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补肾柔肝方对二甲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后CTGF 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斌;王灵台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补肾柔肝方对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后肝脏组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 mRNA的表达影响,以了解其对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 Wj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模型组(n=15)及治疗组(n=15).模型组和治疗组以10 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DMN,每天1次,每周连续3 d,共4 wk_模型组在造模结束后给予生理盐水ig,而治疗组在造模结束后给补肾柔肝方ig进行治疗干预,用药4 wk第8周末处死全部大鼠,用放射免疫试剂盒方法检测血清胶原成分HA、LN及Ⅳ-C的含量;用HE和天狼猩红染色法观察肝组织的炎症及纤维增生情况.并采用RT-PCR半定量方法,探讨大鼠肝组织CTGF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组大鼠一般状态明显好于模型组:正常组大鼠无死亡,模型组死亡率为40%,治疗组死亡率20%.模型组血清胶原成分HA、LN及Ⅳ-C的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增高,治疗组较模型组显著下降(HA:319.75±63.23 pg/L vs 434.44±98.81 pg/L;LN:44.83±4.09 pg/L vs 70.67±6.32 pg/L:Ⅳ-C:52.79±5.71 pg/L vs 79.39±10.52 pg/L,均P<0.01).DMN可以成功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组肝组织CTGF mRNA表达明显增强,中药复方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减弱(CTGF/β-actin:0.76±0.10 vs1.08±0.17,P<0.01),而正常对照组表达较少.结论:CTGF mRNA的表达可能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密切相关,中药复方补肾柔肝方具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可以显著抑制大鼠肝组织CTGF mRNA的表达.

  • 木苏丸对大鼠二甲基亚硝胺肝纤维化肝组织TIMP-1,MMP-2 mRNA表达的作用

    作者:高峰;程留芳;王志强;杨云生

    目的:研究二甲基亚硝胺(DMN)肝纤维化模型MMP-2,TIMP-1 mRNA表达以及木苏丸的干预作用.方法:♂ 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ip生理盐水),模型组及治疗组各10只,每周连续3 d,每天ip二甲基亚硝胺10 mg/kg,共3 wk.造模同时模型组每天蒸馏水灌胃,治疗组木苏丸3.125 g/kg蒸馏水溶解后每天灌胃,治疗4wk.心脏取血观察肝功能、血清透明质酸(HA)、超氧化酶歧化物(SOD)及丙二醛(MDA)的改变,以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方法观察肝纤维化模型肝组织MMP-2,TIMP-1 mRNA的表达水平及木苏丸的干预作用.结果:DMN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组MMP-2 mRNA为1.38±0.48,TIMP-1 mRNA为0.99±0.14,均高于正常对照组(0.70±0.22 vs 0.63±0.08,P=0.02);木苏丸治疗组TIMP-1 mRNA为0.71±0.34,低于模型对照组(0.99±0.14,P=0.03);MMP-2 mRNA为1.29±0.68,与模型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DMN肝纤维化模型肝组织MMP-2,TIMP-1mRNA表达水平增高,木苏丸能抑制肝组织TIMP-1 mRNA的表达,从而延缓肝纤维化的形成.

