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妇幼临床医学(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 and Pediatrics(Electronic Edition) 중화부유림상의학잡지(전자판)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洗涤式自体血液回输在异位妊娠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洗涤式自体血液回输在异位妊娠致腹腔内出血手术治疗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妇产科就诊并确诊为异位妊娠的4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年龄为17~42岁。分别接受急诊全身麻醉腹腔镜下患侧输卵管切除术,腹腔镜下患侧卵巢异位妊娠病灶切除+卵巢修补术或经腹患侧子宫角部楔形切除术。45例异位妊娠患者于术中采用洗涤式自体血液回输,观察其输血时有无不良反应,并动态监测患者术前和术后第2天血常规[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和血小板(PLT)]及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及由其衍化出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结果本组45例患者中,术中腹腔内出血量为500~3000 mL,经血液回收机回收洗涤后回输自体血多为1900 mL,少为300 mL。术前和术后第2天RBC、WBC、Hb、HCT和PLT比较[(2.48±0.49)×1012/L vs.(3.81±0.35)×1012/L,(12.01±3.71)×109/L vs.(7.88±3.93)×109/L,(69.41±9.49)g/L vs.(79.01±8.83)g/L,0.26±0.04 vs.0.34±0.08,(125.98±54.31)×109/L vs.(171.34±59.69)×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46,2.683,3.104,2.712,2.695;P<0.05);术前和术后第2天凝血功能(PT、INR、APTT、FIB)比较[(11.98±0.99)s vs.(12.08±1.01)s,1.27±0.05 vs.1.26±0.06,(34.98±5.96)s vs.(35.13±4.37)s,(2.49±0.41)g/L vs.(2.51±0.39)g/L],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3,1.622,1.653,1.882;P>0.05)。无一例患者输自体血时发生输血反应。结论异位妊娠术中采用洗涤式自体血液回输安全、有效,既可节约血源,又可降低输注异体血的风险。
-
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评估临床病理因素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3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山西省肿瘤医院接受新辅助化疗的62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年龄为35~82岁,中位年龄为50岁。术后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均为宫颈鳞癌。按照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是否有效,将其分为有效组(n=47,75.8%)和无效组(n=15,24.2%)。两组患者的年龄、化疗前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水平、宫颈肿瘤大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山西省肿瘤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研究分组及化疗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对行新辅助化疗的62例ⅠB2~ⅡB 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化疗后的手术情况及术后病理结局,探讨影响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因素。结果有效组新辅助化疗术后宫颈深间质浸润率、淋巴结转移率均显著低于无效组[25/47(53.2%)vs.13/15(86.7%),12/47(25.5%)vs.9/15(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1,4.254;P=0.020,0.039);新辅助化疗的疗效与临床分期、病理学分级和化疗方案无相关性(P>0.05),但与化疗前血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水平明显相关[OR=0.135,95%CI (0.027~0.667);P=0.014]。结论化疗前血 SCCAg水平与新辅助化疗的疗效明显相关,可作为预测局部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指标。
-
罗哌卡因行经腹横平面腹壁神经阻滞在儿童腹腔镜手术镇痛效果的观察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相同容量的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经腹横平面腹壁神经(TAP)阻滞患儿腹腔镜术中、术后镇痛效果的差异。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儿童外科择期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12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通过 SPSS 软件随机分为1组(n=30,采用0.0625%罗哌卡因),2组(n=30,采用0.125%罗哌卡因),3组(n=30,采用0.25%罗哌卡因)和空白对照组(n=30,采用生理盐水)(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患儿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4组患儿年龄、体质量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均接受全身麻醉+超声引导下 TAP 阻滞。记录患儿术中生命体征变化、术后不同观察时刻 FALCC评分、Ramsay评分、追加镇痛药物情况、不良反应及家长满意情况。结果①患儿术中生命体征变化方面,1,2,3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组分别与2,3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2,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1,2,3组术后0.5 h、1 h、2 h、4 h FLACC评分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8 h 3组 FLACC 评分明显低于1,2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4组间术后24 h FLAC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1,2,3组术后0.5 h、1 h Ramsay评分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组术后2 h、4 h Ramsay评分与1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3岁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应用超声引导下行 TAP 阻滞,选用罗哌卡因为局部麻醉药物,其术中、术后镇痛效果明确。相同容量下,高浓度局部麻醉药物较低浓度镇痛效果更完善、持续时间更长。适当降低罗哌卡因浓度而增加其药物容量,可能会获得更完善和安全的镇痛效果。
