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功能性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和缺血半影区与镜区突触素表达的影响

    作者:金冬梅;庄志强;燕铁斌;向云;彭源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和缺血半影区与镜区突触素(SYN)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Longs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MCAO造模步骤结束后,在大鼠偏瘫侧上肢埋置金属导线连接FES治疗仪.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安慰电刺激组和FES组,每组又分为0d、3d、7d、14d 4个亚组,每亚组6只.FES在术后3d开始,使大鼠偏瘫上肢产生伸腕和伸指动作,每天1次,每次10min.在FES刺激前后的各个时间点进行网屏实验以观察各组的运动功能变化:应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缺血半影区和镜区SYN蛋白表达.结果:FES组在刺激7d和14d后运动功能较安慰电刺激组明显改善(P<0.05).脑缺血半影区在刺激3d、7d、14d后、镜区在刺激7d、14d后,FES刺激组较安慰电刺激组SY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结论:FES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大鼠的运动功能,并增强脑梗死周围缺血半影区和镜区SYN的蛋白表达,即增强脑的可塑性,但半影区的可塑性出现早于镜区.且表达强于镜区.

  • 不同形式的运动训练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区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作者:董军涛;林阳阳;燕铁斌;梁慧英;吕晓;何晓阔;眭明红

    目的:观察自主运动、强迫运动和功能性电刺激诱导的运动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学习记忆、海马区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成年Wistar雄性大鼠,体重250-300g;用10%水合氯醛(300mg/kg)行腹腔注射麻醉,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制作血管性痴呆模型.造模成功后大鼠在跑轮中适应3天(剔除运动量不能达到每天270m的大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自主运动组、强迫运动组和功能性电刺激组,每组各8只.假手术组:仅暴露双侧颈总动脉,但不接扎,术后大鼠置于笼中自由活动;模型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制作VD模型,术后大鼠置于笼中自由活动;自主运动组:造模1周后大鼠在跑轮(直径31.8cm,宽度10cm,旋转阻力约相当于100g物体的重力)上自由运动,用传感器记录跑过的圈数,每天270圈;强迫运动组:造模1周后大鼠在电动跑轮(直径31.8cm,长度40cm,转速9r/min)上运动,每天治疗30min;功能性电刺激组:造模1周后开始治疗,诱导大鼠前肢产生以9m/min行走时的动作,每天治疗30min.以上五组于治疗14d后,采用新奇事物识别实验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取大鼠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上述各组SYN、SYP、PSD-95及MAP-2、TAU蛋白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海马CA1区微管结合蛋白的变化.结果:①新奇事物识别实验:训练阶段各组大鼠对两个相同物体的探寻指数无显著性差异,24h后进行测试,自主运动组、强迫运动组和功能性电刺激组新奇事物认知指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自主运动组新奇事物认知指数与强迫运动组、功能性电刺激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功能性电刺激组与强迫运动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②海马区SYN、SYP、PSD-95、MAP-2、TAU蛋白表达水平:自主运动组、强迫运动组和功能性电刺激组SYN、PSD-95、MAP-2、TAU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功能性电刺激组、自主运动组和强迫运动组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上述5组SYP蛋白表达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自主运动、强迫运动和功能性电刺激诱导的运动均可促进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恢复,其可能机制为运动训练促进海马区SYN、PSD-95、MAP-2、TAU蛋白表达,改善海马区突触可塑性.

  • 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的应用进展

    作者:孟殿怀;励建安

    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是应用低强度的电脉冲刺激恢复或改善肢体的功能,这些肢体功能在正常情况下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但因为疾病、创伤、发育缺陷等原因失去控制或控制不良,属于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的一种.应用于下肢、辅助患者站立和步行的FES设备称为FES辅助步行设备(FES-assisted walking device).本文拟对FES在辅助步行方面的应用作一回顾.

  • 神经肌电刺激治疗失神经肌肉萎缩研究进展

    作者:李琦;王金武;曾炳芳

    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目前正逐步应用于临床治疗多种神经肌肉疾患.功能性电刺激主要利用电流的作用来防治骨骼肌失神经萎缩,为修复后的神经重新支配肌肉争取时间.大限度地保留残存肌肉形态与功能.本文就其在治疗失神经肌肉萎缩方面的新进展做一综述.