  • 二甲基亚硝胺所致大鼠肝硬化形成与逆转过程中Thy1.1与OV6阳性染色细胞比较

    作者:朱英;刘平;龙爱华;吴云林;肖家诚

    目的:在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致大鼠肝硬化形成与消减过程中,比较Thy1.1与OV6标记肝脏卵圆细胞(hepatic oval cells,HOC)的不同变化,从而选择佳的HOC标记物.方法:应用DMN腹腔注射(4 wk12次)制备大鼠肝硬化模型,进行胶原组织染色动态观察肝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检测Thy1.1和OV6的不同阳性染色细胞表达,光镜下进行Thy1.1标记的HOC计数,westem blot进行该标记细胞的蛋白定量测定.结果:DMN造模4 wk大鼠已形成典型的肝硬化;终止造模后2 wk、即6 wk时肝组织病变较4 wk时有所减轻出现不完全纤维间隔.8 wk时炎症明显减轻并以不完全纤维间隔为主.OV6在各时间点除了卵圆细胞表达外,也于正常胆管上皮细胞表达.正常大鼠肝组织未见到Thy1.1阳性染色的细胞,3 d时可见卵圆细胞微量表达,2 wk时呈散在分布,4 wk时明显增多,见于纤维间隔周围,终止造模后2 wk、即第6 wk时阳性染色显著强于4 wk,大量出现于汇管区,8 wk时较6 wk有所减少,表达量基本与4 wk时相等.Thy1.1标记的HOC Western blot结果与细胞计数一致.结论:在DMN大鼠肝硬化形成与消减过程中,Thy1.1标记肝脏卵圆细胞优于OV6,具有特异性和敏感性.

  • 草苁蓉乙醇提取物对二甲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

    作者:朴熙绪;黄红果;朴东明

    目的:探讨草苁蓉乙醇提取物对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健康♂ Wistar大鼠35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10只,模型组(B组)15只,草苁蓉组(C组)10只.B、C组每周1-3 d腹腔内注射1%DMN 1 mL/kg体质量,A组用相同剂量生理盐水代替DMN,4-7 d休息,共3 wk.造模结束后A纽及B组生理盐水10 mL/kg体质量,C组50 g/L草苁蓉乙醇提取物10 mL/kg体质量,每日一次灌胃,共4 wk(实验4-7 wk).实验第八周第一天从全部实验大鼠采血,取肝组织,分别检测血清SOD、GSH-PX活性、MDA、HA、PCⅢ、Ⅳ.C含量,肝组织SOD、GSH-PX活性及MDA含量,并做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及α-SMA的表达的检测.结果:模型组的血清及肝组织SOD(98.58±17.36kNU/L,9.99±1.69 kNU/L)、GSH-PX活性(117.37±45.24 U,12.43±2.99 U)显著低于对照组(129.05±18.55 kNU/L,19.94±5.87 kNU/L和173.79±25.76 U,22.66±6.99 U,P<0.01),MDA含量(10.87±1.23 μmol/L,1.38±0.37 μmol/L)高于对照组(6.63±1.05 μmol/L,0.91±0.25 μmol/L,P<0.01).模型组血清HA(394.83±103.28μg/L)、PCⅢ(13.30±1.88mg/L)、Ⅳ.C的含量(2.43±1.32 mg/L)也显著高于对照组(186.54±39.87 μg/L,6.99±1.55 mg/L,1.18±0.79 mg/L,P<0.01).草苁蓉组的血清和肝组织SOD(134.29±21.93 kNU/L,18.99±6.86 kNU/L),GSH-PX活性(171.82±37.50 U,23.57±7.19 U)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MDA含量(8.68±2.32 μmol/L,0.97±0.22 μmol/L)则低于模型组(10.87±1.23,1.38±0.37 μmol/L)(P<0.01).草苁蓉组血清HA(115.87±13.96μg/L)、PCⅢ(6.67±1.86μg/L)、Ⅳ.C的含量(1.62±0.50 mg/L)也低于模型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草苁蓉组的肝纤维化分期程度明显减轻(P<0.01),肝组织αt-SMA的表达降低.结论:草苁蓉对DMN所致大鼠肝纤维化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物作用和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激活有关.

  • 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刘平;高云华

    动物模型建立可为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预防、治疗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为寻求较为理想的肝纤维化的动物模型,本文以鼠为实验对象,综述了应用四氯化碳、血清制品、重金属、二甲基亚硝胺、硫代乙酰胺、胆总管套扎法、酒精及复合因素的建立模型方法,并阐述了每一种方法的作用机制.

