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肾脏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phrology 중화신장병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1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7097
- 国内刊号: 44-121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福辛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肾脏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福辛普利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脏还原型辅酶Ⅱ(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 mRNA表达及细胞外基质(ECM)聚积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糖尿病非治疗组(DM组)和福辛普利治疗组(DM+Fosin组,福辛普利10 mg·kg-1 ·d-1),疗程12周.RT-PCR法检测肾脏NADPH氧化酶p22phox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脏纤连蛋白(FN)表达;白明胶酶谱法检测肾脏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活性;并检测Scr、尿蛋白排泄量和肾质量指数等指标.结果 实验第4周,DM+Fosin组大鼠.肾脏NADPH氧化酶p22phox mRNA表达较DM组减少45%(P<0 .05).第8周时,DM+Fosin组的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FN表达较DM组分别降低52 .5%和42 .9%(均P<0 .05);肾脏MMP-9的活性升高29 .6%(P<0 .05).实验第12周时,DM+Fosin组大鼠Scr水平、尿蛋白量(24 h)和肾质量指数较DM组分别降低35 .9%、50 .2%和17 .2%(均P<0 .05).DM+Fosin组和DM组血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福辛普利可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其机制可能与通过抑制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mRNA的表达有关.
-
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抑制剂对人系膜细胞细胞内脂质稳态的影响
目的 研究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抑制剂(ACATI,58-035)对脂质负荷人系膜细胞系(HMCL)细胞内脂质稳态的影响.方法 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变化.偶氮四唑盐(MTT)法了解细胞增殖.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细胞内游离胆固醇(Fc)和胆固醇酯(CE).Western印迹法检测ACATI对HMCL ACATl和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体A1(ABCAl)的蛋白表达.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ACATI对HMCL ACAT1、ABCA1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的影响.瞬时转染检测ACATI对HMCL ACATl pl启动子的影响.结果 100mg/L LDL明显增加HMCL内脂滴和CE含量.10 mg/L ACATI 58-035没有细胞毒性,且能显著抑制LDL导致的脂滴形成和CE含量增加(相对对照比值,分别是1 .91±0 .36和1 .07±0 .30,P<0 .01).100 mg/L LDL主要在蛋白水平增加ACAT1表达(为对照1 .27倍),在10 mg/LACATI 58-035共同作用时,ACATl蛋白表达进一步增加(为对照1 .77倍);100 mg/L LDL明显上调HMCL ABCA1 mRNA表达[为对照(2 .97±0 .39)倍,P<0 .01],明显下调LDL受体mRNA表达[为对照(O .08±0 .02)倍,P<0 .01],在10 mg/L ACATI 58-035共同作用时,HMCLABCA1的蛋白和mRNA表达进一步上调[为对照(4 .41±1 .27)倍,与LDL作用组比较,P<O .05],LDL受体mRNA表达进一步下调[为对照(0 .04±0 .005)倍,与LDL作用组比较,P<0 .01].结论 脂质负荷HMCL在一定剂量ACATI作用下,细胞内CE含量明显减少,FC并没有明显增加,这与HMCL上调ABCA1蛋白和mRNA表达、下调LDL受体mRNA表达有关.脂质负荷主要引起HMCL ACAT1蛋白表达增加.
-
Fibrocystin对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肾病囊肿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研究fibrocystin对表皮生长因子(EGF)诱导的细胞过度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通过RNA干扰技术建立PKHD1-沉默细胞株,分别检测EGF诱导的细胞增殖率、ERK1/2磷酸化水平和细胞内Ca2+浓度.通过降低HEK 293细胞和增高PKHD1-沉默细胞内Ca2+浓度,研究Ca2+在其中的可能作用.结果 与HEK 293细胞比较,PKHD1-沉默HEK 293细胞对EGF作用高度敏感,增殖率为231 .5%,显著高于HEK 293细胞的152 .8%(P<0 .01),细胞内ca2+浓度也显著降低(P<0 .01).同时PKHD1沉默可显著增高EGF诱导的ERK1/2信号通路活化.运用Ca2+通道阻断剂维拉帕米降低HEK 293细胞内Ca2+浓度后,与未经维拉帕米处理的细胞比较,细胞增殖率为202 .2%,显著增高.维拉帕米处理的HEK 293细胞的ERK1/2磷酸化水平明显高于未处理的细胞.而运用Ca2+通道激活剂Bay K8644增高PKHD1-沉默HEK 293细胞内Ca2+浓度后,显著降低了EGF诱导的PKHD1-沉默HEK 293细胞的增殖率(135 .5%),Bay K8644处理的PKHD1-沉默HEK 293细胞的ERK1/2磷酸化水平明显低于未处理的细胞.结论 PKHD1基因的突变导致fibrocystin功能缺失,引起细胞内Ca2+浓度降低,导致EGF诱导的ERK1/2信号通路过度活化,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肾疾病(ARPKD)患者肾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导致ARPKD肾囊肿发生的机制之一.
