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与真菌培养在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杨朵;马冬媛;何欣;迟珊

    目的 评价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和真菌培养在临床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38例疑似侵袭性真菌感染住院患者的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结果以及不同部位真菌培养结果,分别计算两种方法及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138例疑似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中确诊患者35例,血培养阳性仅1例;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4.3%、84.5%、61.9%、90.6%;真菌培养计数>105 CFU/ml或>2个部位同时培养阳性后,其灵敏度、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5.7%、99.0%、95.8%、89.5%;真菌培养联合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时,灵敏度、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5.7%、100.0%、100.0%、84.4%;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的阴性预测值较好,与真菌培养联合应用后阳性预测值高.结论 真菌培养计数> 105 CFU/ml或>2个部位同时阳性时,以及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和真菌培养联合检测时可提高诊断的阳性预测值,减少假阳性的发生.

  • 1,3-β-D-葡聚糖在真菌感染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崔建娇;史际华;陈冬梅;朱勇

    目的:研究血浆中1,3-β-D-葡聚糖检测对诊断深部真菌感染以及治疗中监测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医院2011-2012年各临床科室可能发生真菌感染的140例患者行1,3-β-D-葡聚糖测定、普通细菌及真菌培养;按照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侵袭性真菌感染(IFI)诊断标准共分为4组:真菌培养阴性的非IFI组79例、真菌培养阳性的非IFI组9例、真菌培养阴性的IFI组10例、真菌培养阳性的IFI组42例,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IFI组88例,葡聚糖含量中位数7.8 pg/ml;IFI组52例,葡聚糖含量中位数59.3 pg/ml;经秩和检验Z=-6.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葡聚糖在诊断IFI的特异性92.3%、敏感性93.1%、阳性预示值88.9%、阴性预示值95.3%;真菌培养在诊断IFI的特异性80.8%、敏感性89.8%、阳性预示值82.3%、阴性预示值88.8%;葡聚糖和真菌培养阳性率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0,P<0.05)。结论在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的基础上,葡聚糖可以作为IFI的早期诊断指标,并且可以在IFI的治疗中进行动态监测的指标。

  • 伊曲康唑注射液致多形红斑皮疹1例

    作者:黄科;杨旻;郭海霞;翁文骏;方建培

    患儿男,4岁,因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年11个月人院.复查骨髓提示复发,予ALL-REZ BFM2002 F2方案[地塞米松20 mg/(m2·d)连用5d,长春新碱1.5 mg/(m2·d)用l d,阿糖胞苷3g/(m2·次)每12小时1次连用2d,左旋门冬酰胺酶10000 U/m2用1 d]化疗.人院后40余天,患儿颜面部、左肩部及右膝关节皮肤出现数个淡红色斑丘疹,大小约2 cm×2 cm,中央有结痂.第4天出现发热,无咳嗽,心肺查体未见异常.给予阿昔洛韦、头孢吡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联合抗感染治疗,第7天血真菌培养结果回报为镰刀菌,修改诊断为深部真菌感染,真菌性皮疹.加用两性霉素B抗真菌治疗,当天体温降至正常,皮疹逐渐消退,但患儿出现咳嗽.

  • 儿童结节性脂膜炎并全身隐球菌病一例

    作者:吴凤岐;张大伟;王香怀;何晓琥

    患儿女,9岁,1996年10月27日入院。反复发热、皮疹5年,有时触及皮下硬结。曾按“感冒”治疗。一个月来,持续高热,皮疹增多,阵发头痛,当地医院查脑脊液白细胞数明显升高,按化脓性脑膜炎(简称化脑)予青霉素治疗2周无效。2个月前家中养鸽。体检:精神差,发育营养欠佳,皮肤散在暗红色皮疹和疹后色素沉着,皮疹处皮下触及直径0.2~0.5 cm结节,与皮肤粘连,轻压痛。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心音稍钝,肝、脾中~重度肿大,边缘钝,质地中,颈部抵抗。血常规:白细胞8.6×109/L,淋巴细胞0.64,Hb 109 g/L,血沉65 mm/h。脑脊液清亮,蛋白0.4 g/L ,葡萄糖1.456 mmol/L,氯化物117.3 mmol/L,白细胞16.4×10/L,淋巴细胞0.70,墨汁染色见大量隐球菌,真菌培养为隐球菌生长。脑CT示侧脑室轻度扩张,脑电图示双侧导联不规则低中幅慢波。眼底:双侧视神经乳头水肿。X线胸片:左下肺纹理模糊。心脏B超:右心室轻度扩张,少量心包积液。丙氨酸转氨酶1 066.88 nmol/(L*s),天冬氨酸转氨酶933.52nmol/(L*s),CD3 52%,CD4 25%,CD8 31%,循环免疫复合物21.95 mg/L,IgA 1 390 mg/L,IgG 24.9 g/L。皮肤结节病理示小叶性脂膜炎,PAS染色找到隐球菌芽孢。

