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Virology 중화실험화림상병독학잡지
- 主管单位: 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7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866/R
- 国内刊号: 段树学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中国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血浆中BDV-p24抗体的检测
目的检测博尔纳病病毒(BDV)对中国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患者和健康对照者感染的情况,探讨CFS与BDV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按美国CDC 1994年标准,搜集来自全国十一省市的CFS患者61例和健康对照73例,使用蛋白印迹法(WB)对其血浆进行BDV-p24抗体检测.结果病例组有7例为阳性结果(11.48%),对照组均为阴性(0%),统计学处理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0).结论中国CFS患者存在BDV感染,病例组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CFS与BDV感染存在相关性.
-
巨细胞病毒感染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作用的研究
目的从定量水平上深入研究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定量PCR技术测量29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23例对照组血清中HCMV DNA含量,并与外周血T细胞亚群、血糖(BG)、胰岛素(Ins)和C肽(C-P)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HCMV DNA含量[(1.81±1.67)×108拷贝/ml]明显高于对照组[(5.50±4.30)×107拷贝/ml].HCMV DNA阳性患者CD8百分率 (29.53%±2.00%)显著高于对照组(27.13%±4.12%),CD4/CD8比值(1.24±0.05)显著低于对照组(1.41±0.10).HCMV DNA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比较,空腹C-P明显降低,而BG和Ins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HCMV感染的活化,可影响细胞免疫,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
慢性乙型及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超声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HB)与慢性丙型(HC)病毒性肝炎超声表现的差异及与病理的联系.方法应用B超检查130例HB和106例HC患者,观察其肝脏声像表现与病理结果并作对照研究. 结果 HB声像图显示肝脏回声增粗、增强、或条索样不均匀表现,与病理结果高度相关(P<0.001),HC声像表现以回声细微、致密为主,与病理改变高度相关(P<0.001).两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程度都不相同(P<0.001).结论超声检查有助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理特征的鉴别诊断.
-
人树突状细胞体外经HBsAg刺激后的抗病毒作用
目的观察人树突状细胞(DCs )经表面抗原(HBsAg)刺激、体外诱导自身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后,对2.2.15细胞中HBeAg和HBsAg的特异性免疫抑制作用.方法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 CSF)、白介素-4(IL-4)和肿瘤坏死因子(TNF-a)分化、诱导人外周血PBMC中的DCs,在DCs成熟前加入纯的HBsAg刺激,将成熟后的DCs体外与自身T淋巴细胞共培养,同时不加HBsAg刺激的DCs与T细胞共培养、T细胞加纯的HBsAg 共培养以及单纯T细胞作对照,5 d后收集T细胞,分组加入2.2.15细胞培养液中,分别收集第1天、3天、5天和7天的培养上清液,检测其HBeAg和HBsAg的分泌情况.结果经抗原刺激后的DCs可以有效提呈病毒抗原,正常人与慢性乙肝患者负载抗原后的DCs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cpm分别为(46 700±7 850)和(38 628±5 427)]明显高于未负载抗原的DCs[cpm分别为(40 450±4 645和33 924±4 498)]及对照组PBMC[cpm分别为(5 947±476)和(5 089±233)],P<0.01.负载抗原的DCs有强烈的免疫应答活性,并且其免疫刺激能力似乎与负载的抗原量成正比;经抗原刺激激活的T细胞可以有效地抑制HBeAg的表达,但对HBsAg未发现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体外经HBsAg刺激后的DCs可有效地提呈病毒抗原,并可进一步激活T细胞产生,同时能显著地抑制2.2.15细胞上清中HBeAg的表达,可望为DC疫苗的制备打下基础.