-
甲状旁腺激素对人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及分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甲状旁腺激素(PTH)对人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系HK-2细胞分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及细胞转分化的影响.方法 应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观察PTH诱导HK-2细胞CTGF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从转录水平探讨PTH对CTGF基因启动子活性的调控作用.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PTH作用下HK-2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结果 HK-2细胞有基础水平的CTGF mRNA和蛋白表达,PTH刺激后其表达量显著增加.FTH佳刺激浓度是10-10 mol/L,佳刺激时间是72 h.10-10 mol/L PTH干预HK-2细胞12 h后,荧光素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升高(1 .888±0 .078比0 .989±0 .030,P<O .01);光镜下可见细胞由立方形铺路石样转变为梭形,随作用时间延长转分化现象更显著.PIM刺激HK-2细胞12 h后,免疫荧光检测可见细胞质中有α-SMA表达;PTH刺激24 h后,α-SMA表达明显增多,与CTGF mRNA和蛋白表达的时间效应一致.结论 PTH可上调HK-2细胞CTGF表达,并具有促进HK-2细胞转分化的作用.
-
肾小球肾炎合并急性间质性肾炎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肾小球肾炎合并急性间质性肾炎(AIN)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肾活检证实的肾小球肾炎合并AIN患者的资料,以同期无肾小球疾病的AIN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结果 肾小球肾炎合并AIN占同期AIN的37 .5%.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药是引起AIN的主要病因.76 .2%的患者就诊原因为发现血肌酐升高.肾组织学检查同时存在.肾小球肾炎和AIN的病理改变,肾间质与肾小球病变程度不平行,前者普遍重于肾小球损害,肾间质中嗜酸性粒细胞对诊断有提示价值.随访中,64 .7%的患者肾功能终恢复正常或基线水平,中位恢复时间为150 d(单纯AIN组为60 d),两组患者在2年内肾功能恢复情况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 肾小球肾炎合并AIN的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AIN的症状易被肾小球肾炎掩盖.肾活检对诊断和鉴别有重要价值.早期诊治的患者预后较好.
-
儿童无症状尿检异常IgA肾病的临床病理和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无症状尿检异常的IgA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 对54例IgA肾病儿童的临床和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根据起病时有无临床症状分为无症状尿检异常组和有症状肾炎组.组织病理学分级参照Lee氏和Katafuchi氏半定量积分法.结果 无症状尿检异常组18例,有症状肾炎组36例.有症状肾炎组尿蛋白量(24 h)明显高于无症状尿检异常组[(2 .3±2 .2)g比(0 .4±0 .3)g,P<0 .05].无症状尿检异常的IgA肾病儿童表现为镜下血尿者,87%有尿微量白蛋白增高.无症状尿检异常TgA肾病患儿病理表现以Lee氏Ⅰ-Ⅱ级为主,2例表现为Lee氏Ⅳ-Ⅴ级和5例发生Katafuchi Ⅱ~Ⅲ级肾小管间质病变.有症状肾炎组Lee氏病理分级以Ⅱ~Ⅲ级为主,两者病理分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全组息儿平均随访(26 .9±8 .8)月后,1例病理为Lee氏Ⅴ级患儿进入终末期肾衰竭,其余患儿Scr均无升高1倍以上.结论 无症状尿检异常的儿童IgA肾病虽临床症状轻微,但可出现病理损害严重的病例,并影响其预后.
-
Fechtner综合征肾脏病理特点及机制探讨
目的 研究Fechtner综合征先证者肾脏病改变特点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和电镜等方法对Fechtner综合征患者的肾活检组织进行研究.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足细胞和远曲小管上皮,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IIA(NMMHC-IIA)有高表达,近曲小管刷状缘有微弱表达.与正常肾组织相比,患者NMMHC-IIA在硬化的肾小球足细胞的表达减少.免疫荧光结果提示患者肾小球有明显的NMMHC-HA沉积;足细胞特异性抗体标记结果显示NMMHC-IIA主要沉积在患者的足细胞;电镜显示足突部分融合并伴微绒毛形成.结论 突变的NMMHC-IIA沉积在肾小球足细胞,足突部分融合伴微绒毛形成影响了足细胞的功能,导致了Fechtner综合征肾脏病变的发生.
