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海藻酸钠微球栓塞治疗肝血管瘤53例

    作者:独建库;李冠海;刘献茹;杨金炜;赵鹏举

    本组53例;男31例,女22例;年龄25~56岁.17例经DSA造影确诊;36例经B超、CT或MRI证实:肿瘤大小4.1 cm×3.5 cm~15.8 cm×13.6 cm:单块型39例.多发肿块14例;肝功能正常41例.轻度异常12例.

  • 经阴道卵巢囊肿切除术8例

    作者:钮彬;李秀梅

    2001-05~2002-08我们施行经阴道卵巢囊肿切除术8例,年龄26~32岁,平均29岁.孕1~3次,平均产次1.5次.入选标准:①有手术切除卵巢囊肿的指征;②卵巢囊肿直径4~7cm,活动,估计无粘连;③无子宫疾患;④无下腹部手术史;⑤有经阴道足月生产史.所有患者术前均经B超检查,准确测量肿瘤大小,并了解位置,形态及子宫的情况.

  • 乳腺癌80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宏范

    我院外科自1988年~1997年共收治乳腺癌80例,均经手术治疗和病理证实,并随访5~10a.本组主要论述肿瘤大小及转移程度、术式、病理类型、综合治疗对生存率的影响.

  • 小横切口卵巢良性肿瘤剥除术式探讨(附100例报告)

    作者:李玉红;宋文月;殷宝莉

    巢良性肿瘤的传统术式是切口随肿瘤大小而定,或肿瘤过大改行卵巢切除术.我们于1999年5月~2001年1月对100例卵巢良性囊肿瘤,改良术式,施行小切口,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无性细胞瘤二例

    作者:孟辽

    例1患者女,28岁.于1991年5月以乏力、偶发紫瘢1个月来我院就诊.触诊发现脾Ⅰ度肿大,血常规检查发现患者有中度贫血.门诊以"贫血待查"收入内科.患者在B超检查时被发现右侧卵巢有一占位病变,肿瘤大小约4cm×3cm,为实质性,卵圆形,包膜完整.经妇科会诊后转入妇科,但仍未确诊.后行右侧附件切除术.术中所见肿瘤包膜完整.肉眼检查:肿瘤约4cm×3cm×3cm,包膜完整,切面实性,质地较软,瘤质灰红及灰白色.镜下见瘤细胞较小,大小一致,细胞聚积排列成条索状,周围有大小不等空隙,其间有纤维组织分隔.间质的结缔组织内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病理诊断为无性细胞瘤.后经上级医院会诊,结果与我院一致.

  • 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的分析

    作者:刘烨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及清扫方案,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本院治疗并获得完整资料的15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详细记录并分析术后病理结果.对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包膜完整性、多灶性等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行甲状腺全切术21例,次全切138例,肿瘤直径0.2-6.2cm,平均2.74cm.经病理证实每侧淋巴结转移数目为1-15个,平均7.8个.对于Ⅵ区及Ⅱ+Ⅲ+Ⅳ区转移患者肿瘤≥1cm、侵犯包膜及多灶性是发生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p <0.05);Ⅵ区转移患者,年龄>50岁是高危因素;淋巴结转移率高低与性别无关.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常见转移为Ⅵ区淋巴结,其次为Ⅱ+Ⅲ+Ⅳ区淋巴结,肿块直径≥1.0cm、癌肿突破甲状腺包膜或多灶性时,应清扫Ⅵ区和Ⅱ+Ⅲ+Ⅳ区淋巴结.

  • 肝癌的非手术治疗进展

    作者:黎海亮;胡鸿涛

    近40%的肝癌患者可从手术治疗中获益,但仍有大部分患者因全身状况、肝功能、肿瘤部位和肿瘤大小等多种原因而不能手术切除.这一部分病人,需通过各种非手术切除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使病人获得较好的益处.肝癌的非手术治疗包括肿瘤的介入治疗、热消融治疗、冷冻消融治疗、化学消融治疗、放射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和中医药治疗.由于影像学的发展,肝癌的介入治疗被认为是目前应用广、效果好的非手术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全身化疗,而介入治疗结合其他非手术治疗,其疗效较单纯介入治疗明显提高.