  • 颅内梅毒树胶肿

    作者:张宏;陈高;刘伟国

    患者男,36岁.因间歇性头痛半个月就诊.近半个月无明显诱因而频繁出现前额部胀痛,无呕吐,无癫痫,有明确的婚外性生活史.体检:无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颅神经无异常,无肢体偏瘫,Babinski征阴性.血清学检查:梅毒快速抗体试验(RPR)阳性,梅毒螺旋体血细胞凝集反应(TPHA)阳性,抗艾滋病病毒抗体阴性;脑脊液检查:压力210mmH2O,细胞总数正常,蛋白68mg/L,糖及氯化物正常,细菌及真菌培养阴性,RPR及TPHA弱阳性.CT平扫见左颞叶呈混杂密度病灶,增强后病变呈结节样明显强化,MRI检查见左颞叶有一2cm×2cm×2cm大小的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的类圆形病灶,增强扫描病灶呈结节样强化.术前诊断胶质瘤.手术见病灶位于左颞叶浅表,约2cm×2cm×2cm大小,呈紫红色,血供丰富,无包膜,边界不清.病理检查:病灶内小血管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小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伴炎症细胞浸润,符合树胶肿型神经梅毒.

  • 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王向东;王成硕;佘文煜;伯铭羽;鲁辛辛;张罗

    目的 提出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IFRS)的诊治流程.方法 总结2006年9月~2012年3月共9例IFRS病例,分析临床特点、CT和MRI影像学特征,通过鼻窦分泌物压片/涂片和培养以及病理学方法确定致病真菌的种类.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切除病变组织,结合全身使用抗真菌药物和局部冲洗.结果 9例患者,男4例,女5例,年龄33~78岁.急性3例,均为毛霉菌;慢性6例,其中曲霉菌3例,毛霉菌1例,另有2例培养阴性,其中1例病理证实有真菌侵袭感染,1例病史、影像学结合分泌物压片提示真菌侵袭感染.合并糖尿病6例,系统性红斑猿疮1例,低蛋白血症4例.7例患者入院后接受鼻腔鼻窦开放病变切除术,2例患者有前期手术史,5例切除眶内容物,术后给予两性霉素B或伏立康唑静脉点滴,伊曲康唑口服.随访1~6年,死亡1例.结论 IFRS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真菌病原学以及病理学检查.治疗需要手术切除病变组织结合抗真菌药物足量使用.

  • 斜视矫正术后并发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感染一例

    作者:史凌燕;闵晓珊;刘双珍

    患儿女,4岁8月,2014年9月因“共同性内斜视”于我院在全身麻醉下行“双眼内直肌徙后术”。术后常规局部抗感染治疗。术后第12天,患儿出现左眼结膜下肿物,无自觉症状(图1),行手术探查可见肿物为结膜下稀薄脓液,无明显包囊;边界不清楚,多为坏死的软组织。内直肌断端附着牢固于巩膜面(手术设计处:原肌止点后5mm),原肌肉缝线(6-0Vicryl可吸收缝线)完整但松弛、予拆除,取部分坏死物分别送细菌培养、真菌培养及病理检查。术后细菌培养结果: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阳性。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万古霉素0.25g q8h静滴、局部以妥布霉素滴眼液抗感染。术后第5天发现结膜缝线处仍有少许粘性分泌物(图3),予以拆除结膜线。术后1个月复查,伤口完全愈合(图4),光点法位正。

  • 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真菌状况及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分析

    作者:马香梅

    目的 了解本地区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真菌状况及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对拟诊为547份生殖道真菌感染者取其阴道分泌物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547份标本共培养出真菌202株,感染率为36.93%,其中白色念珠菌占82.17%. 药敏试验中制菌霉素敏感性好,其次为两性霉素B,酮康唑、咪康唑等有一定耐药性.结论 白色念珠菌仍是引起农村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的主要真菌,且对多数抗真菌药物较敏感.

