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群体性运动康复训练对青少年痉挛型脑瘫15例疗效观察

    作者:梅盛瑞;杨俊威;杨永成;王敏

    目的 探讨群体性运动康复训练对青少年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15例青少年痉挛型脑瘫患者进行群体性运动康复训练,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 个月分别通过粗大运动功能评价表(GMFM-88)的E区及10 m步行时间进行评定. 结果 GMFM-88E区评分,治疗前为(46.800 ±6. 461),治疗后为(58.733 ±5.788),得分增加(t=-5.850,P<0.01),有统计学意义;10 m步行时间治疗前(11.400 ±2.693)s,治疗后(10.2667 ±2.685)s,时间变短(t=5.264,P<0.01),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群体性运动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青少年痉挛型脑瘫患者的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

  • 电子生物反馈联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兴宏

    目的 探讨电子生物反馈联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患儿进行步行运动训练、物理疗法和家庭训练等康复训练,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电子生物反馈治疗,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患儿下肢功能和平衡功能.结果 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GMFM-88 D区、GMFM-88 E区和BBS评分均明显高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GMFM-88 D区、GMFM-88 E区、BB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子生物反馈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站立和走跑跳运动功能,提升患儿平衡能力.

  • 蜡疗结合作业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拇指内收的临床体会

    作者:李晓红;幕德英;赵发文

    目的:抑制痉挛型脑瘫患儿拇指内收畸形,重建拇指功能.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采用作业疗法及蜡疗;对照组50例,仅接受作业疗法,患儿年龄均在6~36个月,平均15.61月.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儿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基本情况无差异,治疗后两组患儿均有显著改善,但治疗组患儿的好转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蜡疗配合作业疗法可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拇指功能的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单纯作业疗法组.

  • 改良的立位促通板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矫正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秦向前;康贝贝;明爽;陈禹;徐磊

    目的:探讨改良的立位促通板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矫正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纳入标准的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传统的立位促通板训练,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改良的立位促通板站立训练.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PROM)测量、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的D能区(站立位)和E能区(行走与跑跳)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及GMFM评分均提高,而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的立位促通板更能有效抑制脑瘫患儿的尖足,提高其粗大运动功能.

  • 引导式教育对学龄前儿童痉挛型脑瘫康复的意义探讨

    作者:刘滨

    目的:研究并探讨引导式教育对学龄前儿童痉挛型脑瘫康复的意义.方法:将2016年1-12月100例学龄前儿童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采取引导式教育,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肌力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肌力改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痉挛型脑瘫学龄前儿童中采取引导式教育,可提高患儿的康复治疗效果,还可有效改善儿童的肌力.

  • Bobath球在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运动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作者:张效玮

    痉挛型脑瘫是脑瘫中常见的一种,其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运动发育滞后、异常姿势、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等方面.依据Bobath疗法的原理,Bobath球在治疗痉挛型脑瘫儿童的运动功能障碍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 头针留针结合运动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

    作者:黄金容;邓仁才;孙克兴;庄燕;钱宸;朱虎;俞艳;沈敏;林琳

    目的 观察头针留针结合运动疗法(易化技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方法 对15例脑瘫患儿(双瘫11例,偏瘫4例)予以头针治疗,留针的同时采用运动疗法进行训练,每日1次,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儿的“GMFM-88项”走、跑、跳(E能区)百分比,运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观测比较治疗前后步态时空参数的情况.结果 ①治疗前后比较“GMFM-88项”走、跑、跳(E能区)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前后比较,患儿步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前后比较,患儿步速、步频均加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摆动相亦有改善性延长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撑相下降幅度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针留针结合运动疗法(易化技术)可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痉挛症状,改善粗大运动功能(尤其站和走)及痉挛步态,增强活动能力.

  • 中药酊剂蜡疗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静;李恩耀

    目的 探讨中药酊剂蜡疗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资料,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康复方法治疗,包括头针穴位疗法、痉挛肌电疗法、功能锻炼,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观察组(42例)加用中药酊剂蜡疗法.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对比治疗前后的内收肌角、腘窝角、足背屈角的关节活动度、肌张力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总有效率观察组(97.62%)优于对照组(85.29%)(P<0.05);治疗后,观察组肌张力分级评分(1.57±0.67)明显小于对照组(2.01±0.53)(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35.34±10.14)明显高于对照组(30.27±12.41) (P <0.05);治疗前,腘窝角、内收肌角及足背屈角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腘窝角度(102.23±11.35)明显大于对照组(91.60±9.51) (P <0.05),观察组内收肌角度(114.35±11.10)明显高于对照组(97.23 ±10.21) (P<0.05),观察组足背屈角度(72.16 ±9.52)明显小于对照组(78.63 ±8.36) (P<0.05).结论 中药酊剂蜡疗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较好,能够较好地改善患者肌张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有利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