  • 胃肠间质瘤采用腹腔镜治疗和开腹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比较

    作者:杨振方

    目的 探讨腹腔镜和开腹手术对胃肠间质瘤(GIST)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 选择原发性局限性胃肠间质瘤患者160例,其中60例接受腹腔镜手术者为观察组,100例接受开腹手术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 腹腔组患者的整体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肿瘤直径<5 cm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肿瘤直径≥5 cm者,术中出血量则明显少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是一种有效的胃GIST 手术方式,其手术效果的发挥有赖于对肿瘤准确的术前评估和术中定位,特别是对于直径<5 cm以下者,腹腔镜可有效降低手术创伤,促进患者术后尽快恢复.

  • 319例乳腺癌近红外线扫描结果分析

    作者:闵汉珍;容红;李敏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居妇女恶性肿瘤首位.我国属乳腺癌低发国家,但近年发病率也在明显上升并逐渐趋向年轻化.因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很大意义.该文回顾性分析了1995年1月~2006年12月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妇幼保健所门诊经近红外线扫描检查与病理检查确诊的319例乳腺癌患者资料,就其肿瘤大小、近红外线扫描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乳腺癌近红外线扫描检查诊断符合率的影响因素,提高乳腺近红外线扫描检查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

  • 胃腺癌合并类癌一例

    作者:史超;李继坤

    病人:男性,76岁,2010年7月24日因"结肠癌"于我院治疗,查胃镜示:胃窦部溃疡;病理:黏膜慢性炎伴肠化生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当时怀疑为恶性,因病人有脑梗死,且患有冠心病并植入支架,考虑胃肠同时手术风险较大,故于2010年8月2日在全身麻醉下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乙状结肠盘状型腺癌Ⅱ级,肿瘤大小3.5cm×3cm×1.3cm,浸润肠壁全层,脉管及神经未见癌浸润.标本上、下切缘及另送切缘均未见癌浸润.肿瘤周围淋巴结均未见癌转移(01/9).近瘤及远瘤息肉状物分别为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肿瘤组织免疫组化结果:ERCC1(-),MLH1(-),MSH2(-),PTEN(-),Survivin(-),TIMP(-),COX-2灶性,nm23(-).术后化疗6个疗程,方案为:奥沙利铂(乐沙定)200mg(dt)+卡培他滨(希罗达)2片,2次/d口服(d1~d14).并嘱病人随访,复查胃镜.2011年10月19日复查胃镜示:胃窦巨大隆起性病变;病理:胃窦黏膜慢性活动性炎,腺体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小区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遂入院治疗,查腹部CT提示:胃窦部占位性病变,与2010年7月27日CT片比较未见明显变化.

  • 肾脂肪囊恶性淋巴瘤1例

    作者:袁新华

    患者,男,63岁。体检行B超检查时发现右肾周围占位性病变于1999年11月25日收入院。无发热、寒战、腰痛及尿路刺激等症状。体检:一般情况好,血压150/82 mmHg(1 mrnHg=0。133 kPa),心肺未见异常,腹部无压痛,未扪及明显包块。双肾区无膨隆及叩痛。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CT示肝右叶后缘与右肾内外后缘之间有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密度肿块,CT值43~50 Hu,大层面范围为5 cm×9 cm;右肾受压,向前内方移位;增强后肿块无强化。IVU检查未见异常。术前诊断为右肾肿瘤,右肾上腺占位病变可疑。于1999年11月30日在全麻下经第11肋间切口行手术探查。术中见肿瘤位于右侧腹膜后,上与膈肌、肝脏相连,背外侧与后腹壁及侧腹壁粘连,内下方与右肾关系紧密,并将其包绕。右肾上腺正常。将肿瘤连同右肾一并切除。病理检查见肿瘤大小为15cm×9 cm×4 cm,似增厚的肾被膜。肿物切面呈灰红色,细腻,部分区域呈暗红色。病理诊断为右肾脂肪囊恶性淋巴瘤,沿脂肪囊浸润至肾背侧局部被膜及肾皮质。 术后1个月开始化疗,每21 d 1次,化疗6次后因肿瘤广泛转移,胸、腹积水,淋巴结肿大,于2000年6月20日死亡。

