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儿童脊柱侧弯矫形术中唤醒护理

    作者:张晶洁

    在我国脊柱侧弯的发病率约为1%左右[1],且多在青少年时期发病,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而且胸段侧弯还严重影响呼吸功能[2],造成心理、生理上的损害.目前治疗脊柱侧弯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以后路脊柱矫形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为常见.由于内固定系统(椎弓根螺钉)的应用以及矫正程度增大,同时也增加了脊髓损伤的危险.严重的脊柱侧弯因术中过度的矫正畸形,可能牵拉或损伤脊髓而造成截瘫,而唤醒试验能有效的监测脊髓功能,故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 多层螺旋CT三维后处理技术在脊柱侧弯矫形术前的应用价值探讨

    作者:李洪涛;梁勇;王新

    目的 多层螺旋CT三维后处理技术在脊柱侧弯外科矫形术前的应用价值探讨.方法 选取18例脊柱侧弯的患者,数据采集后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技术(VRT)等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重建出能显示各个椎体解剖结构的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的图像进行各种测量.结果 通过上述各种方法 对18例患者进行数据测量,所测值均能较准确反映实际情况.结论 多层螺旋CT强大的三维后处理技术弥补了普通X线的不足.一次数据采集即可进行任意回顾性重建,既避免了患者多体位的反复投照,又减少了放射剂量,同时通过测量能准确提供脊柱侧弯患者脊柱、椎体、椎弓根、椎管等各种参数,为临床术前提供更多的、准确的信息.

  • 不同麻醉方法对脊柱侧弯矫正术中唤醒心理应激影响

    作者:崔东日;魏顺花

    目的:比较脊柱侧弯矫正术中异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和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对患者术中唤醒时间、苏醒质量及术后心理应激的影响.方法:将30例择期行脊柱侧弯矫正术患者,随机分为异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静吸复合组(A组)和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组(B组),每组15例.观察停止给药后术中唤醒时间及唤醒质量,并对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1d、术后1d、2d、1w进行跟踪随访调查.用Zung抑郁量表(SDS)、焦虑量表(SAS)测试评分.结果:A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和指令动作恢复时间均短于B组(P<0.05);唤醒成功时,B组患者有2例睁眼勉强并伴有四肢不能自主活动,苏醒质量为Ⅱ级,而A组均为Ⅰ级;唤醒即刻A组HR、MAP均低于B组(P<0.05).SDS、SAS测评结果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异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用于脊柱侧弯矫正术中可缩短唤醒时间,增加了唤醒试验的可调控性,唤醒期间血流动力学波动小;唤醒对术后心理应激影响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小儿特发性脊柱侧弯矫形术的手术配合

    作者:王燕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脊柱侧弯矫形术的手术配合.方法:本组患儿30例,在全麻下经脊柱后路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手术配合.结果:30例患者均矫正,术前Cobb's角平均76.8度,术后23.6度,平均矫正53.2%.结论:良好的手术配合对手术成功至关重要.

  • 脊柱侧弯矫形术中唤醒试验麻醉探讨

    作者:何斌;董理

    目的:探讨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在脊柱侧弯矫形术中唤醒试验的可控和可行性.方法:13例择期行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患者,ASA分级Ⅰ~Ⅱ级.全麻诱导用咪达唑仑0.05 mg/kg、异丙酚1.5~2.0 mg/kg、芬太尼2μg/kg、罗库溴铵0.6mg/kg静脉注射,麻醉维持采用丙泊酚6~10 mg/(kg·h),瑞芬太尼0.1~0.3μg/(kg·min)持续输注,间断注射肌松药罗库溴胺0.15 mg/kg,维持MAP较术前降低10%~15%.唤醒前1h停用肌松药,15 min将异丙酚减半,5 min时停用异丙酚,将瑞芬太尼减至0.025~0.05μg/(kg·min).结果:唤醒成功用时为(468±72)s,唤醒质量高.结论:该麻醉方法用于唤醒试验平稳、安全和可控性强,技术成熟,操作方便,不失为一种满意的麻醉方法.

