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案

    作者:郑丰裕

    概述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基础治疗中,首先要强调非药物治疗,如采用平衡饮食、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有规律的体育运动和适当的体力活动、戒烟、少饮酒、预防摔倒等.并根据原发类型考虑使用目前市场上认可的雌激素(预防为主)、二磷酸盐和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预防和治疗),降钙素(治疗为主)以及中药等.

  • 二磷酸盐对关节磨屑刺激单核细胞分泌IL-1β的抑制作用

    作者:陈明;夏仁云

    目的:研究二磷酸盐对关节磨屑刺激单核细胞分泌IL-1β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加入关节磨屑及不同浓度的阿伦膦酸钠,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IL-1β的含量,原位杂交检测IL-1βmRNA的表达.结果:关节磨屑组IL-1β及基因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浓度的阿伦膦酸钠组IL-1β及基因的表达明显低于关节磨屑组(P<0.01).结论:阿伦膦酸钠能通过下调人外周血单核细胞IL-1β及mRNA的表达,对人工关节松动可能起防治作用.

  • 帕米磷酸钠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作者:孟凡青;吕国良;吴鸿雁;吕翔

    目的观察二磷酸盐类药物帕米磷酸钠对体外培养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取新生SD大鼠头盖骨分离成骨细胞体外培养;不同浓度帕米磷酸钠刺激后,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取细胞上清液,碱性磷酸酶试剂盒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在10-6M-10-12M时,帕米磷酸钠能促进大鼠成骨细胞增殖( P<0.05),10-4M则抑制细胞增殖( P<0.05);帕米磷酸钠抑制大鼠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结论帕米磷酸钠能直接作用于大鼠成骨细胞,促进其增殖,但抑制分化.

  • 骨自溶症210例文献病例分析

    作者:廖锋;刘巍峰;牛晓辉

    目的:探讨骨自溶症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ScienceDirect、ProQuest、Springer Link数据库,纳入2016年4月前发表的骨自溶症病例报道。提取患者的资料: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症状、体征、并发症、影像特点、病理特点、治疗方法、随访时间及结果。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结果共纳入151篇文献、210例。男女比率为1.84∶1。中位就诊年龄21岁(2个月至83岁)。70%患者的病变为多发,人体所有骨骼均可起病,但以肩胛带周围及骨盆周围多见。约80%患者的首诊主诉为局部疼痛,其余患者则多因并发症(胸腔积液、病理性骨折等)就诊。影像学特征:局部骨质(包括骨皮质及髓质)进行性溶解消失。病理特征:残存骨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中,富含大小不一的薄壁脉管。约70例曾接受放疗,其中32例的放疗剂量和随访资料完整。此32例中,24例病变在放疗后趋于稳定(随访3个月至14年),3例接受放疗者,放疗后1年病变仍继续进展,5例在放疗后半年至4年内死亡。30余例曾接受二磷酸盐治疗,随访资料完整的16例中9例在治疗2年内病情趋稳,4例在治疗后4个月至3年病情仍继续进展,剩余3例则在4个月至4年内死亡。接受干扰素治疗的20余例中,8例治疗后2年内病情趋于稳定;2例治疗后1年无明显疗效,改用其它方法治疗;2例分别于干扰素治疗后4个月和4年后死亡。骨自溶症的主要并发症包括:胸腔积液(乳糜胸)、病理性骨折、由椎体骨折导致的脊髓神经压迫,总死亡率为13%。结论骨自溶症为一种罕见病,症状体征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和病理。各种治疗方法的准确疗效尚未明确。

  • 二磷酸盐和骨碎补总黄酮对诱导后成骨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田坤;尹文哲;刘伟;薛震;赵金东

    目的 探索二磷酸盐和骨碎补总黄酮联合作用如何在分子水平发挥作用于成骨细胞,揭示其效果如何.方法 使用诱导方法作用于骨髓基质干细胞,使之转化为成骨细胞;用RT-PCR检验成骨细胞;不同浓度的二磷酸盐或骨碎补总黄酮配制成条件培养基,作用于成骨细胞,并分析生长曲线,分析细胞基因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和胶原酶Ⅰ(collagenase colⅠ)表达情况.结果 骨髓基质细胞经过4周诱导可转化为表达colⅠ和ALP的成骨细胞,经过生长曲线分析,二磷酸盐和骨碎补总黄酮10-4~10-6 mmol·L-1时,对诱导后的成骨细胞有抑制作用;10-8mmol·L-1有促进作用;10-10~10-12 mmo1·L-1不明显,其中10-8mmol·L-1作用强;基因分析后,发现二磷酸盐和骨碎补总黄酮促进成骨细胞表达colⅠ和ALP,且两者合用效果大于单独用药.结论 二磷酸盐和骨碎补总黄酮合用均可促进成骨细胞基因表达,且两者合用效果大于单独用药.