  • 淋巴结转移特征在胃癌外科治疗中的意义

    作者:邵俊伟;蔡逊;曹钧;汪训实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特征及其在外科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46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其淋巴结转移特征,按照肿瘤TNM分期、原发灶大小以及Borrmann大体分型分别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组间淋巴结转移发生率的差异。结果460例患者中,320例检出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发生率69.57%(320/460)。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与胃癌的TNM分期、原发灶大小以及Borrmann大体分型相关,TNM分期越晚、原发灶直径越大、Borrmann大体分型级别越高,则患者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越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与胃癌患者的肿瘤TNM分期、原发灶大小以及Borrmann大体分型相关。

  • 胸腔镜下切除巨大食管平滑肌瘤一例

    作者:孙超;陆世春;束余声

    患者,男,49岁,因体检发现食管占位1个月入院。进食无梗阻。超声胃镜示食管黏膜下隆起病变(起源于肌层,考虑巨大间质瘤)。食管钡餐检查示食管中段管腔扩张,腔内充盈缺损,黏膜完整(图1)。术前临床诊断:食管中段平滑肌瘤可能。胸部 CT 检查示食管中段肿瘤,与主动脉及周围组织间隙存在(图2)。患者于2013年11月在全麻下行胸腔镜下食管平滑肌瘤切除术,取左侧俯卧位,右腋中线第7肋间切口作为腔镜观察孔,腋中线第4肋间及肩胛下角线第9肋间切口作为操作孔。术中见肿瘤位于食管中段,上缘至奇静脉弓下水平,以电钩切开肿瘤表面食管肌层至肿瘤包膜,沿该间隙予剥离子钝性分离结合剪刀锐性分离,完整剥除肿瘤,术中予胃镜检查黏膜的完整性。因肿瘤较大,食管肌层及纵隔胸膜予间断缝合。术中切除肿瘤大小约7.5 cm ×4.0 cm ×2.5 cm,色黄,包膜完整,形态不规则(图3)。患者术后6 d 行食管钡餐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无食管狭窄及食管憩室形成,进食流质,术后9 d 顺利出院。术后病理示:瘤细胞梭形,未见异型,核分裂未见,呈束状分布,间质胶原化明显(图4)。免疫组化:Desmin(+)、SMA(+)、Ki67(<2%+)、CD117(±)、CD34(±)、Dog-1(-)、S-100(-)。考虑:平滑肌瘤。

  • 小肾癌的临床特点

    作者:王忠尧;康新立;岑松

    肾癌是泌尿系常见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3.5%[1].肾癌多发于中老年人,发病高峰年龄为50~70岁[2],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Thompson等[3]报道肾癌患者小于40岁年龄组占9.5%.随着健康查体的普及和影像技术的发展,以"肾癌三联征"--肿块、血尿和疼痛为表现的典型病例逐渐减少,大多患者是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偶然发现的.因此分期较早的肾癌发病率逐年稳步上升[4],约占同期肾癌发病率的8.7%~25.4%[5].分期较早的肾癌往往体积较小,而肿瘤大小是肾癌TNM分期的重要因素,决定着治疗方式的选择和对预后的评估.为强调早期小肾癌行保留肾单位治疗的合理性和安全性,现提出"小肾癌"的概念供商讨.

