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显像在颈淋巴结肿大中的诊断价值
超声检查为颈淋巴结肿大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对良恶性的鉴别有重要价值.颈淋巴结肿大可为全身性疾病在颈部的表现,也可为淋巴系统疾病在颈部的表现,淋巴结肿大在病理上分为反应性增生和肿瘤性增生两大类,凡刺激因素明确而增生反应具有一定的自我限制过程,称之为反应性增生,凡刺激因素复杂,不易明确,而限制细胞增生的控制机构失调,增生过程继续进行而不受限制,称之为肿瘤性增生.本文回顾分析了95例颈淋巴结肿大的病人,经临床诊断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田特征,探讨超声显像对颈淋巴结肿大的临床诊断价值.
-
扁桃体、舌结核一例
患者,男性,46岁,因盗汗1年,颈淋巴结肿大,扁桃体,舌根溃烂11个月就诊.1997年9月感夜间潮热、盗汗.1998年5月,发现左侧淋巴结肿大如黄豆大,不红,无痛感,未引起重视.1998年7月左侧淋巴结肿大如蚕豆,穿刺病理检查提示"炎性反应",经抗炎治疗无效,继续肿大,用H、R抗痨治疗一月,肿块缩小一半,自停药.一周后肿块增大,右侧扁桃体肿大并迅速波及左侧扁桃体,舌根部肿胀、溃烂,咽部灼痛,历时数月,经多种检查及抗炎治疗仍无效果,食欲差,体重减轻7公斤,于1999年3月2日转入本所治疗.
-
右耳前瘘管结核一例
患儿,男,6岁。1999年11月11日因右耳前瘘管溢脓8个月就诊。患儿自幼发现先天性双耳前瘘管,一直无症状。1999年3月上旬自感低热、盗汗、乏力,右耳前瘘管向外流白色脓液,村医用红霉素软膏外敷后局部渐隆起,5月初大疱破溃流出血性脓液,先后应用青、链霉素等抗菌治疗无效,欲行手术治疗时当地医院疑为结核转送本所。体检:双侧颈淋巴结肿大如蚕豆,呈串状分布,质硬,部份粘连。右耳轮脚前有一小瘘孔,轻压有黄白色脓性分泌物排出,周围皮肤呈暗红色。X线胸片示:两肺门阴影增宽呈结节状。PPD:25mm×25mm,结明(MycoDot)阳性,分泌物抗酸涂片结核杆菌阳性。诊断:原发型肺结核,合并颈淋巴结结核,右耳前瘘管结核。给予2HLEZ/4HL化疗加猫爪草胶囊口服。2000年1月5日复查:结核中毒症状消失;X线胸片示:双肺门阴影缩小,双侧颈淋巴结变软缩小。右耳前瘘管外口光滑,未见分泌物,皮肤色泽正常。
-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核误诊淋巴结核1例
患者,女性,24岁,因双颈淋巴结肿大半月抗炎治疗无效,于2005年10月17日入院,病程中有发热38℃~39℃,无盗汗、乏力、食欲下降、咳嗽,咳痰等不适.
-
肺结核导致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1例
患者,男,77岁.1995年5月因高热、乏力、轻咳、贫血,于综合医院血液科诊治.入院时血常规:WBC 1.9×109/L,RBC 2.17×1012/L,Sg0.378,MCR 0.10,LY0.612.按恶网治疗25天,贫血无缓解,转入北京某医院,当时左侧颈淋巴结肿大约1.5cm×2.5cm,处于昏迷状态.淋巴结活检,病理报告为淋巴结核;骨髓穿刺,骨髓像:网织红细胞0.5%~1.5%正常,铁粒幼细胞染色,查环形幼红细胞性贫血.
-
412例儿童结核菌素强阳性伴颈淋巴结肿大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分析412例儿童结核菌素强阳性伴颈淋巴结肿大患儿,给予预防性抗痨治疗的疗效的观察,提高对儿童结核菌素强阳性的认识,增加儿童颈淋巴结核的诊断依据,减少儿童结核病的发病.
-
单纯2HRZ/4HR与加猫爪草胶囊治疗颈淋巴结结核的疗效分析
颈淋巴结结核是一种常见的肺外结核病,儿童、青少年多见,在肺外结核中占首位.临床上常因疗程长、药物副作用等导致患者中断治疗,复发较多.为此,在颈淋巴结结核治疗中我们对单纯应用2HRZ/4HR方案与加猫爪草胶囊的方案作了临床对比观察,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对象:1997年6月至1999年6月期间本所门诊治疗的颈淋巴结结核60例,治疗时无脓肿、溃破及其他合并症,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颈淋巴结肿大(包块),有结核病密切接触史,结素试验强阳性(32例).(2)淋巴结细针穿刺内容物涂片发现结核杆菌(16例).(3)淋巴结活检病理确诊(12例).
-
川崎病的护理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本病是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本病主要特点:发热伴皮疹,指趾红肿和脱屑,口腔黏膜和眼结膜充血,颈淋巴结肿大,以5岁以内婴幼儿发病为主,男孩多见.
