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死神面前的救赎
图1黑龙江小伙儿赵新亮(化名),1米80的大个儿,眉清目秀,微瘦的脸庞透着喜悦,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但是,谁能想到,就在不久前,他因颅内巨大血管畸形破裂,术中出血达30000余毫升,相当于自体血容量的7倍,出现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有效循环血量已无法满足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灌注生命垂危……
-
奥曲肽对消化性溃疡大出血治疗的临床观察
上消化道大出血是指数小时内出血量达到1 000 mL以上或循环血量的20%,同时生命体征不稳定表现.迅速有效的止血方法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选取2005年7月至2007年1月溃疡性大出血病例52例,其中22例采用奥曲肽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溃疡病出血内科保守治疗的护理
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是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多起病急,症状重,变化快.虽然出血量不一,都可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出现程度不同贫血,严重者可出现失血性休克.近年来,对溃疡病出血患者(未穿孔者)多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特报告如下.
-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创伤后组织分解产物的不良反应,强烈的疼痛刺激,酸碱失衡,尤其是体液丢失,使机体有效循环血量骤减,引起全身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多器官功能受到损害,导致组织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和神经功能紊乱等.伤后大出血导致死亡的大危险在伤后第1个24小时,其病情凶险,变化快,抢救稍有不及时、措施不得力,极易导致死亡或转入不可逆阶段.
-
常见输液反应的预防措施
静脉输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它主要是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补充营养,供给热量.输入药物,治疗疾病.增加循环血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的目的.但在输液过程中发生输液反应的也很多,静脉炎就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循环血中长链非编码RNA作为胃癌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胃癌是常见的一种癌症,但其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早期诊断的效果还不理想.近几年研究表明,胃癌患者血液中一些长链非编码RNA表达异常,可以作为胃癌诊断的标志物和胃癌诊治及预后监测的靶标.本文就循环血中长链非编码RNA作为胃癌诊断及预后监测的特异性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介绍一种心肺复苏新方法--拟咳嗽心肺复苏术
现行标准心肺复苏术(CPR)只能产生低有效血流量、低复苏成活率.目前在理论上有心脏直接按压理论和胸泵理论[1].根据Crily报告用有节奏咳嗽成功复苏了3名心室颤动患者,提出了咳嗽CPR[2].使我们意识到肺脏在CPR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肺脏血管床容量大、易扩张、易压缩及低阻力的组织解剖学特点,我们设计了拟咳嗽心肺复苏术,提出了有别于现有的理论--肺泵模型,它模拟咳嗽时产生胸腔内压力变化,对胸腔内血流产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产生较高的有效循环血量,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
创伤性休克的液体复苏进展
创伤性休克是指机体受外界有害致病因素和(或)受机械性致伤因子的侵袭,而引起的人体组织结构连续性破坏及神经一体液因子失调与急性微循环障碍,以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使重要生命器官组织灌流不足,导致的细胞急性缺血、缺氧为特征的综合征.
-
丙泊酚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压的影响
影响肺动脉压(PAP)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①心肌收缩力;②中枢神经系统;③循环血内儿茶酚胺;④药物对肺血管平滑肌的直接作用[1].其中决定肺循环状态的主要病理生理因素之一是药物对肺血管平滑肌的直接作用.本研究观察心内科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患儿右心导管放置肺动脉后丙泊酚静注前后PAP的变化.
-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紧急处理及护理体会
消化道大出血,是指在短时间内失血量超过1 000 ml或循环血量的20%,是肝硬化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此病死亡率较高.绝大多数患者表现为急性大出血,常危及患者生命[1].
-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紧急处理及护理体会
消化道大出血,是指在短时间内失血量超过1 000 ml或循环血量的20%,是肝硬化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此病死亡率较高.绝大多数患者表现为急性大出血,常危及患者生命[1].
-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低血压的观察护理
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过程中,由于使用扩血管药、β受体阻滞剂及心肌梗死后心肌收缩力减弱等因素,均可导致血压偏低,造成重要脏器的循环血量不足,使病死率上升.
-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低血压的观察护理
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过程中,由于使用扩血管药、β受体阻滞剂及心肌梗死后心肌收缩力减弱等因素,均可导致血压偏低,造成重要脏器的循环血量不足,使病死率上升.我科1999~2006年收治3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
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应用静脉留置针可建立安全可靠、可控制流速的静脉通道,既可维持有效循环血量、保证循环平衡,又便于使用麻醉药、辅助药、急救药、输血、输液及维持电解质平衡.
-
血液透析患者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血液透析患者一直被世界疾病管制中心列为感染的高危险群.因血液透析患者免疫力差,以长期反复穿刺血管作为治疗的通路,血液在体外的循环,致血行感染的机率增高.由于血液透析患者需每两天前往血液透析室治疗,重复的直接或间接接触可能的感染源,如被污染的血液透析机及其它设备,循环血路及环境表面的污染.又由于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并发症,需前往其它科门诊或住院治疗,然而其它科对透析患者的治疗护理重点常有认知偏差,这也是造成感染危险的原因之一.如果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没有较好的防护意识和措施,将会大大增加患者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的机率,使患者雪上加霜,身心健康受到危害.
-
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重型颅脑损伤是指广泛颅骨骨折、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形成,患者昏迷时间长达6h或以上,其意识障碍逐步加重或呈再度昏迷状态,患者的神经系统体征阳性且生命体征不稳定,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8分[1].重型颅脑损伤尤其是合并低血压、肺损伤的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易出现颅内缺血缺氧,其病情复杂,具有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三高"特点[2].运用常规脱水方法治疗颅内高压,如应用甘露醇等降颅压药物,会相应地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从而加剧脑缺血,导致脑梗塞发生;充分补液可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却易致颅内高压以及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 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发生.因此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液体管理是该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临床处理颇为棘手[3].本文将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pulse-induced contour cardiac output,PICCO)技术运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液体管理中,并与传统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监测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
关注两种特殊的低血压问题
低血压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症状,凡是使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和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的生理性或病理性因素都可导致血压降低.患者一旦发生低血压,就会出现头晕等一系列症状(见表1).餐后低血压(PPH)和体位性低血压(OH)是低血压的常见类型,多见于老年人.虽然不是同一种病变,但两者存在部分共同的病理基础,在同一患者可合并存在.在老年人高血压的治疗中,PPH和OH的存在常常增加治疗的难度并影响疗效.
-
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吉祥三宝"
水、膳食纤维、谷物称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的"吉祥三宝".水水除了对机体具有维持循环血量、溶解营养物质、吸收热量、维持体温、润滑器官功能外,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还发挥着稀释血糖和血黏稠度的特殊功效.
-
羟乙基淀粉(130/0.4)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脑毛细血管渗漏的影响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常发生严重的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apillary leak syndrome,CLS),血管内水分迅速进入组织间隙,引起全身水肿及有效循环血量下降,重要脏器灌注不足.SAP并发的胰性脑病(pancreatic encephalopathy,PE)是SAP病程中出现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病机制与脑的毛细血管渗漏密切相关.水通道蛋白4(AQP4)是脑组织内重要的水通道蛋白,本研究探讨AQP4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脑毛细血管渗漏中的作用.
-
新型每搏即时连续无创血压监测技术的临床应用
血压是基本的生命体征参数之一,影响血压的因素包括每搏输出量(SV) 、心率(HR)、外周阻力(TSVR)、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循环血量和血管容积.及时、准确的血压监测对于了解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指导药物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