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综合防治血黏度增高
血黏度增高是指血液过于黏稠,在血管里不易流动,影响局部器官的血液供应.如脑部供血不足,脑动脉被堵塞等.众所周知,血液粘稠度越高,血流速度会越慢,这不仅影响器官组织的血液供应,还容易形成血栓,导致中风、心肌梗塞等严重疾病.
-
彩超在判断69例新生儿窒息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探讨彩超在判断新生儿窒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3年5月分娩新生儿69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儿均采用彩超检测,分析彩超检测结果与新生儿窒息相关性.结果 69例新生儿中共出现窒息3例(4.35%),窒息新生儿脑动脉S/D值(3.65±0.41) 、PI值(1.20±0.19)、RI值(0.88±0.12),均明显大于正常新生儿,组间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彩超对于判断新生儿窒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是完全无创、可多次重复监测新生儿预后的技术,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大力推广与应用.
-
64排螺旋CT头部血管造影对开窗畸形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头部开窗畸形的64排CT血管成像(CTA)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53例患者头部CTA血管成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动脉开窗畸形的存在及表现。结果453例中发现动脉开窗畸形24例,其中12例位于基底动脉,8例位于前动脉,2例位于大脑中动脉,2例位于颅内段椎动脉。根据血管窗大小及形态分型:18例为裂隙型,6例为凸透镜型。24例中8例伴有颅内动脉瘤。结论64排CT血管成像可以准确显示动脉开窗畸形的位置、形态和毗邻关系,有助于指导头部血管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
脑梗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急性脑梗死是现今社会的常见病,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其发病率也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所以,脑梗死的研究和防治已然成为我国当今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治疗脑梗死的目的在于改善缺血域的血液循环,消除继发水肿,恢复脑细胞正常的代谢功能[1].因此,及时合理选用疗效高、副作用少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中西医结合治疗通过中医中药、针灸、按摩等方法和西药抗凝、改善脑血流量,营养脑神经等措施,达到恢复肢体功能的目的,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致死率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将其治疗概况综述如下.
-
中医治疗急难重症奇穴奇术——风府、哑门穴的精准定位与应用
自华佗针治曹操头风应用风府穴以来,风府、哑门穴便成为主治脑中风、癫痫、舌强、失语等症的常用穴位.但二穴紧邻生命中枢延髓,针刺不当,易发生意外.笔者1991年出版《针灸治疗急难重症》一书,受到了读者厚爱.2009年,80岁的老伴儿突患脑中风,左脑动脉主干栓塞,几乎性命不保.经针灸风府、哑门穴配合西医抢救,使她神奇地走上康复之路.这使我深切感受到把针刺风府、哑门穴的技术留传于世的必要性,同时也为中医治疗危急病症的疗效,提供有力佐证.
-
脑动脉机械取栓让脑梗死患者化险为夷
某日早晨6点,王先生如厕时突发头晕并言语不清,伴左侧肢体无力,6点半急救车将王先生送到卫计委中日友好医院.此时患者病情较半小时前进一步加重,出现意识障碍.经过完善检查,考虑患者为脑梗死,和家属协商后,启动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
-
餐后高血糖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病中的作用
1 餐后高血糖的严重性在于发生血管病变糖尿病的严重性在于慢性并发症尤其血管并发症包括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前者产生眼视网膜病和肾小球硬化病,后者可累及冠状动脉、脑动脉、颈动脉和下肢动脉.
-
异氟醚、丙泊酚对脑动脉血流影响的超声检测
目的:比较异氟醚和丙泊酚两种麻醉药物对腹腔镜手术患者颅外段脑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择期行非颅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组(15例)和异氟醚组(15例),患者全麻诱导后分别以两种药物维持麻醉,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术中(T1)、术后6h (T2)三个时间点行颈内动脉超声检查,测及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内径(D)等指标,并计算颈内动脉血流量.结果:丙泊酚可降低颈内动脉Vm、PI和RI,而血管内径未见明显变化,血流量也随着降低;异氟醚组呈现与丙泊酚组相反的变化,表现为Vm、PI和RI的升高,血管内径未见明显变化,颈内动脉血流量升高.结论:丙泊酚和异氟醚对颈内动脉的作用呈现相反的变化,可为临床选择合适的麻醉药品提供目关依据.
-
血管内支架结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上异常膨出的部分,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估计1.5%~8%,出血年龄40~70岁,平均50.2岁,女性多于男性[1].以往开颅手术夹闭一直被认为是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法,但随着血管内技术的发展,血管内支架结合栓塞治疗动脉瘤已成为新的治疗手段.我科近几年已临床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2005年开始,治疗20个动脉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16层螺旋CT脑动脉血管成像技术研究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脑动脉CTA中的应用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行16层螺旋CT脑动脉血管造影的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16层螺旋CT颅内血管成像能清楚显示颅内血管,能显示异常血管的类型、位置、大小.结论:认真的检查前准备、精细的扫描及多种重建方法的综合应用,可提高16层螺旋CT脑动脉血管的图像质量及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
-
针刺对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研究
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是指某一脑动脉血流量突然降低到临界值以下,出现的一组神经功能障碍症候群.其临床表现在24小时以内恢复正常,可反复发作.