-
锐扶刀治疗前庭大腺囊肿和前庭大腺脓肿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锐扶刀治疗前庭大腺囊肿和前庭大腺脓肿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3年2月于广东省高要市人民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69例前庭大腺囊肿及前庭大腺脓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其年龄为20~45岁。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的原则,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单号纳入研究组(n=85),采用锐扶刀行前庭大腺囊肿造口或脓肿切开引流术,双号纳入对照组(n=84),行传统前庭大腺造口术或脓肿切开引流术。两组患者的年龄等一般临床病历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广东省高要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及复发率等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显著较对照组短[(5.60±0.55)min vs.(17.50±0.56)min],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P<0.05);研究组患者的平均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5.64±0.30)mL vs.(23.11±0.26)m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P<0.05);研究组患者的平均术后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24.72±0.85)h vs.(75.59±0.67)h],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P<0.05)。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研究组中无一例患者复发,对照组中8例(9.52%)患者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P<0.05)。结论锐扶刀治疗前庭大腺囊肿和前庭大腺脓肿较传统手术方法更具可行性。
-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丹参治疗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丹参治疗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于河北省儿童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116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为研究对象,年龄为20~35岁,孕龄为26~34孕周。按照自愿原则,将其分为 A 组(n=26,采用硫酸镁+低分子肝素钙+丹参治疗),B组(n=28,采用硫酸镁+低分子肝素钙治疗),C 组(n=30,采用硫酸镁+丹参治疗), D组(n=32,以硫酸镁为主的综合治疗)。4组孕妇的年龄、孕龄、体质量指数、孕次、产次、视网膜病变程度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河北省儿童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对4组患者治疗后自觉症状改善率、水肿消退率、平均动脉压(MAP)、24 h 尿蛋白定量、产后出血量、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溶指标及血脂水平[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po)A、apoB]、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患者自觉症状改善率显著高于 D 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87;P<0.05),与B,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885,0.3849;P=0.50)。A 组患者的水肿消退率显著高于B,D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300,4.3467;P<0.05),与 C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958,P>0.05)。本研究结果亦显示,A组患者的 MAP及24 h尿蛋白定量显著较D组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77,4.962;P<0.05),但 A 组患者的产后出血量和 B组、C组、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597,1.0769,1.5185;P>0.05)。A 组患者的 PT、APTT、Fg、DD水平与B组、C 组、D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T:t=5.2556,3.3639,4.8820;P<0.05。APTT:t=2.3112,2.8467,3.6866;P<0.05。Fg:t=5.6714,3.7992,20.8247;P<0.05。DD:t=4.2668,9.7201,7.0460;P<0.05)。此外,A 组患者 TG、TC、apo-B水平下降,而 HDL 及 apo-A 水平增加,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814,2.8891,2.5326,1.7170,4.2828,t=2.2076;P<0.05)。治疗后 A组、B组患者的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1720,2.8769;P<0.05)。C组和D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1249,1.4603;P>0.05)。治疗后 A组分别与B,C,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416,1.9408,1.8047;P>0.05)。同时, A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D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344,P<0.05),但与 B组和 C 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0,2.1819;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丹参治疗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较单一用药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
