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误诊误治杂志
Clinical Misdiagnosis & Mistherapy 림상오진오치
- 主管单位: 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 影响因子: 0.91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2-3429
- 国内刊号: 13-1105/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恙虫病误诊病例临床诊治剖析
目的 分析恙虫病的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减少误诊误治.方法 对我院2010年8月-2015年12月早期误诊的98例恙虫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初均误诊,多以发热、咳嗽、上腹部不适、淋巴结增大及皮肤破溃形成焦痂或溃疡就诊,首诊多就诊于感染科、呼吸科、急诊内科,误诊疾病居前3位的分别为肺炎、急性肝炎、上呼吸道感染.查丙氨酸转氨酶升高67例,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63例,C反应蛋白升高76例;尿隐血阳性23例,尿蛋白阳性25例.在外院就诊过程中多使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入我院后结合临床表现及外斐试验明确诊断为恙虫病,均予阿奇霉素静脉滴注,其中96例(97.96%)治愈,2例死亡(2.04%).结论 恙虫病早期误诊率高,加强医务人员专业培训,在流行季节对发热患者进行仔细查体,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减少误诊误治的关键.
-
对存在高危因素的不典型羊水栓塞的早期识别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不典型羊水栓塞并产后出血的诊治要点.方法 对收治的不典型羊水栓塞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因孕38+周头位待产、轻度子痫前期收入院.按轻度子痫予硫酸镁解痉治疗后病情稳定,行水囊及缩宫素催产2 d失败,遂行剖宫产终止妊娠.术中患者出现胸闷、血压下降、阴道出血,且血压与出血量不符,查凝血功能异常,考虑羊水栓塞.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去氧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罂粟碱、地塞米松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故行全子宫切除术,术后病情平稳,痊愈出院.结论 遇及有高危因素的不典型羊水栓塞患者,症状早期识别、多学科协作是成功挽救患者生命,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
以左侧颈肩痛为首发表现的老年肺癌一例误诊
1 病例资料男,88岁.因左侧颈肩痛1个月入院.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颈肩部疼痛,在我院摄颈椎X线片示颈椎病,予牵引、理疗15 d,症状未见明显缓解,自行口服布洛芬等止痛药物后略缓解,为进一步诊治以颈椎病收入院.有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梗死后遗症、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病史多年,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双肺叩诊清音,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和胸膜摩擦音;心率86/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阴性,肠鸣音正常,四肢及颈部活动正常,前屈旋项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椎间孔分离试验均阴性.
-
调强适形放疗初治青年鼻咽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初治青年鼻咽癌患者调强适形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的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行IMRT的初治青年鼻咽癌95例的临床资料,并对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中位生存期为84.0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8.9%、88.4%、77.9%,1、3、5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RRFS)分别为98.9%、96.8%、91.6%,1、3、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FFS)分别为91.6%、82.1%、76.8%,1、3、5年无瘤生存率(DFS)分别为89.5%、81.1%、74.7%.患者预后与N分期、T分期、EB-VCA-IgA密切相关(P<0.05),与性别、原发肿瘤体积、化疗方式、治疗前血红蛋白和乳酸脱氢酶的水平及吸烟无关(P>0.05);且N分期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EB-VCA-IgA是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初治青年鼻咽癌采用IMRT效果好,总生存率较高.