-
各种评估肾小球滤过率公式在中国老年人群中的应用及评价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类寿命延长,老年肾脏病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由于老年有其不同于成年的特点,对于准确反映老年肾小球滤过率(GFR)的方法,至今探讨较少[1].1999年美国MDRD研究工作组开发出新的GFR 方程[2],并于2000年进行简化,称为简化MDRD方程[3],广泛用于西方人群GFR的评估.
-
α硫辛酸改善糖尿病大鼠肾皮质内皮细胞功能
α硫辛酸(ALA)是抗氧化剂,能减轻糖尿病(DM)大鼠肾脏损伤[1].内皮细胞功能异常(ECD)与氧化应激关系密切[2].ECD在糖尿病肾病(DN)发病中起一定作用[3].本研究探讨ALA对DM大鼠.肾皮质ECD的作用及其机制.
-
伴与不伴节段性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临床病理比较
新月体型IgA肾病(IgAN)常伴有袢坏死、血栓形成等,病情进展迅速[1-3].但我们在临床上也观察到一部分IgAN患者病理上虽然有新月体形成,但新月体的数目较少,且许多新月体是节段性的小新月体,肾小球的包曼囊壁并不断裂.伴有节段性新月体的IgAN的临床和病理是否具有特殊性,目前尚无定论.本研究比较伴与不伴节段性新月体形成的IgAN患者在临床和病理等方面的差异,以期明确这类IgAN患者的特点.
-
不同甲状旁腺素水平尿毒症患者左心功能的比较
本研究观察不同甲状旁腺素(PTH)水平的尿毒症患者及健康人左心局部心肌舒缩功能的差异,为临床诊治尿毒症心肌病提供客观依据.
-
中药灌肠方治疗36例慢性肾衰竭患者
我们在常规治疗慢性肾衰竭(CRF)(氮质血症期)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灌肠方,取得显著疗效,现总结如下.
-
成人薄基底膜肾病29例分析
成人薄基底膜肾病(TBMN)并非少见,通过对成人TBMN的分析,旨在提高认识,减少误诊.一、对象和方法经肾活检确诊的TBMN患者29例,男8例,女21例,平均年龄35 .9岁(18~56岁),病程(指发现血尿时间)平均22 .6个月(2~108个月).
-
乙醇性肾损害二例
乙醇对肝脏的损害已有众多报道,但对肾脏的损害临床报道较少.我们收治2例因长期大量饮酒致肾脏损害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
血液透析患者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改变
心血管并发症仍是长期透析患者的常见死亡原因,占透析患者死亡的40%.近年研究发现,存在于外周血中的内皮祖细胞(EPC)可参与出生后的血管新生和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过程,对内皮修复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主要测定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外周循环EPC的数量及功能变化,并探讨相关临床意义.
-
2型糖尿病合并非糖尿病肾病的研究
本研究对56例2型糖尿病(DM)合并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类型进行分析,旨在探讨2型DM合并非糖尿病肾病(NDRD)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治疗经验.
-
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色氨酸和犬尿氨酸水平的改变
犬尿氨酸(KYN)是色氨酸(TRP)的一种主要代谢产物.本研究探讨慢性肾衰竭(CRF)患者血清KYN、TRP含量变化及与肾功能之间的关系.
-
肾活检后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分析
在引入超声引导和自动穿刺枪技术之后,经皮肾活检变得更加简单和安全.但和任何一种有创性操作一样,肾活检有导致潜在出血并发症的危险.为了确定导致肾活检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我们对接受经皮肾活检后出现出血并发症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以了解影响出血的危险因素,在今后的肾活检过程加以注意和克服.
-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一例
患者,44岁,女性,规律血液透析14年,左下肢疼痛1年,加重伴间歇性跛行半年就诊.1993年因原因不明慢性肾功能衰竭开始规律血液透析治疗.2000年因双下肢麻木、疼痛及皮肤瘙痒,查血钙0.275 mmol/L,血磷3 .1mmol/L,iPTH 1916.28 ng/L,行甲状旁腺腺瘤次全切除术.
-
自发性糖尿病肾病小鼠动物模型鉴定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终末期肾病(ESRD)的重要病因[1].我国DN患者占.肾脏替代治疗患者总数的15%,且逐年递增[2].但其病理生理机制极为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近交系DN小鼠动物模型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研究DN发病机制的有效手段.
-
应重视对2型糖尿病患者肾脏损害临床与病理相关性的研究
2007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制定了糖尿病及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1],这是第一个针对糖尿病并发慢性肾脏病的指南,并提出了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的概念.