宫颈鳞癌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趋化因子受体4、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Ki-67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CXC 趋化因子受体(CXCR)4、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Ki-67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以及 SDF-1对 MMP-2和 Ki-67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接受宫颈癌手术(初治)的60例宫颈癌患者的60例切除癌组织标本(术后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均为宫颈鳞癌)纳入研究组,选取同期在该院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术的60例患者的正常宫颈组织标本60例纳入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采用免疫组化 SP 法检测 SDF-1、CXCR4、MMP-2和 Ki-67在两组标本中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SDF-1、CXCR4、MMP-2和Ki-67在研究组标本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0%,68.33%,70.00%,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0.00%,8.33%,13.33%,1.67%,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63,7.04,4.00,4.00;P<0.05);在研究组中,SDF-1、CXCR4、MMP-2和Ki-67的表达水平在淋巴结转移呈阳性标本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呈阴性者(χ2=16.692,P<0.001;χ2=8.496,P<0.01;χ2=4.762,P<0.001;χ2=6.125,P<0.05);SDF-1的表达水平与 CXCR4、MMP-2和 Ki-67的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r=0.586,P=0.002;r=0.419,P=0.025;r=0.645,P<0.001)。结论 SDF-1、CXCR4、MMP-2和 Ki-67的表达水平与宫颈鳞癌的发生、侵袭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或许可作为预测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指标。SDF-1/CXCR4轴可通过加强肿瘤细胞MMP-2和Ki-67分泌的途径促进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提示SDF-1可能是药物治疗该病的重要靶点。
-
SonoVue超声造影对不典型卵巢畸胎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SonoVue超声造影对不典型卵巢畸胎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1月至2013年7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行常规超声检查发现卵巢囊性或囊实性病变而未明确诊断,而经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系成熟性卵巢畸胎瘤的12例患者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资料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常规超声结果示11例(99.2%)病灶内部呈囊实混合性回声,1例(0.8%)呈多房性囊性占位回声。SonoVue超声造影结果示10例(83.3%)患者病灶呈较均匀增强,2例(16.7%)为不均匀增强。SonoVue 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为83.3%(10/12),误诊率为16.7%(2/12)。结论对常规超声表现不典型的卵巢畸胎瘤,SonoVue超声造影仍有较特征性的肿瘤组织学和微循环特征,可为临床鉴别肿瘤来源与性质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参考依据。
-
不同筛查方法对粘多糖贮积症的筛查效能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筛查方法对粘多糖贮积症(MPS)的筛查效能。方法回顾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本院儿科及遗传咨询门诊就诊的72例可疑患儿的尿粘多糖筛查结果(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同时采用甲苯胺蓝显色实验法及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沉淀实验法对疑似 MP S患儿进行尿液粘多糖筛查。结果显色实验法结果呈阳性患儿为25例,阳性筛查效能为72.22%(13/18),阴性筛查效能为100%(10/10);沉淀实验法示36例患儿结果呈阳性,阳性筛查效能为42.86%(6/14),阴性筛查效能为50%(7/14)。两种方法的阳性和阴性筛查效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苯胺蓝显色实验法是一种简单、快捷、灵敏的 MPS 筛查方法,值得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使用,有利于提高该病检出率。
-
中孕期妇女姻亲关系现状分析
