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简易促通装置对痉挛型偏瘫患儿手功能康复的作用

    作者:董婕;吴卫红;高明明;刘建军;刘亚丽;刘文慧

    目的:研制简易手功能训练装置,并探讨此装置对痉挛型偏瘫患儿手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选取4-16岁痉挛型偏瘫患儿17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9例)和对照组(8例).试验组进行简易促通装置和常规康复训练,各1次/天;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次/天.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简易上肢功能评价(STEF)、改良Ashworth分级(MAS)、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ADL)及表面肌电图(sEMG)分别对两组患儿患手的运动功能、大鱼际肌群的肌张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大鱼际肌群的耐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试验组STEF评分、ADL评分、MAS分级和患手大鱼际肌群表面肌电的均方根值(RMS)、平均频率(MEF)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两组间治疗后MEF比较,及治疗前、后MEF差值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简易促通装置可降低痉挛型偏瘫患儿患手大鱼际肌群的肌张力,提高肌肉的耐力,提高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 穴位不同针刺方式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手功能恢复的研究

    作者:廖少钦;江征;卓丽萍;黄赛娥

    目的:研究穴位不同针刺方式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手功能障碍的恢复.方法:将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手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手针(AC)组、电针(EA)组、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组和假穴位刺激(Sham)组4组,每组各30例,所有的病例均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手针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手法针刺治疗,电针组则增加电刺激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组则增加肌电刺激,治疗假穴位刺激组则接受假刺激治疗,穴位统一选择“曲池”和“外关”两穴,1次/d,30min/次,5d/周,共4周.所有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价表(FMU)、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MBI)对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4组患者的FMU评分和MB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4组患者FMU和MBI评分均有提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手针组、电针组、神经肌肉电刺激组和假穴位刺激组相比,三组疗效指标FMU和MBI的前后变化值明显优于假穴位刺激组(P<0.05).神经肌肉电刺激组比电针组、手针组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疗效指标FMU值更明显(P<0.01),而电针组和手针组相比较,电针组比手针组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疗效指标FMU值更显著(P<0.05).神经肌肉电刺激、手针和电针三组在改善患者ADL能力疗效指标MBI评分上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三种穴位不同针刺方式均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手功能障碍的运动功能和促进ADL能力的恢复,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了电刺激和患者主动运动模式,比针刺刺激更有利于脑卒中后手功能的恢复.

  •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模式和手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文清;段一娜;王宏卫;谢睿智;徐利;冯晶晶;方鑫洋;姚艳华;黄武;刘亚梅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模式和手功能恢复的康复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3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8例)和干预组(n=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Bobath方法为主,配合Rood法、Brunnstrom促进法,进行上肢和手功能训练,2h/d,5次/周,连续2周.干预组采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限制健侧肢体动作,在治疗期间要求患者穿戴吊带和夹板一整天,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根据制定的塑形任务进行患侧肢体的反复训练,6h/d,5次/周,连续2周.结果:CIMT患者治疗后FMA的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反射活动和协调能力与速度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他4部分的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干预组治疗后简介上肢功能STEF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CIMT可以在短期内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模式和提高手的精细动作和运动速度,其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康复治疗方法.

  • 康复训练改善腕部电烧伤手功能的研究

    作者:路琳;卢军玲

    目的:观察针对性康复治疗对腕部电烧伤术后手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电烧伤皮瓣修复术后患者40例,分为2组,每组20例.康复组:持续康复治疗6个月的患者;对照组:因条件限制未行康复治疗的患者.对比观察了ADL能力评价和感觉恢复情况.结果:康复组各项指标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感觉恢复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且持续的针对性康复治疗可明显加速腕部电烧伤患者术后手功能和感觉恢复.

  • 早期康复对手外伤手部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胡文清;常利;常硕

    目的:观察早期系统康复对手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3例手外伤手术后的患者术后第2天行早期康复治疗;与术后3-5个月始行康复治疗的19例手外伤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早期组拇指及其他各指功能、握力、FIM评分均优于恢复期组(P<0.01或P<0.05),对指功能的恢复两组比较,早期组明显优于恢复期组.结论:手外伤后及时手术处理是保证手功能恢复的前提,物理因子、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康复工程的早期介入能较好的改善活动度,促进手功能的恢复.

  • 计算机辅助肌力训练对断腕断掌再植患者手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肖喜玲;杨朝辉;夏晓萱;黄涛;黄剑;陈振兵

    目的:通过评价和比较传统手部肌力训练方法和计算机辅助训练方法对手功能恢复的作用,探讨计算机辅助肌力训练对断腕断掌再植患者手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4例断腕断掌再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接受常规物理因子、关节活动度、日常生活相关性治疗性活动等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自主研制的计算机辅助装置进行握力、捏力训练,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使用弹力治疗带、治疗泥等)进行训练,两组均为每次20min,一周5次,共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进行评定,包括关节总主动活动度(TAM)、侧捏力、握力、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以及上胶功能指数(UEFl)评定.结果: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TAM、侧捏力、握力、ADL评分和UEF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 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侧捏力、握力、ADL、UEFI评分提高幅度更大,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两组的TAM改善程度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计算辅助肌力训练能更好地增强断腕断掌再植患者的手部力量,更有效地提高手功能,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治疗方法.

