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于CT分型方法的儿童肺结核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儿童肺结核CT特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6年7月至2014年12月经临床诊断并确诊为肺结核的73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疫苗接种史、接触史及实验室检查等),基于CT分型对其CT特征、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734例患儿中159例(21.7%)为经病原学检测确诊;CT分型中原发性肺结核和气管、支气管结核多见(365例,50.4%),并发2种及以上类型者次之(199例,27.3%);3岁以下婴幼儿以原发性肺结核和气管、支气管结核多见(189例,26.1%),7~14岁青春期儿童以结核性胸膜炎多见(94例,13.0%);并发肺外结核患者以结核性脑膜炎(109例,34.5%)及肺外播散累及2个及以上器官或组织者(103例,32.6%)多见.192例(26.2%)患儿并发其他疾病或患有基础疾病.结论 不同年龄阶段患儿的肺结核CT分型不同,且常并发肺外结核;儿童肺结核CT表现有其自身特点及年龄分布特点.
-
拇趾外翻X线片观测指标及应用进展
X线测量是拇外翻畸形重要的诊断和评价依据之一,选择正确的摄片方式和测量指标对拇外翻畸形的准确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对拇外翻病因病理研究的深入,有关该病的X线测量方法和指标也日新月异.摄片的方法包括在负重与非负重状态下拍摄足的正位、侧位、斜位及籽骨轴位片.测量指标的选择也多种多样,包括角度测量、距离测量、籽骨位置的测量等,可作为术前畸形程度及术后疗效的评估.本文基于对国内外有关拇外翻X线测量的新研究,对其测量方法及应用进行概述.
-
腰突穴针刺深度CT扫描定位研究
目的:探讨腰段经验穴腰突穴深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深度与角度.方法:采用CT扫描技术对腰突穴的进针深度、角度与相关组织层面进行扫描观察.结果:当垂直进针至得气时,测得进针深度为 73 mm,针尖所在位置相当于椎间孔外口,此即为佳进针深度与角度.结论:垂直进针并适当深刺至腰突穴深部的椎间孔外口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宜深度.
-
针刺少阳经穴对慢性偏头痛患者脑内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目的:观察人脑对循经取穴针刺的响应特征,探讨循经取穴的中枢神经取效机制.方法:对6例慢性偏头痛患者进行针刺治疗.选取少阳经穴风池、外关、阳陵泉作为治疗穴位,应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进行扫描,用统计参数图软件(SPM 2)对重建图像进行数据分析并与健康人脑功能成像进行比较,观察针刺前后偏头痛患者脑内葡萄糖代谢变化.结果:针刺后患者的脑干、脑岛等疼痛矩阵脑区的兴奋区明显减少,脑功能减低区以右侧颞叶为主转变为双侧颞叶对称区域.结论:针刺少阳经对慢性偏头痛镇痛作用的可能靶点是脑桥、脑岛、额叶前部等脑区,针刺后引起双侧颞区脑代谢减低的转变可能是针刺足少阳经穴治疗偏头痛的机制之一.针刺可能通过对脑内能量代谢的协调再分配起到整体、良性的治疗效应.
-
基于CT 征象鉴别肺部磨玻璃结节良恶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肺部磨玻璃结节(GGN)CT 征象及其在良恶性鉴别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影像证实的80 例GGN 资料(恶性49 例,良性31 例).均行16 排或64 排SCT 扫描,观察病灶大小、部位及病灶形态、边缘征象、内部征象及邻近征象等CT 表现.结果 良性GGN 形态、边缘征象(分叶征、毛刺征)和邻近结构征象(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与恶性结节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而良性GGN 内部征象(空泡征、细支气管充气征)与恶性者无统计学差异(P > 0.05).良性者以单纯型GGN 为多见,恶性者以混合型GGN 多见.结论 综合分析肺部GGN 的各方面CT 征象并结合磨玻璃成分的比例,可对大多数的GGN 良恶性作出正确的诊断.