目的:探讨中孕期妇女与其姻亲关系的现状,分析调节姻亲关系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在成都市各级医院就诊的1859名中孕期妇女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盛行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崇明分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对其进行公婆关系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中孕期妇女与其公婆关系状况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74,P>0.05),而其与婆婆的亲密度及压力感均明显高于公公(t=4.909,-6.687;P<0.05)。全职、兼职及其他3种工作状况的中孕期妇女与公公的亲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133,P>0.05),而与公公的压力感及与婆婆的亲密度和压力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853,38.067和35.629;P<0.05),而全职与兼职中孕期妇女与公婆的亲密度和压力感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18,-2.833,2.475和-3.577;P<0.05)。结论中孕期妇女与其公婆关系中亲密度越高者,则压力感越大,且该状况受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中孕期妇女及其配偶和公婆作为家庭关系的相互调节者,应彼此相爱、相互理解,建立良好关系,保证妊娠期妇女的身心健康,孕育健康后代。
-
2~12周龄婴儿甲状腺激素水平初探
目的:探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2~12周龄婴儿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参考区间。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北京市新生儿疾病筛查门诊就诊的2~12周龄的953例健康婴儿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年龄段,将其分为2~4周龄组(n=416)、4~8周龄组(n=398)和8~12周龄组(n=139)。3组受试儿童的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促甲状腺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的水平,各指标参考区间采用中位数及 P2.5、P25、P50、P75、P97.5表示,同时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间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及婴儿与成年人甲状腺激素水平参考区间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征得该委员会批准,并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TSH、FT3、FT4、TT3、TT4水平男性与女性婴儿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860,0.510,-0.360,0.920,1.370;P>0.05)。2~12周龄婴儿各激素水平与目前本院应用的成年人甲状腺激素水平参考区间进行比较,TSH、FT3、T3、T4水平高于成年人参考区间,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25,46.77,30.49,5.59;P<0.05),以TSH水平尤为突出,但FT4水平较成年人低。3组婴儿TSH水平无明显变化(F=0.345,P=0.708),但随着年龄增大,P97.5降低,95%CI呈缩小趋势;TT4、FT4水平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F=12.57,P=0.000;F=21.17,P=0.000),TT3、FT3则呈升高趋势(F=14.75,P=0.000;F=3.699,P=0.025)。结论成年人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参考区间不能广泛应用于婴幼儿,应建立儿童期各年龄段甲状腺激素水平参考区间,为儿童甲状腺疾病,特别是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患儿的早期诊治提供参考。
-
胎儿肺成熟度与早产儿心力储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早产儿胎儿肺成熟度和心力储备(CCR)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7月至2009年8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36例出生后2 h以内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羊水泡沫试验及羊水板层小体计数(LBC)检测本组早产儿的胎儿肺成熟度;根据胎儿肺成熟度,将其分为胎儿肺不成熟组(n=17),胎儿肺可疑成熟组(n=3)和胎儿肺成熟组(n=16)。采用心音图实验(PCGT)检测CCR指标,包括第一心音幅值(S1)与第二心音幅值(S2)的比值(S1/S2)、心脏舒张期时限(D)与收缩期时限(S)的比值(D/S)和应激后心力变化趋势(CCCTS);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各指标与早产儿胎儿肺成熟度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知情同意,并与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各组早产儿出生体质量、身长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早产儿胎儿肺成熟度与孕龄成正相关(r=0.536,P=0.001);3组间 S1/S2和 CCCTS 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013,1.651,均 P>0.05);3组间D/S比较,仅胎儿肺成熟早产儿组较胎儿肺不成熟早产儿组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0.088,P=0.023)。CRR指标与胎儿肺成熟度的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早产儿胎儿肺成熟度与 S1/S2、CCCTS 不相关(r=0.1892,0.2890,均P>0.05);与D/S成正相关(r=0.4014,P=0.017)。结论成熟的胎儿肺发育可使早产儿心肌灌注时间延长,心肌获得较多氧气和营养,使其 CCR较高;胎儿肺不成熟早产儿CCR低,出生后应加强对心脏功能的保护。通过对 D/S 和胎儿肺成熟度相关关系的深入研究,有可能找到判断胎儿肺成熟度的新方法。
-
