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横结肠系膜巨大间质瘤1例

    作者:刘晓维

    患者女,55岁,右下腹包块2月,因腹痛就诊.右下腹扪及包块,包块逐渐长大,伴阵发性疼痛,可自行缓解.10 d前包块明显长大,疼痛加重入院.CT表现:腹腔内见一巨大不规则块影,肿块内部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团块状高密度影及大片坏死区, 并有多个分隔(图1A,B).增强扫描有不均匀明显强化, 肿块内坏死区无强化,周围组织受压推移.肿块内可见丰富血管网,周边血管包绕推移,受压下腔静脉段变窄(图2A~C).腹膜后未见确切肿大淋巴结.

  • 纵隔巨大脂肪母细胞瘤1例报告

    作者:刘焦枝

    女,4岁,因间断性咳嗽、发热1年入院,平片提示纵隔内占位,行MRI检查.MRI表现为后纵隔内巨大不规则囊实性肿物,向两侧胸腔延伸,占据大半个胸腔,以左侧为主,大小约18 cm×14 cm×10 cm,呈混杂信号改变,内见弥漫性斑状脂类信号;左下肺压迫性肺不张;心脏受压,向右前移位;肿物与该段降主动脉界限清楚,下腔静脉亦向前移位;向下生长,双侧膈肌受压、下移(图1~3);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左侧胸腔内见少量包裹性积液.拟诊为纵隔良性占位(多为畸胎瘤)伴左侧胸腔内少量积液.

  • 下腔静脉肝段中断伴奇静脉/半奇静脉连接合并多脾综合征2例报告

    作者:张翔;吴天

    病例1 患者,女,55岁.主因上腹痛2月,加重3 d入院.行B超检查为肝内胆管结石,胆囊结石.上腹部CT平扫:下腔静脉在肝静脉和肾静脉之间未能显示,膈脚后主动脉两侧分别可见孤立的圆形管状阴影,主动脉左侧的管径明显较另一侧大(图1A),在肝顶区心底部水平左侧管状影跨过中线汇入右侧管状影,后上行汇入上腔静脉.

  • 腹膜后Castleman病1例报告

    作者:王冬青

    患者 男,30岁,头晕乏力2年,黑便2月,加重2周入院。体检:慢性贫血貌,营养差,腹平软,未及包块,左侧腹股沟扪及1 cm×2 cm大小的淋巴结。实验室检查提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和高丙种球蛋白血症。B超见腹膜后区约5 cm×5 cm不均匀低回声团块,境界清楚。CT平扫于胰头右侧可见5 cm×5.2 cm大小的肿块,密度不均匀,其中可见CT值为250~400 HU的高密度钙化灶,肿块境界清晰,门静脉干、肠系膜上静脉紧贴肿块且受压前移,腹腔动脉左前移位,病灶与下腔静脉分界清楚,胰头位于肿块左侧(图1)。

  • CT诊断多脾综合征1例报告

    作者:徐文标;王义和;张宪芳

    患者女,42岁.以上腹部疼痛不适数年就诊.查体:腹部阴性.腹部CT平扫及增强示:肝脏体积增大,位于脊柱两侧,以左侧为主.胆囊影未显示.胃泡位于右上腹部,其后方见3个大小不一的类圆形脾结节影,大者及小者的大小约为4.0 cm×2.8 cm和2.6 cm×1.5 cm,增强扫描见3个脾结节呈同步强化.胰腺位于右侧,其大小、形态、密度未见异常.奇静脉明显扩张,下腔静脉左位.心脏及腹主动脉位于左侧.双肾未见明显异常(图1,2).

  • 3种不同迭代算法对腹部CT下腔静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

    作者:谷春雨;张兆国;贾永军;贺太平;张兰欣

    目的 比较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和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MBIR)中优化降噪设置(MBIRNR40)与兼顾噪声与空间分辨率设置(MBIRSTND)3种重建算法扫描条件下对腹部CT下腔静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随机收集行上腹部3期增强扫描受检者40例,选择注药后 180 s延迟期原始数据行 ASiR(40%FBP 和 60%ASiR 相结合的重建方式)、MBIRNR40和 MBIRSTND重建,层厚均为0.625 mm.测量肝静脉分支层面的腹前壁皮下脂肪、左侧竖脊肌、下腔静脉、肝静脉(左支、右支)的CT值、噪声值,计算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的对比噪声比(CNR),并以 ASiR图像质量为标准,由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 5 分法对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的主观噪声和光滑度、细小分支进行主观评价.结果 常规腹部扫描条件下,MBIRNR40和 MBIRSTND较 ASiR主观噪声及血管光滑度、细小分支评分高,MBIRNR40图像的主观噪声及图像血管光滑度评分更高.结论 MBIRNR40和 MBIRSTND重建算法有助于提高下腔静脉及其分支血管造影CT图像的质量,优化降噪设置的 MBIRNR40效果优.