-
高分辨率CT评估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壁改变及其与诱导痰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CT(HRCT)及诱导痰生物标志物对评估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控制情况的价值.方法 选择2007年7月至2008年1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的哮喘患者48例作为哮喘组,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10名作为对照组,根据哮喘严重程度把哮喘组分为近似致死性哮喘发作组6例、重度哮喘组12例、中度哮喘组14例、轻度哮喘组16例,按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规范化分级治疗6个月,达到控制和部分控制后,行HRCT、肺功能检查和诱导痰液细胞因子测定,测量气道壁面积占气道面积的百分比(WA%)、2倍气道壁厚度与气道直径比(2T/D)及吸气、呼气相肺密度值,利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痰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水平.结果 各组FVC占预计值%、FEV1占预计值%、FEV1/FVC和DLCO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近似致死性哮喘发作组、重度哮喘组、中度哮喘组和轻度哮喘组MMP-9分别为(80±16)、(70±9)、(59 ±6)和(52±7)μg/L,TIMP-1分别为(212 ±95)、(258±167)、(128 ±51)和(98±60) μg/L,TGF-β1分别为(586±81)、(513±54)、(401±45)和(351±57) μg/L,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6±5)、(19±13)和(258±29)μg/L],哮喘各组随着病情的加重,水平逐渐增加(均P<0.05);在近似致死性哮喘发作组、重度哮喘组、中度哮喘组和轻度哮喘组痰MMP-9/TIMP-1分别为0.50±0.28、0.34±0.13、0.53 ±0.22和0.87±0.75,均低于对照组的2.93±1.13,重度哮喘组低于其他哮喘组(F =43.335,P <0.05).2T/D和WA%在近似致死性哮喘发作组分别为0.51 ±0.01和0.75 ±0.01,重度哮喘组分别为0.53 ±0.03和0.77±0.03,均高于中度哮喘组(分别为0.43 ±0.04和0.67±0.04)和轻度哮喘组(分别为0.42±0.04和0.66 ±0.04),而哮喘各组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35±0.03和0.57±0.04)(均P<0.05);近似致死性哮喘发作组的吸、呼气相肺密度值均低于其他哮喘组和对照组,且吸气、呼气相肺密度差值均小于其他哮喘组和对照组(均P<0.05);2T/D、WA%与MMP-9、TIMP-1、TGF-β1呈正相关,而与MMP-9/TIMP-1呈负相关.结论 HRCT和诱导痰生物标志物能够准确评估哮喘控制状况,哮喘严重程度导致不同程度气道壁增厚和气道重塑,随着哮喘的加重,气体潴留更加明显,特别在近似致死性哮喘发作组尤为显著.
-
糖尿病患者CT冠状动脉造影的诊断价值
目的 通过对比观察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CT冠状动脉造影(CTCA)的特征,探讨CTCA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80例糖尿病患者及481例非糖尿病患者进行CTCA检查,其中111例患者(糖尿病41例,非糖尿病70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CTCA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相关性,并比较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征.结果 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中CTCA检查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均相关良好,糖尿病患者血管狭窄发病率较非糖尿病患者显著增高(45.8% vs 24.5%;P<0.05),多支病变发病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复杂,CTCA在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筛查中具有重要意义.
-
脑血管病变与轻度认知功能损伤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轻度认知功能损伤(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与颅脑CT所发现的脑血管病变的可能关系.方法MCI患者70例(MCI组),与其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认知正常老年人84例(对照组),两组以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脑血管病变、双侧额区白质病变评分及脑室指数在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去除了年龄、白质病变和脑萎缩的影响后,证实脑血管病变与MCI有关,OR=6.63,95%CI:3.16~13.96;白质病变、脑室指数与MCI无显著相关.结论颅脑CT所显示的脑血管病变可能是MCI的危险因素之一.