-
鼻咽癌放疗前后Th17/Treg及相关细胞因子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疗前后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鼻咽癌50例作为鼻咽癌组,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的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鼻咽癌组放疗前后、随访3个月时)外周血Th17和Treg所占的占总T细胞百分比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鼻咽癌组血清Th17及Treg占总T细胞百分比、白细胞介素(IL)-17、IL-23、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放疗前比较,放疗后血清Th17占总T细胞百分比、IL-17及IL-23水平升高(P<0.05),放疗后Treg占总T细胞百分比、随访3个月时Th17及Treg占总T细胞百分比、随访3个月时IL-17及IL-23水平、放疗后及随访3个月时血清TGF-β1及IL-10水平均降低(P<0.05);与放疗后比较,随访3个月时血清Th17及Treg占总T细胞百分比、IL-17、IL-23、IL-10及TGF-β1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放疗可加剧鼻咽癌患者Th17/Treg的免疫失衡,期间辅以免疫治疗可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
口腔癌患者外周血细胞免疫水平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口腔癌患者外周血细胞免疫水平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口腔癌50例(口腔癌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的5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CD19+)和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的水平,分析口腔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CD19+)、NK细胞与其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口腔癌组CD3+及CD4+T淋巴细胞、CD4+/CD8+和NK细胞显著降低(P<0.05),CD19+T淋巴细胞显著升高 (P=0.000),CD8+T淋巴细胞降低不明显(P>0.05).与Ⅲ~Ⅳ期口腔癌患者比较,Ⅰ~Ⅱ期患者的CD3+、CD4+及CD8+T淋巴细胞、CD4+/CD8+和NK细胞显著升高(P<0.05),CD19+T淋巴细胞显著降低(P=0.000).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比较,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患者CD3+、CD4+及CD8+T淋巴细胞和NK细胞显著降低(P<0.05),CD19+T淋巴细胞显著升高(P=0.000),CD4+/CD8+降低不明显(P>0.05).与无复发患者比较,术后复发者CD3+、CD4+及CD8+T淋巴细胞、CD4+/CD8+和NK细胞显著降低(P<0.05),CD19+T淋巴细胞显著升高(P=0.000).结论 口腔癌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抑制,且外周血细胞免疫水平与其预后密切相关.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清脂联素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脂联素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VAP 78例(VAP组),选择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未并发VAP 45例(对照组),VAP组在机械通气开始时(T0)、确诊VAP后第1天(T1)及第7天(T2)抽取静脉血,对照组在机械通气开始时(T0)、机械通气第4天(T1)和第11天(T2)抽取静脉血.比较两组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并统计28 d死亡率及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28 d死亡率及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时两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VAP组T1和T2时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P组的死亡组和生存组于T0时血清脂联素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死亡组T1和T2时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脂联素水平与患者的预后、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反应蛋白水平及白细胞水平呈负相关,且血清脂联素水平是VAP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VAP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监测其水平变化具有良好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
-
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血清miR-21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miR-214在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在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确诊的肾透明细胞癌30例(肾癌组),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的30例(对照组).对照组随机检测血清miR-214水平,肾癌组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检测血清miR-214变化,比较组间的表达差异及其与临床参数的关系.结果 肾癌组术前、术后1周与对照组血清miRNA-214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癌组术前与术后1个月、术后1周与术后1个月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癌组术前与术后1周、术后1个月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8,P=0.383).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做鉴别检验,获得曲线下面积(AUC)=0.858[95%CI(0.756,0.960),P<0.05],根据Youden指数找出佳诊断点为2.91,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90.0%.结论 血清miR-214与肾透明细胞癌有明显相关性,可作为该病的潜在生物标记物.
-
进展期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选择
胃癌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第2位,我国每年新发和死亡病例均占全世界胃癌的40%[1].胃癌起病隐匿,且未对其进行普查及早癌筛查,故早期胃癌诊断率小于10%.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胃癌新发病例95.2万,中国占42.6%[2].新资料显示约70%以上的新发病例发生于发展中国家,以中国为主的东亚国家新发病例约占世界的50%[2].我国临床胃癌发现并确诊时多为晚期,因此,外科面对的主要任务是进展期胃癌的治疗.其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术中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选择直接关系着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目前对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选择缺乏共识,故临床需对此进行规范.本文旨在对进展期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选择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工作者有所帮助.
-
大肠癌筛查技术的研究进展
大肠癌又称结直肠癌,是一种多基因参与、发病及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的常见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率和预期生存率低,是影响人类健康及寿命的重要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大肠癌新发及死亡病例分别居恶性肿瘤第3位、第4位[1].尽管粪隐血试验(FOBT)、结肠镜等传统筛查技术已广泛应用,但因FOBT的漏诊率较高,结肠镜为有创性检查,且穿孔等并发症多,使无创粪便脱落细胞技术得以推广,其脱落细胞提取程序复杂繁琐,结果受多因素影响.近年研究者以人体生物样本(如尿液、排泄物、血清、病变组织等)为研究对象,探索从分子水平筛查大肠癌的新技术层出不穷,其中以基因研究为热点的筛查技术,有高敏感性及特异性,本文就大肠癌筛查技术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预防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再粘连的相关性研究
宫腔粘连又称Asherman综合征,是各种原因(如宫腔操作、感染、炎症、放射治疗等)造成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致宫腔、宫颈管部分或全部粘连[1].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是在宫腔镜直视下行宫腔粘连分离或切除术.研究表明,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再粘连发生率为3.1%~23.5%,其中20.0%~62.5%为宫腔重度粘连[2].因此,关于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如何预防再粘连受到专科医师的高度关注.本文就重度宫腔粘连的相关性研究综述如下,以期对临床医生有所帮助.
