折、肿瘤等椎骨形态结构未发生改变及既往未行脊柱相关手术的10-12岁儿童30例,行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0.625-1.25 mm),范围T1-T12,将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及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关节突关节面宽总体走势呈“V字型”;关节突关节面高从T1至T12间随椎序的增加呈逐渐递增趋势;②上关节突关节厚从T1至T12间随椎序增加呈逐渐递增趋势,下关节突关节厚总体走势则较平缓;左、右侧别中上、下关节突关节面宽、高、厚除在个别椎体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关节突间距在侧别和上、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关节突间距侧别间随着椎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上、下关节突间距随椎序增加均呈开口较宽的“U”字型;③结果表明,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可清晰、直观地展示各椎骨形态特征,在三维条件下提高了测量的精确度;10-12岁儿童关节突关节面宽和高总体较成人小,关节突间距在上关节突间距与下关节突间距总体变化不明显,而左右侧关节突间距则随着椎序的增加呈渐增趋势,符合儿童脊柱生长发育规律。
-
基于LS-DYNA模拟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背景:随着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上升,研究其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应用有限元分析法判断骨折的依据仅限于骨折失效的起始点或剖面视图的分布走势,未能完全反映骨折断裂的实际情况。目的:拟基于LS-DYNA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模拟跌倒外力致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断裂模型,评估断裂效果。方法:选取1例老年股骨颈骨折的CT影像资料;运用Mimics软件对健侧进行区域增长、腔隙填充、编辑蒙罩、重建健侧股骨近端模型;导入Hypermesh 和LS-DYNA软件,划分网格、定义材料属性;设置失效参数和界面属性;模拟跌倒外力设置载荷和边界约束;计算出股骨颈骨折断裂模型,评估断裂效果。结果与结论:①健侧股骨近端三维模型有效性得到验证,基于LS-DYNA的老年股骨颈骨折三维有限元断裂模型与患侧骨折线走向的匹配度接近83%;②结果发现,基于LS-DYNA有限元分析软件能够较好地模拟出股骨颈骨折断裂情况,为不同跌倒外力致股骨颈骨折分型机制的探索提供实验基础。
-
有限元法分析多节段颈椎病4种颈前路修复方式的生物力学特点
背景:多节段颈椎病因脊髓多严重受压,故多需手术去除压迫,但是对于选择何种前路修复方法好,目前仍未达成共识。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对4种颈椎前路修复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其生物力学特点。方法:基于健康成年男性C2-C7节段CT图像建立颈椎有限元模型。模拟4种颈椎前路修复方式分别建模,包括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颈椎前路混合减压融合、颈椎前路间盘切除减压单纯Cage置入融合,计算C2/3、C6/7椎间盘以及钛板-螺钉界面应力变化情况。结果与结论:①4种颈椎前路修复方式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工况下相邻节段的椎间盘应力均为C2/3节段大于C6/7节段,而且均是颈椎前路间盘切除减压单纯Cage置入融合组椎间盘应力小,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组椎间盘应力大;②钛板-螺钉界面应力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组大,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组小;③结果说明,在修复多节段颈椎病的4种颈前路融合内固定方式中,颈椎前路间盘切除减压单纯Cage置入融合对于相邻节段的生物力学影响小,理论上可以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病率,但该方法存在增加融合器沉降的风险。
-
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固定方式影响股骨近端应力的有限元分析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与髓外固定方式的力学特点一直是有限元研究的热点,但国内对于股骨近端张力及压力侧对比研究较少。课题组研究发现,股骨近端应力带的分布是研究骨折及内固定设计与使用的重要依据。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髓内及髓外固定对股骨近端压力侧及张力侧的应力影响。方法:通过对志愿者股骨CT扫描,Mimics建模,模拟EvansⅠ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别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及动力髋螺钉固定,模拟双下肢负重时股骨近端的应力状况,运用Abaqus 6.13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计算,并对不同固定方式下股骨近端、固定器械压力侧及张力侧的应力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压力侧及张力侧的应力均小于动力髋螺钉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后股骨近端的应力更加趋向于生理状态;②结果提示,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较髓外固定具有更好的力学优势,髓内固定有利于股骨近端压力侧及张力侧的保护。
-
数字虚拟人体上针刺手法学的VR再现
背景:将穴位解剖立体构筑形态融入针灸手法学教学,结合数字化虚拟针灸人计划的实施和应用,将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兴趣。目的:对融合了虚拟现实力反馈技术与组织形变技术的针灸虚拟人进行研究。方法: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生成逼真的视觉、听觉、触觉一体化的特定范围虚拟环境,采集临床专家针灸手法,匹配能够体现针刺力度、位移和速度感的传感设备,基于虚拟人的图像分割建立人体组织力学模型,搭建虚拟针刺力反馈系统,通过力反馈设备真实地传递给操作者。一方面,基于VOXEL-MAN虚拟人体开发平台,完成了腧穴的针灸学三维浏览器再开发,给人以视觉感知;另一方面,基于近代生物力学理论,运用图形与图像处理技术和力反馈技术进行建模,将针刺时穴位区组织各层结构的受力过程以虚拟现实和力反馈的方式,给人以触觉感知。结果与结论:完成了虚拟针刺力反馈系统人机互动操作平台,操作者既可从显示器中看到毫针进入人体组织的动态过程,又可在力反馈仪控制末端感受到真实反作用力。通过操作力反馈仪控制虚拟环境中的毫针,对虚拟人施行针刺。该系统达到了2个要求:所示与各个组织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反馈力变化与用仪器测得的真实针灸反馈力数据相近,毫针进入不同的组织,力感变化明显,有随层次递进的感觉;达到逼真的体验。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图像显示平滑,虚拟针体反应灵敏,较好地满足了虚拟现实的要求。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2016年投稿须知
-
光辅助X射线体表定位在骨科植入物内固定中的骨折定位作用
背景:传统骨科内固定时主要采用C臂机完成体表定位,但是C臂机对人体产生的损伤较大,固定时间较长,增加患者痛苦。目的:探讨光辅助X射线体表定位在骨科植入物内固定中定位、导航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2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C臂机组和光辅助X射线体表定位组,每组13只。2组大白兔均模拟软组织异物定位、骨折髓内钉远端锁钉置入、脊柱椎弓根螺钉进针点定位3种内固定方法,C臂机组采用C臂机进行定位导航,光辅助X射线体表定位组采用X射线进行定位导航,比较2组定位方法对大白兔内固定置入的定位、导航效果。结果与结论:①与C臂机组相比,光辅助X射线体表定位组在软组织异物定位、骨折髓内钉远端锁钉置入以及脊柱椎弓根螺钉进针点定位中定位导航所需要的时间显著缩短(P<0.05),位移及角度偏差显著减小(P<0.05);②结果表明,采用X射线对骨科内固定物进行定位操作方法相对简单,实用性较高,能获得较高的性价比,能提高内固定物置入准确性,缩短固定时间。