  •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1例报告

    作者:魏军;姚岚;刘飞;王宁华;刘钰;张先龙;董锐;苏元华

    患者,女,48岁。因“体检发现右肾占位性病变一月余”于2014年11月3日就诊,无肉眼血尿、腰痛及发热,无尿频、尿急、尿痛。入院后行腹部 CT、CTA、DSA 平扫及增强(图1~3),提示右肾占位性病变,考虑腹膜后恶性占位性病变可能性大,主要供血动脉为右肾动脉分支及腹主动脉分支。ECT提示 L-GFR 40.69,R-GFR 66.03。PET/CT示腹膜后右肾前间隙巨大软组织占位,考虑恶性肿瘤,侵犯右肾下极及右肾周间隙,与胰腺界限不清。诊断:右侧腹膜后恶性肿瘤。术前邀请叶章群教授、郑新民教授、王齐襄教授等专家来我中心会诊,诊断意见:腹膜后肿瘤性质待定。专家介绍腹膜后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有髓性脂肪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神经鞘瘤、副神经节瘤;恶性肿瘤包括脂肪肉瘤、恶性黑色素瘤、精原细胞瘤及其他。腹膜后肿瘤的病理学类型复杂,来源多种多样,术前难以定性。术前必须清楚了解肿瘤大小、部位、与周围脏器及血管的关系,肿瘤可能侵犯的其他部位,如下腔静脉、胰腺等。本例患者术前CT、CTA 、DSA已提示肿瘤有2支主要供应血管,瘤体与右肾下极及胰腺界限不清,必要时术中可与相关科室(普通外科、血管外科等)联系,合作处理,以应对可能需要进行的多脏器切除、血管切除及血管重建和大出血等情况。

  • 膀胱癌术后反复尿路感染1例报道

    作者:蒋照辉;蒋军辉

    患者,女,37岁,因"膀胱全切术后反复发热8月"就诊.患者于2012年6月9日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包括子宫、阴道前壁、全尿道切除)+双侧输尿管皮肤造口术,肿瘤大小为3 cm×3 cm×1 cm,癌组织浸润至深肌层,并侵犯神经组织,尿道切缘阴性,子宫阴道前壁未见肿瘤侵犯,病检示膀胱低分化癌,结合免疫组化标记,考虑鳞状细胞癌.术后每2个月更换双侧输尿管支架管.

  • 一项帕唑帕尼对局限性肾细胞癌患者肾实质大限度保护的Ⅱ期研究

    作者:陈璐(摘译);杨为民(校)

    手术治疗局限性肾细胞癌时需优先考虑保留肾脏功能。既往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靶向药物能缩小转移性肾细胞癌的瘤体。那么 VEGF 或许对局限性肾细胞癌亦有此疗效,从而达到在肾部分切除术时对肾功能进行大限度保护。为验证这一假设,研究者对局限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Ⅱ期临床试验。纳入研究的患者需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或全部:肾根治性或部分切除术后可能会导致 GFR <30 ml/(mim · m2);由于肿瘤高复杂性(R.E.N.A.L.肾肿瘤评分10~12)或邻近肾蒂血管而使得肾部分切除术风险增大。对上述患者给予口服帕唑帕尼(800 mg,每日一次)8~16周,在治疗结束后予以影像学复查,然后行手术治疗。纳入研究的共有25例患者,肿瘤大小的中位数为7.3 cm,R.E.N.A.L.肾肿瘤评分中位数为11,肿瘤病灶的80%为高复杂性,其中56%患者为孤立肾。患者接受帕唑帕尼治疗的中位值为8周。从治疗开始到手术的时间间隔中位值为10.6周。结果显示:71%的患者 R.E.N.A.L.肾肿瘤评分降低,92%的患者肿瘤体积缩小,13例无法行肾部分切除术的患者经治疗后有6例可行肾部分切除。手术可能保存的平均肾实质体积从预期的107 cc 增加到173 cc (P =0.0015)。5例患者术后出现漏尿,行保守治疗;7例患者术中需输血,其中1例进行了栓塞治疗。研究者由此认为,行新辅助帕唑帕尼治疗能缩小局限性肾细胞癌的体积,提高对肾脏的保护,并为需行根治性肾切除的患者提供了一个行部分切除的机会。