-
口服溴隐亭致体位性低血压延误诊断一例
1 病例资料男,53岁.因间断头晕发作、偶有黑曚半个月入院.3个月前因鼻腔囊肿行头颅CT检查发现左侧鞍底、鞍旁骨质形态欠规则及周围少许软组织影;行头颅MRI检查示:左侧鞍区有一2.4 cm×1.8 cm×2.3 cm大小的占位性病变,视交叉稍受压,考虑垂体瘤.查血泌乳素升高(438 ng/ml),卵泡雌激素、黄体生成素、雌激素、黄体酮及雄性激素均正常.诊断为垂体泌乳素瘤,2个月前开始口服溴隐亭2.5 mg、3/d.半个月前由坐位站起时间断出现头晕,偶有黑曚,平卧数分钟后症状可缓解,发作时无胸闷、心悸,无恶心、呕吐,无耳鸣、视物旋转,无抽搐及尿便失禁,自测卧位血压120/58 mmHg,为进一步诊治就诊我院,以脑供血不足收入院.
-
阿屈磷酸盐致双侧非典型性转子下骨折一例报告
1 病例资料女,71岁.因外伤致双髋部疼痛伴双下肢活动受限2 h就诊,门诊行双侧正侧位股骨X线片示:双侧转子下骨折,左侧骨折呈斜形,右侧骨折呈螺旋形,遂以双转子下骨折收入院.8年前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OPD)并小细胞肺癌(SCLC),采用CE(卡铂+足叶乙甙)化疗方案后肿块消失,同时予泼尼松、布地奈德治疗,为防止骨质疏松,每周口服阿屈磷酸盐70 mg.查体:体温36.5℃,脉搏75/min,呼吸18/min,血压145/90 mmHg.
-
以阴囊疼痛为主要表现的胰岛素神经炎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胰岛素神经炎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提高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收治的以阴囊疼痛为主要表现的胰岛素神经炎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因口干、多饮、多尿5年,多处皮肤疼痛1 d入院.曾在外院就诊,查尿酮体(+++),空腹血糖33 mmol/L;血气分析示:pH 7.26,二氧化碳分压20 mmol/L.诊断为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遂以3 U/h的速度静脉输注胰岛素,同时予补液治疗,6 h后突然出现阴囊、大腿内侧及腰背部疼痛,以阴囊疼痛为重,呈刀割样,难以忍受,遂就诊我院.行实验室、泌尿系及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考虑左侧睾丸、附睾炎,予对症治疗效果不佳,阴囊疼痛仍剧烈.后考虑该病可能与胰岛素诱发的胰岛素神经炎有关,调整胰岛素总量并行神经阻滞术,疼痛较前明显缓解,后病情平稳出院.半年后随访,诉疼痛消失,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胰岛素神经炎临床较少见,控制降糖速度是预防的关键.
-
前列地尔联合灯盏细辛对脑梗死并糖尿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
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和灯盏细辛对脑梗死并糖尿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的变化及对疾病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9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并糖尿病45例(治疗组),予灯盏细辛和前列地尔治疗2周;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的42例(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Hcy和空腹血糖的水平变化及高Hcy血症发生率,观察前列地尔和灯盏细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Hcy和空腹血糖的水平及高Hcy血症发生率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血清Hcy水平及高Hcy血症发生率均明显下降(P<0.05),空腹血糖无明显变化(P>0.05).前列地尔和灯盏细辛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3%,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脑梗死并糖尿病患者血清Hcy水平明显升高,前列地尔和灯盏细辛可通过降低血清Hcy水平来改善患者症状,且无药物不良反应.
-
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轻中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乌司他丁治疗轻中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ARDS 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每组各20例.三组均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予10万单位、30万单位乌司他丁静脉滴注、3/d,连用7 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8天记录各组的氧合指数,并进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计算28 d病死率、重症监护病房(ICU)病死率及ICU住院时间.结果 治疗前各组氧合指数、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氧合指数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APACHEⅡ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氧合指数显著升高(P<0.05),APACHEⅡ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治疗后高剂量组氧合指数明显升高(P<0.05);APACHEⅡ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28 d病死率、ICU病死率及ICU住院时间均显著降低(P<0.05),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司他丁可改善轻中度ARDS患者的氧合状态,降低APACHEⅡ评分、28 d病死率及ICU死亡率,减少ICU住院时间.
