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海兵;王文军

    寰枢椎不稳和脱位临床上较为常见,主要由畸形、外伤、退变、肿瘤及感染等因素所诱发.此处解剖结构复杂、生理功能重要,是脊柱外科医师公认的高难度、高风险区域,外科治疗较为困难.寰枢椎不稳的内固定技术主要分为前方和后方手术,其中后方内固定技术由于操作简便,并发症少而应用较为广泛,固定方法也多种多样.本文就治疗寰枢椎不稳的后路内固定技术的各种方法、生物力学、临床应用以及后路微创手术做一综述.

  • 颈后路多种螺钉固定技术或组合应用手术治疗可复性寰枢椎不稳

    作者:蔡明;贾小平;解勇;段伟利;陆兵

    目的:对可复性寰枢椎不稳的颈后路多种螺钉固定或组合运用的手术方法进行探讨。方法对110例上颈椎不稳患者施行枕或寰枢椎后路钉棒(板)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技术。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椎动脉破裂、脊髓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针对可复性寰枢椎不稳的治疗中,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是有效治疗的基础。

  •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

    作者:刘成招;王春;刘清平;林永绥;林臻

    目的 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18例寰枢椎不稳患者施行了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术,并行自体髂骨植骨.结果 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全组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24个月,平均13个月,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X线、CT复查示螺钉位置良好,无螺钉、固定棒断裂,3~6个月后X线片示所有病例均获植骨融合.结论 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效果良好,是寰枢椎后路固定可供选择的术式之一.

  • 后路Vertex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外伤性寰枢椎不稳32例疗效分析

    作者:李宏杰;张文斌;莫挺挺;方春养

    上颈椎(C1~2)损伤约占颈椎骨折的47%,占脊柱骨折的9.8%[1]。常见的创伤类型有寰椎前、后弓骨折,齿横韧带损伤,枢椎齿状突骨折及Hangman骨折等,易发生寰枢椎不稳。由这些原因引起的寰枢椎不稳,使高位颈脊髓处于危险状态,往往需要手术治疗以解除压迫,恢复上颈椎的解剖关系,重建其稳定性。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4月,行后路Vertex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外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病历完整的32例患者的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

  •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与脱位

    作者:张志伟;于承海

    目的 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在治疗寰枢椎不稳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总结采用颈后路复位、减压和融合固定治疗的21例寰枢椎不稳病例临床资料.结果 完全复位13例,部分复位6例,原位固定2例.无椎动脉损伤、脊髓损伤、感染、固定失效等并发症.随访3-21个月,平均6.7个月,X光片、CT复查所有病例3个月后均达到满意融合.脊髓功能有7.5提高到13分.结论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可使寰枢椎不稳与脱位获得即刻和长期稳定,方便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临床效果好.

  • 小儿齿突骨骺分离一例报告

    作者:方伟松;倪斌;贾连顺

    患儿男,2.5岁.汽车撞伤致四肢多发骨折.在当地医院治疗,4周后骨愈合.此时家长发现患儿张口时口角歪斜,颈部旋转及伸屈活动受限,摄颈椎X线片及行MRI检查.X线片显示C2齿突基底部骨骺分离,齿突向后成角约10°,寰齿间距为4 nn(图1);伸屈动力位X线片显示寰枢椎不稳;MRI显示硬膜囊、脊髓无明显受压,予颈托保护、制动.伤后50 d转我院治疗,行常规术前准备,预制石膏床,在全麻下行后路Atlas线缆结扎,Gallie法寰枢关节融合术.术后生命体征稳定,四肢活动、感觉正常,随访时X线片显示寰枢椎稳定,植骨块骨性愈合(图2).患者颈部旋转活动轻度受限. 讨论齿突骨折在成人颈椎损伤中的发生率为10%~14%,7岁以下小儿颈椎损伤中齿突骨折高达75%[1].但由于小儿颈椎损伤相对较少,因此临床小儿齿突骨折并不多见.本例患儿仅2.5岁,临床罕见.