  • DMN诱发大鼠肝硬化模型MMP-2活性的动态变化

    作者:徐光福;张凤朝

    目的:探讨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诱发大鼠肝硬化过程中Ⅳ型胶原、Ⅳ型胶原酶(MMP-2)活性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2(TIMP-2)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DMN诱发大鼠肝硬化模型,设2 d,1,2,3,4,5,6,8,12,24 wk共10个观察点,分别用生化方法测定其肝组织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含量、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活性和白蛋白(albumin,ALB)含量,Envision两步法(免疫组化)测定肝组织Ⅳ型胶原和TIMP-2表达,酶图法测定肝组织MMp-2活性.结果:模型大鼠肝组织Hyp、Ⅳ型胶原含量,血清ALT活性显著高于正常组,ALB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组.2 d时MMp-2活性显著高于正常组,然后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正常组和8 wk以前各组模型大鼠TIMP-2表达微弱,12 wk表达明确,24 wk表达增强.结论:DMN诱发Wistar大鼠肝硬化模型形成前后MMP-2功能主要通过蛋白分泌量和活化量调节而实现,此期肝窦基底膜Ⅳ型胶原含量主要通过MMP-2活性调节,和蛋白分泌及TIMP-2表达关系不大.在肝硬化恢复期TIMP-2调节的重要性逐渐上升,故TIMP-2表达量是肝硬化时肝窦毛细血管化能否恢复的关键因素之一.

  • 熊胆粉对二甲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

    作者:权明吉;金仁顺;朴龙;朴东明

    目的:探讨熊胆粉对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诱发大鼠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熊胆组,每组各10只.用10 g/L DMN腹腔注射诱发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用400 mg/kg熊胆粉灌胃共4 wk,检测血清AST、ALT值和总蛋白(TP)含量.肝组织做HE、直接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并检测肝组织内胶原纤维的面密度.免疫组化采用SP法,利用单克隆抗体EDl和α-SMA观察库普弗细胞(Kupffer cell,KC)和肝星状细胞(hepatic satellite cell,HSC)的数量及分布.结果:熊胆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ALT值下降,AST值明显下降(4 370.87±1 338.60 nkat/L vs 5 741.15±1 000.20 nkat/L,P<0.05),TP升高,肝/体质量比增加,胶原纤维的面密度明显下降(6.73±1.31 vs 9.90±1.93,P<0.01).熊胆组肝组织病理变化较模型组轻,纤维间隔变细、或消失,形成弥漫性肝硬化的少.KC和HSC在增生的纤维组织及间隔内分布,熊胆组两种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结论:熊胆粉具有较好的抑制DMN诱发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KC,减少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抑制HSC的激活和转化,减少胶原纤维合成和分泌有关.

  • 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动态变化

    作者:陆雄;徐光福;陈文慧;刘成海;刘平

    肝窦毛细血管化是肝纤维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病理改变,但目前对肝窦毛细血管化在肝纤维化中的形成过程尚缺乏系统的研究,肝窦毛细血管化是否可逆也未见报道.我们用二甲基亚硝胺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24 wk动态观察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形成过程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探讨其是否可逆.

  • γ-干扰素抗肝纤维化动物实验和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蔡卫民;翁红雷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重组人γ干扰素(IFN-γ)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观察IFN-γ治疗中度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疗效.方法用四氯化碳(CCl4)和二甲基亚硝胺(DMN)分别诱导形成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采用三种不同剂量IFN-γ对两种模型肝纤维化大鼠进行治疗,并与正常对照组、秋水仙碱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相比较,观察各组肝功能、血清透明质酸(HA)水平、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α-SMA的变化;对37例中度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IFN-γ治疗9mo,观察组织病理学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变化.结果两种模型组中,三组IFN-γ治疗组肝纤维化程度均明显小于秋水仙碱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部分肝功能指标、肝Hyp含量、血清HA水平较秋水仙碱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亦有显著降低.三组IFN-γ治疗组之间,随剂量增大存在明显量效关系;14例IFN-γ治疗前后肝组织活检显示,其中12例患者肝纤维化进展被阻断甚至逆转,IFN-γ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有明显好转.结论 IFN-γ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大鼠肝纤维化有较好疗效,IFN-γ的治疗效果与剂量有关;IFN-γ对中度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有良好疗效.