  • 利用两张X线片的快速脊柱三维模型重建方法

    作者:曾祥森;周海;王成焘;陈功

    本文提出一种利用两张X线片和标准模型对侧弯脊柱进行快速三维重建的方法.对30例不同程度脊柱侧弯患者(Cobb角度为22°~70°)进行三维重建,并与前人提出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对于中度患者的重建时间为90s,对于重度患者的重建时间为110 s.实验的结果显示局部精度为0.5 mm,方向精度为1.5°.临床实验表明,在中等侧弯患者中,与新的方法相比,本方法可以使用更少的时间获得更高的重建精度,这使得本方法可以在常规临床中应用.

  • 图像处理技术在脊柱侧弯检查中的应用

    作者:吕东辉;顼超静;孙九爱

    脊柱侧弯是指脊柱偏离其中心线的畸形生长,是一种常发生在青少年人群中的特发性疾病.本文通过对现有的脊柱侧弯检查方法的分析,指出了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青少年脊柱侧弯检测的优越性.主要介绍了两类脊柱侧弯检测的图像处理方法:一类为提取莫尔图像的非对称特征,将其与Cobb角相联系进行检测;另一类为利用不同的光学成像方法对人体背部进行三维重建,然后根据提取的三维特征对脊柱侧弯进行检测.两类方法的相似点在于都涉及到人体背部的对称性的判别问题.后,对图像处理技术在脊柱侧弯方面的进一步应用做了展望.

  • 基于叠层实体技术的脊柱侧弯快速原型制造

    作者:聂文忠;张建国;汪正宇;王成焘;刘祖德

    目前医生主要通过患者的X光片来观察、讨论脊柱侧弯病人的情况,但由于人体脊柱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医生难以直观地从X光片确定患者的手术方案、进行手术模拟或者对脊柱侧弯支具的设计进行指导.我们从医工结合的角度, 讨论了由患者CT数据生成人体骨骼快速原型模型STL文件的技术路线,建立了脊柱侧弯的实体模型,通过与快速成型制造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利用叠层实体制造(LOM)技术制作了一例具有完整解剖结构的人体脊柱侧弯模型,对医生们讨论手术方案和进行手术模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医工结合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颅骨锁骨发育不全一家2例

    作者:蒋雪;赵见喜;李会超;蒋忠荩

    先证者男,1岁10个月.因身材矮小,来院检查.查体:发育差,身长70 cm,神清,精神好,智力正常.头部:头颅较大,顶部突出,呈短头型,眶顶宽大,前、后囟均未闭合,失状缝加宽,前囟4 cm×4 cm,平坦,颌面部较小,眼距宽,鞍鼻,牙齿排列不整齐,胸部:呈圆锥形,两肩靠扰,肩部窄小,肩关节活动范围较大.躯干:脊柱侧弯.

  • 肩胛骨成形术治疗脊柱侧弯双肩失衡临床研究

    作者:钟锐;梁益建;胡正军;汪飞;赵登;赵贺红

    目的:探讨肩胛骨成形术治疗脊柱侧弯患者双肩失衡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进行脊柱侧弯矫形术并同期行肩胛骨成形手术的患者21例,随访24 ~ 42个月[平均(31.4±5.3)个月],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外观双肩高度差、改良Constant-Murley评分、肩关节活动度、Cavendish评分及患者总体满意度,并通过统计分析评估该术式中远期临床疗效.结果:术后及末次随访患者的外观双肩高度差较术前显著性减小(P<0.05),患者双肩高度差由术前的(3.2±1.1)cm降至末次随访时的(0.4±0.3)cm,Cavendish评分亦降为1分;患者改良Constant-Murley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于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至末次随访间无任何并发症出现.结论:肩胛骨成形术能显著性改善术前高低肩,达到术后双肩平衡,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且不影响肩关节的活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围手术期FFP输注对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术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刘红菊;虞雪融;黄宇光

    目的 了解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是否可以改善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手术的患者预后.方法 采用配对研究方法,分为FFP组:回顾行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手术且围手术期输注FFP的病例52例;对照组:选取同期行同样手术但未输注FFP,具有相近出血量、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及术前基础Hb的病例52例.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术前及术后d3的Hb及凝血指标、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手术时间、止血药物、围手术期血制品输注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2组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手术患者的本前一般资料、术前及术后d3的Hb水平及凝血指标、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手术时间、止血药物使用及术后住院时间基本相似(P>0.05).FFP组与对照组术中自体血回输率(%)为92.31% (48/52) vs 71.15%(37/52)(P<0.01);围术期异体悬浮红细胞输注量为400.00(400.00,800.00) vs 0.00(0.00,400.00) (P <0.01).结论 行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手术患者围术期输注FFP并未减少其术后引流量、改善凝血功能或缩短术后住院时间,而自体血回输量,异体红细胞输注量却上升.