  • NWTSG报告:同时双侧肾母细胞瘤的保肾程序

    作者:王金根

    本文回顾性总结NWTSG 1986年8月~1994年9月期间98例同时双侧肾母细胞瘤患儿施行保肾治疗的资料. 患儿平均年龄33.5个月(3~82个月), 女性多于男性(61∶37), 93例(95.9%)在术前确诊双侧肿瘤. 对134个患肾施行了保肾治疗, 112个患肾(83.5%)在化疗或手术前测定了肿瘤大小, 55个肿瘤直径? cm, 另57个肿瘤直径≥5 cm.

  • 听神经瘤术后有效听力的影响因素

    作者:尹卫宁;崔洁;刘隆熙;葛晓燕;孟庆海

    目的分析听神经瘤显微术后影响有效听力的因素.方法对47例听神经瘤患者在术中听力监护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显微切除术.记录肿瘤的大小、术前听力、肿瘤在内听道的充满程度.结果28例肿瘤直径≤15 mm的患者中有效听力保留率为32.1%,19例肿瘤直径≥16 mm的患者中有效听力保留率为5.3%,两者相差非常显著(P<0.05).在25例患者中,影像学资料显示,16例内听道被肿瘤完全充满者有效听力保留率为25%,9例内听道部分充满者有效听力保留率为44.4%(P<0.05).28例肿瘤直径≤15 mm的患者中,16例术前保留有效听力者术后有效听力保留率为37.5%,12例术前为无效听力者术后有效听力保留率为25%(P>0.05).结论肿瘤不完全充满内听道以及其直径≤15 mm有利于有效听力保留,肿瘤直径<16 mm的患者良好的术前听力也略有利于有效听力的保留,但无统计学意义.

  • 颅内脑膜瘤大小分型的建议及其意义

    作者:高宜录;顾志凯;陈建;邓传宗;刘道坤

    目的脑膜瘤以大小分型尚无统一意见,使各文献报道缺乏可比性,有必要找出脑膜瘤大小分型方法和提出分型标准的建议.方法收集手术治疗的428例不同部位脑膜瘤病人资料,根据肿瘤的横径、竖径和矢状径,计算出平均径.以肿瘤的平均径为基础,结合多数作者报道的脑膜瘤大小的分组资料,提出不同部位脑膜瘤大小分型的建议,并讨论其临床意义.结果凸面、矢旁、镰旁、侧脑室、天幕、嗅沟和蝶骨嵴脑膜瘤的平均径为4.11~4.35 cm,可采用相同分型标准:小型,小于或等于3 cm;中型,大于3 cm小于或等于5 cm;大型,大于5 cm.鞍部、颅中窝、桥小脑角、岩斜区、小脑、枕大孔区脑膜瘤的平均径为2.23~3.25cm,可采用相同分型标准:小型,小于或等于2 cm;中型,大于2 cm小于或等于4 cm;大型,大于4 cm.根据提出的分型标准将409例脑膜瘤进行分类,各部位脑膜瘤小、中、大型的数量呈正态分布,分型标准与大多数作者报道相近.结论脑膜瘤平均径比大径更能代表脑膜瘤的实际大小,也符合临床医生记述的习惯.这种脑膜瘤大小的分型方法简单方便,与多数作者的报道资料接近.对脑膜瘤大小实行统一的分型标准,不仅有利于规范脑膜瘤大小的统计,增加相似报道的可比性,也对脑膜瘤的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347 条记录 13/18 页 « 12...10111213141516171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