  • 1例少见肺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患者肺组织病理形态学特点

    作者:封琳;李学武;陈鑫;宋欣

    马尔尼菲青霉菌属于青霉菌属,是青霉菌属中唯一的温度依赖性双相菌.免疫力低下患者,如艾滋病、肿瘤患者化疗后易感染致病 [1].其主要侵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引起全身广泛播散性重度深部真菌病,不及时治疗死亡率极高 [2-4].该感染多发于我国南方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本例肺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后,在镜下观察病理形态学特点,通过穿刺组织PAS染色、肺穿刺物菌培养鉴定马尔尼菲青霉菌.

  • 皮科门诊浅部真菌病致病性真菌菌种分析

    作者:赵俊英;王增芳;许颖;孙淑华;秦小平

    于1996年1月至1997年1月,对在我院皮科门诊真菌镜检阳性的327例患者的皮损予以真菌培养.采用含氯霉素的改良沙堡弱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置25~27 ℃孵箱培养,4周不生长者为阴性.

  • 氟康唑在恶性血液病患者抗真菌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刘忠文;杨靖;张茵

    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的骨髓抑制期,感染成为其主要并发症并常导致病人的死亡,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越来越显现出其杀手本色.尽管尸检表明在此类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机会高达25~35%,但临床资料并不能为早期诊断提供足够的证据,比如血液或分泌物真菌培养多为阴性,因而经验用药在此时显得很有用.对于骨髓抑制期的粒细胞缺乏病人,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抗真菌指征是广谱抗生素无效的持续发热或退热后再度反复.资料表明:两性霉素B、氟康唑、制霉菌素对于预防和治疗真菌感染都有明确的疗效,但氟康唑因其强大、长效、广谱的抗真菌效应和轻微的毒副作用而更受到临床医生的青睐.

  • 21例CNM脑脊液新生隐球菌的实验检测分析

    作者:葛国兴;冯一;王灿蔚

    目的 检测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CNM)患者脑脊液(CSF)中的新生隐球菌,探讨几个方法的形态特征.方法 对21例CNM患者CSF应用细胞计数器直接观察、瑞氏染色、印度墨汁涂片、革兰染色及培养后等实验室方法检测,并比较其阳性率和形态特征.结果 隐球菌检测阳性率分别为真菌培养90.5%,印度墨汁染色81.0%,瑞氏染色和细胞学计数各为61.9%,革兰染色42.9%;墨汁涂片检测可显示荚膜和出芽;瑞氏染色可发现其周围毛刺;革兰染色仅现菌体深染.结论 在基层医院细胞镜检计数、瑞氏染色、革兰染色及墨汁涂片法与真菌培养的正确、灵活结合可提高CSF中隐球菌的阳性检出率.

  • 真菌性角膜炎临床实验室快速诊断方法的探讨

    作者:于瑞

    目的:观察荧光染色法应用于真菌性角膜炎临床快速诊断的效果。方法临床送检疑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角膜刮片标本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标本均应用荧光染色法、真菌培养和墨汁-KOH湿片镜检三种方法检测,比较不同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在45例真菌培养阳性标本中,墨汁-KOH湿片镜检有28例阳性,阳性率为62.22%(28/45),荧光染色法阳性40例,阳性率为88.89%(40/45),两种方法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荧光染色法具有快速、操作简便、阳性符合率高等特点,是真菌性角膜炎一种有效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 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的治疗

    作者:徐薇;冯素华;刘克冬

    1 临床资料38例患者均为初次发病,年龄20~44岁,平均28.71岁;已婚者32例,未婚者6例;病程2天~6周,平均2.4周;有婚外性接触史或配偶有真菌性阴道炎者32例,包皮过长者16例,同时患淋病者8例,患尖锐湿疣者4例.全部患者阴茎包皮龟头呈轻度潮红,包皮内板、龟头冠状沟处有白色乳酪样分泌物,且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其中28例龟头表面可见针头至米粒大小的暗红色丘疹,18例阴囊表皮有鳞屑性红斑.38例发现成群的、卵圆形的单壁芽胞及大量约2rmm×6rmrm大小的有分隔的菌丝,芽孢多集中在菌丝分隔处.对其中28例患者进行真菌培养,发现念珠菌属22例,酵母菌2例,未生长4例.对22例培养为念珠菌属者采用法国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进行筛选,均为白色念珠菌感染.