  • 脊柱侧弯矫形术中出血与输血影响因素的探讨

    作者:郑曼;张萍;张媛;李勇;徐鑫;王斌

    目的 探讨影响脊柱侧弯患者术中出血与输血的因素.方法 收集116名行脊柱矫形术患者的资料,通过多因素分析校正了混杂因素的影响后,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判断影响术中出血与输血的重要因素.结果 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分析提示患者的Cobb角、椎体融合数、输血前Hb、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术后引流量,与术中失血量具有相关性;体重、Cobb角、椎体融合数、术前Hb、Hct、PT、APTT、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失血量与输血量具有相关性;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的Cobb角、椎体融合数、术中失血量、术前Plt是影响术中输血的独立因素;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得出,术中输血量的独立预测变量为体重、Cobb角、椎体融合数及术中出血量.结论 患者的Cobb角、椎体融合数、手术时间等因素与术中出血量显著相关.Cobb角、椎体融合数、术中失血量,术前血小板数是术中是否输血的独立相关因素,而患者的体重、Cobb角、椎体融合数及术中出血量可以作为术中输血量的独立预测因素.

  • 基于感压纸材料的小型猪上胸椎生物力学试验研究

    作者:孟钊;王晨;郭旭朝;陈伟;丁文元;刘丰雨

    目的 比较小型猪上胸椎各节段椎间盘在垂直受压以及5°前屈、后伸、侧弯时椎间盘的压强变化及分布特点.方法 取12具小型猪脊柱标本,分为两组(n=6),一组截取T1、2、T3,4、T5、6、T7,8节段椎间盘,另一组截取T2、3、T4、5、T6,7、T8、9节段椎间盘,两组合并即为完整上胸椎数据.应用生物力学试验机及LLW双面型感压纸对各节段椎间盘依次行100、150、200 N载荷,测量垂直载荷以及5°前屈、后伸及侧弯时压强,分析不同载荷及运动条件下各上胸椎椎间盘的压强变化特点.结果 与垂直载荷相比,前屈时上胸椎各节段前方纤维环压强呈增大趋势(P<0.05),而后方纤维环压强部分节段无明显改变(P>0.05)或呈增大趋势(P<0.05);后伸时上胸椎各节段前方纤维环压强呈减小趋势(P<0.05),而后方纤维环压强部分节段呈减小趋势(P<0.05)或无明显变化(P>0.05);侧弯时,随载荷增大各节段侧弯凹侧纤维环压强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 各上胸椎椎间盘的压强分布在不同载荷下具有不同特点,椎体的后侧结构在上胸椎活动及压强分布中起重要作用.上胸椎侧弯时凹侧压强明显增大,表明受力不对称可能是脊柱侧弯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个体体质量是影响脊柱侧弯进展的重要因素.

  • 二次测量三维CT重建数据在脊柱侧弯矫形术中的应用

    作者:金国鑫;郭文力;李雷;崔少千;段景柱;王欢

    目的 探讨术前二次测量三维CT重建数据在脊柱侧弯矫形术中的应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2006年8月-2008年3月收治11例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患者,男4例,女7例;年龄15~19岁,平均17.2岁.术前在软件操作平台上行二次测量三维CT重建数据,根据测量结果选取入钉点位置,选择合适长度和直径的椎弓根螺钉,按测量角度植入螺钉.共植入197枚螺钉.记录椎弓根螺钉植入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神经功能状态,测量手术前后矢状面、冠状面Cobb角改变率,术后CT评估螺钉植入的准确性(Andrew分级).结果 椎弓根螺钉植入时间为1~11min,平均5.8min;术中失血量为450~2 300 mL,平均1 520 mL.术后1周内复查X线片,冠状面Cobb角矫正率68.5%,矢状面Cobb角矫正率55.5%.术后1周内复查CT扫描显示螺钉位置Ⅰ级77枚(39.1%),Ⅱ级116枚(58.9%),Ⅲ级4枚(2.0%).1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个月~2年,无内固定物断裂、移位等并发症以及神经刺激症状发生.结论 术前二次测量三维CT重建后的数据为脊柱侧弯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术中指导,可提高椎弓根植钉准确率和手术安全性.

