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发挥器材科职能、强化医用耗材管理
我院目前使用的医用耗材根据价值高低分为低值易耗和高耗材两种.低值耗材采用的是预算管理,延续了以往计划的管理模式,用于支撑医院医疗工作中常规技术的物质保障;高值耗材通常是指单价1000元以上的医用耗材,如各种导管、支架、骨科钢板、人工晶体等.因为这类耗材具有价值高、科技含量高、技术含量高等特点,我们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全部实行先使用后付款的支付方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零库存"管理.
-
在医用耗材采购供应中加强器材科的管理职能
我院目前使用的医用耗材根据价值高低分为普通耗材和贵重耗材两种.普通耗材采用的是预算管理,延续了以往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用于支撑医院医疗工作中常规技术的物质保障;贵重耗材通常是指单价100元以上的医用耗材,如各种导管、支架、人工晶体等.因为这类耗材有价值高、科技含量高、新产品多等特点,我们在确保产品质量的条件下,实行先使用后付款的支付方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零库存"管理.
-
几种快速石蜡切片技术的比较
快速石蜡切片是病理诊断常规技术之一,但因条件限制,操作方法有所不同,我们结合文献将数种方法进行对照,观察比较切片质量及染色效果.
-
病理诊断中几种新抗体的应用体会
对外科病理学来说,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鉴别各种细胞和组织已成为病理诊断的常规技术,这一方法的应用使肿瘤的诊断及分类更加准确.由于能够得到针对许多细胞标记物的高度特异的单克隆抗体,以及因技术上的进步简化了其在甲醛固定常规处理的组织标本中的应用步骤,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不断深入.但随之而来的是新抗体日益增多,使人应接不暇.如何准确分析这些新抗体免疫组化阳性及阴性结果的意义,使之真正发挥诊断价值是病理医生学习的新内容.现将我们工作中的几点体会归纳如下.
-
双重PCR技术诊断鼠疫的特异性比对
聚合酶链反应(PCR)现已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是分子生物学、临床诊断、法医检验实验室的常规技术.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鼠疫研究领域中PCR逐步得到应用与完善.本研究组依据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的6×106和65×106质粒上pla[1]与F1[2]基因核苷酸序列区,合成2对引物,并于1999年建立了双重PCR方法[3].
-
病理诊断技术新进展研讨班(常规技术)会议纪要
病理技术工作,特别是病理常规技术工作,是病理科(系)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病理诊断和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为了交流经验、提高病理技术人员的常规技术水平,由中华医学会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办,青岛市市立医院和徕卡仪器有限公司协办的病理诊断技术新进展研讨班(常规技术),于2005年9月24-29日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
-
幽门螺杆菌免疫兔血清抗体特异性分析
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抗原、抗体的研究是Hp分型、检测及疫苗开发的基础.Hp免疫血清的制备已成为常规技术,但血清制备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均可能影响免疫血清的抗体谱,从而引起同类研究间因所用Hp抗体不同导致的结果的差异.本研究对Hp全菌免疫的兔血清抗体谱加以分析,讨论坳免疫血清制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应对方法.
-
纳米微球在核酸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核酸分析在遗传病诊断、病原微生物检测、法医鉴定、亲子鉴定以及环境监测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1986年Mullis等[1]发明了PCR后,经过不断完善,现已成为核酸分析的一种常规技术.
-
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椎管隧道式减压治疗胸腰椎骨折
胸腰椎骨折后路复位固定、椎管减压已是常规技术,椎管减压的方法有多种.如减压时切除后柱必然会降低脊柱节段稳定性.我院1998年10月~2003年12月采用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行椎管隧道式减压治疗单一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44例,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
膝下动脉缺血性病变:外科手术和腔内治疗的疗效对比
膝下动脉缺血性病变多发生于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和下肢血栓性脉管炎,它的治疗主要包括下肢远端动脉旁路移植、膝下动脉腔内治疗和自体干细胞移植三种技术.自体干细胞移植目前尚未在全国大规模地推广和普及,因此,前两种治疗方法仍是此类疾病的主要选择.下肢远端动脉旁路移植作为一种常规技术,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而血管腔内治疗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技术.两种治疗的疗效对比情况如何?这是血管外科医师和患者都关心的问题.
-
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研究进展
常规二维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存在以下局限性:不能有效地将剂量集中到靶区内,周围器官受量较高,总剂量难以提高,60Gy左右的剂 量不足以控制中等敏感的NSCLC;模拟定位片和二维治疗计划系统(TPS)难以准确界定靶区 和危及器官体积;不能提供危及器官受到不同剂量水平照射的真实情况及其与放射损伤之间 的关系;能够在有限层面上满足靶区和解剖要求的照射野并不能保证满足其他未显示层面上 的剂量学要求.Dillman等[1]的研究表明,常规技术使20%的放射野未能包全肿瘤 .1959年 Takahasi[2]首先提出适形放射治疗的概念,即高剂量区形状在三维方向上与病变的形状一 致,正常组织受量显著减少,称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 on therapy,3DCRT).由于三维影像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3DCRT在近10余年得到了很快发 展,它包括三维影像的获得、靶区确定、危及器官确定、照射野设计和剂量安排、计划评价 、计划优化、计划证实、计划实施等一系列步骤,整个过程必须有严格的措施来保证治疗质 量.
