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一样的糖尿病性心脏病
许多糖尿病患者都有一种感觉,就是患了糖尿病以后,冠心病也接踵而至.的确,医学研究表明,糖尿病病人并发冠心病比一般人罹患冠心病的几率高2~3倍.究其原因,主要是糖尿病引起的代谢紊乱加重了心肌微小血管病变,小血管内膜增生加剧,继而心肌缺血、缺氧直至冠心病.不仅如此,糖尿病患者支配心脏的植物神经(包括交感和副交感)也有不同程度损害,使得心脏对各种信息的感受、传递和支配功能钝化甚至丧失.简单来说,就是糖尿病患者的心脏不仅容易得病,还常常"反应迟钝".因此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具有一些它自己的特点.
-
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变化的分析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突出的病理改变是合并微小血管病变和动脉血管壁的硬化,从而导致各种心、脑、肾血管疾病和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本文通过对68例糖尿病患者与50名正常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测定分析,为临床治疗糖尿病患者,控制其微血管性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依据.
-
丁苯肽联合丹参川芎嗪治疗不同分型脑梗死123例疗效观察
丁苯肽属于国家一类新药,经动物实验证明具有独特的、明显的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作用. TOAST分型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学分类标准,侧重于病因学分类,根据这一分型方法提出的大小血管病变在脑梗死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上占有重要地位[1].通过本组病例观察丁苯肽对不同分型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
孟鲁司特钠联合匹多莫德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及预防其复发的临床研究
过敏性紫癜( HSP )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以小血管病变为主的血管炎综合征,是以全身广泛性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种免疫性疾病。发病年龄以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多见。临床表现主要为非血小板减少性皮肤紫癜、腹痛、关节肿痛以及肾脏受累等,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临床上多采用对症支持治疗,但效果欠佳,且疗程较长,极易复发。本研究对小儿HSP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孟鲁司特钠联合匹多莫德口服,在临床治疗及预防复发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川芎嗪与弥可保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其发病与代谢紊乱,非酶促糖基化,微小血管病变引起的神经缺血缺氧等因素有关.临床症状以疼痛,麻木及感觉减退为主,目前缺乏疗效显著的治疗手段.临床观察发现,弥可保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麻木及感觉减退有一定疗效,但治疗效果还不是令人完全满意.
-
盐酸小檗碱联合氯沙坦对中老年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尿酸水平的影响研究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DN病程迁延,发病隐匿,尿微量白蛋白(UAE)的升高不仅是肾脏病变的早期表现,也是全身内皮细胞功能损伤和小血管病变的重要标志,因此尽早发现并治疗DN,具有重大临床意义.高尿酸血症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然而以往多数有关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研究并未将血尿酸作为危险因素纳入.Tseng、Michiali等[1-2]研究发现,血尿酸水平是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采用盐酸小檗碱联合氯沙坦治疗伴有高尿酸血症的中老年早期DN患者,取得了较单用氯沙坦更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脑血管性痴呆的中医康复治疗
脑血管性痴呆是脑血管病后导致老年智力残疾的主要疾病,包括多发腔隙梗塞性痴呆、特殊部位梗塞所致痴呆、缺血低氧性痴呆、出血性痴呆及皮质下小血管病变所致痴呆等类型,它所造成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神经功能、精神心理等方面,具有血管性疾病和痴呆两个基本特征.本病属中医中风呆病范畴,系老年心肾水火不济,肝肾精血亏损,脾肾阳气虚衰,复加风、火、痰、瘀诸邪痹阻脑窍,致脑浊髓空,窍闭神滞而发病.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本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具有很高的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的综合康复治疗显得尤其重要.