-
阿瑞匹坦用于晚期乳腺癌化疗的止吐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阿瑞匹坦对晚期乳腺癌患者应用含顺铂化疗方案后止吐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5月使用含顺铂化疗方案的晚期乳腺癌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28例.观察组于化疗首日用药前1 h口服阿瑞匹坦125 mg/d,第2、3天晨起口服阿瑞匹坦80 mg/d,同时予格拉司琼、地塞米松各5 mg/d静脉推注;对照组予安慰剂、格拉司琼及地塞米松,剂量及方法与观察组相同.结果 两组急性恶心、迟发性恶心、急性呕吐、迟发性呕吐、急性恶心并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迟发性恶心并呕吐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观察组无恶心呕吐17例,对照组无恶心呕吐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阿瑞匹坦未发生相关中重度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阿瑞匹坦对应用含顺铂化疗方案的晚期乳腺癌患者止吐效果好,安全性高.
-
巨大原发良性无功能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一例误诊
目的 探讨巨大原发良性无功能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减少误诊.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巨大原发良性无功能腹膜后副神经节瘤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因无意中发现腹膜包块入院.查体:右中腹部可触及一大小约16 cm×15 cm的包块,质韧,活动度差.查癌抗原72-4 9.27 U/ml.腹部CT检查示:右中上腹部可见团块状稍低密度影,其内密度不均,边界尚清;增强扫描见右中上腹部团块状混杂密度影,其内血管丰富.遂行腹膜后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瘤细胞呈巢状或小叶状排列,大小较一致,呈多角形,胞质红染,颗粒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CgA、Syn及S-100均(+),EMA(-),Ki-67 1%(+).确诊为(右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术后恢复良好出院.随访2年未见明显复发征象.结论 巨大原发良性无功能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临床少见,体征及医技检查缺乏特异性,及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是避免误诊的关键.
-
胃超高分化腺癌与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鉴别诊断(附三例报告)
目的 探讨胃超高分化腺癌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胃超高分化腺癌3例的病理资料,总结与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鉴别要点.结果 本组2例因腹胀、反酸就诊;1例因间断腹部不适伴反酸、胃灼热就诊.在外院均行胃镜检查及黏膜活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黏膜慢性炎.经我科会诊后均确诊为胃高分化腺癌,分别行部分胃切除术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术后病理再次证实诊断.后均定期随访,未见复发.结论 胃超高分化腺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组织细胞学表现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相似,结合胃镜检查结果,仔细观察组织学结构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避免误诊的关键.
-
脾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观察脾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EHE)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脾EHE 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例因腹痛25 d,加重1 d入院,予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2周后腹痛复发,查脾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脾脏局部回声不均匀,包膜连续性不完整,脾脏上缘与膈肌处见一10.6 cm×1.8 cm大小的不均质低回声.脾脏CT示:脾脏前上部见稍低密度影,内见小片状稍高密度影,考虑脾血管瘤.行脾脏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脾脏大小为12 cm×7.5 cm×2 cm,表面破裂出血,切面呈暗褐色,质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D34、CD3、Vimentin及FVⅢ均(+),ki-67 20%(+),CK、D2-40及SMA均(-).诊断为脾EHE,术后予抗感染、抑酸、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好转出院.出院2个月后,患者因目黄、尿黄及皮肤巩膜重度黄染再次入院,予对症治疗后症状未见好转,目前仍在随访中.结论 脾EHE临床少见,应尽快完善相关检查,以早诊断、早治疗,减少误诊误治.
-
原发性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伴肝转移一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原发性直肠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伴肝转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收治的原发性直肠MM伴肝转移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本例因发现肝多发占位性病变1个月入院.查便隐血阳性.腹部B超示:肝内多发占位性病变.腹部CT示:原发性肝癌或肝转移瘤.后经肠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诊断为直肠MM伴肝转移,建议行经皮肝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家属拒绝,要求转上级医院.后电话随访,患者放弃治疗,3个月后死亡.结论 原发性直肠MM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易误漏诊,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存在局部或远处转移,故早期诊断及治疗至关重要.
-
输卵管妊娠切除术后继发性腹腔妊娠一例
腹腔妊娠为特殊类型的异位妊娠,临床较少见.以往关于继发性腹腔妊娠的报道,多见于输卵管妊娠行保守治疗后,对滋养细胞大网膜种植机制讨论较少.我院近期收治输卵管妊娠切除术后继发性腹腔妊娠1例,临床较罕见,易忽视,现分析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女,22岁.因停经80 d,下腹痛1 d入院.孕2产0,停经30 d时自测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后出现右下腹隐痛伴少量阴道流血,当地医院诊断为异位妊娠,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右侧输卵管妊娠,遂行右侧输卵管切除术,术后未复查血β-HCG.