  • 下腔静脉螺旋CT扫描方法初探

    作者:郭久芳;张兆琪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CT增强扫描(CTA)方法和技巧.方法使用PICKER6000单螺旋CT扫描机, 扫描层厚3.0~4.0 mm,螺距1.25~1.5,间隔1.5~2.0 mm,应用Smooth功能对12例病人进行下腔静脉CT增强扫描.结果所有病例100%获得了满意的图像,经VOXEL工作站重建后,能够清楚显示下腔静脉正常解剖结构和阻塞的部位、范围及其阻塞程度.12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和手术对比证实的病例中,CTA显示病变的准确性是91.67%.结论高质量的下腔静脉CTA图像依赖于注药后扫描的时机准确性、扫描参数设置的合理性,正确的扫描方法以及操作者的技巧和熟练程度.

  • 肾静脉上下腔静脉滤器安全性及有效性临床研究

    作者:马强;王慰敏;田红燕;张军波;孟燕;秦皓;刘亚民

    目的 评价肾静脉以上放置可回收滤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至2016年在本院就诊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56例,均于肾静脉上下腔静脉置入可回收滤器,给予抗凝及/或溶栓治疗,术后观察有无肺栓塞,并通过静脉超声评估下腔静脉通畅情况.结果 5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滤器,52例成功取出,平均取出时间(45±12)d,所有患者下腔静脉通畅,未发现滤器断裂,移位及下腔静脉破裂,术后随访12~38个月未发现肺栓塞及血栓复发等并发症.结论 肾静脉以上放置可回收滤器在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中是安全有效的.

  • CT引导经皮穿刺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HCC合并肝静脉、下腔静脉癌栓

    作者:王猛;周志刚;潘元威;高剑波;牛广君;常伟

    目的 探讨CT引导经皮穿刺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并肝静脉、下腔静脉癌栓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本科10例行CT引导经皮穿刺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HCC合并肝右静脉、下腔静脉癌栓临床资料,术后2月行CT增强、肝功能、AFP检查.以后每2月复查.结果 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无相关手术并发症出现.每位患者平均植入125I粒子10.2粒.术后2月,5例患者肝右静脉、下腔静脉内癌栓较前不同程度缩小,3例患者癌栓较前无明显变化,2例患者癌栓较前增大.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HCC合并肝静脉、下腔静脉癌栓是一安全有效的方法.

  • 不同类型下腔静脉阻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作者:李海平;李刚;王小宜;雷光武;周正明;李乔秀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下腔静脉阻塞型.Budd Chiari 综合征(BCS)介入治疗方法,评价介人治疗BCS的价值. 方法 86例BCS患者均由DSA确诊,根据不同类型下腔静脉阻塞采用的介入治疗方法有下腔静脉经皮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球囊扩张术加支架置入术,血栓抽吸和溶栓术. 结果 56例下腔静脉膜性阻塞中54例完全开通,1例因隔膜太坚硬未能扩开,1例胸段下腔静脉破裂出血.15例下腔静脉节段性阻塞中14例获得良好开通,1例因闭塞段太长(约6 cm)开通未成功.6例下腔静脉内伴有新鲜血栓完全清除后获得开通;11例下腔静脉内伴有陈旧性附壁血栓10例获得开通.介入治疗BCS成功率95.8%(68/71,肝静脉型及混合型BCS除外),死亡率1.4%,复发率4.2%,未发生心包填塞、支架滑移、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 介人治疗BCS是一种简单、创伤小、见效快的方法,绝大部分可替代外科手术治疗.对不同类型下腔静脉阻塞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法可减少并发症和复发率.

  • 下腔静脉广泛新鲜血栓形成Budd-Chiari综合征的综合介入治疗

    作者:许伟;祖茂衡;徐浩;顾玉明;李国均;张庆桥;魏宁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广泛新鲜血栓形成Budd-Chiari综合征的综合介入治疗的价值. 方法 15例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广泛新鲜血栓形成患者,综合采取包括大腔导管血栓抽吸、球囊导管扩张、腔静脉临时滤器植入、静脉内插管溶栓以及内支架植入等综合介入治疗. 结果 经7-10 d的系统治疗,所有病例症状体征消失,下腔静脉完全再通,未出现肺栓塞、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 采取综合介入方法治疗下腔静脉广泛新鲜血栓形成Budd-Chiari综合征疗效确切、安全.

