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Electronic Version) 중화실험화림상감염병잡지(전자판)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白毒伞中毒与重型肝炎的鉴别
目的 通过对白毒伞中毒与重型肝炎临床表现及生化指标的对比分析,对二者进行鉴别,以避免临床中的误诊、误治.方法 对5例白毒伞中毒患者和7例急性或亚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生化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白毒伞中毒与重型肝炎患者均出现恶心、呕吐,皮肤、巩膜黄染等临床症状,同时伴有肝功能改变.多数患者疾病晚期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白毒伞中毒患者早期无发热,伴有严重的腹痛、腹泻,存在假愈期,以多尿和消化道出血多见;重型肝炎患者则多出现发热,无严重的腹痛、腹泻,无假愈期,以少尿多见,且消化道出血少见.白毒伞中毒患者血球蛋白、血小板显著减少,而重型肝炎患者则减少不明显.结论 白毒伞中毒和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生化指标尽管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但应仔细鉴别其不同点,避免误诊和误治.
-
肝病患者血清补体C3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血清补体C3水平与不同类型肝病进程之间的关系.方法 检测1060例肝病患者的血清补体C3浓度,按其病情分组,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肝细胞癌组、肝硬化组和重型肝炎组,其补体C3水平依次降低.急性肝炎组补体C3水平在正常值范围内,重型肝炎组的补体C3水平低.肝细胞癌组补体C3水平较肝硬化组增高.肝硬化及肝细胞癌合并自发性腹膜炎(SBP)的补体C3水平较未合并SBP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补体C3水平与肝病类型密切相关,可以预测疾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253例HIV感染合并慢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的病原微生物检测分析
目的 探讨HIV感染者慢性腹泻的病原学种类及其特点,使患者得到及时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对253例慢性腹泻HIV感染者的粪便标本首先进行了涂片及染色检测,直接涂片检测蓝氏贾第鞭毛虫,采用革兰染色检测真菌孢子及菌丝,抗酸染色(萋-尼氏染色法)检测分枝杆菌,用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测隐孢子虫,采用常规粪便培养检测志贺菌、沙门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及真菌,采用微需氧培养检测空肠弯曲菌,采用金标法检测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毒素(A+B).结果 本研究共检测出各种病原微生物159株,其中真菌多,占45%(114/253),隐胞子虫占12.6%(32/253),结核分枝杆菌占2.4%(6/253),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占1.58%(4/253),空肠弯曲菌占0.8%(2/253),沙门菌占0.4%(1/253).结论 真菌、隐胞子虫、分枝杆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等是HIV感染者慢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积极寻找病原,以期使患者得到及早的预防和治疗.
-
HIV/AIDS患者机体氧化还原态研究
目的 探讨HIV/AIDS患者机体的氧化还原态特点.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80例抗-HIV阳性患者血中CD4细胞水平,根据CD4水平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AIDS组50例、HIV感染组30例.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取患者静脉血,检测血浆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与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还原型辅酶Ⅱ(NADPH)与氧化型辅酶Ⅱ(NADP+),计算GSH/GSSG和NADPH/NADP+的氧化还原电位,评价HIV/AIDS患者机体氧化还原态.结果 HIV/AIDS患者血浆氧化还原态向氧化方向偏移.结论 氧化还原态失衡、氧化还原态向氧化方向偏移与AIDS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住院的502例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性别、年龄、感染病毒型别、临床类型特征,并分别与糖尿病组、病毒性肝炎组比较.结果 病毒性肝炎中糖尿病患病率为3.34%,其中乙型肝炎患者中的糖尿病患病率为3.26%,丙型肝炎患者中为4.40%.性别以男性为主,男∶女为2.99:1,高于病毒性肝炎组和糖尿病组.平均年龄(52.79 ± 12.15)岁,年龄分段以40~60岁者多,年长于病毒性肝炎患者,年轻于糖尿病患者.临床类型以肝硬化为主,其次是慢性肝炎和重型肝炎,但肝硬化所占比例是肝炎组的3倍多,而慢性肝炎所占比例仅为肝炎组的1/2.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主,其他型别少见,与单纯肝炎组类似.绝大部分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与糖尿病组相似;肝源性糖尿病占14.74%,但1型糖尿病所占比例仅为糖尿病组的1/6左右.结论 40岁以上男性肝炎后肝硬化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易合并糖尿病,以2型糖尿病为主,其次是肝源性糖尿病,1型糖尿病少见.针对此类人群进行糖耐量试验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是必要的.