-
手术切除带骨性包壳的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一例
目的 探讨带骨性包壳的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对收治的带骨性包壳的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因头晕2月余,发现右侧咽旁间隙肿物1个月入院.查体:咽腔相对狭窄,右侧扁桃体Ⅲ度肿大,左侧扁桃体Ⅱ度肿大.行头颅CT扫描示:右侧咽旁间隙见一2.4 cm×3.6 cm×3.8 cm大小的类圆形团块,病变呈混杂软组织稍高密度影,边缘为蛋壳样包壳,内见少许低密度区,考虑涎腺混合瘤可能.头颅MRI示:右侧咽旁间隙见一团状混杂信号影,界线清晰,可见类包膜样影.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报告:多形性腺瘤伴钙化.后痊愈出院.结论 带骨性包壳的咽旁间隙肿物临床少见,及时行相关检查,可减少误诊误治.
-
恶性肿瘤术后肺栓塞九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术后并发肺栓塞的诊治要点.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术后并发肺栓塞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均为恶性肿瘤行相关手术治疗的患者,发生肺栓塞的时间为术后1~13 d.7例行胸部增强CT检查提示肺动脉及其分支充盈缺损,确诊为肺栓塞;2例猝死者根据临床表现并结合相关医技检查确诊为肺栓塞.确诊后均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监测生命体征,2例行面罩吸氧;7例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并予抗凝治疗,其中1例予尿激酶溶栓治疗.本组3例死亡,6例经对症治疗2~4周后病情好转出院.结论 临床遇及呼吸困难、胸痛、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下肢肿胀等高度怀疑肺栓塞患者时,应尽快完善相关检查,争取早期诊断并治疗,避免误诊、漏诊.
-
利用小肠系膜重建盆底腹膜一例
临床常因盆腔手术切除大量盆底腹膜造成其重建困难.尽管目前有多种重建方式[1],但以小肠系膜重建盆底腹膜尚属罕见.近期我院采用小肠系膜修补盆底腹膜治疗Miles术后肠瘘伴盆底感染并重度营养不良1例,效果良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男,78岁.因直肠癌放疗后2年,Miles术后1个月,会阴部感染伴肠瘘半月余入院.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便血,行肠镜检查示:直肠后壁有一3 cm×3 cm大小的溃疡型肿物,向下侵及齿状线,行活组织病理检查(活检)示腺癌.患者拒行Miles手术,遂予调强适形放疗(IMRT),后肿瘤缩小,查便隐血阴性.1个月前再次出现便血,行肠镜检查示:距肛门2 cm处可见一凹陷性溃疡,活检示坏死边缘见腺癌成分.
-
陈旧性子宫穿孔并输卵管异位一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陈旧性子宫穿孔并输卵管异位的临床诊治要点.方法 对我院近期收治的陈旧性子宫穿孔并输卵管异位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因清宫术后经量减少16年,发现左侧输卵管积水2月余入院.既往生产时因胎盘粘连、产后出血性休克进行清宫术治疗,术后月经恢复,经量逐渐减少.行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示:左侧输卵管积水,右侧输卵管不通,子宫内膜连续性中断.经阴道超声检查示:子宫外形欠规则,宫壁回声不均匀,内膜厚0.78 cm,信号稍不均匀.后行宫腹腔镜联合术确诊为陈旧性子宫穿孔并输卵管异位,予输卵管复位、抽芯切除及子宫修补,术后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出院后口服芬吗通以调节子宫内膜.术后2个月再次行宫腔镜检查示:宫腔形态及容量可,内膜较均匀,穿孔修补处恢复较好;术后6个月电话随访无不适.结论 陈旧性子宫穿孔并输卵管异位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对于分娩后行清宫术的患者要行全面检查,争取早发现、早治疗,改善预后.
-
脐尿管脓肿误诊为盆腔脓肿二例分析
目的 探讨脐尿管脓肿的发病原因及临床特点,减少误诊误治.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2例曾误诊为盆腔脓肿的脐尿管脓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均以腹痛入院,其中1例有妇科手术操作史.2例查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均升高;查体均可在子宫前方触及质硬包块.初步诊断为盆腔脓肿,予抗感染治疗,后脓肿局限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考虑脐尿管脓肿,遂行脐尿管切除及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脐尿管脓肿,继续予抗感染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 脐尿管脓肿临床较少见,接诊上述类似患者时应尽早行相关检查并进行综合分析,以避免或减少误诊误治.