  • 激素替代联合二磷酸盐预防和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疗效的系统评价

    作者:魏丽;李鸣远;刘忠厚;蒋业斌

    目的 评价联合与单一用激素替代和二磷酸盐预防和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2008.10)、Embase(1984~2005)、PubMed(1966~2008.10)、Cocharane图书馆(CENTRAL 2008年第三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1978~2006年)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1979~2008.10),并手工检索相关领域其他杂志.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数据分析采用RevMan 5.0,对于异质性小的研究合并效应量.结果 共纳入13 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3341 例患者.Meta 分析结果显示:①联合治疗组与二磷酸盐单一用药组比较,在增加腰椎骨密度和减少骨折风险方面无明显差别,在降低骨转化标志物及药物副作用方面无优势.②联合治疗组与激素替代单一治疗组比较,在增加腰椎骨密度、药物副作用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减少骨折风险、降低骨转化标志物方面无明显差别.结论 激素替代联合二磷酸盐预防和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疗效优于激素替代单一治疗,但与二磷酸盐单一治疗比较并没有优势,且副作用明显增加.

  • 甲状旁腺素与二磷酸盐治疗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Meta分析

    作者:李文举;田征;宋兴华;郭海

    目的 评价甲状旁腺素与二磷酸盐治疗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有效性及安全性差异.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Highwir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CNKI等中外生物医学数据库,收集有关应用甲状旁腺素与二磷酸盐治疗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文献日期从2002年1月至2012年9月.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限定研究对象,评估所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后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应用甲状旁腺素与二磷酸盐对比治疗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对照研究9项(共1287例).结果 显示:在有效性方面,甲状旁腺素组比二磷酸盐组能提高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者腰椎BMD[WMD=3.96,95%CI(3.10,4.82)]和股骨颈BMD[WMD=2.05,95%CI(0.27,3.83)],而后者比前者更能提高髋BMD[WMD=-1.07,95%CI(-1.72,-0.41)];在安全性方面,甲状旁腺素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二磷酸盐组[WMD=0.87,95%CI(0.59,1.30)].二者背痛与非椎体骨折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前者血钙、尿钙超出正常水平发生率显著高于后者{血钙:[WMD=13.68,95%CI(6.12,30.59)];尿钙:[WMD=2.21,95%CI(1.14,4.26)]}.结论 甲状旁腺素类药物比二磷酸盐类药物更能提高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病人腰椎、股骨颈BMD,改善骨质量的疗效肯定,且安全性较高.但在临床使用中,要定时监测患者血钙、尿钙水平,进一步提高用药安全性.

  • 双膦酸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王鑫;徐小龙

    双膦酸盐( BPs)已经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疾病的特点是过度的骨吸收,包括骨质疏松、骨转移癌和Legg-Calve-Perthes疾病了40年。 BPs是特异性和被分为两个主要群体的基础上他们的不同分子的行为模式:amino-BPs(含氨基的BPs)、non-amino-BPs(不含氨基的BPs)。 amino-BPs和non-amino-BPs可以防止成骨细胞和骨细胞凋亡。综述了分子机制的行动BPs的骨头,尤其是发现BPs直接发病影响成骨细胞和骨细胞和 BPs在临床应用的现状。

  • 磷脂酰肌醇-4-激酶和磷脂酰肌醇-4-磷酸在不同病毒复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昊刚;辛永宁;姜曼;宣世英

    诸多病毒对宿主脂质代谢、脂质膜的运输以及脂质介导的信号转导均会产生影响。磷酸肌醇(phosphoinositides,PIs)是一类参与以上几种细胞过程的一种磷脂。磷脂酰肌醇是PIs的基本骨架,磷脂酰肌醇5个羟基中3、4、5位羟基可被激酶可逆的磷酸化后总共得到7种PIs,包括磷脂酰肌醇-3-磷酸(phosphatidylinositol -3-phosphate,PI3P)、磷脂酰肌醇-4-磷酸(phosphatidylinositol 4-phosphate, PI4P)、磷脂酰肌醇-5-磷酸(phosphatidylinositol 5-phosphate,PI5P)、磷脂酰肌醇-3,4-二磷酸盐[phosphatidylinositol 3,4-biphosphate,PI(3,4) P2]、磷脂酰肌醇-3,5-二磷酸盐[phosphatidylinositol 3,5-bisphosphate,PI(3,5)P2]、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盐[phosphatidylinositol 4,5-bisphosphate,(PI(4,5)2]和磷脂酰肌醇3,4,5-三磷酸盐[phosphatidylinositol 3,4,5-triphosphate,PI(3,4,5)P3]。这7种PIs可以相互间进行转换,不同类型的磷酸酶和激酶参与其相互转换的过程[1]。这些PIs在亚细胞膜中的分布各不相同。PI3P在早晚期内体上都有分布,PI4P主要分布在高尔基体上[2];PI(3,4)P2, PI(4,5)P2,PI(3,4,5)P2主要位于血浆膜[3-4];PI(3,5)P2主要分布于突触分泌小泡[5],晚期内体上也有少量分布。