-
透脓散为主方治愈霍奇金淋巴瘤1例
霍奇金氏病/淋巴瘤(Hodgkin disease/Hodgkin lymphoma,HD/HL)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异质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作者应用透脓散为主方成功治愈1例经化疗、放疗未能达到完全缓解的Ⅳ期HD患者,现报告如下.病例介绍患者吴某,男,65岁,退休教师,因"颈部包块2月余"收住江苏省中医院肿瘤科.2009年10月10日患者无意中发现左侧颈部有一约10 cm×8 cm无痛质硬肿块,未治.于2009年12月23日至上海市中山医院行ECT示:左颈淋巴结肿大伴糖代谢异常增强;多处骨骼骨质密度不均伴轻度糖代谢增强.
-
直肠绒毛状腺瘤癌变合并小细胞癌1例
患者女性,65岁.直肠绒毛状腺瘤切除术后一年半,局部复发,行肠镜活检.查体:双颈淋巴结肿大,右扁桃体肿大,左肘皮下结节.B超示:左肾、左肾上腺、升结肠肿块.临床诊断:淋巴瘤.病理检查巨检:送检绒毛状直肠肿物1个,体积1cm×0.5cm×0.5cm.镜检:大部分组织为绒毛状腺瘤,上皮细胞排列紧密,核假复层化及栅栏状,部分上皮呈异型增生,在黏膜下层内可见少量不规则腺癌,癌巢呈筛孔状结构,癌细胞高柱状,层次增多,胞质丰富透亮,核浓染,核仁增大清晰,核分裂象多见.
-
鼻咽癌病理学研究
1837年Durand-Fardel首次报道鼻咽癌.上世纪初,在广州工作的外国医生谓广州人患颈淋巴结肿大者甚多,后来证实大多为鼻咽癌的转移.因此,鼻咽癌曾被称为"广州瘤"("Canton tumor").
-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致肾衰竭1例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idiopathic retroperitoneal fibrosis,IRF)临床上少见,缺乏特异性表现,常导致肾衰竭.我科行血液净化救治该病1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患者男,54岁,因背痛半年,食欲不振伴腹胀一月余入院.2年前因颈淋巴结肿大行淋巴结活检术,病理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前列腺增生"半年.查体:T37℃,P70次/分,R18次/分,BP150/90mmHg.左颈前可及3个肿大淋巴结,直径1cm,质韧,活动度可,无压痛.心肺未及异常.左中腹可触及5×5cm包块,质硬、固定、压痛.肾区无叩痛、腹水征阴性.
-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又称为Kikuchi-Fujimoto Disease(KFD),是一种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良性疾病。该病初是由两位日本学者Kikuchi和Fujimoto在1972年分别几乎同时报道[1],随后在世界范围内均有散发病例报道,多见于日本及其他亚洲人群,多累及40岁以下青年人。 KFD发病率较低,患者可能因颈淋巴结肿大初诊于耳鼻咽喉科,临床医师和病理学家对此病认识不足,易误诊为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现对该病研究进展作一总结,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皮肤型炭疽伴双侧血性胸腔积液一例
患者女性,42岁,维吾尔族.发热2 d伴额部皮肤溃疡3 d,于2004年5月27日入院.患者于5月18日接触、食用患炭疽被屠宰的牛肉,5月24日前额部出现水疱,稍有痒感.25日水疱增大,周围皮肤红肿、胀痛,用手挤压数次无脓性分泌物.26日水疱溃烂,面颈部肿胀伴畏寒、发热(体温38.2~39.4℃).头痛、胸闷于27日凌晨2时入院.查体:体温38.6℃,前额可见2.5 cm×3.5 cm溃疡面,基底部呈紫黑色,中心部位稍凹陷,并有较多黄色黏液样分泌物.溃疡周围红肿绕以水疱.左侧面颊、眼睑、颈部及前胸部剑突以上皮肤明显肿胀,厚约3.5 cm,弹性差、无指凹征出现.耳后及颈淋巴结肿大,直径约7.5 cm×7.0 cm,触痛明显,质地坚硬,右下肺叩浊,呼吸音低.血白细胞总数12.9×109/L.余无著症.皮损分泌物涂片检出炭疽杆菌,病牛肉涂片检出炭疽杆菌.X线胸片显示两肺野清晰,右侧少量胸腔积液,左侧肋膈角模糊.临床诊断:皮肤型炭疽伴双侧胸腔积液.给予青霉素2000万U/d,分4次静脉滴注,阿米卡星0.4 g/d分2次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 mg肌注.局部用1∶ 2 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后湿敷.入院第3日患者呼吸困难加重,X线胸片显示右侧胸腔中量积液,左侧肋膈角消失.即做右侧胸腔穿刺,抽出血性胸液600 ml.