  • 经后路手术治疗合并椎管狭窄的退变性腰椎侧弯

    作者:解京明;张颖;王迎松

    目的 总结经后路治疗合并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侧弯的诊治要点及治疗节段的选择.方法 2001年2月-2006年9月,经后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23例.男9例,女14例;年龄52~71岁,平均65.3岁.病程4~8年.患者均有严重的下腰痛症状.按Bridwell分型,Ⅱ型13例,Ⅲ型10例.术前Cobb角17~53°,平均34°;腰椎前凸角(T12~S1)-20~-10° 10例,-40~-20°13例,平均-20.7°.对Cobb角<20°的10例患者,行选择性椎管或神经根管减压,经后路椎体间融合,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对Cobb角>20°的13例患者,行椎管减压,长节段固定侧弯矫正,后路椎体间融合及后外侧自体骨植骨融合.固定及融合节段:L4~S16例,L1~5 5例,L2~5 4例,L1~S15例,L2~S12例,T10~S11例.结果 患者无手术死亡.23例获随访6~54个月,平均15个月.21例(91%)术后神经根症状和间歇性跛行缓解明显;20例(87%)腰背痛缓解明显;3例足下垂患者逐渐恢复.术后冠状面Cobb角矫正为0~21°,平均15.60°,平均矫正率62%.腰椎前凸角矫正为-48.0~-18.2°,平均-36.4°.随访期内X线片示所有融合节段已愈合.1例患者术后12个月出现固定头端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因无相应临床症状而未予特殊处理;3例术后仍有下腰痛,3个月后2例缓解,1例减轻.结论 退变性腰椎侧弯治疗的首要目的是彻底神经减压,缓解临床症状;重建腰椎序列及稳定,是保证手术远期疗效的主要手段.固定和融合范围的选择,需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个体化治疗.

  • 胸腔镜下前路松解术在脊柱侧弯矫正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立岷;宋跃明;李涛

    目的 介绍胸腔镜下行前路松解术治疗脊柱侧弯的疗效.方法 2004年4月~2006年7月对24例脊柱侧弯患者进行治疗.其中男9例,女15例;年龄11~21岁,平均14.7岁;均为特发性脊柱侧弯,发现脊柱侧弯1年5个月~9年.术前胸椎冠状面Cobb角为65~125°(平均为78.3°);按Lenke分型,Ⅰ型17例,Ⅱ型7例;右胸弯22例,左胸弯2例.5例患者下肢浅感觉减退;所有患者的下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均有中-重度的肺通气储备功能下降.全麻下侧卧位建立胸腔镜工作孔道后,行胸椎椎间隙松解与植骨融合;一期或二期完成脊柱侧弯后路的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 结果 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中出血50~200 ml,平均100 ml,术后胸腔闭式引流100~150 ml;切口均Ⅰ期愈合,每例完成4~6个椎间隙松解,平均5.5个.后路矫形完成后冠状面Cobb角为25~75°,平均45.6°,矢状面生理曲度正常,外观改善.术后均获随访3~18个月,平均9.3个月.双肺纹理清晰,矫形段脊柱融合,无矫形度的丢失,可正常生活和工作,外观明显改善,心理状态和社会参与度显著提高. 结论 胸腔镜下脊柱前路松解术可有效松解胸椎侧弯,提高脊柱的柔软性,其优点为创伤小,显露脊柱快而清晰.