  • 经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寰枢椎不稳

    作者:钱普健;林刚;张华山;丁德富;韩为;吴小春;路晓

    寰枢椎不稳可以逐渐形成高位颈脊髓压迫,还可能在外力作用下导致急性脊髓损伤,危及生命.因此,临床上处理寰枢椎不稳主要采用固定融合术.后路经关节寰枢椎侧块螺钉(Magerl术)是目前国内外比较推崇的术式.特别是Magerl螺钉复合Gallie钢丝固定,其"三点"固定的生物力学强度明显优于其他固定方式[1].近国内外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螺钉固定方式,即寰椎椎弓根螺钉[2,3]或寰椎侧块螺钉[4,5]与枢椎椎弓根螺钉构成的钉棒或钉板系统固定,并有少量的临床应用报告[2,4,6].我们应用Cervo-Link钉棒系统经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对2004年6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7例新鲜或陈旧性齿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进行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 寰枢椎不稳的外科干预

    作者:高彬;贾卫斗

    寰枢椎不稳的原因中以创伤为常见,以寰枕复合体(寰枕、寰枢关节及其韧带连接形成的功能完整的复合结构)损伤为主,其中以寰枢关节不稳常见.脊髓神经或椎动脉受到压迫或动态刺激,患者处于高度危险的状态[1].

  • 寰枢椎不稳一期前后路手术配合

    作者:高静;张桂湘;朱金华

    本研究参考广州总医院自1999年应用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后路钢板固定(TARP)系统[1],及其相关生物力学和解剖学研究基础[2],对寰枢椎不稳引起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患者,行前后路一期联合手术.虽然手术风险较大,但经过与手术医师的默契配合,无1例因手术体位不当或其他护理不妥引起的并发症.

  • 寰枢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创伤后寰枢椎不稳

    作者:何玉权;范少勇;陈伟高

    目的 探讨经寰枢椎侧块螺钉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0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患者施行经寰枢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观察术后疗效.结果 经10~22个月的随访,术后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植骨均达骨性融合.结论 经寰枢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有利于上颈椎稳定性重建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 寰枢关节脱位前后路手术HaLo氏架固定病人的护理

    作者:李浮

    颅颈交界区畸形(如颅底凹陷、先天性齿状突发育不良等)使寰枢椎不稳发生脱位,导致斜坡齿突、寰椎后弓和周围增生韧带组织等对颈髓、延髓的双重压迫,临床表现多样化,其功能异常,临床症状常是隐匿的,少数病人在受到轻微外伤后可出现急剧恶化,并很快死亡,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先天发育畸形,治疗较困难.

  • 类风湿关节炎累及寰枢椎关节致发作性意识丧失一例

    作者:戴冽;郑东辉;韩智娟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可累及颈椎,造成颈椎不稳,其中以寰枢椎不稳 或半脱位常见、早见.尽管临床上许多寰枢椎不稳的患者可以无明显症状,但由于其潜在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及猝死的危险性,临床应予警惕.现将我院诊治的1例RA累及寰枢椎关节致发作性意识丧失的病例报告如下.

  • 齿状突畸形2例分析

    作者:李明

    齿状突是寰枢椎稳定和运动功能重要的骨性中轴结构,是上颈椎关节重要的骨性联结结构,其借助于寰横韧带将齿状突束缚在一定的解剖范围来保持寰枢关节的稳定.齿状突和横韧带发育不良是造成寰枢椎不稳的主要先天因素.本文将临床上遇到的2例齿状突畸形报告如下.

  • 三维CT重建参照下徒手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外伤性寰枢椎不稳

    作者:彭科;胡优威;谭益云;张健;曾凯斌

    背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三维CT重建参照下比传统方法能提高置钉的准确率,减少置入并发症.目的:探讨以寰枢椎三维CT重建为参照,进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外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方法,明确其手术指导意义以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因外伤导致寰枢椎不稳需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内固定置入前行三维CT重建.结果与结论:与螺钉置入前设计钉道内倾度、设计钉道测得进钉点与中线的距离比较,经C1、C2椎弓根螺钉实际钉道内倾角及进钉点与中线的距离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30例患者观察到的C1后弓及C2椎弓表面解剖特征与置入前CT容积再现的影像一致.说明根据三维CT重建图像为参照进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徒手置入,节省时间,并减少术中接收X线辐射,个性化置钉,精确、安全性高、疗效优良.

  • 个体化设计解剖定位椎弓根镙钉置入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

    作者:林勇;历强;赵永生;彭国栋

    背景: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常用于治疗寰枢椎不稳.但是,目前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和进钉角度多以统计处理的解剖数据确定,解剖差异的存在使目前置钉方法难以保证椎弓根螺钉准确置入到每一例患者.目的:评估个体化设计解剖定位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对16例寰枢椎不稳患者分别以术中寰椎椎弓根下壁、内侧壁以及枢椎上壁、内侧壁为定位依据,结合置入前影像学测量确定寰、枢椎椎弓根镙钉的进钉点、进钉角度以及镙钉长度,置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结果与结论:1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螺钉,置入后X射线片及CT显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置入后随访9~24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症状改善,置入后脊髓功能改善优良率为84.6%,其中优6例(46.2%),良5例(38.5%),可2例(15.4%),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提示个体化设计解剖定位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进钉点和进钉角度定位准确,螺钉置入安全、可靠.