-
双眼浸润性突眼病因误诊一例
女性,43岁,因"双眼眼球突出"于2009年9月就诊于外院.视力:右眼0.3,左眼0.8.双眼眼球突出,眼眶MRI:双眼眼外肌明显增粗(图1).B超: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厚度:右眼分别为10.1mm、12.4mm、13.1mm、8.3mm,左眼分别为7.6mm、8.7mm、12.2mm、7.4mm.甲状腺功能正常.诊断:双眼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给予强的松30mg qd口服1个月,病情无改善.于10月2日至13日进行球后放疗(6MV-X线常规技术,20Gy/10f/2w),同时给以甲基强的松龙(D-Med)500mg qod×6次.10月17日患者双眼睑肿胀,伴右眼视力下降.
-
肾脏影像检查进展
应用卡托普利行MR肾造影及血管造影评价肾血管性高血压:与放射性核素卡托普利肾造影之比较卡托普利肾造影是检查肾动脉狭窄所致的肾血管性高血压的常规技术.肾血管性高血压在临床中具有高危因素.为了比较卡托普利肾造影与卡托普利MR肾造影及MRA在评价肾血管性高血压中的诊断价值,Marcos等对病人和志愿者进行研究.
-
免疫组化技术和常规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效果对比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技术和常规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6例肿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病理诊断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28)和实验组(n=28),对照组采用活检穿刺法诊断,实验组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诊断,比较两种方法诊断的阳性率。结果实验组免疫组化染色后,患者的细胞结构为变异型,甲胎蛋白、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表达异常者为24例,阳性率为85.7%,显著高于对照组(14例,50.0%);实验组满意率为82.1%,显著高于对照组(57.1%);实验组诊断后心理顾虑评分为(87.43±4.29)分,生理问题评分为(88.30±9.10)分,信任感评分为(91.34±10.7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69.98±3.45)、(70.11±4.36)、(72.37±5.8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患者进行病理诊断时实施免疫组化技术诊断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建立及临床应用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革命性质的肿瘤放射治疗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肿瘤放射治疗的发展方向.其主要的优点在于放射剂量分布能和肿瘤的立体形状高度一致,而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的受照射剂量较常规技术明显减少,因而能够提高肿瘤的受照射剂量.在一定的范围内,肿瘤剂量的增加能够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国外应用3DCRT的初步结果证实了该技术提高了肿瘤的局部控制率.
-
完全穿刺技术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
目前应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治疗主动脉瘤或主动脉夹层已经越来越普遍,相对于传统的主动脉外科修复术,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具有降低早中期死亡率、减少输血需求及住院时间的优势[1, 2].传统的EVAR需要切开暴露双侧股总动脉穿刺部位,这通常会导致穿刺部位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3].1999年Haas等早提出应用血管缝合器完全穿刺技术(Preclose技术)行腹主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治疗[4].Preclose技术是指在放置较大直径的鞘管前,根据鞘管大小将1把或多把 Preclose ProGlide或Prostar XL血管缝合装置预置于股动脉内,手术完成后取出鞘管并将线结下滑收紧即可缝合动脉破口.对于6~10F的小直径鞘管而言,经皮血管缝合装置能够缩短卧床时间及减少并发症,是心脏冠脉造影术及冠脉支架植入术的常规技术.
-
泌尿生殖系统影像学2011年度进展报告
回顾2011年泌尿和生殖系统影像进展,主要为技术方面的进步,如常规技术( CTU)的优化研究,双能CT的临床应用研究,MR功能成像的实验研究等.在临床诊断方面,未有明显的改变.泌尿和生殖系统主要的进展分述如下.1泌尿系统影像进展1.1集合系统CTU检查方法的规范由于CT有较好的空间分辨率及对周围组织器官的有效显示,CT已经广泛应用于尿路移行上皮癌的诊断.已有充分报道显示,对于小肾癌及泌尿系结石,CT检查优于超声及静脉肾盂造影.
-
面对基因诊断技术发展的挑战
近十年来,以DNA分析为基础的基因(核酸)诊断技术已逐步成为实验诊断的常规技术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各学科领域,包括遗传学、肿瘤学、传染病学、血液学、输血和免疫学等方面.核酸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疾病基因组研究信息日新月异,并由此带来的巨大产业前景和社会需求,使我国医药卫生工作者、从事诊断产业人士和相关行业及政府管理部门面临全面挑战,不得不认真思考对策.
-
荧光探针定量PCR技术
PCR技术是通过对基因的选择性片段进行体外高效扩增,实现目的基因的检测.荧光探针定量PCR(FQ-PCR)是一种新的基因定量检测技术,国外文献多用"实时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或"TaqMan PCR(以美国PE公司商标命名)".该技术是在常规PCR基础上加入荧光标记探针,巧妙地把核酸扩增(PCR)、杂交及光谱技术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了对目的基因的准确定量检测,正发展成为临床实验诊断的常规技术.
-
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室扭转运动研究进展
左室运动包括缩短、伸长以及扭转运动,其中扭转运动对于左室高效的射血及充盈泵功能极为重要.但常规技术研究的是标准层面上的缩短及伸长,对扭转运动的研究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