  • 脂质过氧化在二甲基亚硝胺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陈文慧;刘平;徐光福;陆雄;熊卫国;李风华;刘成海

    目的探讨脂质过氧化损伤在二甲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二甲基亚硝胺腹腔注射4 wk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连续每周动态观察染毒4 wk及染毒停止后4 wk大鼠血清肝功能(ALT,AST,清蛋白、总胆红素)、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SOD、GSH与GSH-PX活性、MDA含量等变化.连续同步观察大鼠肝组织炎症坏死与胶原沉积等的变化.结果模型大鼠血清肝功能明显异常,ALT自2 wk开始升高,4 wk达高峰,以后维持较高水平;总胆红素自2 wk出现异常;清蛋白含量自1 wk开始下降,5 wk时为低4 wk时肝组织HE染色见汇管区肝细胞浸润及较广泛出血坏死,胶原染色显示有宽大纤维间隔形成,至8 wk时仍较明显.肝组织Hyp含量2 wk时轻微增加,4 wk时达高峰,而后持续较高水平.2 wk~3 wk时,大鼠肝组织SOD与GSH-PX活性下降、GSH含量下降、MDA含量上升,并达到高峰.相关分析发现,肝脏Hyp含量与SOD活性明显负相关,而与MDA含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结论脂质过氧化显著损伤出现在肝脏胶原沉积之前,两者之间明显相关,脂质过氧化损伤是二甲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形成的重要机制.

  • 二甲基亚硝胺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中门脉压力的动态变化

    作者:王宪波;刘平;陆雄;刘成海;胡义扬;顾宏图;刘成

    目的:探讨二甲基亚硝胺(DMN)肝纤维化大鼠门脉压力(Ppv)的动态变化及门脉高压形成的病理组织学基础.方法:DMN 4 wk12次腹腔注射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分别于造模后1、2、4、6和8wk自肠系膜前静脉插管直接测定Ppv,获取肝组织光镜下观察病理学变化,Jamall法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结果:造模开始后不同时期大鼠Ppv(kPa),模型大鼠/正常大鼠如下:1 wk:1.48±0.11/1.17±0.12,P<0.05;2wk:1.48±0.42/1.01±0.03,P>0.05;4wk:1.97±0.19/0.90±0.01,P<0.01;6wk:1.65±0.23/0.80±0.08,P<0.01;8 wk:1.15±0.24/0.92±0.05,P>0.05.肝组织学观察,1wk时可见肝细胞肿胀,少量出血,窦壁细胞增生,肝窦充血,2wk时肝细胞肿胀、出血性坏死较重,有较粗的纤维间隔向肝小叶伸展.4wk时可见大面积出血性坏死,汇管区明显增宽,窦壁细胞增生显著,有大量的长梭形细胞附着,窦壁增厚,肝窦甚至扭曲、闭塞.6wk时窦壁细胞增生较4wk时减轻,8wk时肝窦组织结构趋向恢复正常,但6wk、8wk的纤维化仍较显著;模型大鼠的Ppv与肝组织Hyp含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门脉高压是DMN肝纤维化大鼠的显著特征之一,肝窦壁病理变化是该模型门脉高压形成的主要组织学基础.