  • 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生物力学测试

    作者:舒小秋;万磊;尹东;刘成龙;靳安民

    背景:目前国内外多采用的椎弓根钉固定治疗寰根椎不稳风险甚大,可引起钉道误置,脊髓损伤,以及椎动脉副损伤等并发症.本科充分利用记忆合金的形状记忆效应和力学特性,通过对囤人寰楸椎数据测定,自行设计了一种符合寰枢椎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特征的弹性颈椎夹钩.目的:测试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牛物力学稳定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实验,于2008-03/04在南方医科大学临床解剖和医用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材料:C0~C4标本均取自8具意外死亡的成年男性新鲜尸体,由南方医科大学临床解剖教研室提供.寰枢椎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镍含量为50.8%~51.8%,余为钛,委托上海昕昌记忆合金有限公司加工制作而成.方法:上颈椎新鲜尸体标本8具依次参加4组试验,正常状态组、寰枢椎不稳组、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固定组、德国蛇牌SSE挂钩固定组.将标本崮定于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施加2.0N·m的纯力偶矩.测量标本的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以及左、右旋转等6个运动方向的运动幅度.由激光三维扫描仪扫描上颈椎在零载荷至大载荷状态下的位置情况,用图像处理软件分析,分别测出不同状态下的二维运动范围.主要观察指标:各组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脊柱运动范围.结果: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固定组与德国蛇牌SSE挂钩固定组屈伸稳定性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5);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组侧弯状态下的运动范围高于德国蛇牌SSE挂钩组(P<0.05),旋转状态下的运动范围低于德国蛇牌SSE挂钩组(P<0.05).结论:新犁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组具有与德国蛇牌SSE挂钩相当的术后即时稳定性.侧弯稳定性稍不及德国蛇牌SSE挂钩,旋转稳定性略优于德国蛇牌SSE挂钩.

  • 颈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影像学分期及其功能评估

    作者:邱一华;谭俊铭;骆合德;冯水云;邢顺民;冯金忠;程训民

    目的:探讨临床和影像学分期及评估对指导颈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治疗的意义. 方法:选择1995-01/2004-07解放军第98医院住院治疗累及颈椎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21例,平均病程8.0年.①所有患者常规摄颈椎或颅颈部正侧位、屈/伸侧位片及开口位片和枕颈部CT平扫,疑神经损伤者行MRI检查.②临床和影像学分期显示Ⅱ期(中度进展期)5例和Ⅲ期(重度进展期)16例;神经系统评估按Ranawat等标准(级别越高,神经损害越重)示Ⅰ级4例,Ⅱ级11例、ⅢA级4例、ⅢB级2例.③21例患者行甲氨蝶呤+其他DMARDs的联合治疗,Ranawa分级Ⅰ级4例行颈围外固定,11例Ⅱ级患者行枕颌吊带牵引,Ⅲ级6例手术行后路寰枢或枕颈融合治疗.④出院和随访时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21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影像学结果显示前向寰枢椎半脱位常见,有16例,与侵蚀性骨破坏累及寰枢、寰齿、寰枢关节有关.②平均随访5.6年,21例中缓解2例,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3例.③6例手术患者的齿突周围血管翳在随访中较术前明显减小.结论:对颈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成功行临床和和影像学分期及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指导临床治疗效果满意.提示为防止枕颈部脊髓压迫,宜对此类患者行常规、定期的临床和影像学随访.

  • 新型后路寰枢椎限制性非融合内固定系统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杜诗尧;周风金;倪斌;陈博;陈金水