-
腹膜透析患者红细胞生成素低反应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价值
目的 分析影响腹膜透析患者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反应的因素,并建立回归模型.方法 114例腹膜透析患者根据每周EPO剂量分为低反应组、正常反应组和高反应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检测营养及炎性反应指标,进行直线相关和Ordinal等级回归分析.结果 与高反应组及正常反应组比较,EPO低反应组血红蛋白[(78 .11±13 .42)比(106 .28±23 .83)、(96 .31±12 .33)g/L]、血清白蛋白[(33 .98±4 .78)比(39 .72±4 .26)、(35 .76±4 .88)g/L]水平下降,C反应蛋白(CRP)[(26 .08±21 .66)比(5 .46±1 .75)、(11 .82±5 .63)mg/L1、血清铁蛋白[(371 .08±89 .38)比(289 .39±76 .84)、(323 .07±62 .46)μg/L]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1).相关回归分析显示,CRP、血清白蛋白及铁蛋白是EPO治疗反应的显著影响因素(P<0 .05).根据这些因素建立数学模型,血清白蛋白<30 g/L对EPO治疗低反应的影响大,高血清铁蛋白、高CRP的影响次之.结论 血清白蛋白、CRP和铁蛋白水平与EPO治疗反应相关.炎性反应状态和营养不良是导致EPO低反应的主要原因.
-
巨细胞病毒感染对肾移植受者的影响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对肾移植受者的影响以及引起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892例肾移植的资料.按术后是否有巨细胞病毒感染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应用Los-Rank检验比较两组1、3、5年人和肾存活率的差异;比较两组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病率以及应用免疫抑制剂和抗病毒药物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病例组1、3、5年人存活率分别为81 .3%、72 .8%和54 .8%,而对照组分别为96 .4%、91 .4%和79 .9%,前者显著低于后者(Log-Rank值=49 .62,P<0 .01).病例组1、3、5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71 .0%、66 .2%和46 .1%,而对照组分别为91 .5%、86 .6%和74 .5%,两者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值44 .87,P<0 .01).病例组急性排斥发生率为24 .9%,对照组为13 .9%,前者显著高于后者(x2=14 .49.P<0 .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急性排斥、霉酚酸酯用量>2 g、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或OKT3是巨细胞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 .464、3 .097和2 .837,P<0 .05);应用更昔洛韦是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保护因素(OR值为0 .234.P<0 .01).结论 巨细胞病毒感染显著降低了.肾移植长期人和肾存活率.急性排斥、霉酚酸酯用量过大和应用抗淋巴细胞抗体是引起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预防性应用更昔洛韦,可以有效减少巨细胞病毒感染.
-
肾性骨营养不良的组织学检查及非侵入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分析维持性透析患者骨病的组织学改变并探讨非侵入性检测对肾性骨营养不良(ROD)的诊断意义.方法 91例维持性透析患者髂骨活检标本经HE、甲苯胺蓝及Masson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进行病理分型.对2004年至2006年骨活检者外周血,以放射免疫法检测免疫反应性甲状旁腺激素(iPTH)水平;ELISA法检测骨保护素(OPG)和可溶性骨保护素配体水平;化学发光法检测骨钙素(OCN)水平.结果 ROD的发生率达100%.依据骨组织学改变特征,分为Ⅰ型高转运型ROD(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骨病)50例(54 .9%);Ⅱ型:低转运型ROD(包括骨软化及无动力型骨病)9例(9 .9%);Ⅲ型混合性ROD(兼有高转运及低转运型骨病)32例(35 .2%).各型ROD患者血浆iPTH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低转运型ROD组iPTH水平低,各型ROD间iPT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D组外周血骨保护素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176 .58±1576 .08)pmol/L比(1310 .46±1254 .00)pmol/L,P<0 .05],高转运型ROD患者OPG水平[(2261 .85±1712 .22)p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各型ROD间OP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转运型ROD可溶性骨保护素配体(sRANKL)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 .328±0 .524)pmol/L比(0 .084±0 .190)pmol/L,P<0 .05],而各型ROD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型ROD中骨钙素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 .05).低转运型ROD组OCN水平低,混合型ROD组OCN明显高于低转运型ROD组[(226 .63±66 .46)pmol/L比(193 .03±104 .27)pmol/L,P<0 .051.结论 iPTH水平能较好地预测骨组织学改变,但不能完全推测骨病的病理类型.外周血OPG、sRANKL及OCN水平尚不能鉴别ROD各型的区别,其对骨病的诊断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骨组织学检查仍是ROD诊断的金标准.
-
慢性移植物肾病的诊断和防治进展
慢性排异反应早被普遍认为是晚期移植.肾丧失功能的主要原因,随着移植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移植.肾丧失功能包含了免疫和非免疫因素,提出了"慢性移植物肾病(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CAN)"这个概念,为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一些常用词汇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
1998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