-
以甲状腺肿物为突出表现的结节病一例
患者女性,46岁.因颈部疼痛2个月余,于2005年1月28日来北京协和医院就诊.2004年11月下旬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疼痛、吞咽困难、胸闷、声嘶、饮水呛咳、畏寒多汗、肢体振颤、体重减轻等症状,无发热.2005年1月下旬至上海某医院行B超检查示:甲状腺多发实性占位病变,大者5 mm×7 mm,位于右侧,血供不丰富,双颈淋巴结肿大,考虑结节性甲状腺肿可能.颈部CT示:结节性甲状腺肿.后于上海某肿瘤医院行甲状腺穿刺活检,未见瘤细胞.为进一步诊治来北京协和医院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年,长期服用盐酸贝那普利(洛丁新)、酒石酸美托洛尔(倍他乐克)控制血压在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左右.
-
噬血细胞综合征一例
患儿,男,11岁,因发热伴咽痛、颈淋巴结肿大7d,以发热待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收住院.
-
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川崎病双支冠状动脉闭塞一例
患儿男,11岁.5岁时因持续高热10余天,颈淋巴结肿大,指(趾)端肿胀,膜状脱皮,眼结膜充血及唇红干裂等,确诊为川崎病.当地超声心动图(Echo)诊断左、右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扩张并发右冠脉(RCA)瘤形成.早期使用阿司匹林、泼尼松(prednison)等治疗.未用丙种球蛋白.起病2个月后转来我院.入院后持续口服阿司匹林.自起病以来,患儿无心悸、气促及心绞痛等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体检:P:86次/min,心律齐,心音有力,BP:92/68 mm Hg(12.2/9.0 kPa,1 mm Hg=0.133 kPa),身高151 cm,体重36 kg.5岁时超声检查示左冠脉(LCA)宽3.4 mm(2.5±0.4)(图1),右冠脉(RCA)开口宽2.5 mm(2.0±0.2),距开口处7.5 mm见动脉瘤形成,瘤体宽7.5 mm(图2).6岁时LCA宽3.5 mm,RCA宽3.3 mm,瘤宽5.8 mm.8岁时LCA宽3.6 mm,宽处4.8 mm,RCA宽3.6 mm,宽处4.9 mm.11岁时LCA 3.8 mm(2.9±0.5),RCA 3.1 mm(2.5±0.4)[1],宽处5.3 mm.因超声随诊冠脉未能恢复正常,为明确冠脉病变程度及部位,首先在升主动脉造影,左冠脉前降支(LAD)未见显影,RCA主干前段可疑闭塞.再行选择性冠脉造影,左冠造影示LAD近段闭塞,经侧支见中远段主干显影,中段见两个小动脉瘤,左冠回旋支(LCX)主干及分支扩张(图3).右冠脉造影示RCA主干近段闭塞,经侧支中段显影(图4).左室造影左室腔不大,射血分数(EF)62%.诊断LAD,RCA闭塞,大量侧支血管形成,左室功能良好.应用锝99m(99mTc)行静息和运动心肌断层显像(ECT),提示左室心腔大小、心肌形态正常,静息心肌血流放射性分布均匀,未见放射性稀疏区.运动试验示心肌各层影像清晰,形态正常,未见诱发左室心肌缺血改变.心电图示左室高电压,未见心肌劳累或缺血,未见病理性Q波.X线胸片示心肺正常,心胸比例0.48,未见钙化影.
-
33例儿童颈淋巴结肿大临床与病因分析
儿童颈淋巴结肿大病因很多,通过临床详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绝大部分能够诊断,但仍有少数患儿诊断不明,需要做淋巴结活检明确诊断.现将我院2000至2005年儿童不明原因的颈淋巴结肿大,作淋巴结活检的33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
母子同时期患鼻咽癌
患母女,53岁.于2005年7月无意中发现双颈部约2cm大小多个活动、质硬包块,无鼻塞、血涕、耳闭、头痛、复视等不适.至武汉同济医院取左颈淋巴结活检示左颈淋巴结转移癌,鼻咽CT示右侧鼻咽部占位性病变伴双颈淋巴结肿大,鼻咽镜取活检病理为右鼻咽分化型非角化性鳞癌,PCK(+).于同年8月行根治性放疗,鼻咽部DT68Gy分34次,左颈60 Gy分30次,右颈60 Gy分30次,患者因经济困难未继续治疗.
-
腮腺浸润性导管癌1例报告
患者男,62岁.因"右耳前肿物1年,右颈肿物1个月”而收住院.1年前无意中发现右耳前肿物,直径约0.8cm,无不适.近1月肿物生长加快,同时发现右颈肿物,曾行抗炎治疗,效果欠佳,无家族史可载.查体:右耳前可及3cm×3cm×2cm肿物,硬,边界欠清,活动差,右颌下及中上颈淋巴结肿大,直径0.5cm~2.0cm,硬,部分融合成团,右面部皮肤感觉迟钝,舌运动感觉正常.血、尿常规,肝功、胸片等检查未见异常.初步诊断:右腮腺癌并颈淋巴结转移.入院后于1999年10月15日在全麻下行右腮腺癌联合根治术,病理为腮腺浸润性导管癌.颈清淋巴结(17/19)查见转移,术后给常规治疗,恢复良好,术后10天治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