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糖皮质激素所致骨密度降低的相关因素分析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是治疗慢性炎症性疾病的常用药物,可以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其中糖皮质激素所致骨质疏松(glucocorticiod induced osteoporosis,GIOP)是继发性骨质疏松中常见的一种,可导致椎体、肋骨、髋部等多部位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增加社会负担,是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
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分析
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危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糖尿病肾病(Diabe tic nephropathy,DN)是其主要的并发症之一,随病情发展可不同程度的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为此我们总结分析了1999年8~11月在我院住院的110例老年2型DM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
重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治
多发性周围神经病(PN)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患病率约为47%~91%,是部分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PN可与糖尿病同时发生,亦可为糖尿病的首发症状或在糖尿病控制良好下出现,在美国15%的截肢是由PN导致的反复感染、难愈合性溃疡引起.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后焦虑抑郁患者的生活质量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伴焦虑抑郁因其高发生率而备受瞩目.焦虑抑郁不论发生于ACS前或后,都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是ACS的独立危险因子[1-2].本研究着重分析ACS后焦虑抑郁情绪障碍患者生活质量(QOL)[3].
-
胃肠道动力异常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其腹痛、腹部不适与排便相关,伴有排便习惯、粪便性状的改变[1],缺乏可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IBS症状呈慢性、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罗马Ⅲ标准将.IBS分为便秘型(IBS-c)、腹泻型(IBs-D)、混合型和不定型4种亚型,临床上以.IBS-D、IBS-c常见.IBS的发病可能与胃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感染后炎症、脑.肠轴功能异常、遗传和环境因素以及精神心理障碍等有关,动力异常一直被认为是IBS病理生理机制的主要环节之一.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现状
罗马Ⅲ报告中将功能性消化不良(FD)定义为:在缺乏能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证据的情况下,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的消化不良症状表现,包括餐后饱胀感、早饱、上腹痛或烧灼感等.依据不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和患者的主要症状,将FD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及上腹痛综合征(EPS)两类亚型.在两类亚型之间缺乏稳定性,有很大的重叠性,FD的诊断在临床实际应用中有一定困难[1].FD治疗目的在于去除诱因,迅速缓解症状,恢复正常生理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预防复发.治疗策略主要依据其可能存在的病理生理学异常进行整体调节,选择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
小肠出血与小肠疾病
小肠出血占整个消化道出血的3% ~5%,可以表现为便血和黑便.由于相对少见,且因小肠是消化系统长的器官,同时走形迂曲,导致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困难.患者常常需要多次输血,反复住院,并经受很多检查,导致医疗资源消耗,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我们拟对小肠出血的病因分类及各种诊断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概述,为小肠出血的病因分析及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一、小肠出血的病因小肠出血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虽诊断困难,但导致小肠出血的病变类型与其他部位的出血类型类似,包括肿瘤、血管病变、炎症性病变、憩室、克罗恩病(CD)以及一些少见疾病.
-
心血管疾病患者常见的心理精神问题
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问题是我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二者共患使得疾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影响临床正确决策.患者生活质量将会严重受损,临床预后不断恶化,病死率明显升高.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抑郁问题,在过去的25年内证据逐渐增多.抑郁是冠心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疾病,它具有多种危害,会提高冠心病的发病危险和死亡风险.
-
糖化血红蛋白应用的标准化和实用化进程
目前糖尿病的诊疗理念,由以往关注可能出现的高血糖状态,到现在关注可能发生的糖尿病并发症,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糖尿病的大危害是并发症,它是糖尿病致残和早亡的主要原因,从根本上改善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就是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及合理控制.
-
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肓和视力受损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已成为威胁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对于中年糖尿病患者而言,慢性并发症的早期诊治有其独特的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国内尚无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现状报道.