  • 一次性大剂量注射二甲基亚硝胺导致大白鼠肝坏死后肝纤维化的形成机制

    作者:金玉兰;梁乐;石少辉;刘红刚;円山英昭

    目的 肝星形细胞(HSC)在肝纤维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实验利用二甲基亚硝胺(DMN)的大白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探讨其纤维化的形成机制及HSC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大白鼠腹腔内一次性大剂量注射DMN(50 mg/kg)后,分别在6、12、24、36 h和第1、2、3、5、7、10、14天,取肝组织进行HE、特殊染色、免疫组化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注射DMN后36 h肝坏死严重,在坏死区未见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结蛋白(Desmin)阳性的HSC;第5天,位于坏死周围肝实质区的HSC对α-SMA和Desmin表达强阳性,这些细胞依靠残存的网状纤维移动到坏死区;第14天,坏死区被再生的肝细胞和纤维组织来代替.结论 本实验结果证明,在一次性大剂量注射DMN而引起的大片状肝坏死中,包括HSC也发生坏死、脱落,而残存实质区内的HSC活化、增生并移动到坏死区内,参与肝细胞的再生和纤维化的形成.

  • 3种小鼠肝纤维化模型的比较及凯时注射液的抗肝纤维化作用评价

    作者:金明姬;黄伟;陈卫;高钟镐

    目的 对3种不同药物诱导产生的小鼠肝纤维化模型进行筛选,并选用佳模型评价凯时注射液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方法 将BALB/c小鼠分别经腹腔注射二甲基亚硝胺(DMN)、硫代乙酰胺(TAA)及四氯化碳(CCl4)三种药物诱导产生不同的小鼠肝纤维化模型,以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及透明质酸(HA)浓度为指标筛选出优模型,对优模型小鼠尾静脉注射凯时注射液,评价其抗肝纤维化作用.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AA组小鼠的体重无明显变化,而DMN组、CCl4组小鼠体重明显下降(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3个实验组小鼠均出现显著肝纤维化(P<0.001),同时血清中ALT、AST和HA含量明显升高(P<0.001),且DMN组小鼠肝纤维化程度及血清ALT、AST、HA含量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DMN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模型经凯时注射液治疗后,肝组织纤维化指标及血清中AST、ALT和HA含量改变均显著逆转(p<0.05).结论 DMN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模型成功率高、建模稳定.凯时注射液在小鼠体内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 丹参粉针剂对二甲基亚硝胺所致大鼠肝纤维化进程的影响

    作者:杨莹帆;孙懿;赵欣;郑希元;蒲小平

    丹参是一种传统的中草药,对多种疾病有治疗作用,丹参粉针剂主要由其水溶性成分组成.在本项研究中,大鼠腹腔注射二甲基亚硝胺诱导肝纤维化,每周注射3天,连续4周.在造模2周后,阳性药组大鼠皮下注射8×105 IU/kgIFNα2b;各治疗组分别腹腔注射50,100和200 mg/kg丹参粉针剂,每周给药6天,连续4周.结果表明,IFNα2b及3个治疗组的大鼠体重和肝脾比明显增加,而且3个治疗组大鼠的脾脏指数降低.血清检测结果显示,IFNα2b和丹参粉针剂可降低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透明质酸,和Ⅲ型前胶原水平,其中100和200 mg/kg剂量组还明显改善了谷草转氨酶、白蛋白水平.在组织学检查中发现,IFNα2b和丹参粉针剂可改善肝细胞的状态,较少的纤维增生和胶原沉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IFNα2b和丹参粉针剂显著下调了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总之,丹参粉针剂对二甲基亚硝胺导致的大鼠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TGF-β1和PDGF有关.