-
头针联合体针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目的:研究头针联合体针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脑卒中后遗症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体针治疗,观察组采用头针联合体针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的血流情况.同时对2组患者进行Fugl-Meyer评分,评价2组患者治疗后的上下肢功能.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较好,基本治愈患者高达43.9%,有效率高达90.3%高于对照组7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Fual-Meyer评分基本一致,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评分提高到(19.7 ±10.6)分,高于对照组(13.3 ±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MCA、ACA、PCA基本一致,治疗后,患者的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供血情况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MaCO评分基本一致,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评分提高到(19.8 ±5.3)分,高于对照组(15.2 ±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联合体针的治疗方法,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同时帮助增加患者的中、后动脉血流供血,有助于患者的脑组织修复.
-
脑动脉硬化患者合并椎动脉异常的临床筛查探讨
目的:探讨以推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参照标准,推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TCD)、磁共振动脉造影(MRA)、计算机体层动脉造影(CTA)对脑动脉硬化患者合并椎动脉异常的临床筛查、诊断价值.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186例脑动脉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33例,女53例;年龄30~84岁,平均63.8岁.186例全部行DSA椎动脉造影,172例行椎动脉超声和TCD,53例行MRA,25例行CTA,以DSA椎动脉造影阳性为病例组,阴性为对照组,分别计算4种检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和一致率.结果:DSA、椎动脉超声、TCD、MRA、CTA 检查发现椎动脉异常率分别为50.00% (93/186)、30.81%(53/172)、49.42%( 85/172)、15.10%(8/53)、40.00%( 10/25).以DSA椎动脉造影为参照标准,超声检查的灵敏度50.57%,特异度89.41%,一致率69.77%;TCD的灵敏度68.48%,特异度72.50%,一致率70.35%;MRA的灵敏度21.43%,特异度92.00%,一致率54.72%;CTA的灵敏度63.64%,特异度78.57%,一致率72.00%.结论:椎动脉超声、TCD、MRA、CTA 4种方法根据患者综合情况,合理、联合应用,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诊断伴有动脉硬化患者的椎动脉异常.对明确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潜在的颈椎手法推拿,需引起高度警惕,可能会出现椎动脉损伤而造成并发症.
-
"镇静安神"针法对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目的:观察"镇静安神"针法与八脉交会配穴对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疗效和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镇静安神法组(观察组)和八脉交会取穴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镇静安神法",针刺四神聪、神门、三阴交;对照组针刺申脉、照海.观察两组患者疗效、临床症状积分及针刺前后TCD检测各项脑血流参数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优于对照组的83.3%(25/30)(P<0.05);两组症状积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P<0.05);经TCD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后大脑中动脉(MCD)、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p)、舒张期血流速度(Vd)均有所增加(P<0.01,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除对左侧椎动脉(LVA)舒张期血流速度改善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之外,其余各指标的改善,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镇静安神法"、八脉交会取穴法均能有效改善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且针刺对失眠的治疗作用与改善失眠患者脑血流状况有关,但"镇静安神法"的治疗效果较八脉交会取穴更为理想.
-
针灸治疗头臂动脉型大动脉炎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寻治疗头臂动脉型大动脉炎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80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针灸治疗组(针灸组)和药物对照组(药物组)各40例.针灸组针刺人迎、太渊、极泉等穴;药物组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液,观察两组疗效.结果:针灸组临床治愈率15.0%,总有效率95.0%;药物组分别为0和75.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灸治疗头臂动脉型大动脉炎疗效确切并明显优于目前常规药物治疗.
-
专病笔谈--中风病(2)
针灸治疗介入的时机胡雯[1]:中风病中脑溢血,即出血性中风,常见的是高血压性脑小动脉破裂出血.国内统计,高血压患者约有1/3的机会发生脑出血.脑溢血是急性脑血管病中发病急、进展迅速的严重的病症,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此外,还有非高血压性病因如脑动脉淀粉样血管病、脑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等.我院脑外科开展"脑立体定向手术"以来,笔者就脑出血患者术后针灸早期介入治疗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
微导管技术在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急性闭塞导致的缺血性脑梗死,是成人致残的首要病因,如何在发病早期进行有效治疗,降低其致残率和死亡率,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我院从2005年开始,动脉内应用微导管技术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提高栓塞血管的再通率,是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有效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
中药治疗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20例
目前认为,颈动脉内膜中层(IMT)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的形态学改变,其病变早于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目前已有文献报道,他汀类降脂药在一定程度上对IMT增厚有一定的改善与稳固作用.为评价我院自制协定方降脂饮配华佗再造九对IMT增厚的治疗作用,现将资料完整的38例报道如下.
-
华佗再造丸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动脉内膜中层增厚(IMT)是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的形态学改变,其病变早于冠状动脉和脑动脉,我们曾用中药加用华佗再造丸治疗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取得良好的疗效.2004年10月~2006年10月我们对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有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伴脑供血不足患者,服用华佗再造丸前后的脑血流变化情况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对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近年来, 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是冠状动脉、脑动脉、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子[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