  • 踝阵挛对小儿脑瘫临床意义研究

    作者:帅海平;王子才;盛晓慰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脑损伤的一种结果,以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痉挛型脑瘫系大脑皮层损害所致,可出现深腱反射亢进的现象,踝阵挛是深腱反射高度亢进的征象.本文旨在运用踝阵挛检查来及早发现痉挛型脑瘫,借以给予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改善脑瘫患儿预后,并由此强调踝阵挛在脑瘫早期诊断中的实用价值.

  • 单硬联合气管插管全麻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中的应用

    作者:敖青华;张新民;朱晶;潘国秋;丁洁岚;夏东云;舒敬华;陈皆锋

    SPR作为解除肢体痉挛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在痉挛型脑瘫的治疗中,其效果相当肯定,它通过对脊神经后根高选择性部分切断,从而达到既解除肢体高肌张力、痉挛和病理反射,又保留了肢体感觉的目的[1].该手术创伤大,操作精细,刺激较强,麻醉既要满足手术要求,又要避免电刺激脊神经后根引起的不良反应,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术中麻醉深度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笔者自1998年4月至2005年8月共施此项手术35例,现将麻醉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 中药熏蒸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影响的Meta分析

    作者:马帅;董莉莉;王建玲;马丽虹

    目的:评价中药熏蒸在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方面上的具体疗效.方法 按照检索公式,检索中文数据库,将其中以改良Ashworth量表(MAS)反映治疗效果的研究文献纳入研究,采用RevMan5.2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1129例病例,其中实验组573例,对照组55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有效的合并效应量OR及95%CI为3.13[2.16,4.52],MAS评分比较的WMD (95%CI)为-0.51 [-0.66,-0.36].结论 说明中药熏蒸对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有较好的疗效,鉴于相关研究质量偏低,今后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提供更多可靠的临床依据.

  •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在痉挛型脑瘫患儿选择性后根阻断术中应用价值

    作者:逯霞;张晶晶;闫宝锋;许健;艾克拜尔;哈里克;木塔力甫

    目的 评估痉挛型脑瘫患儿接受选择性后根阻断术(SPR)中应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技术(SEP)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脑瘫中心42例接受SPR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依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21例,术中未接受SEP;研究组,21例,术中予以SEP监测.治疗1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肌张力改善以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分级)情况.分析SEP监测对评估接受SPR痉挛型脑瘫患儿发生神经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随访3月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的步态功能改善率、关节屈曲减轻率以及反射亢进改善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各肌群肌张力以及GMFC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依据术中SEP预警标准评估接受SPR痉挛型脑瘫患儿发生神经功能障碍的敏感度为52.4%,特异度为1%,准确度为90.5%.随访3月,研究组的肢体痉挛复发、腰椎前凸、一过性肌无力、一过性肢体感觉障碍以及一过性尿潴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接受SPR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SEP监测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避免神经功能损伤,准确度及安全性好.

  • 水疗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疗效评估与护理

    作者:余正琴;吕复莉;唐久来

    目的 观察水疗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02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1例;两组给予药物、按摩以及功能锻炼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水疗,3个疗程后分别对两组患儿的痉挛程度进行评估,观察治疗前后的效果.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儿肌张力的缓解及运动能力的提高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水疗疗法配合常规治疗更有利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能有效缓解患儿的肌张力.

  • 选择性腰骶段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术后并发症的分析及处理

    作者:杜谦;丁浩;黄彧翰

    目的 探究选择性腰骶段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痉挛型脑瘫术后并发症的原因与防治办法.方法 对82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行选择性腰骶段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后进行密切观察,针对术后并发症仔细分析及处理.结果 在术后近期并发症中主要有高热、癫痫发作、腹胀痛、尿潴留、感觉功能障碍、下肢乏力、肌张力过低、粘连性蛛网膜炎及脑脊液漏.远期并发症为肌张力过高、脊柱不稳等.结论 SPR术后近期并发症中多为暂时性的,经正确处理多在术后2周内自愈,而远期并发症则影响治疗效果,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减少和避免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表面肌电图在针刺治疗痉挛型脑瘫中的应用

    作者:张学君;吴强;林栋

    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又称动态肌电图,是从肌肉表面引导和记录在肌肉活动时神经肌肉系统生物电变化的一维时间序列的电信号,并经计算机处理为具有对肌肉功能状态特异和敏感的依赖性的时、频变化值,常被用于神经肌肉的评价[1].研究表明肌肉随意静力收缩时,用表面电极测定的肌电积分值与肌肉强力之间呈正相关;肌电积分值与肌张力呈正相关.