-
单侧异位肾发育不良伴输尿管异位开口一例报告
1 病例资料女,8岁.因发现阴道不自主溢尿6年入院.6年前其父母发现患儿阴道不自主溢尿,无血尿、腰痛,无尿频、尿急、尿痛,曾在外院多次行超声等检查,未能明确病因,亦未行进一步检查.在我院门诊行尿路CT检查示:右肾饱满,皮髓质密度正常,肾盂、肾盏无扩张,未见占位性病变;左肾区空虚,左侧髂动脉外侧可见小片状组织密度影;两侧腰大肌对称,无肿胀,腹膜后未见增大淋巴结;膀胱充盈良好,轮廓光滑,未见充盈缺损.CT尿路成像示:左肾及左侧输尿管中上段未见显影,左侧输尿管开口异常;右肾、右侧输尿管及膀胱未见明显异常;宫颈腔内可见造影剂.
-
双侧睾丸先后发生精原细胞瘤诊治反思
目的 探讨睾丸精原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自精保存的重要性.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双侧睾丸先后发生精原细胞瘤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因无意中发现左侧睾丸进行性增大4个月入院.7年前患右侧睾丸精原细胞瘤,行手术切除及放化疗,后临床疗效评价达完全缓解,不定期复查未见复发及转移.入院后行睾丸CT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提示左侧睾丸恶性肿瘤.查血甲胎蛋白(AFP) 6.55 ng/ml,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 107 U/L,总睾酮4.72 nmol/L.精液常规检查无精子.后行左侧睾丸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为左侧睾丸间变型精原细胞瘤,同时予卡铂600 mg/d化疗.因患者未行精液冷冻保存,彻底失去生育能力.45 d后复查血AFP 2.22 ng/ml,乳酸脱氢酶150 U/L,β-HCG<1 U/L,提示肿瘤未复发.结论 临床遇及有生育要求的睾丸肿瘤患者时,应高度重视,为其提出合理的自精保存建议.
-
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自发再通并左室附壁血栓一例探讨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冠脉)自发再通伴左室附壁血栓的诊治要点,避免误诊.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后冠脉自发再通伴左室附壁血栓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因双下肢酸痛、乏力,发现心脏肿物5 d收入院.1年前因胸骨后疼痛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行冠脉造影未见血管狭窄.本次入院后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示:左室前间壁室壁变薄,回声增强,正常结构及运动幅度消失,心尖部探及略高回声团块附着,考虑左室前间壁陈旧性心肌梗死并心尖部附壁血栓形成.下肢血管彩超示:双下肢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血栓形成.冠脉造影未见血管明显狭窄.完善术前准备后在体外循环下取出心尖部占位性病变,术后病理诊断为血栓形成,后病情好转出院.随访3个月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心肌梗死后冠脉自发再通伴左室附壁血栓形成临床少见,易误漏诊,且对其他组织器官威胁大,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
-
流感病毒A暴发性心肌炎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一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暴发性心肌炎的临床特征,减少误诊误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暴发性心肌炎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1例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因发热7 d,胸闷、胸痛3 d,加重1 d入院.结合血肌钙蛋白、心肌酶谱并心电图、心脏超声,疑诊为心肌梗死,急诊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术中发现患者血管未见异常,心脏搏动明显减弱.综合分析后诊断为暴发性心肌炎、心源性休克,经右股动脉植入主动脉球囊反搏后转入我科.查流感病毒A IgM、巨细胞病毒IgG、风疹病毒IgG及EB病毒衣壳抗原IgG抗体均阳性.予抗病毒、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预防感染等治疗,后好转出院.随访6个月,心肌酶恢复正常,胸闷、胸痛未复发.结论 暴发性心肌炎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典型,应及时行病毒检测及心肌活组织病理检查,尽早干预,以改善预后,减少误诊.
-
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并脑栓塞一例误诊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并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分析误诊原因.方法 对收治的儿童IE并脑栓塞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为12岁男性患儿,因发热20 d,咳嗽4 d入院.病初基层医院按扁桃体炎、链球菌感染予抗感染治疗8 d,效果差.入我院后仍高热,查血白细胞15.32×109/L,超敏C反应蛋白116.18 mg/L,抗链球菌溶血素"O" 1050 U/ml.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瓣赘生物形成并瓣膜穿孔、中度关闭不全,诊断为IE并主动脉瓣赘生物形成并瓣膜穿孔、中度关闭不全.予抗感染治疗,治疗中突发言语不清等神经系统症状,行头颅MRI检查后诊断为脑栓塞,家属放弃治疗出院,1个月后死亡.结论 儿童IE并脑栓塞临床较少见,病情重,预后差,及时行超声心动图及血培养、早期予内外科综合治疗是避免误诊误治的关键.