  • 新型膦酸核苷类抗病毒药物

    作者:温晓雪;彭涛;王林

    自从发现(S)-羟基膦酰甲氧基丙基腺嘌呤对DNA病毒表现出广谱抗病毒作用以来,人们对膦酸核苷的抗病毒作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膦酸核苷抑制病毒的复制不同于其他核苷类药物的作用方式,它通过细胞内代谢产生活化态.虽然膦酸核苷表现出广谱的抗病毒活性,但由于膦酸基团带有负电荷使其细胞通透性和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因而必须利用前药方法掩饰其负电荷.目前,已有3种该类药物上市,还有2种药物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 帕米磷酸二钠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初步观察

    作者:赵昕;杨玉花;克晓燕;王良绪

    帕米磷酸二钠为第二代二磷酸盐,它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用来治疗骨髓瘤患者的骨损害和骨疼痛,其作用较第一代二磷酸盐明显增强.本文对浙江奥托康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国产帕米磷酸二钠的疗效以及副作用作了初步临床观察.

  • 序贯使用降钙素和甲状腺激素对骨重建过程的作用

    作者:张凤山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是临床尚未解决的难题之一,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这一问题日臻突出.按照药物作用于骨重建过程的时相来分类,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法包括: (1)抑制破骨吸收:该类药物包括雌激素、降钙素、二磷酸盐和钙.由于在骨重建过程中骨形成与骨吸收在时间和空间上是耦联的,因而抑制骨吸收的同时也可能抑制骨形成,故可能不增加骨量.

  • 二磷酸盐与骨质疏松

    作者:卢飙;邱明才

    二磷酸盐(bisphosphonates)早是在德国于1865年合成的一类化学试剂,具有抑制碳酸钙沉积的特性,主要用于纺织业、化肥和石油业.1968年开始利用其生物特性应用于治疗代谢性骨病.二磷酸盐与无机化焦磷酸盐相似,可以抑制磷酸钙分解,抑制异位钙化.但是作为焦磷酸盐的类似物,二磷酸盐不被磷酯酶降解,更加稳定[1].

  • 二磷酸盐对破骨细胞的影响

    作者:王立;戚孟春

    二磷酸盐自30多年前被发现对破骨细胞有抑制作用以来,已成为临床上重要抗骨吸收药物.二磷酸盐分为含氮二磷酸盐和不含氮二磷酸盐两类.含氮二磷酸盐对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机制是通过抑制甲羟戊酸途径实现的,而不含氮二磷酸盐则通过竞争性抑制ADT/ATP移位酶而发挥作用.同时二磷酸盐对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间信号的调节也有重要作用,但其对破骨细胞的具体调节机制尚存在较大争议,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二磷酸盐 破骨细胞
  • 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作者:戴建锋;方瑞华;施昕磊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疾病,以骨痛及腰背痛、驼背、易发骨折为三大主要症状。临床上分为三型:原发性、继发性以及特发性,以原发性为多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明显,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日益升高。目前,西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主要有:①抗吸收疗法,主要是对抗骨动态平衡中的再吸收作用,主要用药有雌激素、二磷酸盐、选择性雌激素受体拮抗药、降钙素等。②合成代谢疗法,主要是促进骨形成。常用药物有甲状旁腺素、氟化物、雄性激素和蛋白同化剂等。③促进骨矿化法,药物主要有钙和维生素D。然而,西药治疗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远期疗效不理想,副作用大,药品价格昂贵等缺点。近年来,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受到重视,并取得一定进展,现综述如下。