-
基因芯片检测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HBV变异技术的建立和应用
目的建立乙型肝炎病毒变异基因诊断芯片对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出现的肝炎病毒P基因区YMDD变异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诊断.方法设计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阵列,特殊处理芯片载体.用点样法制备乙型肝炎病毒变异基因诊断芯片.在本院住院治疗患者中选择30例服用拉米夫定后,HBV DNA转阴(<500 copies/ml)I68周后又反跳≥5 000 copies/ml的患者进行基因芯片杂交检测分析.同时用PCR直接测序法对上述30例患者血清标本进行双盲HBVDNA聚合酶活性区域测序对照.结果 30例服药后HBVDNA反跳患者中基因芯片测得HBV YMDD变异21例,其中YVDD变异11例.YIDD变异10例.HBVDNA PCR直接序列测定结果,有核苷酸A741变为G,使氨基酸由蛋氨酸552变为缬氨酸(氨基酸基序由YMDD变为YVDD)11例,并有6例核苷酸A669变为C,使氨基酸由亮氨酸528变为蛋氨酸.核苷酸G743变为T,使氨基酸由蛋氨酸552变为异亮氨酸(氨基酸基序由YMDD变为YIDD)10例.其中有3例伴有核苷酸T781变为C,使氨基酸由亮氨酸565变为脯氨酸.标本阳性变异序号与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变异基因诊断芯片可以同时检测YVDD,YIDD变异,同PCR直接测序法比较,准确率达100%,无假阳性.
-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初探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HCMV)的致病机制.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36例早孕人工流产妇女进行了HCMV抗体IgG、IgM的检测,对抗体阳性者的绒毛及蜕膜进行了HCMV的PCR检测,对DNA阳性者进行了绒毛蜕膜的病理切片分析.结果HCMV免疫抗体阳性的31例患者仅有10例DNA阳性者绒毛蜕膜均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绒毛细胞滋养层增生过长,蜕膜变性坏死,伴淋巴细胞浸润.结论绒毛蜕膜的病理改变可能参与了HCMV的致病机制.
-
猪型(H1N1)流感病毒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基因来源的研究
目的研究2002年我国内地从猪群中分离的猪型(H1N1)毒株HA和NA基因来源,及其使猪致病的原因. 方法用PCR扩增目的基因,用PGEM-T Easy Vector,4℃过夜连接,重组质粒转入DH-10B细菌,筛选阳性菌落,酶切鉴定,送六合通公司自动测序,并作进化树分析. 结果 3株猪型(H1N1)病毒的HA和NA基因属猪型(H1N1)流感病毒,而不同于其他禽或人的H1N1亚型流感病毒.2002年猪型毒株由1991年猪型毒株演变而来.近来我国内地猪群中猪型毒株活动增强,其对猪能致病是由于病毒粒HA和NA蛋白抗原性发生变异所造成.结论 3株猪型病毒的HA 和NA 基因来源于猪型(H1N1)毒株.近来猪型毒株对猪具有致病性和活动增强是由于其HA和NA蛋白分子上氨基酸序列发生替换所造成.
-
我国Colti病毒基因分型的研究
目的对我国分离的Colti病毒进行基因分型.方法采用针对Colti 病毒B2亚组第9和12片段和B1亚组第12片段的3对引物,对我国近年来分离的Colti病毒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同时对北京分离株BJ95-75和云南分离株YN-6的 PCR产物进行了克隆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 Colti病毒北京分离株BJ95-75、云南分离株YN-6、-67-1、-68-1、-69、-70-1、-70-2、-90、-92-2、-93病毒用B2亚组特异引物12-854-S/12-B2-R均能得到相对分子质量为850 bp的特异条带,用针对于第9片段的B2亚组引物9-JKT-S/9-JKT-R均得到了相对分子质量为492 bp的特异条带.而Colti病毒东北分离株NE97-12、NE97-31及对照病毒如环状病毒YN-99、乙脑病毒YN-151-1未能扩出特异条带.所有Colti病毒分离株及病毒对照用B1亚组特异引物12-B1-S/12-B1-R均未见特异条带.BJ95-75、YN-6这2株病毒第12片段核苷酸序列与B2亚组其他毒株间的同源性达到89.4%以上,特别是与中国早期分离株Banna病毒,其同源性达到98.9%以上;2株病毒第9片段的核苷酸序列与属于B2a型的Banna病毒的同源性可达到99.2%和96.5%,和JKT6423病毒的同源性也能达到84.0%,而与属于B2b型的JKT6969和JKT7043相应片段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只有53.0%左右.结论首次对我国分离的Colti病毒从分子水平上进行了研究,证实了PCR方法对Colti病毒进行基因分型的可行性,北京和云南分离株主要为B2亚组的 B2a型.吉林分离株NE97-12、NE97-31的正确分型还要依赖于将它们基因组的特定片段进行全序列分析的完成.