  • 足癣致病菌的菌种分析

    作者:徐薇;赵俊英;王增芳;冯素华

    目的对引起足癣的常见致病菌进行菌种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了讨论.方法选择临床和真菌镜检确诊为足癣感染的患者,使用改良沙氏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行常规真菌培养,对鉴定为念珠菌属的菌种以科玛嘉显色培养基进行菌种鉴定.结果 30例标本中念珠菌属13例,占43.3%,其中白色念珠菌8例,占26.67%;近平滑念珠菌2例,占6.67%;热带念珠菌2例,占6.67%;克柔念珠菌1例,占3.33%.结论引起浅部真菌感染的病原菌中,白色念珠菌明显呈上升趋势.造成该厂工人白色念珠菌感染率高的原因与工人长期穿防砸鞋有关.

  • 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脑脊液标本检验方法分析

    作者:班立芳;孔庆飞;王勇鸣;于永敏;冯煦

    目的 分析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脑脊液标本检测方法,提高新生隐球菌的检出率.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确诊隐球菌性脑膜炎55 例脑脊液标本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的情况作以比较,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5 例患者脑脊液检查结果:墨汁染色阳性42 例,革兰染色阳性38 例,真菌培养阳性49 例,乳胶凝集试验阳性52 例.结论 通过比较分析CM 脑脊液标本4 种不同检验方法,笔者认为对同一份标本应联合使用3 种以上方法检测,使结果互相印证,从而降低误诊率.

  • 对《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者痰液真菌培养结果分析》一文的商榷

    作者:张晓宁

    拜读贵刊2003年第l期范洪等作者的<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者痰液真菌培养结果分析>一文[1],对文中多处存在不同看法,在此提出来同作者及读者商榷.

  • 肾移植术后马内菲青霉菌感染一例

    作者:周冼苡

    患者男,46岁,印尼归侨,因尿毒症于1999年10月12日在我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后服用他克莫司等抗排斥药物.2000年9月28日因发热及面部结节1周再次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7.6℃,轻度贫血貌,消瘦,右颧部有一蚕豆大结节,质中等,活动度稍差,边界尚清楚,皮温不高,表面皮肤正常,右颏部、左睑部各有一花生米大结节,表面溃烂(图1).上腭及舌面布满白色伪膜.右下腹触及10 cm×5 cm移植肾,质韧,无压痛.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其余体检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22.6×109/L,中性粒细胞0.935,血红蛋白89 g/L.血K 3.1mmol/L、Na 122 mmol/L、Cl- 87.3 mmol/L、血尿素氮18.00 mmol/L、血肌酐244.9 μmol/L.尿红细胞+/高倍镜,白细胞+/高倍镜.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结核抗体IgG及血疟原虫均阴性.3次血培养均未见真菌及细菌生长,中段尿培养出粪肠球菌,口腔伪膜真菌培养出白念珠菌.

  • 侵袭性真菌感染:新的挑战和选择

    作者:翁心华;黄晓军

    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随着严重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的日益增多而显著上升,尽管目前已得到临床医师的广泛重视,但其诊断和治疗仍然面临极大的挑战.首先,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并无特征性,往往易被原发病或继发细菌、病毒感染所掩盖,因此其早期临床诊断非常困难.其次,传统的真菌培养阳性率较低,且有时培养结果阳性也很难确立是定植、侵袭或污染;一些真菌的鉴定则更为困难,尤其是过去较为少见的毛霉菌、根霉菌、根毛霉菌、镰刀菌、肺孢子菌、青霉菌等,如何有效提高诊断水平,仍是广大临床医学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与细菌感染不同,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具有以下特点,而这些特点决定了其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实施过程的复杂性.

  • 172例真菌病真菌培养结果分析

    作者:耿英

    目的 探讨真菌病真菌培养结果并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2月入我院临床科室进行治疗的172例真菌病镜检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行真菌培养后,后进行统计和分析真菌病的菌种组成、临床分类及病原体分布情况.结果 172例真菌病标本真菌培养检出阳性133例,检出率为77.3%.一共分离出致病菌株134个:本研究中致病菌菌株主要包括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霉菌三种.三者中以皮肤癣菌为主.在皮肤癣菌中红色毛癣菌占绝大多数,在酵母菌中主要致病菌为念珠菌属类,在霉菌中曲霉和青霉为常见.皮肤癣菌为趾甲主要致病菌,皮肤癣菌和酵母菌为指甲主要致病菌,霉菌感染趾甲高于指甲,混合感染很少发生.不同性别之间比较不同致病菌发病率,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皮肤癣菌在甲真菌病病原体中分布为广泛,其次为酵母菌,分布较少的为霉菌.其中皮肤癣菌中常见的是红色毛癣菌,酵母菌感染中常见的是白念珠菌和近平念珠菌,霉菌和混合感染在临床中发病率较低.

234 条记录 2/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