  • 替诺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王磊

    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是一种单磷酸腺苷的无环磷酸化的核苷酸类似物,其二磷酸盐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muan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逆转录酶抑制剂.该药已于2001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用于HIV感染的治疗;并在HIV和HBV重叠感染的患者中显示出对HBV野生株和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耐药株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 二磷酸盐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梁秀艳;徐兴华;李辉勤

    二磷酸盐(bisphosphonate,BPs)是一类焦磷酸类似物,与焦磷酸不同的是以P-C-P键代替焦磷酸盐中P-O-P键(见图),这种变化改变了二磷酸盐的体内代谢过程,使其可以抵抗水解酶的降解,而保持一定的稳定性.1968年根据其具有显著的抑制烃基磷酸钙结晶溶解的生物特性,用于骨代谢疾病的治疗.目前,BPs已经发展到第三代(表1),广泛用于恶性骨疾病尤其是骨质疏松和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治疗.

  • 以高钙危象为首发症状的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例

    作者:付春莉;孙宇;许聿新;陈丽

    患者女,63岁.因纳差、胃胀不适伴恶心、呕吐1个月,意识恍惚2 d于2007年7月11日入院.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食欲不振,胃胀不适伴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近1周症状渐加重,遂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就诊,给予止吐等对症处理.2 d前出现意识恍惚,检查血生化:Ca2+4.44 mmol/L,K+3.00 mmol/L,Na+133 mmol/L,Cl-89mmol/L,血常规:血小板55×109/L,余均正常,肝肾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61 IU/L,门冬氨酸转氨酶(AST)63 IU/L,碱性磷酸酶(AKP)120 IU/L,血尿素氮(BUN)10.86mmoL/L,肌酐(Cr)111 μmol/L.甲状腺功能:游离三碘甲状腺原酸(FT3)1.85 pg/ml(正常1.8~4.6),甲状腺素(FT4)12.02 pmol/L(正常8~22),促甲状腺激素(TSH)1.10μIU/ml(正常0.27~4.2).诊断为"高钙危象",给予大量生理盐水、利尿剂(速尿)、降钙素(密盖息)、及二磷酸盐(唑来磷酸)等治疗,血钙逐渐下降至3.42 mmol/L.病程中无发热、贫血、关节肿胀等.发病以来体重减轻3.5kg.

  • 新鲜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

    作者:叶伟胜;张建国;林枫松;周连兴;马宝通;张铁良

    目的:探讨新鲜老年股骨颈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股骨颈骨折60岁以上(60~83)124例,男性55例,女性69例,平均年龄68.4岁.对无移位型或移位骨折易于复位者74例采用空心钉治疗,对移位骨折并有粉碎块,或有内科合并症者采用全髋27例或双动头半髋置换23例.术后常规给予活性D3、钙、降钙素或二磷酸盐药物.结果:随访2~4年,平均2.6年.空心钉组2例不愈合,9例出现股骨头坏死,其中移位骨折7例,但股骨颈骨折均愈合.另2例术后2周时出现感染,总并发症13例(17.6%),余功能优良可61例(82.4%).全髋或半髋关节置换术组50例,1例术后2周出现脱位, 1例发生术中假体周围骨折, 3例术后1年内死于心脑血管病,2例1年后出现假体松动,共7例(14.0%).功能优良35例,可8例,占86.0%.结论:对于无移位型老年性股骨颈骨折首选早期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内固定,疗效满意.对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复位困难可选用骨水泥型全人工关节或双动半髋置换方法.给予活性D3、钙、降钙素或二磷酸盐药物,预防再骨折,假体松动或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

  • 口服二磷酸盐治疗儿童成骨不全症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马浩;姜楠;黄磊;彭琳;余斌

    目的:评价口服二磷酸盐治疗儿童成骨不全症( OI)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ENTRA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收集所有关于口服二磷酸盐治疗儿童OI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s)。按照Cochrane协作网的标准对纳入研究的文章进行质量评估,并提取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6篇文献,共396例患儿。6篇文献的研究结果显示,二磷酸盐治疗可以降低四肢骨折的发生率(P=0.010),并且可以增加腰椎骨密度的Z分(P=0.0001)和百分比(P=0.010)。二磷酸盐还可以增加体质量的Z分(P=0.0001)。在生活质量方面,二磷酸盐治疗后患儿的自我照顾能力得到提高(P=0.0003)。但是二磷酸盐治疗后,患儿的身高无明显增长(P=0.42),疼痛也未能得到缓解(P=0.13)。2组在上消化道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结论二磷酸盐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四肢骨折的发生率并提高腰椎的骨密度,可以促进生长,部分改善生活质量,并且不会引起上消化道不良事件。

75 条记录 1/4 页 « 1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