-
云南省澜沧江下游地区虫媒病毒的调查研究
目的了解云南澜沧江下游地区自然界虫媒病毒流行情况. 方法从云南澜沧江下游地区(澜沧县和思茅市)所属乡村采集蚊虫,分类后保存于液氮.经消毒、研磨、离心等处理后接种组织培养细胞分离病毒,并进行初步鉴定. 结果从233份标本中,分离到22株致C6/36细胞病变的病毒,表现为细胞圆化、聚集、脱落.分离阳性率为9.4%(22/233).经鉴定10株对乙醚和5′-磺脱氧尿苷抵抗,为无包膜双链RNA病毒,核酸电泳为12节段RNA病毒.9株对乙醚敏感,对5′-碘脱氧尿苷抵抗,为有膜RNA病毒,核酸电泳为10条带.Colti病毒95-75单克隆抗体与新分离的12节段RNA病毒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荧光试验呈阳性反应,而与10节段病毒呈阴性反应.3株病毒为对乙醚敏感,其中1株被乙型脑炎病毒A2株免疫腹水中和,并与A2免疫腹水荧光试验呈阳性反应;1株(云南92-4)与布尼亚病毒组特异免疫腹水的荧光试验和ELISA试验均为强阳性,而与甲病毒组特异性免疫腹水及黄病毒组的乙型脑炎病毒免疫腹水均呈阴性反应;经负染在电镜下观察毒粒呈圆形,直径约为(87.00±0.05)nm,外层可见表面突起.结论从云南澜沧江下游地区采集的蚊标本分离到10株Colti病毒,9株环状病毒,1株为乙脑病毒,1株为布尼亚病毒,1株尚在研究中.
-
介导RNAi的tRNAVal启动子质粒载体的建立
目的构建以tRNAVal启动子控制shRNA转录引发RNAi的质粒载体. 方法从人基因组中用PCR方法扩增出tRNAVal基因片段,人工突变去除3′末端数个碱基,连以Linker序列,用此经过改造的tRNAVal启动子,构建控制针对荧光素酶的shRNA转录载体pUC-tRNAVallucRi,与pMAMneoLuc共转染BHK-21细胞,观察对荧光素酶表达的影响.结果 pUC-tRNAVallucRi可以高效特异性抑制pMAMneoLuc中荧光素酶的表达,效率达97.1%~99.5%.结论 tRNAVal启动子载体可以高效转录shRNA,引发哺乳动物细胞RNAi现象.
-
用甲醇酵母表达经基因优化的HPV 6型L1蛋白
目的利用甲醇酵母系统Pichia pastoris高效表达HPV 6型L1蛋白.方法按照Pichia pastoris偏爱密码子合成L1全长基因,构建pPIC3.5K- HPV6- L1表达载体,转化KM71,经组氨酸缺陷的MD培养基和G418筛选,PCR 确认L1基因整合,使用BMGY/BMMY培养/诱导目的基因的表达.结果筛选到3株阳性表达克隆,Western blot显示表达产物有部分糖基化现象,使用能识别完整VLP的单抗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提示L1蛋白在Pichia细胞内以空间构象形式存在.通过离子交换和亲和层析两步纯化从1L发酵液中得到125 μg纯的L1蛋白.结论通过基因优化在甲醇酵母中表达HPV6- L1蛋白,这将为结构与功能研究以及疫苗开发提供条件.