  • 激光穴位及脑手区照射对早期脑梗死患者上肢和手功能的影响

    作者:于惠贤;杨纯生;贾杰;何蕾;武广艳;张冉;胡志伟;陈亚平

    目的:探讨激光穴位及手功能区照射对脑梗死后软瘫期患者上肢和手功能的影响.方法:36例试验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19)和对照组(n=17).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激光照射治疗,共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和8周时采用Fug1-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运动功能状态量表(MS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及8周后,治疗FMA-UE、MS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呈上升趋势(P<0.05);治疗4周后两组MBI无明显差异.治疗8周后试验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激光穴位照射及手功能区照射可进一步促进软瘫期脑梗死患者手和上肢功能的恢复.

  • 学龄期脑瘫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汤加利;史惟;郭金颖;尹岚;周美琴;叶朝晖

    目的:分析研究学龄期脑瘫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在Scpchild脑瘫登记及系统管理数据库中选取来自东阳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和上海市3所特殊教育学校登记在册的158例7-18岁脑瘫患儿的相关信息,包括运动功能分级(粗大运动和手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问卷得分、伴随症状等,通过相关分析和多重回归分析研究学龄期脑瘫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状况及影响因素.结果:学龄期脑瘫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运动功能水平越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也随之降低,轻度和中度运动功能受损的脑瘫患儿的各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高于重度运动功能受损的患儿;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分级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值之间存在着中等程度的相关性(rs=-0.43--0.85),多重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脑瘫患儿手功能级别的高低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结论:学龄期脑瘫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运动功能分级相关,加强脑瘫患儿运动功能训练是提升他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主要手段;与粗大运动功能相比手功能对脑瘫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程度更为全面,需要积极开展以任务为导向的脑瘫患儿手功能和上肢功能训练.

  • 屈指肌腱修复术后康复方案

    作者:王雪强;毕霞

    屈指肌腱损伤在手外伤中十分常见.手术作为重要治疗手段,术后康复方案的制订常困扰手外科和康复科医生,一方面,过早、过量运动导致肌腱再次断裂;另一方面,长时间制动导致肌腱粘连,阻碍肌腱的滑动和限制手部关节的联合运动,从而影响手功能.手指肌腱的损伤对手功能的影响极大[1],因此正确制订屈指肌腱术后康复方案是手功能恢复的关键.

  • 偏瘫后上肢的反复刺激与双侧训练

    作者:许纲

    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表现,约有2/3的脑卒中患者会有一侧上肢的功能障碍[1].上肢功能的障碍不仅影响粗大动作的技能,更影响精细动作的完成,从而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降低其生活独立性.但由于上肢及手功能的复杂性,脑卒中后其功能的恢复往往不尽人意[2-4],据报道仅有15%甚至更少的患者上肢功能能完全或基本恢复[4],但还有20%的患者可能会完全丧失上肢功能[5].如何有效地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是我们康复临床的一个重要课题.

  • 脑卒中上肢功能常用评价方法及临床应用

    作者:秦茵;毕胜;王福根

    脑卒中偏瘫的上肢功能在临床治疗中康复速度慢,结局差,这与上肢承担人体复杂、精细、灵巧的动作有关.而偏瘫手功能的预后能反映脑卒中患者本质的康复.运用偏瘫上肢初神经缺失的变化预测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结局,能使治疗师确定后的整体康复目标以及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提高康复效率[1].所以上肢功能的评定在脑卒中临床康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 手部“肌腱效应”对颈6 A-B级脊髓损伤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分析

    作者:石芝喜;王俊;刘四文;杨颖平;唐丹

    通过各种手段重建四肢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已成为现代脊髓损伤(SCI)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四肢瘫患者的上肢功能重建方法包括非手术和手术的方法.目前,手术的方法主要是对前臂无残留功能肌肉的脊髓损伤患者,通过体内植入生物电子的手功能神经假体,来恢复拇指的侧捏和手指的掌侧抓握功能[1].另一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将有完好神经功能支配的肌腱移植到手部的手术,而应用保守疗法来重建四肢瘫患者的手部功能国内外较少报道.本文主要通过非手术的方法探讨C6 A-B级脊髓损伤患者重建手部"肌腱效应"对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2001年起,我院对25例C6A-B级脊髓损伤患者,通过配戴腕手夹板将腕手部固定至功能位并重点训练双侧腕背伸肌群及双上肢其他各残存肌群肌力.治疗后随访,效果明显,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工作自立能力获得较大的提高.