  • 虫草菌丝提取物对二甲基亚硝胺大鼠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和表型改变的影响

    作者:王宪波;刘平;唐志鹏

    目的 探讨虫草菌丝提取物(CME)对二甲基亚硝胺(DMN)肝纤维化大鼠肝窦内皮细胞(SECs)损伤和表型改变的影响.方法 采用DMN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分别于3 d、2周、4周作为观察时相点;透射电镜观察肝组织超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肝窦壁CD44、Ⅷ因子相关抗原(vWF);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透明质酸(HA)含量.造模同时给予CME 0.74 g/kg灌胃,每日1次,共4周.结果 DMN造模后第3天,CD44染色减弱、vWF阳性染色明显增强,SECs窗孔减少,血清HA含量显著升高(P<0.05),4周时可见SECs失窗孔和SECs下基底膜形成;CME早期(3 d)能够使SECs失窗孔减轻;CME灌胃2周、4周后,大鼠血清HA水平下降(P<0.05),肝窦壁CIM4表达增强、vWF阳性染色减弱(P<0.05),SECs失窗孔和SECs下基底膜形成减轻.结论 CME能够减轻DMN大鼠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和表型改变,抑制肝窦毛细血管化形成.

  • SHP和Smurf2在大鼠肝纤维化中的动态表达及意义

    作者:阳韬;陆小蒟;陈永平;王晓东;林躅

    目的 观察小异二聚体伴侣( small heterodimer partner,SHP)和Smad泛素化调节因子-2(Smad ubiquitin regulatory factor -2,Smurf2)在大鼠肝纤维化进展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二者之间与TGF -β1的关系的探讨.方法 清洁级SD大鼠分两组:正常对照组6只,模型组24只,二甲基亚硝胺(DMN)腹腔注射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后分别在第2、4、6、8周取大鼠静脉血及肝脏标本,HE和Masson染色并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RT - PCR检测SHP、Smurf2、TGF -β1mRNA在造模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 模型组第4、6周肝纤维化明显;模型组血清ALT、AST、HA升高,并于4周时达高峰;Alb逐步下降,6周时低,各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后,SHP mRNA表达逐渐增加,第4周达到高峰(0.397±0.016),随后在第6、8周逐渐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各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9,P<0.001,P<0.001,P <0.001);Smurf2 mRNA在肝纤维化的过程中表达呈进行性增高,8周达到高峰(0.408±0.054),与对照组(0.229±0.024)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1);TGF -β1mRNA表达水平逐步增高,于4周时达高峰(0.656±0.036),各模型组与对照组(0.304±0.037)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1).直线相关分析提示SHP与TGF -β1mRNA呈正相关(r=0.674,P<0.01).结论 SHP、Smurf2在肝纤维化过程中呈升高趋势,分别在第4、8周达到高峰,提示二者可能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 1,3-二苯-1,3-丙二酮对二甲基亚硝胺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昕;薛茹;贾凤兰;阮明;张宝旭

    目的 探讨1,3-二苯-1,3-丙二酮(DPPD)对二甲基亚硝胺(DMN)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小鼠按体重随机平均分为五组,分别为对照组、DMN组和三组剂量组.剂量组分别经口灌胃给予小鼠DPPD 100、200、400 mg/kg体重每日1次,连续4d,然后腹腔注射给予致肝毒性剂量DMN(22 mg/kg体重).染毒后24h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制备肝匀浆,改良Hission法测定肝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TBA法测定肝中丙二醛(MDA)含量;HE染色处理肝脏组织切片,光镜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 与单独给予DMN组相比,给予DPPD组明显改善了DMN引起体重降低的现象,DMN+DPPD高剂量组[(24.3±1.5)g]与DMN组[(22.7±1.0)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显著降低血清中ALT、AST、LDH含量,DMN +DPPD高剂量组[ALT:(151±38)U/L,AST:(216±131)U/L,LDH:(1423±813)U/L]与DMN组相比[ALT:(1481±575) U/L,AST:(1155±559) U/L,LDH:(3196±784) U/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相比单独给予DMN组,给予DPPD组肝脏病理损伤明显改善,并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进一步研究表明,预防性给予DPPD各组可改善DMN引起的肝脂质过氧化现象,且相比单独给予DMN组,给予DPPD组的GSH/GSSG比值显著增加,DMN+DPPD高剂量组(10.734±0.572)与DMN组(6.873±0.587)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PPD可有效抵抗DMN对ICR小鼠肝脏造成的毒性损伤,调动机体抗氧化应激系统为可能的机制..