-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一家系六例报告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ereditary angioedema,HAE)是以C1酯酶抑制因子(C1INH)或FⅫ基因突变为分子遗传学基础、以反复发作的皮肤和(或)黏膜下等软组织水肿为主要表现的遗传性疾病,临床较为罕见,易误诊.我院近期收治HAE 1例,对其进行家系调查发现家族中有6人罹患此病,确诊前多被误诊,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1 男,52岁,先证者(家系中Ⅱ6).因反复局限性皮肤水肿15年余,喉头水肿5年,水肿再次发作1 d入院.1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双上肢远端大片皮肤水肿,伴红肿,无压痛,持续2~3 d可自行消退,以春冬季发作为主,病程初期每年发作1~2次,未引起重视,后发作频繁.
-
Miller-Fisher综合征误诊原因探讨
目的 探讨Miller-Fisher综合征(MFS)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及误诊原因.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MFS 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因头晕、恶心、视物成双伴走路不稳1 d入院.病初按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予相关治疗,后症状未见好转,且间歇性加重.后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示:脑脊液蛋白升高,呈蛋白-细胞分离.肌电图检查示神经传导速度降低,F波潜伏期延长,周围神经损害.确诊为MFS,予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随访45 d,其动眼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结论 MFS临床少见,接诊类似患者时要考虑到MFS的可能,及时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神经电生理等检查,尽早确诊,避免或减少误诊误治.
-
新生儿枫糖尿病一例报告
枫糖尿病是新生儿较常见的遗传代谢病,易累及神经系统,其发病越早病情进展越迅速,病死率高,易误诊误治.近期我科收治新生儿枫糖尿病1例,病初误诊,现分析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男,新生儿.因出生即面色发绀于出生当天(下午4时)入院.系孕4产3,孕38+3周出生,出生时羊水Ⅰ度,有胎膜早破史,出生后1 min及5 min阿氏评分均为9分.其兄7岁,体健,其姐生后1个月死亡(具体不详).查体:体温36.6℃,脉搏142/min,呼吸40/min,血压72/50 mmHg,体重3.9 kg.意识清,面色发绀,反应可,足月儿外貌,皮肤无黄染,前囟平软,口周无发绀,颈软,呼吸正常,无明显三凹征,左侧锁骨中段可触及骨摩擦音;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痰鸣音;心腹及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
-
中暑热痉挛并横纹肌溶解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剖析
目的 探讨中暑热痉挛并横纹肌溶解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方法 对收治并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中暑热痉挛并横纹肌溶解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因胸闷、气短伴心慌6 h入院.曾就诊当地医院,查血心肌酶谱升高,心电图检查示:V1~3导联 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并予抗心律失常治疗,因当地医院无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条件,遂就诊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明显血管狭窄.术后患者出现呕吐、瞻望、腹痛、皮肤巩膜黄染、全身肌肉酸痛,查血肌酸激酶2158 U/L,肌酸激酶同工酶348 U/L;肌红蛋白2610.5 μg/L,肌钙蛋白I>78 μg/L;尿肌红蛋白阳性.追问病史得知,患者病前于钢筋加工厂连续工作10 h,空气不流通,且出汗多,综合分析诊断为中暑热痉挛并横纹肌溶解,予对症治疗后痊愈出院.1个月后复查心肌酶谱、肝功能、血常规及心电图均正常.结论 中暑热痉挛并横纹肌溶解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进展快,提高认识并详细了解病史是早期明确诊断的关键.
-
误诊病例报告类论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病例报告是医学论文的常见体例,临床对新发现病种和罕见疾病的认知很多来源于病例报告.据报道,在BMC 病例数据库中,平均每个月有近4 000个病例报告发表[1].数量如此多的病例报告,若没有统一规范,会造成疾病信息的缺失,降低病例报告的临床价值.但病例报告的质量和规范化长时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本刊收到很多病例报告类文稿,因书写瑕疵被退稿[2].一篇合格的误诊病例报告需要哪些必备素材才能达到刊发要求,本文就病例报告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进行讨论.