-
肺灌注显像在保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功能肺中的研究
目的 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仪(SPECT)行肺灌注扫描显像,区分有功能肺及无功能肺.比较解剖图像及功能图像引导放疗计划的区别,探讨通过SPECT肺灌注显像指导调强放疗计划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肺功能的保护价值. 方法 收集济南军区总院放疗科肺癌患者36例,男26例,女10例,年龄平均62岁.经病理证实的Ⅰ~Ⅲ期NSCLC患者,放疗前行肺功能检查,并将肺灌注图像传至放疗计划系统进行图像融合制定两套放疗计划(plan1和plan2),plan1没有考虑SPECT肺灌注图像仅根据解剖信息进行设计,plan2考虑SPECT肺灌注图像提供的肺功能信息进行优化,尽可能降低正常肺组织的照射剂量,观察plan2与plan1在保护功能肺方面的差别. 结果 36例Ⅰ-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调强放疗(IMRT)放疗计划优化后fV10、fV20、fV30、MLD及PTV90/fV20有显著性下降(t=8.75,6.13,11.57,11.93,-9.61,均P=0.000),fV20、fMLD分别减少了(4.9±2.0)%,(1.7±0.9)%. 结论 核素肺灌注显像可有效评价放疗前肿瘤对局部肺动脉血流灌注功能的影响及减少肺癌患者放射治疗后正常肺组织的受照射剂量.
-
电子束CT血流检查评价冠状动脉支架内狭窄
目的评价电子束CT单层血流检查(EBCTSF)及电子束CT冠状动脉造影(EBCTCA)综合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狭窄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25例冠心病患者先进行电子束CT(EBCT)单层容积扫描(平扫+增强),采用中心线法重建冠状动脉的三维图像,后选择支架远端层面进行EBCTSF,量化分析冠状动脉的血流特征.将上述检查结果与有创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31段病变血管中置入35个支架, EBCTSF 2例不成功(成功率92%,23/25),EBCTCA均获成功.狭窄支架的血流峰值、密度增高值和曲线下面积等血流指标显著性降低,峰值延迟时间显著延长(P<0.05).EBCTSF和EBCTCA二、三维图像综合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狭窄的敏感性是85.7%(6/7),特异性是92.9%(26/28),阳性预测值75%(6/8),阴性预测值96.5%(26/27),诊断准确性是91.4%(32/35),较单纯应用二维图像或二维+三维图像检查明显提高了检出冠状动脉支架内狭窄的准确率(P<0.01或P<0.05).结论 EBCTSF在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狭窄时具有重要辅助作用,联合应用EBCTCA能提高支架内狭窄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尤其是支架术后)效果评价和随访观察中有重要价值,可以起到初步筛选作用,使有创检查更有针对性,明显减少有创检查次数,有效推迟有创检查间期.
-
肠粘连实施腹腔镜松解术的临床体会
目的:实施气腹造影CT检查诊断肠粘连,筛选局限性腹壁粘连患者施行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以获取佳微创效益。方法:为8例术后疑有腹壁切口肠粘连患者采用腹腔内注气,气腹造影螺旋CT平扫,分析判断肠粘连的病理类型,5例选择性实施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结果:气腹造影CT扫描7例均清晰显示肠管、网膜与腹壁切口局限性粘连,其余区域未见粘连,1例为腹腔弥漫性广泛粘连。施5例腹腔镜手术均顺利,腹腔镜手术所见与术前判断完全吻合,仅1例发生1处肠管损伤。结论:CT气腹造影能清晰显示出术后腹壁肠粘连的粘连类型、分布和范围等形态特征,可以选择实施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的适宜病例,获得理想的微创效果。
-
EOSTM 三维影像评价成人脊柱侧凸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研究