  • 板-棍系统取出术后对脊柱侧弯矫正度与活动度影响的观察

    作者:张新宇;叶启彬;彭宝淦;匡正达;曹燕;高春华

    目的 研究板.棍系统(plate.rod system for scoliosis,PRSS)内固定装置取出后对脊柱侧弯患者侧弯矫正效果的维持和脊柱活动功能保留的影响. 方法 1998年6月-2002年2月,采用PRSS治疗脊柱侧弯119例,并于术后26~68个月,平均46.8个月取出PRSS,其中21例随访资料完整.男6例,女15例;第1次手术时年龄11~17岁,平均13.8岁.病程9~16年,平均12-1年.特发性脊柱侧弯19例,Lenke分型为Ⅰ A型5例,Ⅰ B型2例,Ⅱ A型1例,Ⅱ B型2例,Ⅱ C型2例,ⅢA型2例,Ⅲ B型3例,ⅣA型2例;先天性脊柱侧弯2例.侧弯主弯位于胸段13例,胸腰段8例.取出PRSS术前及术后3~6个月摄正侧位及侧位过屈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顶椎处椎体凹凸两侧高度变化,以了解PRSS对侧凸椎体两侧终板生长的调控情况. 结果 患者均手术顺利取出PRSS装置,手术时间2~4 h,平均2.5 h;术中出血量少.2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72个月,平均34.4个月.PRSS装置取出前冠状面Cobb角为(20.25±8.25)° 9取出后为(23.63±8.4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取出前矢状面Cobb角为(39.44±12.38)°,取出后为(49.94±10.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SS装置取出前项椎椎体凹侧高度为(1.78±0.40)cm,取出后为(2.08±0.35)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取出前凸侧高度为(2.16±0.47)cm,取出后为(2.18±0.35)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例均预后良好,未发生明显手术并发症. 结论 PRSS是治疗脊柱侧弯畸形的一种有效方法 ,内固定取出后,原有矫正度可有效维持,脊柱活动功能可得到良好的保护和恢复.

  • 色努式脊柱侧弯矫形器佩戴时间与效果的对比分析

    作者:赖华兵;吴强;胡银

    目的 探讨比较色努式脊柱侧弯矫形器佩戴时间及功能锻炼对矫正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2004年7月-20011年7月收治的126例脊柱侧弯患者,按自愿选择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佩戴色努式脊柱侧弯矫形器18~20 h,功能锻炼>90 min;对照组佩戴侧弯矫形器23 h,功能锻炼30~60 min.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obb角、顶椎偏离中线距离(AVT)、顶椎旋转度(AVR)、躯干位移(TS)、脊柱柔韧性及肺功能指标的改善.结果 经X线检查测定,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obb角、AVT、AVR、TS均低于治疗前(P<0.01),且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肺功能指标:试验组治疗后肺活量(VC)、第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肺总量(TLC),等均高于治疗前,残气量(RV)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治疗后VC、FEV,、FVC、TLC均低于治疗前,RV高于治疗前(P<0.01),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功能位Cobb角:两组患者的功能位主弯Cobb角、代偿弯Cobb角均低于治疗前(P<0.01),且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色努式脊柱侧弯矫形器每天佩戴18~20 h,并结合适当的体操疗法,呼吸、肌力训练及麦肯基力学疗法,可使肺功能、腰背部肌力、脊柱柔韧性、身体的协调性、以及平衡能力得到改善,从而达到脊柱侧弯治疗的较好效果.

  • 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术前应用综合呼吸操的效果观察

    作者:刘晓艳;刘世林;向方会

    目的:观察在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中术前实施综合性呼吸操锻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6例伴有不同程度肺功能障碍的青少年脊柱侧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自入院后第一天即开始实施综合性呼吸操锻炼,观察术前肺功能的变化情况及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锻炼后患者肺活量(VC)、肺容量(TLC)、用力肺活量(FVC)、大通气量(MVV),等肺功能指标较锻炼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氧饱和度>95%;无肺部并发症发生.结论:入院后即进行综合性呼吸操锻炼能在近期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患者对脊柱矫形手术的耐受力,对预防和减少术后肺部感染以及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生有积极作用.

  •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脊柱侧弯手术中的效果评价

    作者:刘一涛

    目的 探讨脊柱侧弯矫正手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功能监测对预防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科行脊柱侧弯矫正术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A组,即不采取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组;B组,采取术中SEP监测组.B组患者均采用Cadwell神经电生理监护系统,分析两组脊柱侧弯矫正手术后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A组37例患者中,7例患者术后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B组41例患者中,10例术中出现了SEP异常,3例出现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 脊柱侧弯矫正术术中联合应用SEP监测可通过实时监测脊髓功能,可及时发现造成脊髓损伤的因素,降低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可做为脊柱侧弯矫形手术的常规监测项目.

685 条记录 29/35 页 « 12...26272829303132...343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