-
太原市传染病医院近二十年疾病谱变迁分析及防治策略的建议
目的 分析近20年太原市传染病医院住院病种的变化,对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策略提出相关建议.方法 对近20年来该院各种疾病病种及住院人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各种肝炎及肝硬化的住院人数始终高居所有住院病种的首位;细菌性痢疾从上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中期一直居住院病种的第2位,但2007年以后该病种住院人数明显下降;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一直是该院主要的住院病种;布鲁菌病住院人数近12年(1999~2010年)呈上升趋势;自2008年以来手足口病成为该院住院的主要病种之一;甲型H1N1流感为2009年新发传染病.结论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细菌性痢疾自2007年以后住院人数明显下降;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在近20年来一直是威胁婴幼儿健康的主要传染病;2008年新增的手足口病也威胁婴幼儿童健康,是引起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常见传染病;而针对布鲁菌病发病人数逐年上升的严峻形势,临床诊疗中应给予重视.
-
超声多普勒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检测在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 采用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测经干扰素治疗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门静脉血流速度的改变.方法 对经干扰素治疗的14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超声检查,于肝门区测量门静脉血流速度,分别于干扰素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24周后,治疗结束后24周4个时间点进行测量.结果 干扰素治疗后病毒完全清除或者有效清除者治疗结束后其门静脉血流速度显著增加;治疗无效者门静脉血流速度无明显增加.结论 脉冲多普勒超声无创伤性、易操作,是评价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疗效的理想方法.
-
12例行耳鼻咽喉手术的HIV/AIDS患者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 HIV/AIDS患者合并需手术治疗的耳鼻咽喉科疾病而行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对12例行耳鼻咽喉科手术的HIV/AIDS患者入院情况、治疗方法 及疗效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1例患者因血管畸形术中与术后止血失败而死亡,1例患者术后2个月病变复发,余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对于HIV/AIDS患者合并耳鼻咽喉科需手术疾病,如果各项主要辅助检查结果 正常,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可实施手术,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自信心,延长患者生命.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耳鼻咽喉外科手术 -
60例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真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收集本院1999~2010年血培养真菌阳性败血症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基础疾病、致病危险因素以及治疗和预后等特点.结果 69例患者的血培养标本中,共分离出71株真菌,常见的病原菌为非白色念珠菌,共34株,占47.9%;其次为白色念珠菌,共32株,占45.1%;69例患者抗真菌治疗后,好转或治愈28例.结论 真菌败血症多发生于具有多种易感因素者.念珠菌属是其主要致病真菌,其中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对高危患者应重视真菌病原学检查,消除易感因素,及时合理选用抗真菌药物,以上措施有望改善患者预后.
-
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致神经系统发病机制的新进展
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是导致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作为一种嗜神经组织性病毒与引起HFMD婴幼儿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密切相关.目前研究发现,EV71感染后引发机体一系列改变,包括机体的免疫反应变化、细胞因子级联活化、神经细胞凋亡等.本文就EV71 HFMD患者机体发生神经系统病变机制的新研究进展做简要介绍.
-
IL-12细胞因子家族的新成员——IL-35
IL-35是新发现的IL-12细胞因子家族成员,由两个亚基组成的异二聚体,即EBI3和IL-12p35.EBI3由EB病毒感染的B淋巴细胞诱导产生,是编码为34 kDa的糖蛋白,27%的氨基酸与IL-12p40相同;IL-12p35与其他单链细胞因子如IL-6同源.1997年Devergne等发现EBI3和IL-12p35可以聚合为新的造血因子,且在体内形成异二聚体,但未对其功能进行研究.
-
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诊断的研究进展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是在无腹腔内邻近器官直接细菌感染(如肠穿孔、肠脓肿)的情况下发生于腹腔的感染,是肝硬化腹水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肝硬化患者肝内Kupffer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的破坏导致了补体经典途径和替代途径功能障碍;同时门脉高压可致肠壁血流缓慢、肠壁屏障功能障碍、肠道微生态失衡和细菌发生移位;脾功能亢进导致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及免疫功能减退等,致使肝硬化患者极易发生腹腔感染.