  • 经皮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观察

    作者:周汝明;刘闽华;邱水波;朱嘉英;庄少育;杨慧君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应用范围和临床疗效.方法 1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其中4例经腘静脉对血栓进行抽吸,13例经患侧足背静脉对血栓进行溶栓治疗.结果 17例滤器置入成功,无并发症发生.接受抽吸治疗者中有2例出现血栓脱落,溶栓治疗中有4例血栓部分脱落,未发生肺梗塞.结论下腔静脉滤器可有效预防血栓脱落造成肺梗塞,而且也是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安全保证.

  • 单纯球囊扩张膜型下腔静脉阻塞术后近期疗效研究

    作者:魏宁;祖茂衡;徐浩;顾玉明;李国均;王诚;许伟

    目的研究单纯球囊扩张膜型下腔静脉(IVC)阻塞型布加综合征(BCS)术后近期(半年)疗效.方法 12例IVC膜型BCS患者(男7例、女5例)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治疗,半年后复查IVC造影,分析其再狭窄和临床表现、有关测量结果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症状明显改善,8例IVC压力由(28±8) cmH2O降至(11±1) cmH2O,通畅率平均为73.26%,未予再次球囊扩张治疗;4例IVC压力由(27±3) cmH2O降至(19±1) cmH2O,通畅率平均为49.75%,给予再次球囊扩张治疗.结论采用介入技术治疗IVC膜型BCS,疗效可靠,但其术后短期再狭窄率为33%,与临床表现、IVC压力、侧枝循环有一定的关系.

  • 双源CT血管成像对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

    作者:李亚英;王荣品;廖昂;王骋

    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 syndrome, NCS)即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又称胡桃夹现象,是指左肾静脉(left renal vein, LRV)在汇入下腔静脉的行程中行经腹主动脉(aorta ventralis, Ao)与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MA)所成夹角时受到挤压而引起血尿、蛋白尿、左腰腹痛等一系列症状的疾病.本文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综合资料及双源CT检查证实的6例NCS患者资料,旨在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对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 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临床、CT表现(附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李青春;肖文莲;唐德秋;刘进才;罗光华;李劲松;贺荣芳

    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uterine 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UIVL)是一种罕见疾病,源于子宫肌瘤或子宫肌壁静脉的平滑肌肿瘤,可沿宫旁静脉、髂静脉向上蔓延生长,甚至延伸至下腔静脉、右心腔,罕见延伸至肺动脉,可引起机械性阻塞而产生临床症状,更严重者可致猝死[1].该病CT表现较具特征性,正确认识及早期发现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组报告1例有完整临床及CT资料的UIVL患者,并结合文献分析,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 下腔静脉发育异常的多层螺旋CT诊断

    作者:董印;冯吉贞;黄召勤;修建军;刘庆伟

    下腔静脉的胚胎发育过程相当复杂,在不同阶段发生障碍可导致多种类型的发育异常,由于绝大多数病人无临床症状与体征,影像学表现是其主要诊断依据.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13例下腔静脉发育异常的CT表现,总结其特点,探讨多层螺旋CT对下腔静脉发育异常的诊断及临床意义.

  • 回盲部恶性淋巴瘤伴慢性肠套叠2例报告

    作者:王增侠;雷武昭

    例1 男,17岁。以阵发性右腹痛4月,加重伴腹块1周入院,4月前进食柿子后突感右中上腹阵发性剧痛,经治疗无效,既往体健。查体:T 38.2℃,P 86次/min Bp 14/10 kPa。消瘦,精神差,轻度贫血貌。腹软呈舟状,未见肠型,于右中腹触及10 cm×6 cm×4 cm大小包块,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软,活动度好,触痛明显。化验检查:肝肾功、血糖、淀粉酶正常,血常规:Hb 118g/L,RBC4×4WBC 2.4×109/L,N 0.76,L 0.24,大便潜血(+)。  B超检查:右上腹见4.2 cm×10123 cm低回声包块,边界清,质软,随呼吸上下活动,内回声不均。钡剂灌肠:钡头于升结肠中部明显受阻,呈“杯口”状改变(图1)。诊断:慢性肠套叠。CT平扫:右侧盲升结肠区巨大分层状靶形肿块约6.2 cm×5.5 cm×10 cm大小。肿块密度不均,见多数大小不等、形态不一之斑点状、结节状软组织肿块阴影。CT值在29~45 HU,且见多发不规则低密脂肪阴影,盲升结肠管壁明显增厚在5~14 mm,病灶轮廓光整,与周围脏器分界较清,向前左方挤压胃窦及十二指肠降部,致其受压变窄,并推移下腔静脉向右前方移位。左侧肠管高度扩张,显著胀气(图2)。CT诊断意见:回盲部占位性病变,疑有肠套叠形成