-
积极推广我国新版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据估计,我国目前至少有2000万左右的哮喘患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哮喘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哮喘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长期管理对提高哮喘的控制水平,改善哮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1994年美国国立卫生院心肺血液研究所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发起,组织了17个国家的30多名哮喘专家首次制定了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lobal initial for asthma, GINA),于1995年发表,以后在1998年、2002年和2006年分别对GINA作了修订.GINA文件对世界各国的哮喘防治工作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
提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黏膜愈合的治疗水平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治疗缺乏特异性,导致病情反复发作,并发症多.肠黏膜屏障损伤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修复损伤的肠黏膜屏障,达到黏膜愈合是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关键[1].因此,获得并维持完全的黏膜愈合成为溃疡性结肠炎现代治疗的目标,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长期预后关键性预测因子.只有达到黏膜愈合,才能降低复发风险,降低癌变风险,降低外科手术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新指南推荐:在今后所有的临床试验中将黏膜愈合列入首要的治疗终点(primary endpoint).如何提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黏膜愈合的治疗水平,也就成为临床医师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
房室结消融加起搏器治疗合并心力衰竭的心房颤动14例
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心律失常之一.房颤发作时房室同步机械活动的丧失、心室反应不规则及快速心室率影响了血流动力学,尤其对原有心功能不良的患者,使其心排出量显著降低,加重心力衰竭.近期国外有研究表明,阵发或永久性房颤患者经房室结消融加上起搏器治疗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部分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1-3].本研究对比分析房室结消融加上VVIR起搏器与药物治疗对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功能.
-
心脏再同步治疗在轻微和无症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作为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一种非药物治疗策略,其临床疗效已得到充分肯定.尤其对于心功能Ⅲ或Ⅳ级(NYHA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5、体表心电图QRS时限≥120 ms和经优化药物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CRT可以逆转心室重构,提高LVEF,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且能降低因心力衰竭住院率和死亡率.
-
从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更新看心脏再同步治疗适应证的变迁
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作为慢性心力衰竭(HF)的一种非药物治疗策略,其临床疗效已得到充分肯定.尤其对于心功能Ⅲ或Ⅳ级(NYHA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5、体表心电图QRS时限≥120 ms和经优化药物治疗的窦性心律心力衰竭患者,CRT可以逆转心室重构,提高LVEF,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且能降低因心力衰竭所导致的住院率.但对于那些已经存在神经体液机制异常和心肌重构的无症状或轻微症状的心功能衰竭患者(心功能Ⅰ或Ⅱ级),采用CRT否能延缓甚至逆转心功能衰竭发展进程,降低心力衰竭事件发生率以及提高生存率?近几年相关临床研究所获取的循证医学证据提示,CRT对于此类患者同样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前景.
-
重视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无痛性治疗
接受了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的患者一旦发生了室性心动过速(VT),ICD将给予正确识别并治疗,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给予ICD的正确放电治疗,但是即使是正确的放电治疗也会给患者带来痛苦,不但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减少ICD电池寿命,更重要的是影响患者预后.因此,近年来提倡ICD的无痛性治疗,即对于VT尽可能采用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来终止心律失常,即使对于频率较快的VT也提倡首先尝试ATP治疗,只有在ATP治疗失败后再给予放电治疗,这样可以明显减少患者的ICD放电次数.国外进行了多项临床试验以确定减少ICD放电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
心房颤动时心房肌钾、钙离子通道重构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AF诱发和持续的电生理基础是动作电位时限(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 APD)和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iod, ERP)缩短,以及不应期的不均一性增加[1],APD和ERP缩短与钾、钙通道重构导致膜电位复极加快有关.
-
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动过速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进展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后2%~5%患者有持续性单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发作.这些患者室速常反复发作,40%以上病例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能预防复发[1],且长期服用副作用大.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通过抗心动过速起搏或电击终止心动过速,挽救生命,但不能预防复发,且存在价格昂贵、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等不足.在高度选择的患者中,外科手术可根治此种心律失常,但手术相关的病死率可在9%~20%[2].近年来由于标测和消融技术的不断改进,MI后室速经导管消融已取得较好的效果.
-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心律失常,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心脏功能和活动能力,增加致残率和病死率。研究证实,肺静脉在房颤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肺静脉电隔离是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基石[1]。射频消融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可有效治疗房颤。然而,射频消融易产生心脏穿孔、血栓栓塞以及肺静脉毗邻结构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且逐点式消融操作复杂、耗时、学习曲线长,限制了该技术的普及推广。近年来研究者努力探索更为安全、有效的新方法来隔离肺静脉,达到治疗房颤的目的。早在20世纪90年代,冷冻能源就已经应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近几年来,将冷冻球囊导管应用于房颤消融是一项重要的技术突破[2]。临床研究显示,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是有效治疗房颤的新技术。本文就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心动过速特点及其射频消融术治疗
在快速心律失常中部分患者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威胁患者生命,对这类患者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的价值更大.一、资料与方法入选标准:(1)心律失常发作时有明确晕厥病史或收缩血压<90mm Hg(1 mm Hg=0.133kPa);(2)心律失常发作时出现心功能不全或原有心功能不全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