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儿童易“内热外感”
发热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是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发热的原因很复杂,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日常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如上感、支气管炎、肺炎等等.发热是儿童常见的外感性疾病的症状之一.
-
新观点:糖尿病也是心血管病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医学专家愈来愈发现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在发病机制上有共同的致病因子,在治疗上息息相关,在预后上更是密不可分.孤立地看待这两种病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于是就有人大胆地提出了"糖尿病就是心血管疾病"的观点,并使其成为了当前相关医学界的热门话题.
-
糖尿病患者要定期查什么
糖尿病是由多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血糖控制不好可引发心、脑、肾、眼、神经等多个脏器的并发症.据统计显示,约有80%的糖尿病人死于糖尿病并发症,这给患者及其家庭乃至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糖尿病患者除了经常监测指血糖外(血糖波动大者建议每天测血糖,并携带监测记录就诊),还应定期进行一些相关指标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尽量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1.每三个月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与糖类的结合产物,它与血糖的高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抽血前2~3个月的血糖控制好坏的指标.
-
丙型肝炎病毒蛋白疫苗的研究进展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丙型肝炎的病原体,是导致输血后肝炎和急慢性非甲非乙型肝炎的主要致病因子.HCV感染常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目前尚没有治疗丙型肝炎的特效药物,也没有有效的丙型肝炎病毒疫苗.本文对HCV的感染与免疫及HCV蛋白疫苗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的综述.
-
戊型肝炎病毒细胞培养的进展与应用
戊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因其致病因子戊型肝炎病毒(HEV)的细胞培养一直不很成功,影响了戊肝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尝试了各种不同来源的细胞和不同的培养条件,积累了很多经验,其中一些细胞系已试试用于HEV的检测和疫苗的筛选.本文就HEV细胞培养方面的进展与应用作一介绍.
-
细胞因子与HCMV致病性关系初探
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 HCMV)即疱疹病毒5型,属疱疹病毒科,为线状双链DNA病毒.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在我国相当普遍,多在婴幼儿期发生,儿童感染率85%左右,成人感染率95%左右,由于HCMV是一种弱的致病因子,多数感染者为无症状或潜伏感染,但在免疫功能下降或缺陷时,可引起疾病.在胎儿和新生儿可致全身播散性感染,并可致头小畸形,智力障碍[1],生长发育迟缓和神经性耳聋,室间隔缺损等畸形.在器官移植,艾滋病及其他免疫缺陷患者,可增加病死率和器官移植排斥率[2、3].同时还发现HCMV是婴儿期肝脏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患儿出现肝大或质地异常,SALT升高可伴黄疸[4].自1956年Smith首次用组织培养方法从患者腺体中分离出病毒以来,世界各地已对HCMV感染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目前发现病毒诱生的细胞因子在HCMV致病性中起重要作用.
-
戊型肝炎病毒细胞培养的进展与应用
戊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因其致病因子-戊型肝炎病毒(HEV)的细胞培养一直不很成功,影响了戊肝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尝试了各种不同来源的细胞和不同的培养条件,积累了很多经验,其中一些细胞系已试用于HEV的检测和疫苗的筛选.本文就HEV细胞培养方面的进展与应用作一介绍.
-
大肠杆菌O157:H7的致病基因与致病因子
本文介绍了与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致病性有关的主要致病基因及其相应的致病因子,如使宿主粘膜细胞产生损伤的eae基因与intimin、由特异性噬菌体上slt基因编码的SLTs、O157:H7特异性质粒上溶血素基因编码的溶血素(hly)等.
-
2003年美国ECHO病毒9和30相关无菌性脑膜炎暴发及肠道病毒监测的初步报告
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是美国常见脑膜炎型别,估计与每年的26000-42000住院病例有关.肠道病毒是无菌性脑膜炎常见的致病因子. ECHO病毒9(E9)和E-CHO病毒30(E30)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暴发为频繁.2003年3月,几个州的公共卫生部门注意到了无菌性脑膜炎的病例报告有所增加,且到8月7日,7个州(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佐治亚、爱达菏、俄勒冈、南卡罗莱纳和得克萨斯)报告了与E9或E30相关的暴发,本文报告5个州无菌性脑膜炎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佐治亚、爱达荷和南卡罗来纳),并提供1月1日至8月7日全美肠道病毒的活动情况.在诊断无菌性脑膜炎时应考虑到肠道病毒.特别是E9和E30.
-
非O1/O139群霍乱弧菌:流行、致病因子和耐药
非O1/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腹泻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有发生,其流行涉及到多个血清群.在有些地方,非O1/O139群霍乱弧菌腹泻的发病率甚至超过了O1/O139群霍乱弧菌腹泻的发病率.非O1/O139群霍乱弧菌的致病因子多种多样,肠毒素、蛋白酶、溶血素和三型分泌系统等被认为是重要的致病因子,但其致病机制非常复杂,至今仍然不完全清楚.随着抗生素使用的增加,出现了许多耐药甚至多重耐药菌株.本研究从非O1/ O139群霍乱弧菌腹泻的流行情况、致病因子以及耐药方面加以综述.
关键词: 非O1/O139群霍乱弧菌 流行 致病因子 耐药 -
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方法述评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yi,Hp)是活动性胃炎的重要病因,是消化性溃疡、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MALT)的致病因子,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随着Hp研究的不断深入,寻求准确可靠的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已成为目前临床及研究工作的迫切需要.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rea Breath Test,13C-UBT)因其高敏感性、高特异性及具有无创、无痛、无放射性等优势,已被广泛认为是判断Hp感染有无及抗Hp治疗后随访的一项重要方法.