  • 智能运动反馈训练系统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中的应用

    作者:吴奇勇;聂金莺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且多发疾病,致残率高达70%-80%.存活者中常遗留不同程度的偏瘫,其中大约有30%-36%的患者在脑卒中后6个月遗留上肢功能障碍[1-2].以往研究表明,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预后很差,上肢功能完全恢复者为14%-26%,部分恢复者为25%-50%,仅有28.3%的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灵活[3-4].上肢功能尤其是手的精细动作运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 巨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疗效观察

    作者:刘悦;苏利梅;解书山;林杰文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的并发症之一,在我国发生率为12%-70%[1].较典型的表现是肩痛,手水肿和疼痛,皮温升高,如不进行积极、正确的治疗,病情逐步进展至后期,虽手已消肿,但手部肌肤、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导致固定的畸形手,终丧失手功能.笔者选取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患者60例,以巨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疗效满意.

  • 温针灸改善痉挛偏瘫型脑性瘫痪手功能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健;李荃林;陈琦

    小儿脑瘫是目前导致小儿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脑瘫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上趋于多元化,针灸逐渐成为其中一种重要环节.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本研究充分发挥祖国医学的传统疗法在偏瘫型脑瘫患儿中发挥奇特效应.大限度地改善脑瘫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以促进患儿全面康复.早日重返社会.

  • 综合康复评估及训练系统在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的运动控制训练中的应用

    作者:李周;周虹;孙莹;郭靖;陈大勇

    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经过康复训练后,80%-90%的患者下肢可实现步行功能,但仍约有2/3的患者遗留有一侧上肢功能障碍,中度致残者约占10%以上[1],而上肢和手功能的恢复情况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程度[2],因此,如何更好地促进偏瘫患者上肢和手的功能恢复及实用能力是目前康复治疗中急需解决和很难解决的问题,由丽等[3]研究通过作业疗法配合运动疗法及物理治疗可改善患者的上肢和手功能,取得了一定的康复效果,但在临床作业治疗中方法较少且单一,缺少趣味性,本文旨在研究应用E-LINK综合评估和训练系统以游戏的形式通过声音、视觉、运动等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患者上肢和手的运动控制能力.

  • 手部肌腱修复术后的系统康复治疗

    作者:蔡仁祥;周礼荣;王伟;丁任;李峻

    目的:探讨手部肌腱修复术后康复程序和康复效果。方法:利用BTE Primu1S康复评估系统,根据不同部位肌腱制定不同的康复程序,对35例肌腱修复术后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结果:屈肌腱经系统康复训练后优良率达71%,伸肌腱优良率为87%。结论:肌腱修复术后制定个体化康复程序,早期控制性主动和被动活动及BTEPrimuS数字化的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改善患者手功能。

    关键词: 手功能 肌腱 康复
  • BTE Primus康复评估仪在正常人手功能强度评定中的应用

    作者:蔡仁祥;周礼荣;李峻;丁任;蔡丽红

    目的:评估BTE Primus康复评估仪对手功能强度检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调查国人不同年龄手功能强度正常值.方法:应用BTE Primus康复评估仪对2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重复测试,对300例20~70岁健康志愿者进行系统的5项手功能强度评估.结果:国人的手功能强度为:男性:两指捏力177 inch-lbs,三指捏力210 inch-lbs,握力376 inch-lbs,屈腕力437 inch-lbs,伸腕力352 inch-lbs;女性:两指捏力127 inch-lbs,三指捏力148 inch-lbs,握力226 inch-lbs,屈腕力232 inch-lbs,伸腕力198 inch-lbs.重复测试结果与初次测试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优势手与非优势手功能强度差异不明显.男女手功能强度有显著差别,男性较女性手肌力强度大42.5%~92.5%;50岁后手肌力开始下降.结论:BTE Primus 康复评估仪对手功能强度的评估稳定可靠,正常人手功能强度值为我国应用BTE Primus进行上肢康复和手外伤的返岗评估,以及手外伤的医疗保险提供了参考数据.

    关键词: 手功能 强度 正常值
  • 中风后偏瘫患者非瘫痪侧手功能状况的研究

    作者:戴玲;陈旗;王彤

    有关中风后偏瘫患者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的状况,以及对偏瘫侧肢体进行康复训练的方法国内外已有诸多的文献报道,但是,中风后偏瘫患者的非瘫痪侧肢体功能是否也受到影响?如果受到影响,其程度如何?较少有人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对中风后偏瘫患者非瘫痪侧手功能与健康对照组相应侧手功能评估结果的比较,分析中风对偏瘫患者非瘫痪侧手功能的影响.

  • 基于镜像疗法的康复护理方案对断指再植患者手部感觉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莫兰;郭玲;傅育红;王骏;杨维翔;俞君;李惠玲

    目的:探讨基于镜像疗法的康复护理方案对断指再植患者手部感觉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1名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分为试验组(n=31)和对照组(n=30).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镜像治疗.评价患者断指的感觉功能和手功能的主观状态.结果: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再植指感觉功能恢复情况,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第6个月再植指两点辨别觉平均距离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出院3个月,试验组MHQ总分、手部总体功能、日常活动情况、工作情况、外观及满意情况5个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疼痛维度的得分较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基于镜像疗法的康复护理方案便于临床应用,有利于改善断指再植患者手感觉功能的康复,有利于提高断指再植患者的手部功能主观满意度.

369 条记录 3/19 页 « 12345678...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