  • 脊髓损伤大鼠运动训练方式的研究进展

    作者:丁晓晶;王红星;王彤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iury,SCI)是造成残疾的重要原因,改善和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是SCI患者康复治疗的首要目标.虽然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不同运动训练方式均能有效促进SCI后运动功能恢复,有研究对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几种步行训练方式进行的Meta分析[1],指出减重步行训练、功能性电刺激等疗效比较肯定,但对其明确的生物学效应及机制尚不清楚.

  • 接受下肢功能性电刺激患者的选择

    作者:毕胜

    功能性电刺激的出现为下肢运动障碍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带来了希望,但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适合应用功能性电刺激.本文归纳了国外接受下肢功能性电刺激患者的选择标准.

  • 功能性电刺激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廖麟荣;王俊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造成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等生理损伤的同时,还给心理带来严重的压力,对其回归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Plectrical stimulation.FES)技术是使用电刺激的手段,以精确的刺激顺序和刺激强度激活瘫痪或轻瘫的肌肉,使脊髓损伤患者恢复一定运动功能的一种康复治疗技术[1].恢复独立的步行能力是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主要康复目标.

  • 功能性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治疗作用

    作者:李民;邵阳;伍亚民;廖维宏

    损伤或疾病导致脑、脊髓功能严重损害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因素。如何在损伤早期(即伤后12h内)治愈神经损伤,防止继发性损害,至今尚未找到满意的处理措施[1,2]。因此目前康复医学的主要课题仍是用不同的方法去替代或修复损伤中失去的功能。轴突的正确连接是神经功能恢复的基础,但轴突朝正确的方向生长需要有足够的局部信息来引导,因而研究局部信息如何作用于脊髓损伤后的低位内在神经通路,并使分子贮存功能的恢复达到大化成为当今康复医学研究的热点。目前对局部信息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电刺激治疗,使用非常广泛,如:膝关节扭伤,理疗师利用电刺激来恢复肌力;二是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本文将对有关功能性电刺激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总结。

  • 功能性电刺激与机械外骨骼融合的膝关节康复装置的设计与实现

    作者:任勇;张定国

    目的:设计一种新型的膝关节康复装置,融合了功能性电刺激和机械外骨骼,使其能够发挥两种康复技术的优点,同时弥补各自的缺陷,实现一种更加优化的康复辅助模式.方法:该康复装置采用串联弹性驱动器作为膝关节外骨骼的动力驱动装置,并设计了相应的人机交互机构保证良好的力矩传递.驱动电机采用交流伺服电机,并与减速器相连保证足够的转矩.减速器输出轴和腿部支撑件之间通过弹性元件相连.与刚性驱动器相比,串联弹性驱动器具有防止过大的力冲激、可以实现稳定的力矩控制、储存和释放能量等优点,适用于人机交互领域.膝关节外骨骼还融合了模拟编码器、接触力传感器等便于进行反馈控制.结果:制作了原型机并进行了初步的实验验证,结果显示该膝关节康复装置能够实现较为精确的轨迹追踪,并且能够平衡电刺激和机械外骨骼的辅助力矩.结论:本文设计的混合式膝关节康复装置能够使两种康复技术无干扰地结合,为康复工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基于肌电信号分析的功能性电刺激控制系统及其应用

    作者:毕胜;鄢达来;王福根;周兆英;熊沈蜀

    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是近年来康复工程中一个热点研究课题,它对瘫痪患者的功能恢复与重建有积极意义。肌电信号反映了神经肌肉的活动信息,对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的控制有重要作用[1-3]。 电刺激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源于19世纪中期Duchenne等人观察到人体肌肉在电刺激下产生的肌肉收缩现象,但作为专门用于功能重建与恢复的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functional neuromuscular stimulation,FNS)技术则始于Liberson,1961年,他利用腓肠肌刺激矫正偏瘫患者足下垂获得成功[4]。80年代以来,FNS研究在电极及其使用方式、刺激系统、传感器、肌肉骨骼动力学模型、生理模型及肢体控制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 新型多通道双相体外肌肉刺激器的设计