-
急性、亚急性肝衰竭临床研究进展
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进而导致肝脏本身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为伴有凝血机制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临床表现的一组症候群,其病死率极高.尤以急性、亚急性肝衰竭(acute/subacute liver failure,ALF/SLF)更为危急.本文就急性、亚急性肝衰竭的病因、治疗概括及预后等,综述如下.
-
马尔尼菲青霉菌溶血磷脂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纯化
目的 研究马尔尼菲青霉菌(PM)溶血磷脂酶(LysoPLs)基因的克隆、表达和纯化,为研究其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PM酵母相全长 cDNA 文库中识别出PMLysoPLs基因的同源序列及其全长编码区.通过PCR方法 扩增PMLysoPLs基因的编码区序列,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 30a(+)-PMLysoPLs,经DNA 序列测定鉴定其序列,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重组产物采用His-镍蛋白纯化柱进行纯化.结果 PMLysoPLs基因长度为991 bp,其全长编码序列长度为732 bp,编码243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理论分子量为26.8 kDa.重组表达载体经序列测定及酶切鉴定与理论推测结果 相符.经IPTG诱导,该基因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得到高效的可溶性上清表达,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分子量为25~35 kDa,其单一蛋白纯度达95%以上.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PMLysoPLs基因的pET 30a(+)原核重组质粒,获得的可溶性重组蛋白表达效率高,可用于进一步研究PM溶血磷脂酶的功能.
-
NS5ATP9抑制血清饥饿诱导的HepG2细胞凋亡
目的 探讨HCV NS5A反式激活基因NS5ATP9对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NS5ATP9基因表达质粒、NS5ATP9干扰RNA质粒及各自的对照空质粒转染到HepG2细胞中,48 h后换无血清培养基培养24 h诱导细胞凋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转染后NS5ATP9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采用Annexin V/7-AAD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JC-1检测线粒体膜电位,Western blot检测Bax蛋白表达,综合观察NS5ATP9对HepG2细胞血清饥饿诱导凋亡的影响.结果 Annexin V/7-AAD检测结果 显示,和对照组细胞相比NS5ATP9过表达组早期凋亡和总凋亡率显著减少(P< 0.05);而NS5ATP9干扰RNA组细胞的早期凋亡、晚期凋亡和总凋亡率均显著增加(P< 0.05).JC-1检测结果 显示,和对照组相比NS5ATP9过表达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保持正常形式的比例增加,而出现去极化电位形式的比例显著减少(P< 0.05);而NS5ATP9干扰RNA组线粒体膜电位保持正常形式的比例显著减少(P< 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显示,NS5ATP9干扰RNA组促凋亡分子Bax表达量显著升高(P< 0.05),NS5ATP9过表达组Bax表达量则有下降趋势.结论 NS5ATP9基因抑制血清饥饿诱导的HepG2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线粒体途径实现.
-
HBV表面抗原大蛋白与人胰腺突触角蛋白6之间的相互作用
目的 验证HBV表面抗原大蛋白(LHBs)与人胰腺突触角蛋白6 (STX6)在细胞内是否存在相互作用,为进一步研究HBV影响糖、脂代谢机制奠定研究基础.方法 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ACT-STX6,采用哺乳动物双杂交技术验证LHBs与STX6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 实验组和各阴性对照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值均存在差异,且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LHBs与人胰腺STX6在胰腺细胞内存在相互作用.
-
免疫磁珠分选两步法纯化原代小胶质细胞
目的 神经系统感染研究需获得纯度高、细胞生物学状态接近体内的小胶质细胞.既往分离纯化方法 不能满足研究需要,需建立新的高效纯化方法.方法 获得小鼠全脑单细胞悬液后,应用磁珠分选阳选法,经过两步分选获得小胶质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胶质细胞的纯度,瑞氏-姬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形态,采用7-AAD染色鉴定分选后细胞的活性.结果 应用免疫磁珠分选一步法可以获得纯度达(59.98 ± 13.61)%的小胶质细胞;两步法进一步将细胞纯度提高至(97.62 ± 1.35)%.该方法 所获得的小胶质细胞活性良好,形态正常.结论 免疫磁珠分选两步法能够稳定地获得高纯度的小胶质细胞,对小胶质细胞的活性和形态无显著影响,可用于后续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的体外研究.