-
三联药物1周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的疗效观察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主要的致病因子,成功根除Hp能显著降低溃疡的复发率,因此众多指南均主张Hp相关的消化性溃疡应作根除治疗.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现为常用的一线治疗方案.埃索美拉唑是奥美拉唑的纯左旋光学异构体,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早期临床表明,埃索美拉唑20 mg和40 mg比奥美拉唑20 mg的抑酸作用更强,更持久,而耐受性无差异.
-
幽门螺杆菌CagA蛋白与胃黏膜病理变化的关系
幽门螺杆菌(HP)为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并与胃腺癌和胃淋巴瘤的形成密切相关[1],通过检测HP阳性患者的胃黏膜上的不同组织类型,即局部萎缩和肠化程度与患者血中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 HP)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提供依据.
-
更昔洛韦联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60例疗效观察
轮状病毒是小儿腹泻常见的致病因子,其引起的肠炎多发于秋季及冬季,习称秋季或冬季腹泻.临床表现有发热、呕吐、腹泻等,常可累及胃肠外其他系统如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相应症状.急性期易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甚至休克而危及生命.故应早期及时治疗.该病缺乏特异性治疗,我们采用更昔洛韦联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治疗轮状病毒肠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赖脯胰岛素辅助强化糖尿病治疗的疗效观察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目前临床上对于2型糖尿病治疗主要是药物降糖为主,其治疗目的是稳定患者血糖,避免并发症的出现。胰岛素是一种高效降糖药,对于糖尿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应用胰岛素治疗也不再是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之后的终治疗手段,而是一种模拟体内胰岛素分泌环境的创新治疗方法。本次研究通过对4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来观察应用赖脯胰岛素辅助强化治疗与人胰岛素辅助强化治疗的效果差异,为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
2015年哈尔滨市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结果分析
本文旨在掌握哈尔滨市食品中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水平及变化趋势,为制定食源性疾病防控措施及食品安全标准提供技术依据.方法:按照国家要求,结合哈尔滨市实际,对农贸市场、超市、商场、餐饮店、零售店等场所采集不同种类的食品,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共监测样品116份.样品总检出率为6.90%.结论:通过对哈尔滨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的开展风险评估,总体情况较好,风险等级较低.但部分监测项目存在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应予以关注.
-
贵州包装饮用水中 污染情况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也称绿脓杆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存在于空气、土壤、水体、动物和人皮肤、呼吸道及肠道中。铜绿假单胞菌能够产生溶于水的绿脓菌素、荧光色素、红脓菌素,同时该菌还能够产生内毒素、胞外毒素、外毒素A等十余种致病因子,其中外毒素A为重要的致死因子。在食品检测领域,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水源性致病菌,其广泛存在于水源水及各类型包装饮用水中。近年来,随着包装饮用水生产和消费量的不断上升,铜绿假单胞菌污染包装饮用水的报道逐渐增多,甚至引起食物中毒。现阶段,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包装饮用水中的铜绿假单胞菌已经成为各级监管部门和检测机构重点监测的对象。包装饮用水新国标 GB19298-2014于2015年5月24号正式实施,新国标修改了微生物指标与限量,铜绿假单胞菌被列为必检的微生物检测项目之一。为了掌握新国标实施以来贵州省内生产和销售的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的情况,本文共检测了291个批次的包装饮用水,结果分析如下。
-
幽门螺旋杆菌阳性体检人群风险管理策略
幽门螺旋杆菌是消化性溃疡的致病因子,已被公认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子,并且HP感染与胃腺癌及胃淋巴瘤关系密切,因此,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将HP列为I类致癌因子.根治HP感染可明显降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因此如何成功地根除和防止HP传播是治愈胃病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通过探讨HP阳性患者风险管理策略,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常见慢性病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
168例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状况调查
肺结核患者通常营养情况差、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肺组织及支气管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呼吸系统防御功能降低,易受到各种致病因子的侵袭.不少结核病合并感染时,往往长时间应用广谱或多种抗生素,造成下呼吸道正常菌群紊乱,使得条件致病菌过旺生长,容易诱发真菌感染[1].
-
免疫失衡动物模型的复制及应用(综述)
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保健食品或药品的应用对象主要是年老体弱、对额外应激状态的代偿能力及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均降低、致使对外界环境致病因子免疫力降低的个体,其目的是促使机体由不良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增强防御疾病的能力.在利用实验动物对这类功能食品和药品进行功效研究时,必须选用免疫功能低下的动物模型进行实验.目前,在实验动物科学研究中,已培育出多种免疫缺陷动物模型[1],如W/WV小鼠(骨髓衰竭模型)、无脾小鼠、无胸腺裸大鼠、裸小鼠、遗传性巨噬细胞缺陷小鼠等,这类动物虽然已成为免疫学、肿瘤学、遗传学等研究的重要工具,但要用作保健食品的功能学检测用,目前尚不现实.老年动物由于机体衰老而呈现免疫功能进行性降低,作为免疫失衡动物模型较为理想,但由于老年动物不易获得、不能满足功能食品常规检测的用量,因而不宜推广.针对这一情况许多学者采用化学诱导法复制出相应的免疫失衡动物模型,用以对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保健食品或药品进行科学的、可靠的功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