-
以精神症状为首发表现的Fahr病误诊讨论及家系调查
目的 探讨以精神症状为首发表现的Fahr病的临床及诊断要点,减少误诊误治.方法 对以精神症状为首发表现的Fahr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先证者因睡眠差、生活懒散10年,加重2年入院.曾在外院按颅内多发钙化予对症治疗,症状未见好转.专科查体:语速缓慢,面具脸,反应迟钝,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上肢运动性震颤且联带动作减少,行动迟缓,双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欠稳准,轮替试验速度减慢、幅度降低,左侧掌颌反射阳性.头颅MRI示:双侧基底节区、丘脑、脑干、小脑、大脑半球皮层下广泛钙化.进一步追问病史得知,其父亲、爷爷、弟弟均有类似症状,确诊为家族性Fahr病.该病无特殊治疗方法,仅予对症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后出院观察.结论 接诊以精神症状为首发表现的患者时,要考虑到Fahr病的可能,及时行基因检测,尽早确诊并早期干预,以避免或减少误诊误治.
-
散发性Creutzfeldt-Jakob病一例误诊报告
目的 探讨散发性Creutzfeldt-Jakob病(sCJD)的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误诊为脑梗死的sCJD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例因右上肢不自主抖动1个月入院.行头颅弥散加权成像(DWI)示:左侧顶、枕、颞叶皮质及皮质下信号增高,考虑脑梗死,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营养神经等治疗,效果不佳.后出现双上肢震颤、行走困难、高级智能减退、视力障碍,行长程视频脑电图检查示:α节律消失,见弥漫性3.5~4.5 Hz的慢波周期性发放,左侧后头部夹杂1~1.5 Hz的三相波同步发放.考虑sCJD可能性大,不排除病毒性脑炎可能,遂予足疗程的抗病毒和免疫调节治疗,病情渐加重,呈去皮层状态.复查头颅DWI示:广泛皮质、尾状核、豆状核高信号范围较前扩大,右侧尾状核、豆状核信号增高明显.后留置胃管、尿管出院,继续予营养支持治疗.出院4个月后死亡.结论 掌握sCJD的临床特点,尽快完善相关医技检查是避免误诊甚至误治的关键.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误诊文献荟萃分析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误诊原因,提出防范策略.方法 利用计算机检索1979年1月-2016年9月的CNKI、VIP、CBM及万方数据库公开发表的BPPV误诊文献,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相关文献33篇共1525例,均为病例报道或临床回顾性分析,其中1367例有明确的误诊疾病,居前3位的分别为后循环缺血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4.58%)、颈椎病(21.80%)、脑供血不足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9.09%).误诊原因分为16类共146条,主要包括医师经验导致对BPPV缺乏认识(21.23%)、既往史或多种并存疾病干扰(17.81%)、病史询问不详细或忽略头晕与体位的关系(10.96%)、过分依赖医技检查(9.59%)等.病程及误诊时间为2 h~20年不等,误诊医院以三甲医院为主,且所有患者均误诊但未造成不良后果.结论 BPPV常被误诊为后循环缺血等多种疾病,误诊原因涉及医务人员、患者和医院管理3个方面,医务人员对其认识不足是误诊的主要原因.
-
突发性耳聋八例误诊临床讨论
目的 分析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并误诊的突发性耳聋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均因眩晕、耳鸣就诊,其中伴视物旋转3例,恶心2例;6例听力持续性下降;5例耳聋突发;3例耳聋与耳鸣同时出现.首诊均误诊,误诊时间为3~15 d,误诊为眩晕症4例,梅尼埃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各2例.听力检查显示听力曲线呈高频下降型6例,全频下降型2例;音叉试验显示为中度感音神经性耳聋1例,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7例;声导抗检测显示镫骨肌反射阈值下降6例;耳声发射及耳蜗点图提示蜗性损害2例.前庭功能正常2例,减退、消失各3例.均确诊为突发性耳聋,予糖皮质激素、溶栓与抗凝药物、营养神经及高压氧治疗,听力均恢复正常,痊愈出院.结论 突发性耳聋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医师应提高对该病的认知及诊断水平,及时行相关检查,减少误诊误治.
-
不可不防:药物相关神经毒性导致脑干损伤
男,52岁.2年前因丙型肝炎肝硬化接受了肝脏移植,术后使用免疫抑制类药物包括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和泼尼松,用药3个月后出现间歇性头痛、复视(多为视线向下时出现)、步态不稳,无全身症状.查体:血压136/73 mmHg,持续凝视可诱发水平眼震,四肢辨距不良,呈共济失调步态,腱反射正常.由于既往创伤史,患者右下肢针刺觉和振动觉存在障碍.行MRI检查示:双侧脑桥和脑桥臂广泛高信号影(图A).查血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血钠、半乳甘露聚糖及1,3-b-D-葡聚糖均未见明显异常,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隐球菌均阴性.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示:总蛋白101 mg/dl,革兰染色、细菌和真菌培养、EB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人疱疹病毒6型、JC病毒和寡克隆条带均阴性.
关键词: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