-
与汉坦病毒β3整合素受体结合的高亲和性多肽的筛选
目的 从噬菌体七肽展示库中筛选与β3整合素结合的多肽序列,并进行鉴定.方法 以β3整合素为靶分子对噬菌体七肽展示库进行8轮亲和筛选,获得与β3整合素结合的噬菌体克隆,挑选结合力强的克隆进行DNA测序,推导出呈现的多肽序列,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多肽序列分析和同源性分析.结果 经8轮亲和筛选从噬菌体展示七肽库中挑选80个克隆进行DNA序列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TGVKGPG、LPLTPLP、KLTSSPT、SPVGPLP和DHRNHLV肽段有较高的重复机率,与汉坦病毒囊膜糖蛋白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结论 通过对噬菌体展示肽库的淘筛,获得与β3整合素结合的高亲和性多肽,为进一步设计和获取高活性的抗汉坦病毒短肽提供参考资料.
-
114株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及分布
目的 了解本院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情况及分布,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用微量稀释法和K-B纸片扩散法检测2010年6月至2011年4月本院临床分离的114株阴沟肠杆菌对亚胺培南等1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对临床分布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4株阴沟肠杆菌主要自痰液中检出(73.7%);菌株分散在各病区.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吡肟、妥布霉素、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头孢噻肟、氨曲南、复方新诺明、阿莫西林/棒酸、头孢西丁、头孢唑啉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0.0%、0.0%、0.0%、8.8%、23.7%、29.8%、36.0%、39.5%、44.7%、51.8%、52.6%、58.8%、59.6%、59.6%、86.0%、100.0%、100.0%和100.0%.结论 本院所分离的阴沟肠杆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临床上应根据其耐药特点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
检测产KPC型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常用药物敏感试验方法的比较
目的 比较几种常用的检测产KPC型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药物敏感试验方法 的检出率.方法 采用PCR技术及序列分析判定产KPC型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采用纸片扩散法、VTKTU 2 Compact AST-GN13药敏板、ATB G-5药敏板和WalkAway 96 PLUS NC31药敏板分别检测菌株对碳青霉烯酶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纸片扩散法检出8株(72.7%)产KPC型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耐药,AST-GN13药敏板、ATB G-5药敏板和NC31药敏板均检出3株(27.7%)对亚胺培南耐药;纸片扩散法检出11株(100%),G-5药敏板检出7株(63.6%)对美罗培南耐药;纸片扩散法和AST-GN13药敏板均检出11株(100%)对厄他培南耐药.KPC阳性基因测序结果 为KPC-2型碳青霉烯酶.结论 纸片扩散法经济、方便,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性检出率高,是筛查产KPC型碳青霉烯酶菌株的佳方法.
-
脓毒症导致小鼠胸腺萎缩的原因探讨
目的 利用小鼠盲肠结扎穿刺模型探讨脓毒症导致胸腺萎缩的原因.方法 采用盲肠结扎穿刺(CLP)手术建立脓毒症小鼠模型(脓毒症组),以假手术(Sham)小鼠作为对照组.术后7 d,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胸腺中各群胸腺细胞和胸腺前体细胞比例的变化及胸腺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脓毒症组小鼠的胸腺明显萎缩,胸腺细胞的绝对计数显著减少(P< 0.001);胸腺中的CD4-CD8-细胞(DN)、CD4+CD8+细胞(DP)、CD4+CD8-细胞、CD8+CD4-细胞数亦明显减少(P< 0.001);胸腺中Lin-CD44+CD117+前体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 0.001);各群胸腺细胞凋亡的比例均显著增加(P< 0.001).结论 脓毒症模型小鼠胸腺萎缩不仅与胸腺细胞凋亡增加有关,与胸腺前体细胞减少也相关.
-
替比夫定治疗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重型肝炎是因肝组织大面积坏死或肝细胞凋亡而引起的肝功能衰竭,其病情凶险、病变复杂,病死率高达70%以上[1].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区,重型乙型肝炎(severe hepatitis B,SHB)占重型肝炎的63.9%~78.6%[2-3].因此,探讨SHB合理有效的治疗,对提高整体重型肝炎的救治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院自2009年3月至2011年8月分别应用了替比夫定(LdT)和拉米夫定(LAM)对本院所收治的SHB患者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