  • 扁平下腔静脉相关临床及 MSCT 测量初步分析

    作者:王志刚;曹和涛;于芹;苏海

    目的:探讨仰卧位扁平下腔静脉(fIVC)与相对于腰椎肾脏下垂指数(K)和腹主动脉前凸指数(A)及相关临床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100例无低血容量指征的腹部 MSCT 影像资料,在肾静脉入口平面计算 K 和 A,并在此层面上下各1.5 cm 以下腔静脉(IVC)长短径比值(R)>3定义 fIVC。对不同组别间指数大小行 t 检验,fIVC 与年龄、性别关系行χ2检验。结果100例中男57例,女43例,fIVC 分别为14例和20例(χ2=5.26,P <0.05);老、中、青3组分别为56例、38例、6例,fIVC 构成比分别为44.64%(25/56)、23.68%(9/38)和0(0/6);K+A 均值分别为:2.57±0.25、2.15±0.14、2.05±0.11,前二者老年组均显著大于青年组(χ2=6.40,t=5.06,P 均<0.05)。fIVC 和非 fIVC 组 K+A 均值分别为:2.67±0.25和2.03±0.18(t =3.89,P <0.05)。结论仰卧位 K 和 A 增大或为 fIVC 形成及其好发于肾静脉入口附近的原因,与年龄、性别相关。

  • 间接CTV与超声在下腔静脉、髂静脉及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对照研究

    作者:李文智;罗林;杨昆良;刘成华;李正海;蒋超梅

    目的 评价间接CT静脉成像(CTV)对下腔静脉、髂静脉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临床怀疑下肢深静脉血栓,行CT肺动脉造影(CTPA)联合下腔、下肢CTV检查及下肢静脉加压超声检查414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以下肢静脉加压超声检查结果为参照标准,评价间接下肢CTV诊断DVT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评价2种方法对下腔静脉、髂静脉及下肢深静脉内血栓显示的一致性,采用Kap pa检验及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①414例患者中,CTV和下肢超声检查均发现下肢深静脉内血栓301例,均为阴性72例,CTV阳性而下肢超声阴性15例,下肢超声阳性而CTV阴性26例.采用Kappa检验,Kappa值=0.715,采用卡方检验,x2=2.439,P=0.118.CTV诊断下肢DVT的敏感性为92.0%(301/327)、特异性为78.2%(68/87)、阳性预测值为95.3%(301/316)、阴性预测值为69.4%(68/98).②CTV和超声检查对显示股胭静脉内血栓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845~0.927,P值均为0.000),对显示小腿深静脉及髂外静脉内血栓的一致性降低(Kappa值=o.454~0.658,P值均为0.000),对显示下腔静脉、髂总静脉及髂内静脉内血栓的一致性较差(Kappa值=0.041~0.182,P值分别为0.000~0.003).结论 间接CTV对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同时可以准确地检出下腔、髂静脉内血栓.

  • 下腔静脉病变的多层螺旋CT诊断

    作者:李绪斌;王芳;杜湘珂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病变的MS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资料证实的69例下腔静脉病变的MSCT表现特征.结果 双下腔静脉8例,MSCT表现为肾静脉水平以下左右下腔静脉分别位于腹主动脉两侧;左位下腔静脉1例,表现为肾静脉水平以下下腔静脉位于腹主动脉左侧;布-加氏综合征1例,主要表现为下腔静脉肝上段狭窄;下腔静脉癌栓44例,表现为管腔内充盈缺损,无或轻中度强化,邻近脏器可见原发灶;血栓8例,表现为管腔内无强化的充盈缺损;静脉内平滑肌瘤病2例,平滑肌肉瘤4例,肉瘤样癌1例,均为管腔内充盈缺损,轻度或明显强化.结论 下腔静脉先天变异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其他性质病变多表现为腔内无/不同程度强化的充盈缺损、管腔扩张增粗及侧枝循环形成等.

1314 条记录 62/66 页 « 12...58596061626364656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