分化抑制因子-1,-3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 Id-1,-3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鳞状细胞癌(CSC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择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 CIN与CSCC患者的组织标本分别为22例与6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 SP免疫组化染色 EnVision二步法检测标本组织中 Id-1,-3蛋白表达水平(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按照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对 CSCC 的临床分期标准进行 CSCC 临床分期。本组 CSCC患者中,FIGO ⅠA、ⅠB、ⅡA、ⅡB 期分别为4,29,28及6例。本组CIN标本中,CIN Ⅰ~Ⅲ级分别为3例,5例和14例。结果在CINⅠ~Ⅲ级标本中,CINⅢ级(n=14)较CINⅠ~Ⅱ级(n=8)的Id-1,-3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若 CSCC 标本来源于年龄≤40岁、FIGOⅠ~Ⅱ期、有脉管浸润、有淋巴结转移患者时,则 Id-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显著高于>40岁、FIGO Ⅲ期、无脉管浸润、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CSCC标本中癌组织分化程度、肌层浸润与癌灶直径对 Id-1蛋白表达水平无影响(P>0.05)。若CSCC标本来源于伴淋巴结转移患者,则 Id-3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年龄、CSCC 的 FIGO 分期、组织分化程度、脉管浸润、肌层浸润及癌灶直径等对 Id-3表达水平无影响(P>0.05)。结论 Id-1,-3在 CIN、CSCC 中均有表达,表达水平与CIN级别及CSCC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有关。Id-1,-3或许可作为CIN、CSCC基因治疗的候选靶基因位点。
-
大剂量甲氨蝶呤诱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口腔黏膜炎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后,患儿发生口腔黏膜炎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减少 H D-MT X治疗后口腔黏膜炎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1年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住院并采用 CCLG-ALL2008化疗方案治疗的儿童ALL患儿200例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国家卫生和计划委员会《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的规定,并得到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知情同意,并与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记录其年龄、性别、临床分度、漱口液的选择等口腔黏膜炎相关因素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受试对象中,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为14.5%(29/200);发生部位以颊部为常见,占41.4%(12/29);口腔黏膜炎严重程度以Ⅱ度多,占41.4%(12/29);漱口液的选择是发生口腔黏膜炎的影响因素[OR=2.450,95%CI(1.038~5.784),P=0.041]。结论 HD-MTX 治疗儿童ALL后,应加强对患儿的口腔护理,并重视对漱口液的选择。
-
不同年龄组肠套叠患儿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76例14岁以下肠套叠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将其按照患儿年龄分别纳入0~2岁组(n=58)和≥2岁组(n=18)。肠套叠患儿均通过腹部超声检查、空气灌肠或剖腹探查术确诊。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体格及辅助检查结果、空气灌肠复位、手术治疗、复发情况及病理性起始点有无等(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省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两组患儿性别、发病至就诊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超声检查阳性率、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手术治疗率、肠坏死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2岁组患儿临床表现有典型肠套叠症状者(同时具有阵发性腹痛、呕吐和果酱样大便)占62.1%(36/58),≥2岁组则为5.6%(1/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2岁组患儿合并呕吐、血便发生率分别为75.9%(44/58)和0(0/58),≥2岁组则分别为22.2%(4/18)和5.6%(1/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仅一例6岁患儿证实为回肠幼年性息肉导致的继发性肠套叠(存在 PLP)。结论本组临床病历资料显示,虽然多数急性原发性肠套叠患儿的发病年龄<2岁,但≥2岁患儿仍然存在该病可能,而且≥2岁患儿的肠套叠多数仍为原发性肠套叠,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症状典型者罕见,空气灌肠复位对其仍安全有效。
-
阿托西班与利托君治疗早产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
目的:探讨阿托西班(atosiban)与利托君(ritodrine)治疗早产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系统评价原则,计算机全面检索相关文献数据库,收集国内外有关阿托西班和利托君治疗早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采用 RevMan 5.1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通过文献检索,共计4篇 RCT文献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共计纳入420例患者。①3篇英文文献的方法学质量高,研究对象一致,均为早产患者,进行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阿托西班组与利托君组在治疗早产的有效率、延长分娩时间、增加新生儿出生体质量、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及围生儿死亡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孕妇心动过速发生率与因母体不良反应中断治疗率,阿托西班组较利托君组显著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R=0.02,95%CI(0.01~0.08),P<0.01;RR=0.03,95%CI (0.01~0.15),P<0.01]。②1篇中文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较差,且研究对象为先兆早产患者,独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阿托西班与利托君治疗先兆早产在显效时间、延长妊娠时间、保胎成功率、足月分娩率、增加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西班治疗早产的临床疗效与利托君相当,国内外研究中比较二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结果有所不同,尚不能断定阿托西班治疗早产的安全性明显优于利托君。尚需更多国内外高质量、大样本的 RCT 结合成本-效益分析,以更全面、客观、正确地评价阿托西班在治疗早产中的确切临床价值。