目的:研究 EOS 影像系统在成人脊柱侧凸评价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进行 EOS 影像摄片的脊柱侧凸患者共41例。其中男5例,女36例,平均年龄64.6岁。利用 sterEOS 软件三维模型重建获得脊柱侧凸的各个测量数值,包括:Cobb’s 角、顶点椎体轴面旋转角、T1~12后凸角、T4~12后凸角、L1~5前凸角、L1~S1前凸角、骨盆入射角和矢状面骨盆倾斜角、外侧骨盆移位以及骨盆轴面旋转度。由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独立重建,并共同对模型与影像契合度进行评分。利用观察者间变异系数评价2名医师测得数据的观察者间变异。同时根据 Cobb’s 角将患者分为3组,并分析各组间契合度评分有无差异。结果脊柱测量值中,Cobb’s 角、顶点椎体轴面旋转角、T4~12后凸角、L1~5前凸角和 L1~S1前凸角的观察者间组内相关系数( 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 )分别为0.990、0.911、0.971、0.972和0.949(P<0.01)。仅 T1~12后凸角的观察者间 ICC 较差,为0.194(P=0.104)。骨盆测量值中,骨盆入射角、骶骨倾斜角、矢状面骨盆倾斜角、外侧骨盆移位以及骨盆轴面旋转度的观察者间 ICC 分别为0.846、0.885、0.914、0.987和0.779(P<0.01)。3组 Cobb’s 角不同的患者模型契合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21,P=0.015)。结论使用 EOS 系统摄片和 sterEOS 后处理软件对成人脊柱侧凸进行3 D 建模能获得很好的测量可靠性和准确性,为医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以更好地评判脊柱侧凸。
-
T-SMART断层融合成像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影像学检查的意义
目的 探讨断层融合成像技术(tomosynthesis-shimadzu metal artefact reduction technology,T-SMART)在髋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影像学检查中的意义.方法 提取2015年1~6月,行T-SMART检查的24例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影像资料[包括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CT],对图像进行主观评价及定量测量,通过比较各种检查方法对假体周围结构的观察效果,研究T-SMART对人工关节假体及其周围结构的显示优势.结果 对所得到的图像进行主观评价,T-SMART组优片率为91.7%,DR组优片率为66.7%,而CT组优片率为0%.T-SMART图像显示骨及假体周围结构清晰,较DR有显著优势;在价格、放射剂量、伪影控制等方面,较CT有明显优势.结论 T-SMART能够有效去除伪影,图像质量明显优于DR和CT,可用于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病变的早期诊断,评估假体稳定性,临床意义重大.
-
十六层CT泌尿系成像在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穿刺定位中的应用
目的 通过16层CT泌尿系成像(CTU)研究肾盂、肾盏的解剖结构,探讨CTU在微创经皮肾镜碎石(MPCNL)穿刺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4年9月至2005年3月,拟行MPCNL治疗的15例复杂肾结石患者,术前使用16层CT进行CTU检查,薄层重建横断面图像传入Brilliance Workspace 1.1工作站进行分析,以确定佳穿刺径路.同时回顾分析同期接受CTU检查的30例患者的影像结果,对其肾盏、肾盂、集合系统的解剖结构进行研究,评价CTU在MPCNL穿刺定位中的作用.结果 45例CTU均清晰显示肾盂、肾盏方向、形态、扩张程度及尿路引流情况.15例接受MPCNL的病例,根据CTU提供的信息预先确定穿刺径路和取石线路,穿刺定位时间明显缩短,穿刺、碎石成功率明显提高,除1例需辅助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外,余14例均一期完全清除结石.结论 多层CT泌尿系成像能准确显示全尿路的解剖结构,对MPCNL选择合适的穿刺径路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微创经皮肾输尿管镜碎石 穿刺 体层摄影扫描仪 X线计算机 -
肝动脉解剖变异的CTA与DSA对照研究
目的 对照分析计算机断层成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肝动脉解剖变异的识别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同时行CTA和DSA诊疗的患者220例,将CTA图像进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重建,评价CTA行VR重建后图像和DSA图像质量对肝动脉解剖变异的识别情况.结果 两种成像方法显示肝动脉图像质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8.016,P=0.000),DSA优于CTA;CTA与DSA对肝动脉解剖识别准确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52,P=0.615).本研究除了显示肝动脉解剖变异的Micheles分型外,还发现了Micheles分型外的5种变异类型.结论 肝动脉解剖变异复杂,除Micheles分型外,还存在其他多种变异;CTA作为一种无创的方法能够对肝动脉解剖提供足够信息.