-
一起戊型肝炎暴发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了解一起戊型肝炎暴发的血清学特点.方法对某单位在10 d内先后发病的5例急性黄疸性肝炎患者、在该单位食堂就餐的1 675人(暴发人群)及未就餐的邻近单位883人(对照人群)的血清在首发病例26 d后进行抗-HEV IgM和IgG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例患者抗-HEV IgM和IgG均为阳性.暴发人群抗-HEV IgM和IgG的阳性率分别为8.7%和38.4%,而对照人群仅分别为0.1%和28.6%,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意义.暴发人群145例抗-HEV IgM(+)中,ALT增高32例,明显高于IgM(-)及对照;而抗-HEV IgM(-)的ALT增高比例并不高于对照人群.4例患者系列血清检测见抗-HEV IgM逐渐下降,感染后4个月多数转阴,而IgG在感染后第2~3个月达高峰,随后缓慢下降.暴发人群中抗-HEV IgM(+)的IgG平均水平高,IgM(-)而IgG(+)的IgG平均水平亦明显高于对照,提示暴发人群中既往感染者受到了免疫加强.暴发人群中抗-HEV IgM(+)者在性别及年龄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但其中ALT增高男性的比例显著高于女性,而与年龄无关.结论本次急性黄疸性肝炎的暴发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与食源有关;抗-HEV IgM和IgG不仅可用于临床病例诊断,也可用于人群调查;感染危险性与年龄及性别无关,但男性ALT增高更常见.
-
HIV抗体酶联免疫诊断试剂检测不同基因型抗体的研究
目的分析不同HIV抗体酶联免疫诊断试剂对检测HIV不同基因型抗体的情况.方法对不同地区的20份HIV抗体阳性样品中HIV 核酸进行扩增,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并进行基因型别分析.用不同试剂对系列稀释的不同基因型样品进行检测.结果 20份样品均为HIV RNA阳性,其中9份样品为HIV B亚型,9份样品为HIV C 或BC重组,2份为HIV AE重组.不同试剂对HIV不同基因型抗体的检测灵敏度无明显差异.结论我国主要的商业化HIV抗体诊断试剂产品检测不同基因型抗体的能力无明显差异.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血细胞动态变化及预测意义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血细胞的变化规律,分析SARS预后的临床指征.方法对43例SARS患者动态观察血细胞变化规律,做出趋势图,并比较SARS组与正常对照组、SARS康复组与病死组之间的区别.结果初诊时SARS组白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均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SARS病死组淋巴细胞和血小板持续降低,康复组则无降低,据此可提示SARS预后.结论动态观察血细胞变化有利于SARS早期诊断及病情预警,从而提示治疗方法,降低病死率.
-
建立DNA芯片技术检测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其初步应用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的以DNA芯片技术为基础的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检测方法.方法根据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基因序列信息设计分型探针,将采用荧光标记的寡核苷酸引物所扩增的丙型肝炎病毒基因产物与结合在芯片上的特异性探针进行快速杂交,通过扫描荧光强度值定性和定量判定结果.结果应用本法对65例患者血清中的丙型肝炎病毒核酸进行基因分型,对部分标本检测结果与测序法进行对比,吻合率达100%,说明检测结果有很高的特异性.结论我们所用DNA芯片技术检测HCV RNA及其基因分型,简便、快速、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结果判定指标客观,可望在临床推广使用.
-
T-20抗HIV病毒临床治疗进展
自1996年发现趋化因子受体是HIV-1的辅助受体以来,人们就希望以辅助受体为抗HIV-1病毒治疗的靶标,通过阻断或限制CCR5和CXCR4的功能阻止HIV-1进入宿主细胞.通过辅助受体的抑制剂来阻断HIV-1的感染可以大大降低病毒复制和进入细胞的机会,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抗HIV的小分子化学药物没有免疫原性,通过改进化学结构和给药途径,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其毒性,有望成为新一代的抗HIV和艾滋病药物.