  • 水飞蓟素阻断二甲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赵新颜;王宝恩;王泰龄;李新民

    目的 评价水飞蓟素对实验性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的Wistar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效果.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61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5只;DMN模型组23只,DMN 10mg/kg,腹腔注射,1周2次,连续8周;水飞蓟素组23只,同样方法造模,造模之日起,即给予水飞蓟素(利加隆)50 mg·kg-1·d-1灌胃,1次/d,连续8周.实验8周,断颈处死大鼠,取血,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总胆红素,取肝组织,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病理组织Masson染色,肝纤维化分级、积分.结果 水飞蓟素组血清ALT(128 U/L±25 U/L vs59 U/L±19 U/L,P<0.01);AST(246 U/L±61 U/L vs 159 U/L±39 U/L,P=0.001);总胆红素(平均秩次:37 vs 23,P=0.003)均显著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比较,水飞蓟素组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低42.6%,肝组织纤维化分级和积分显著改善(12.8±4.4 vs 6.2±2.4,P=0.001).结论 水飞蓟素可抑制肝脏炎症,保护肝脏功能,可部分阻断和逆转DMN诱导肝纤维化.

  • 丹参多酚酸盐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抑制作用的研究

    作者:武向鹏;崔薇

    [目的]研究丹参多酚酸盐对大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腹腔注射二甲基亚硝胺(DMN),每周前3天注射,共4周的方法制备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大鼠模型,设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生理盐水)、丹参多酚酸盐[12、24、48 mg/(kg·d)]治疗组和秋水仙碱[0.1 mg/(kg·d)]治疗组,每组20只,疗程6周.测定血清中转氨酶、总胆红素(TBIL)、肝纤四项[(Ⅳ型胶原(C-Ⅳ)、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酶(HA)、层粘连蛋白(LN)]含量和肝脏中羟脯氨酸(HYP)水平,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变,记录门静脉压(PVP)、门静脉血流量(PVF)、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测定肝脏中丙二醛(MDA)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结果]经丹参多酚酸盐[24、48 mg/(kg·d)]组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TBIL、Ⅳ型胶原(C-IV)、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酶(HA)、HYP含量(P<0.05或P<0.01);降低PVP和PVF(P<0.05);提高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并降低MDA含量(P<0.05或P<0.01).经丹参多酚酸盐48 mg/(kg·d)组治疗能够显著降低LN含量、提高MAP、降低HR(P<0.05或P<0.01).经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大鼠肝脏组织病变,以[48 mg/(kg·d)]组效果为显著.[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对大鼠肝纤维化门静脉高压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机制可能与丹参多酚酸盐能够降低氧化应激损伤.

  • 大蒜素对二甲基亚硝胺诱发的肝纤维化大鼠的保护作用

    作者:朱兰香;陈卫昌;许春芳;刘世增;顾振纶;王响英

    目的研究大蒜素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给等量蒸馏水)、大蒜素(11、22 mg/kg)组、秋水仙碱(0.15 g/kg)组.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发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各组在造模开始时ig给药,实验共进行42 d.腹主动脉取血,制备血清,进行肝功能、血脂、肝细胞病理学检查.结果大蒜素各组均能明显降低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P<0.05、0.01)水平,以大蒜素22 mg/kg组作用明显,而秋水仙碱对肝功能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P>0.05).大蒜素均能明显降低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水平,提高血清白蛋白(ALB)含量.病理学检查结果,大蒜素组肝细胞的坏死、空泡变性、出血及脂肪沉积较模型组和秋水仙碱组明显减轻,炎症细胞明显减少.电镜检查结果显示,大蒜素11 mg/kg组肝细胞坏死、自溶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大蒜素22 mg/kg组肝细胞接近正常.结论大蒜素对DMN所致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138 条记录 2/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