-
钴合金椎弓根螺钉植入修复脊柱结核重度后凸畸形:自身对照临床试验方案
背景:有研究表明,对脊柱结核重度后凸畸形采用前路或后路病灶内固定治疗均有良好疗效,但缺乏前瞻性、长期随访的病例对照研究的客观数据支持。目的:观察钴合金椎弓根螺钉植入修复脊柱结核重度后凸畸形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设计: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自身对照、开放性试验方案,在中国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完成。纳入试验的脊柱结核重度后凸畸形患者84例均进行钴合金椎弓根螺钉植入修复的诊断治疗标准,其中胸椎结核52例实施后入路28例,前入路24例,根据Frankel法分级:C级8例、D级31例和E级13例;腰椎结核32例实施后入路16例,前入路16例,根据Frankel法分级:C级7例、D级14例和E级11例。试验的主要观察指标为植入前、植入后2年脊柱胸段Cobb角,评价胸段侧弯的角度变化;次要观察指标为植入前、植入后2年患者X射线平片或者MRI检查,评估患者内固定治疗后的椎体融合情况,植入前、植入后2年患者Frankel分级结果评价植入后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其他观察指标为影响患者疗效相关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植入后2年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试验经中国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制定的《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参与者对治疗方案和过程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讨论:①此次试验试图证实钴合金椎弓根螺钉植入内固定修复脊柱结核重度后凸畸形有确切疗效;②同时分析前或后路入路哪种内固定入路方式更有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③为临床脊柱结核重度后凸畸形的内固定治疗提供长期随访的客观数据证据。
-
细胞膜微粒CD31、CD54与酒精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关系:随机对照实验方案
背景:细胞膜微粒CD31、CD54可通过介导血管炎症反应、促凝、影响血管舒缩及促进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股骨头内微血管损伤。文献已证实细胞膜微粒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尚未见微粒与酒精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相关性的研究。方法/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连续6个月灌胃给予烈性白酒制备酒精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空白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干预1-6个月,每月2组各随机取6只大鼠,分批取血,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清细胞膜微粒CD31、CD54水平;取双侧股骨头,固定、脱钙、石蜡包埋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进行空骨陷窝计数确定股骨头坏死情况,再行Verhoeff 氏染色及MSB微血栓染色观察股骨头内微血管损伤及微血栓形成情况;并分析细胞膜微粒CD31、CD54水平与股骨头坏死、血管内皮损伤及微血栓形成的相关性。讨论:实验结果拟探讨细胞膜微粒CD31、CD54在酒精性股骨头坏死中的作用,更加深入探讨酒精性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对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可能为其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靶点。伦理批准:实验方案经内蒙古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为YKD2016154。大鼠的实验操作和取材遵循《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的规定,并与美国国立卫生与健康研究院的指南一致。
-
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改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肩关节功能: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案
背景:在修复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时多采用常规手法复位或普通钢板固定修复,由于固定不稳固可出现骨折的畸形愈合。课题组以往研究发现,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行切开复位肱骨近端常规锁定钢板内固定修复效果较好,但稳定性还需提高。临床实践表证明,锁定加压钢板以微创手术植入后稳定性良好,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试验假设与常规锁定钢板相比,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有更好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可更好地修复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和更有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目的:观察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中国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关节外科住院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82例随机等分为2组,观察组行肩外侧小切口闭合复位+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对照组行肩外侧小切口闭合复位+微创常规锁定钢板内固定,两组治疗后均随访6个月。方案中的主要结局为固定后6个月患者的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以此评价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次要结局为两组固定时间,术中出血量,固定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固定后0.5,1,3个月患者的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固定后1,3 d,1,2周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观察其与固定前评分相比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固定后0.5,1,3,6个月患者的健康调查简表评分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固定后0.5,1,3,6个月患者骨折愈合质量的X射线检查,以评估固定后骨折愈合情况。试验经中国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QHY1005D)。参与者对试验内容和治疗过程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讨论:研究方案旨在分析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与常规锁定钢板相比,在改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肩关节功能有效性的优势,为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方法的选择提供客观数据。试验注册信息:试验已于2016年5月19日在北美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NCT02784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