-
羟乙基淀粉200注射液治疗小血管病变导致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羟乙基淀粉200注射液治疗小血管病变导致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PCIV)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脑病科住院的90例经头MRI、MRA、DWI确诊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羟乙基淀粉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7d、(14±2)d,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izziness Assessment Rating Scale,DARS)评分、眩晕障碍调查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TCD)、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的变化.结果:羟乙基淀粉扩容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明显改善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两组患者DARS评分和DHI评分,两组均呈下降趋势,组间差异明显(P<0.01);两组患者TCD的变化结果,治疗前扩容治疗组异常率为82.2%(37/45),对照组治疗前异常率为86.7%(39/45),治疗后扩容治疗组异常率为15.7%(7/45),对照组异常率为37.8%(17/45);两组均呈下降趋势,但扩容治疗组下降更明显,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AEP的变化,治疗前扩容治疗组异常率为77.78%(35/45),对照组治疗前异常率为71.1%(24/45),治疗后扩容治疗组异常率为17.8%(8/45),对照组异常率为42.2%(19/45);两组异常率均呈有所下降,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羟乙基淀粉200/0.5注射液能够快速、有效地改善小血管病变导致的后循环缺血的症状.
关键词: 羟乙基淀粉200注射液 小血管病变 扩容治疗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
超声心动图在激光打孔心肌血运重建术中的应用
激光打孔心肌血运重建术(Transmyocadial Laser Revascularisation,TMLR)作为一种治疗晚期冠心病的新方法在临床上已悄然兴起.对于那些有弥漫性冠脉小血管病变,不能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和冠脉搭桥(CABG)的患者,此技术为他们改善缺血心肌血液供应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
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与展望
糖尿病肾病(DN)指糖尿病(DM)所特有的、与糖代谢异常有关的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属全身性微小血管病变的一部分,也是糖尿病肾脏损害的主要表现,此即狭义的DN.广义DN包括DM性肾小球硬化症、小动脉肾硬化、肾盂肾炎和肾乳头坏死.临床上常将DN分为肾小球滤过率增高、白蛋白尿、肾病综合征和肾功能衰竭4个阶段.近10年来,由于重视了肾功能不全危害因素,如高血压、糖代谢控制不当、脂代谢紊乱、肾血流动力学改变等的防治,已经使DN的10年病死率由70%降到20%.本文就DN的中西医临床治疗进展与展望做一概述.
-
缺血性脑白质病变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记忆障碍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白质病变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记忆损害特征及其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改变的关系.方法 收集缺血性脑白质病变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15例(vMCI组)及健康老年志愿者15名(对照组),采用听觉词语学习测验(AVLT)分析记忆功能,采用rs-fMRI分析脑静息态低频波动振幅(ALFF),比较两组记忆评分差异,并与ALFF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vMCI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短时记忆(STM)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在额顶枕叶和皮质下区域存在广泛异常的自发脑活动.去除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的影响后,偏相关分析显示,vMCI组双侧壳核ALFF与STM评分呈负相关,左侧楔叶ALFF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左侧额上回/辅助运动区(SMA)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左侧额内侧回/SMA及右侧壳核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缺血性白质病变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记忆损害主要表现为短时记忆减退,机制可能与多个脑区功能异常有关,双侧壳核代偿为主要特点.
-
糖尿病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研究进展
已有研究表明,糖尿病心肌病由糖代谢紊乱触发心肌细胞学改变,导致亚临床心功能异常,并逐渐进展为心肌小血管病变、微循环障碍及心脏结构改变和心脏功能异常[1].自1972年Rullber等[2]首次提出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hathy)以来,多项研究结果均提示糖尿病特异性心肌病的存在.早期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2~3倍[3].AusDiab研究表明: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低及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即存在心脏病变[4].
-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时应当不应当降血压?有争论!
目前已经肯定高血压能引起血管疾患,降压能预防血管事件,但降压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则有争论.以往流行病学研究认为:中年血压高,到晚年脑白质损害较严重,认知功能下降,但老年时血压低,认知功能反而不好.降压治疗对认知功能的研究也有相反的结果.近Boxtel MPJ等对一组人群,长期多次用ABPM测定血压,用MRI测定脑白质病变,用定量、敏感的神经精神检测指标判定血管性痴呆主要的标志,即:行为障碍.结果发现:SBP高、脉压高确与白质病变有关,但白质病变与认知功能无明确关系.昼夜血压变化与脑结构损害与认知功能障碍无关.夜间血压下降或不下降(杓型与非杓型)与小血管病变也没有什么关系.