    作者:马长波;姜洪源;陆念力;魏伟;廖志伟

    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是神经肌肉功能恢复与重建的新途径,其工作原理是通过人工产生电脉冲微量电流,经由皮肤,刺激由于高位中枢障碍引起信号传输通路受阻而失去中枢神经控制的骨骼肌,使相应的肌肉产生收缩,带动关节按一定的规律运动,从而完成相应的运动功能,实现康复的目的.

  • P型迭代学习控制法在上肢FNS反馈控制中的应用

    作者:毕胜;嫣达来;王福根;窦惠芳;周兆英

    目的:探讨闭环控制在功能性电刺激中的应用,根据反馈信号来实时调节控制刺激的输出强度.方法:利用P型迭代学习控制方法,对正常人和偏瘫患者上肢肘关节运动角度分别进行了运动反馈控制研究.结果及结论:迭代学习控制,算法简单,参数易调整,控制量变化平缓,轨迹跟踪精度高.在对正常人和瘫痪患者上肢肘关节的运动控制中,基本能达到预期效果.

  • 慢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训练有效性的Meta分析

    作者:张缨;纪树荣;彭晓霞;周红俊;桑德春;刘根林;郑樱;郝春霞;王一吉

    目的:循证评价步行训练对慢性脊髓损伤(SCI)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有效性.方法:检索MEDLIN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病程大于1年SCI患者步行训练的临床试验研究,计算步行速度的加权均数差(WMD)进行Meta分析.结果:Meta分析发现,步行训练能提高慢性运动不完全SCI患者的步行速度:其中功能电刺激(FES)加减重步行训练(PBWSTF)和FES辅助的平地步行训练的疗效较肯定.结论:步行训练对改善步行功能有利,但鉴于目前关于步行训练临床研究的高质量文献较少,所以证据仍不充分,尚需要严格设计的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其效果.

  • 新方法">"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脑损伤后康复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作者:燕铁斌

    过去几十年,脑损伤后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广泛应用神经发育疗法(neurodevelopment treatment,NDT),其典型代表为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Kabat-Knott-Voss技术等[1~3].这些技术的流行,促进了20世纪中后期脑损伤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80年代以来,从事脑损伤治疗的临床(包括康复治疗专业)人员发现,神经发育疗法在治疗环境中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在患者的生活环境中常不能较好地发挥作用[3,4];文献中报告的关于神经发育疗法的临床研究,设计不够严谨,缺乏有说服力的对照组.在严格设计的临床研究中,经过与对照组比较,未能发现神经发育疗法各技术之间及其与传统的治疗方法之间有显著性的差异[3,4].为此,专业人员一直在致力于寻找新的不同于神经发育疗法或传统疗法的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例如,运动再学习技术(motor relearning program,MRP)[1]、抗阻力训练(resisted exercise)[5]、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ES)[6]、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ENS)[7]、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8~10]等.其中以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发展较快.

  •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不同亚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

    作者:李莉霞;黄燕;陈梅;郑岚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康复治疗,对不同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脑梗死偏瘫患者2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rTMS治疗,采用FuglMeyer (FMA)评定治疗前后偏瘫侧的肢体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2周、4周后FMA、MBI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4周后FMA、MBI评分均高于治疗2周后.观察组治疗2周、4周后FMA、M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WSI亚型患者FMA、MBI评分高于IWSI亚型患者(P<0.05);对照组IWSI型患者手、上肢群肌力恢复有效率均显著低于观察组CWSI亚型(P<0.05),观察组CWSI亚型患者上肢、手群肌力恢复有效率均显著高于观察组IWSI亚型(P<0.05);观察组各亚型患者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IWSI亚型患者(P<0.05),观察组CWSI亚型患者总有效率高于观察组IWSI亚型、对照组CWSI亚型患者(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CWSI患者治疗效果优于IWSI患者,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实践.