-
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分析:附358例报告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E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0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科收治,并经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确诊为 EC 的358例患者的完整临床病历资料。其初治为系统分期手术,并进行盆腔及腹主动脉旁各组淋巴结计数。对本组EC患者进行临床病理特点分析,并进行随访,对EC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本组358例 EC 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2岁(20~78岁)。对本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其中位生存期为18个月(7~43个月),3年总体生存(OS)率为90.1%(323/358)。本组盆腔淋巴结病理学检查结果呈阳性和呈阴性患者的3年 OS率分别为76.2%(16/21),97.3%(327/33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423,P<0.01)。子宫内膜样癌和非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3年 OS率分别为:96.2%(306/318)与95.0%(38/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8)。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不同患者的3年 OS 率分别为:Ⅰ期为97.1%(304/313),而Ⅱ期为91.7%(11/12);Ⅲ期为85.2%(23/27)。本组患者随访期内 EC 的相关复发率为3.9%(14/358),死亡率为3.1%(11/358),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5.9%(21/357)。对导致21例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GO 分期[OR=4.169,95%CI(2.693~6.454),P=0.000],肿瘤体积(肿瘤直径>2 cm)[OR=7.175,95%CI(2.590~19.876),P=0.000],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OR=6.277,95%CI(2.410~16.348),P=0.000],宫体肌层浸润深度[OR=3.598,95%CI(1.651~7.841),P=0.001]和宫旁浸润[OR=9.382,95%CI(3.349~26.284),P=0.000]是导致 EC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对以上单因素 logical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盆腔淋巴转移有影响的因素(P<0.05),进行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GO 分期[OR=3.787,95%CI (2.113~6.786),P=0.00]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FIGO 分期晚、肿瘤体积大(直径>2 cm)、LVSI呈阳性、宫体深肌层浸润及宫旁浸润是导致 EC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其中, FIGO分期,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
临床药师参与肿瘤患者化疗方案制定及用药教育1例
患者女性,57岁,因“卵巢透明细胞癌ⅠC 期拟行3个疗程化疗”于2013-05-04入威海市市立二院。病史采集:2个月前因“发现腹部包块10+ d”于2013-02-26在本院行“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大网膜切除术+双侧盆腔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骶前淋巴结清扫术+阑尾切除术+盆腔黏连松解术”,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示卵巢透明细胞癌ⅠC 期。于2013-03-14诊断为“右下肢股静脉血栓”,给予溶栓治疗后,复查超声检查示右下肢股静脉血栓消失。患者进行3个疗程(紫杉醇脂质体+卡铂)规范化疗。辅助检查:血常规示 WBC 为1.93×109/L,Hb为96 g/L,PLT为128×109/L;肾功能正常;肝功能示谷草转氨酶为57 U/L,谷丙转氨酶为44 U/L,谷氨酰转肽酶为173 U/L;GLU 为5.75 mmol/L;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血凝四项示纤维蛋白原为4.57 g/L。第4次化疗辅助治疗药物方案为:静脉滴注格拉司琼(3 mg/d×3 d)+维生素 C (3.0 g×3 d)+10%KCl(30 mL×3 d)+泮托拉唑(40 mg/d×3 d)+地塞米松(5 mg/d ×3 d)+甘草酸二铵注射液(150 mg/d×3 d)+蔗糖铁注射液(100 mg/d×3 d)。
-
Notch信号通路在哮喘及T淋巴细胞调节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Notch信号通路参与多种组织细胞的分化、成熟过程,尤其在T 淋巴细胞的分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Notch 信号通路参与支气管哮喘(BA)发病的整个病理过程,包括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气道重塑及气道血管重塑。笔者拟就 Notch 信号通路在 BA和 T淋巴细胞调节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如下。
-
早产儿经口喂养的支持技术
促进早产儿经口喂养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早产儿管理的重点,经口喂养成功与否决定早产儿能否顺利完成从肠外营养-管饲喂养-经口喂养的转换。经口喂养能有效改善住院早产儿近期和远期预后。笔者拟就早产儿经口喂养支持技术的相关理论、评估方法及干预措施,进行综述如下。
-
卵巢粒层细胞瘤的研究进展
卵巢粒层细胞瘤(GCT)是一种少见的卵巢功能性肿瘤,占卵巢肿瘤的2%~5%。卵巢 GCT按照组织病理学类型分为成年型 GCT(AGCT)及幼年型 GCT(JGCT),其病因迄今尚未阐明。其临床上常见临床症状为雌激素刺激症状。手术是卵巢GCT的首选治疗方法。卵巢GCT具有远期复发特点,目前认为其临床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重要的因素,抑制素(inhibin)水平、抗苗勒管激素(AMH)等可作为诊断卵巢 GCT的血清学标志物,为其复发提供一定的临床病理学诊断参考。研究发现,在 AGCT 中,翼状螺旋/叉头转录因子(FOXL)2基因中存在一个单一、复发的体细胞突变(402C→G),而在JGCT 患者中却少有该突变。FOXL2及其突变体对卵巢 GCT发展的病理生理作用,迄今尚不清楚。总之,卵巢 GCT患者的总体预后较好,而复发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差,因其具有远期复发特点,所以应对该病患者坚持长期随访。