-
肝脏管道系统灌注后薄层CT扫描和三维重建的研究
目的建立肝脏管道系统灌注和铸型的模型, 研究肝脏管道系统灌注后CT薄层扫描图像三维重建成像方法.方法肝门部保留完好的完整肝脏,经预处理后,分别以不同配方的灌注材料和显影物质对管道灌注、固定和铸型.肝脏标本置于模拟腹腔模具内行CT薄层扫描,以大密度投影法(MIP)、表面覆盖显示法(SSD)和电脑处理法进行肝脏管道结构的三维重建.结果 14个肝脏标本的管道系统灌注和铸型,所有管道显示良好.9个肝脏标本薄层CT扫描层厚1.0 mm,共计2514张,平均279张.5个肝脏标本薄层CT扫描层厚3.0 mm,共计512张,平均102张.MIP三维重建图像肝内肝静脉系统和门静脉系统清晰.SSD三维重建图像显示很强的立体感.电脑处理法建立肝实质和肝静脉系统三维图像.通过不同层面的旋转,可获得肝实质和肝静脉系统各种形态的立体图像.结论肝脏管道系统灌注和铸型标是实用的,MIP、SSD和电脑处理法的三维重建图像清晰,是研究肝脏管道结构较理想的方法.
-
小儿肾母细胞瘤35例螺旋CT诊断分析
目的 分析小儿肾母细胞瘤的螺旋CT表现,从而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儿肾母细胞瘤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7个月~4岁,平均2.1岁,所有患者均作肾脏CT平扫加增强扫描,了解其在CT上的表现特点.结果 发生于左肾23例,右肾12例;肿瘤起源于肾脏中上极22例,下极12例,累及全肾1例,其中发现钙化1例,下腔静脉瘤栓1例,肿瘤较大者残存肾脏实质均受压呈新月形,残存肾盂、肾盏均不同程度的扩张积液.结论 肾母细胞瘤在恶性肾脏肿瘤中常见,好发于肾实质,易侵犯肾盂、肾盏,肿瘤常伴有出血、坏死、囊变,螺旋CT表现对肾母细胞瘤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定性诊断及病变分期有较大帮助.
-
急性缺血性卒中影像学检查的建议——美国心脏协会的科学声明(中)
2.3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2.3.1 背景和方法:在头部MRI检查中常结合MRA,用于急性卒中患者病情评估以指导治疗决策的制定[19].目前,有几种不同的MRA技术用于脑血管成像,包括二维时间飞跃(timeof-flight,TOF)序列、三维TOF序列、多块重叠薄层采集(multiple overlappingthin-slab acquisition,MOTSA)和CE-MRA.在已发表的综述中,可找到上述MRA技术的各种技术参数[157].
-
急性缺血性卒中影像学检查的建议——心脏协会的科学声明(下)
脑血管造影术;规范;指南3.3.1.4 SPECT在急性卒中中的应用:对于非溶栓患者,很多研究证实,HMPAO-99mTc SPECT可检查急性卒中症状相关的低灌注区[262-280].有两项双盲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显示,SPECT对急性卒中灌注异常的敏感性为61%~74%,特异性为88%~98%(证据级别:A级)[276].图像所示异常与梗死灶大小、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及未治疗患者的预后有关,也可作为血管自发性再通的依据(证据级别:A,B级)[263,267-272,279-282].
-
急性缺血性卒中影像学检查的建议——美国心脏协会的科学声明(上)
卒中是一种常见、严重的疾病,仅美国每年的新发病例就高达795 000例,并已成为全世界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病因.10年前,重组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被批准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rt-PA应用指南建议,应在卒中发病后3 h内静脉给予rt-PA,给药前应行头部CT检查,排除颅内出血.颅内出血是rt-PA应用的禁忌证之一.尽管欧洲和北美洲所进行的随机对照研究已证实rt-PA的疗效确切,但rt-PA应用后的颅内出血发生率可高达6.4%[1-2].后续研究发现,如果未严格遵守rt-PA应用指南,出血率会更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