    背景:寰枢椎融合是目前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主要修复方式,但是其前提是牺牲寰枢椎活动为代价,特别是旋转功能。限制性非融合内固定是一种既可以维持寰枢椎稳定性,又可保留寰枢椎活动功能的方法,其生物力学特点与传统融合术之间的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通过建立寰枢椎不稳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模拟后路寰枢椎限制性非融合内固定系统和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系统,验证该新型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选择1名31岁成年健康男性志愿者,采集从枕骨底到第3颈椎(C0-C3)的CT数据,应用Simpleware 3.0、Geomagic 8.0、Hypermesh 10.0、Abaqus 6.9、Rhino 4.0软件构建有限元模型。施加1.5 N?m的纯力偶矩,使模型在屈伸、侧弯、旋转方向上运动,将模型的椎间活动度与文献报道的体外生物力学实验数据相比进行验证。建立后路寰枢椎限制性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模型和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系统模型,对比两种模型在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等工况下的椎间活动度,记录下限制性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模型的SMise应力云图。
      结果与结论:①实验建立了健康人的上颈椎(C0-C3)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模型包括206747单元,72500个节点,其外形逼真,椎间活动度与文献报道的体外生物力学实验结果吻合;②限制性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模型C1-C2节段前屈、后伸工况的活动度与传统钉棒内固定系统模型相似;③在左右侧屈工况下,传统钉棒内固定系统模型C1-2间的侧屈活动度明显受限,而限制性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模型的活动度比寰枢椎脱位模型有所增加,与正常寰枢椎模型基本相同;④在左右旋转工况下,传统钉棒内固定系统模型寰枢椎之间的旋转活动度基本消失,而限制性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模型其活动度虽有所减少,但仍保留大部分旋转活动度;⑤限制性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模型在螺钉与连接棒、连接杆接触部位出现应力集中;⑥结果表明,后路寰枢椎限制性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是一种实用、有效的寰枢椎内固定方式,该限制性非融合内固定装置具有限制屈伸活动,并且有效保留寰枢椎轴向旋转和侧弯活动功能的特点。

  • 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钉道解剖学测量及临床意义术

    作者:蔡贤华;万文兵;陈庄洪;黄继锋;黄卫兵;徐峰;刘曦明;王华松

    背景: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在国外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一种新方法,国人相关解剖学数据文献报道极少.目的:测晕前路经寰枢关节内固定术钉道的相关解削学数据.设计、时间及地点:测量性实验,于2006.09/2008.04在南方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和解放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骨科完成.材料:中国成人配套寰枢椎十燥标奉50套,不分性别、年龄,外观排除畸形和破损,采用国产电子游标卡尺(精度0.01 mm)及普通国产量角器(精度为0.5°)进行测量.方法:以枢椎前弓下缘与枢椎椎体侧缘交界点上方4 mm处即枢椎上关节面下骨凹陷处为进钉点,分别向寰椎侧块后外上角中部拧入1枚长度适当的螺钉,螺钉尖不得穿透寰椎上关节面.主要观察指标:①钉道,小外偏角、大外偏角、小后倾角、大后倾角.②内侧钉道距离、外侧钉道距离.③进钉点至枢椎正中的距离、枢椎体正中与枢椎横突孔内侧缘的距离、进钉点与枢椎横突孔内侧缘的距离.结果:50套寰枢椎干燥标本均进入结果分析.在矢状面上螺钉置入的小外偏角左侧为(10.80±2.10)°,右侧为(10.76±2.40)°;大外偏角左侧为(25.13±3.12)°,右侧为(25.12±2.86)°;冠状面上小后倾角左侧为(8.85±2.12)°右侧为(9.28±2.65)°;大后倾角左侧为(26.96±3.09)°, 右侧为(27.49±2.51)°;内、外侧钉道左侧长度分别为(17.48±2.10)mm和(25.41±2.59)mm,右侧为(17.4g±2.23)mm和(25.58±2.42)mm;枢椎正中至进钉点距离左侧为(9.8±0.69)mm,右侧为(9.81±0.66)mm;枢椎正中至枢椎横突孔内侧缘距离左侧为(14.12±1.28)mm,右侧为(14.60±1.38)mm;进钉点与枢椎横突孔内侧缘的距离左侧为(6.28±1.38)mm,右侧为(6.79±1.39)mm..结论: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置入中,两侧置入螺钉的理想钉道角度为外偏10°~25°,后倾9°~27°,理想的螺钉长度为17~25mm,由枢椎前缘正中向外分离显露不宜超过14 mm.

  • Cervifix系统治疗齿状突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杨琼

    齿状突骨折是一种严重的损伤,损伤后不仅可导致因寰枢椎不稳形成高位颈脊髓急性或慢性的压迫,还会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严重者可死亡.Cervifix系统固定加颈枕融合术作为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不稳患者的新技术,由于其设计合理,固定可靠,且术后能使患者早期活动等优点,治疗效果良好.我科2005年1月-2007年10月对18例患者行Cervifix系统固定加颈枕融合术,早期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57 条记录 3/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