-
新生儿肠神经发育不良症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分析
肠神经发育不良症(intestinal neuronal dysplasia,IND)是一种肠道神经网状结构先天性异常的疾病,其特征性表现为肠管黏膜下肌间神经节广泛或局限性神经丛过度发育,可导致顽固性便秘甚至肠梗阻。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 )是指肠黏膜损害和炎症,严重时小肠可能发生坏死,引起肠穿孔和腹膜炎。新生儿IND合并NEC临床较为少见。本研究回顾性总结了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例新生儿IND合并NEC 患儿的诊治经验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期为今后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帮助和借鉴。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
再生育的临床问题
我国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了30年,至201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仅为1.18个,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口更替水平(2.1个)。因此,推广再生育,促进人口更替需求非常迫切。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标志着“单独二孩”政策将正式实施,预计未来2~3年积累的再生育需求将出现井喷现象。备孕第2胎再生育人群数量庞大、结构复杂、疾病谱多元化,存在的安全隐患亦较大,潜在医疗需求不容忽视。毋庸置疑,建立规范化再生育医疗管理体系,将有助于提高该类人群的妊娠安全,切实改善出生人口素质,降低与之相关的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率,这也给妇产科医师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再生育医学研究,可为人口社会学、优生学等相关领域提供参考和指导。
-
重视胎膜早破的诊断
胎膜早破(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 PROM)是发生于临产前的胎膜破裂,发病率高可达17%,是产科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分为足月后 PROM和足月前 PROM,其中足月后 PROM 的发病率约为8%,约1/2患者在经过破膜期待治疗5h 内可进入自然分娩[1];相反,足月前 PROM对母儿影响更大。足月前PROM的风险因素包括种族、较差社会经济地位、吸烟、早产及生殖道感染史与宫颈功能不全、多胎妊娠、胎位异常、羊膜腔穿刺、阴道流血及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等。一项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发现,由于胎膜破裂使羊膜腔与外界相通且羊水持续渗漏,可使PROM后母体及新生儿感染率显著增高,而且 PROM引起的早产,是导致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破膜1周内早产发生率可高达50%~70%;尚可导致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高达35%)、脐带受压(发生率为32%~60%)、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为13%~60%)、胎盘早剥(发生率为4%~12%)及胎儿死亡(发生率为1%~2%)等[2]。因此,正确、及时诊治PROM,对改善母儿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解读
2012年7月,我国传染病学与产科学专家根据国内外公认的研究结果,参考国际相关资料,共同制订《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以下简称为《指南》),并于2013年由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在《中华妇产科杂志》上颁布[1]。该《指南》规范了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母婴传播预防措施,概括了合理预防新生儿HBV感染的方法。2014年我国儿童乙型肝炎防控成绩显著,并获得世界卫生组织表彰。本文就《指南》所涉及内容进行进一步探讨和补充。
-
“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儿科临床规范应用的建议”解读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于2013年6月在《中华儿科杂志》上发表了《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儿科临床规范应用的建议》(以下简称为《建议》)[1],旨在为重组人生长激素(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 rhGH)的临床规范应用提供新参考。与2008年版《矮身材儿童诊治指南》(以下简称为2008版《指南》)相比,《建议》重点介绍了 rhGH 临床适应证、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的监测及停药指征等,内容充分融入了新的循证医学研究证据,在许多细节方面做了更新。本文就《指南》所涉及内容进行进一步探讨和补充。
-
关于“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疗建议”的解读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儿童常见的良性出血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自发性免疫紊乱所致的独立性血小板减少(以血小板计数<100×109/L为ITP 的诊断阈值)。根据国际 ITP 工作组(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IWG)新指南,统一将ITP命名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以更准确表述其发病机制及出血症状[1]。尽管该国际指南已将本病相关问题进行规范,关于儿童ITP 的特点,涉及药物治疗及观察、治疗相关出血症状与血小板减少及其住院与门诊诊治方式等问题,不同国家对儿童ITP的管理方式各异[2]。结合国际标准与中国特点,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相关专家制定《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疗建议》(以下简称为《建议》)[3],作为规范儿童 ITP诊治的国内指南。本文就《建议》所涉及内容进行进一步探讨和补充。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