  • 艾灸结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轻中度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观察

    作者:孙洁;李滢;陈婷婷;张卉;彭彦霞;武亮

    目的 观察艾灸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在轻中度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干预效果.方法 按照随机原则将招募的70例轻中度BPH患者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以艾灸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干预,对照组采用口服目前临床一线用药非那雄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干预6周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存质量评分(QOL)、前列腺体积(PV)以及膀胱残余尿量等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6周后IPSS,QOL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患者PV、膀胱残余尿量的改善均无显著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灸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在改善轻中度BPH患者排尿障碍临床症状的疗效较单纯口服非那雄胺为优,但对改善PV、膀胱残余尿量方面效应不显著.

  • 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詹鸿锐;陈跃虹;郑蓉;邓锦凤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84例脑卒中为研究对象,采用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在药物及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照组在药物及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无电流输出的安慰电刺激。结果: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9.6±3.5明显低于对照组;FMA(29.6±4.1)、BMI(59.3±10.3)、Berg(41.2±6.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能够明显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平衡能力、提高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功能性电剌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瘫运动功能障碍

    作者:梁秋雁

    目的:探究分析对脑瘫运动功能障碍患儿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功能性电刺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自我院2010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脑瘫运动功能障碍患儿共30例,以随机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15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儿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相对于对照组患儿有显著优异性,两者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脑瘫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有着突出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膈神经起搏在高位颈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李郭茜;洪毅

    高位颈髓损伤是指损伤平面在C4水平或以上的脊髓损伤,此类患者常因膈肌麻痹及肋间肌瘫痪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早期死亡率高达90%以上[1].目前临床常用的辅助呼吸方法为气管切开、机械通气.膈神经起搏(phrenic nerve pacing,PNP)是将电极贴附体表或植入体内,应用电脉冲刺激膈神经使膈肌收缩的技术手段,其原理属于功能性电刺激(FES)的范畴,已有学者将其应用于高位颈髓损伤患者呼吸功能障碍的治疗和膈肌功能的康复.PNP[2]、神经转位联合PNP、呼吸肌联合起搏等方法的应用,可降低呼吸机使用率,减少并发症.现就PNP的解剖基础、起搏方法及临床应用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手部功能生物反馈电刺激对卒中后手功能改善的影响

    作者:朱琳;刘霖;宋为群;张大华;严莉;刘秀贞;胡洁;单桂香;张艳明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手部功能生物反馈电刺激对卒中后手功能改善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科进行康复的卒中患者40例,均为发病1~6个月的初发卒中患者.在常规药物及传统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是否接受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和阳极tDCS (atDCS)治疗,将患者分为康复组,即atDCS+ FES组(21例)和对照组,即atDCS组(19例).两组均为1次/d,每次20 min,疗程4周.对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手功能进行评定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Fugl-Meyer评定上肢(FMA-UE)功能,采用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量表(MAS)评定手部功能,采用总主动活动度(TAM)系统评定方法评定手指总的主动关节活动度,采用专用的角度尺评定腕关节背伸的主动关节活动度(WEAROM).结果 (1)两组康复治疗后FMA-UE评分及MAS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康复组:(18±5)分比(12±6)分,(25.7±5.9)分比(8.7±3.0)分,t值分别为10.24、11.89;对照组:(15±5)分比(12±5)分,(11.8±2.9)分比(8.4±3.2)分,t值分别为10.15、4.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康复组FAM-UE评分和MAS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66、9.15,均P<0.01).(2)康复治疗后两组TAM评分及WEAROM均较治疗前增加[康复组:(2.6±0.8)分比(1.1±0.3)分,30°±12°比13°±9°,t值分别为10.95、11.41;对照组:(1.5±0.7)分比(1.1±0.4)分,19°±8°比12°±8°,t值分别为3.02、5.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康复组TAM评分和WEAROM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29、5.61,均P<0.01). 结论 在传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与单纯加用atDCS治疗相比,atDCS联合FES提高卒中后患者的手部运动功能及腕关节背伸关节活动度的效果更明显.

203 条记录 3/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