-
乙肝病毒子宫内传播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乙肝疫苗单独或与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应用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连续数年对新生儿普遍接种乙肝疫苗已使学龄前儿童的表面抗原阳性率降至1%甚至0.5%以下[1,2].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共识与浅见
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CHB)的发病机制复杂,仍未完全阐明.但病毒持续复制和机体免疫清除反应,是发病的两个基本因素.慢性乙型肝炎是当前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全球目前有3.5亿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疾病,占疾病死因的第9位,其中75%分布在亚太地区.
-
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及其应用
标准的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使用一对引物扩增一个特定的核酸序列,即单一引物对的PCR.但是在具体工作中有时需要同时对多个核酸序列进行扩增分析.显然,单引物对PCR要完成这类工作,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金钱.1988年,Chamberlain等[1]描述了一种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PCR).
-
特异性CTL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作用的研究
全世界大约有1/3的人口受到过HBV的感染,其中约有3.5亿人成为HBV的持续携带者,每年有100~200万患者死于该疾病[1].HBV感染后,决定病程转归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机体的免疫反应能力,尤其是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的反应水平.
-
CVB3病毒VP1基因及其真核表达质粒的原子力显微镜图象
原子力显微镜(AFM)是一种具有原子级分辨率的超微结构研究工具.与传统的X射线衍射、电镜等方法相比,它具有分辨率高、制样简单、可在接近生理条件下成像等优点.本研究拟用AFM观察柯萨奇B3病毒(CVB3)VP1基因及其真核表达质粒,探讨AFM在观察线性和质粒DNA中的应用.
-
3例新生儿TORCH感染与豆纹动脉血管病的报道
新生儿TORCH感染可造成多器官损伤,特别是神经系统受累.文献报道颅脑超声对豆纹动脉血管病诊断较特异,而该病与TORCH感染密切相关.我们报道了3例先天性TORCH感染合并豆纹动脉血管病.
-
死胎多脏器组织中HBV DNA表达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证实,乙型肝炎病毒(HBV)产妇传播是导致新生儿发育不良和死亡的重要因素, 也是形成人群中众多慢性无症状携带者(CsC)的重要原因.为了解HBV通过产妇传播(MFT)而引起胎儿多脏器组织感染的情况,我们进行了如下探讨.
-
500例HCV阳性血清中HIV HBV混合感染检测初析
为了解乌鲁木齐地区HCV感染者中HIV流行情况,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防止漏检,1999年1月至2000年12月间对HCV感染者进行HIV初筛其结果如下.
-
苏拉明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E及NS3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苏拉明作为抗非洲锥虫药1920年应用于临床,其药理作用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为探明苏拉明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乙脑病毒)有否抗病毒活性及对宿主细胞的影响,我们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
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与乙型肝炎DNA含量的关系研究
我国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发区域,而输血后感染或合并感染仍时有发生.目前常用的筛检方法是乙肝血清免疫标志物即"乙肝五项"的检查,常有多种表现模式.
-
静脉吸毒者SEN病毒基因型检测和序列测定
SEN病毒(SENV)是一种新发现经输血、静脉吸毒等方式传播的DNA病毒.为此,我们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检测方法,初步获得了SENV-D和SENV-H两个亚型在湖北地区静脉吸毒者(intravenous drug users,IVDUs)中的感染情况.
-
HIV-1G亚型基因芯片的制备与杂交分析
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高效、敏感、平行化的基因检测分析新技术[1],对临床疾病的诊断技术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目前主要集中在感染性病原基因的检测方面.我们尝试将该技术应用于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基因的检测与分型.首先制备HIV基因组探针并分别进行分析,实验中我们采用一种基因显示新技术:限制性显示(restriction display,RD-PCR)[2,3],制备HIV-1G亚型基因探针,并用基因芯片荧光标记杂交的方法对这些探针进行了杂交分析,为基因芯片技术在HIV感染检测的应用中奠定了基础.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
2006 | 01 02 03 04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
1999 | 01 02 03 04 |
1998 | 01 02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