  • 针刺核心肌群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躯干控制的影响

    作者:张洁;黄卿;李世斌;陈素巧;丁文芳;林栋

    目的:探讨针刺核心肌群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躯干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坐位平衡障碍的痉挛型脑瘫患儿30例,按照简单随机法分为康复组和针刺组各15例,康复组采用针对坐位平衡障碍的康复治疗,针刺组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刺核心肌群,治疗6个月后采用Pro-kin 254平衡训练检测仪检测躯干控制能力及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GMFM-88)测评中坐位(B区)的评分.结果:①针刺组治疗后躯干控制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康复组治疗后重心摆动轨迹长度优于治疗前(P<0.05),针刺组躯干平均压力中心(COP)前后方向标准差、COP左右方向标准差、前后方向平均运动速度、左右方向平均运动速度、重心移动椭圆面积的治疗前后差值优于康复组(P<0.05).②2组治疗后GMFM-88项坐位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针刺组GMFM-88项坐位评分的治疗前后差值高于康复组(P<0.05).结论:针刺核心肌群能够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坐位躯干控制能力,同时将运动医学理论引入到针刺治疗中,为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障碍开拓了一个针刺部位选择的新思路.

  • 痉挛型脑瘫中医综合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张浩

    脑瘫是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脑瘫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有效的降低其发病率,降低致残率,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这是当代医务工作者应该完成的任务和责任.本文综述了中医 "五联"疗法改善痉挛型脑瘫肌张力的综合治疗方案,旨在探讨一种具有疗效快、远期效果佳、副作用小的安全可靠的中医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康复疗法,以期形成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操作规范.

  • 肌兴奋治疗仪在脑瘫儿童SPR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作者:吴云娟;万卫红

    应用选择性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治疗痉挛型脑瘫已有近10年时间.我院从2005年4月开始开展SPR手术.该手术对解痉有肯定的疗效,大多数患者术后的运动功能明显提高.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影响患者术后运动功能恢复因素主要有:(1)肌张力改善情况;(2)关节畸形及程度;(3)术后康复质量.术后肌力的提高是康复的重点和难点.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使用肌兴奋仪对部分术后肌力较差的患者进行治疗,并与未使用这种方法治疗的儿童进行比较.

  • BTX-A结合核心肌力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步行的影响

    作者:李伟;刘霞;邵银进

    目的:研究肉毒素A(BTX-A)注射结合核心肌力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与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实验组20例.对照组采用BTX-A注射下肢痉挛肌群结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核心训练.患儿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进行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的D、E两项评分、10 m步行测试、Berg平衡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后3个月,两组C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两组GMFM(DE区)评分较治疗前上升(对照组P<0.05;实验组P<0.01);10 m步行测试所需步数和时间两组均减少(对照组P<0.05;实验组P<0.01);Berg平衡量表评分两组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对照组P<0.05;实验组P<0.01).结论:单纯BTX-A注射以及配合核心训练均能缓解脑瘫患儿肢体痉挛,改善运动功能,但BTX-A注射结合核心训练更有效改善患儿步态,提高其平衡与步行能力.

  • 填精补髓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临床研究

    作者:张玲;宋虎杰;王兴

    目的:探讨填精补髓法在痉挛型脑瘫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开拓痉挛型脑瘫治疗新思路.方法:将300例1~6岁痉挛型脑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0例,治疗组在针刺治疗、运动康复治疗、中药熏洗的基础上给予具有填精补髓功效的中药制剂口服.分别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肌张力改善和脑瘫患儿综合功能评定等疗效比较.结果:填精补髓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肌张力改善和脑瘫患儿综合功能评定等疗效指标改善效果显著.结论:中医药填精补髓法治疗痉挛型脑瘫值得临床研究和推广.

321 条记录 8/17 页 « 12...567891011...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