-
不一样的糖尿病性心脏病
医学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比一般人罹患冠心病的几率高2~3倍.究其原因,主要是糖尿病引起的代谢紊乱加重了心肌微小血管病变,小血管内膜增生加剧,继而心肌缺血、缺氧直至冠心病.不仅如此,糖尿病患者支配心脏的植物神经(包括交感和副交感)也有不同程度损害,使得心脏对各种信息的感受、传递和支配功能钝化甚至丧失.简单来说,就是糖尿病患者的心脏不仅容易得病,还常常"反应迟钝".因此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具有一些它自己的特点.
-
胰岛素治疗知多少
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为特征、以胰岛素缺乏和/或利用障碍(胰岛素抵抗)引起的糖代谢异常性疾病,严重高血糖引起的急性并发症为酮症酸中毒及非酮症性高渗昏迷,如缺乏治疗可导致死亡。长期血糖升高引起广泛性大、小血管病变可致人体多器官、组织功能障碍,甚至功能衰竭。
-
31例冠心病患者双导丝聚力球囊单纯扩张小血管病变8年随访观察
[目的]:探讨采用双导丝聚力球囊单纯扩张的介入治疗[方法],处理直径≤2.5mm小血管病变的远期预后方法:筛选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入院,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病变中至少含有1支小血管病变(参考血管直径≤2.5 mm)需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入选其中小血管病变介入治疗方案采用双导丝聚力球囊单纯扩张,并且包括小血管病变在内的全部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成功,无手术并发症;同时,术后6~9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且资料完整的31例患者.统计小血管病变再狭窄发生率.随访8年,采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SD)进行生活质量测评,观察其生活质量改善及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6 ~9个月时复查的冠状动脉CTA,结果显示2例患者出现不足70%的再狭窄,因患者无典型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相关导联动态ST-T改变的心肌缺血证据,未行再次血运重建术.全部患者介入治疗术后5年内无典型心绞痛症状,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EQ-5D评分接近100分,无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事件.介入治疗的5年后,18例患者开始出现逐渐加重的心肌缺血症状,8例患者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再次入院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术.全部患者无死亡、心肌梗死等恶性事件.EQ-5D评分虽低于5年内评分水平,但仍明显高于术前.结论:采用双导丝聚力球囊单纯扩张的介入治疗策略处理直径≤2.5 mm小血管病变5年内预后良好,无MACE事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MACE事件的发生主要集中在5年后.主要不良事件为再次靶病变血运重建.
-
药物洗脱球囊的研究进展
球囊扩张+药物洗脱支架(DES)已成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标准术式.然而,PCI技术仍有很多缺点,人们希望不断有新的器械、技术和策略问世,从而推动冠心病治疗效果不断改善.新近出现的药物洗脱球囊(drugeluting balloon,DEB)不仅操作简便,而且对支架内再狭窄、分叉病变和小血管病变等可能具有独特优势.下面对DEB的研究背景、球囊设计、动物以及临床试验的初步结果进行综述.
-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研究现状
侧支循环能够在冠状动脉(冠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保护心肌,保留相对更好的心肌收缩力,同时可以减轻缺血症状.当前冠心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然而,弥漫的慢性冠脉闭塞性病变或远端细小血管病变的患者通常不适合进行PCI或CABG.该组人群可表现为劳力性心绞痛和行动受限,但仍能保持较好的左心室功能,并维持一定的生活质量,其关键原因是大都存在侧支循环.治疗性侧支化(therapeutic collateralization)将可能会成为辅助治疗冠心病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主要阐述现阶段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当前用于评价侧支应答(collateral response)的方法.
-
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性测定分析
血小板聚集性测定是检测微观血液流变性的有效方法,糖尿病突出的病理变化是微小血管病变.全血黏度增高已被公认,但对血小板聚集增高与否的研究不尽一致.血小板参与血栓形成与止血,炎症和免疫反应,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与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为此我们采用肾上腺素(ADP)做诱导剂,体外检测血小板聚集指数及全血粘度各项指标,报告如下.
-
对2型糖尿病新的大型临床试验结果的解读和分析
背景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传统上分为大血管病变(心脑血管疾病和周围动脉阻塞性的病变)、小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小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是糖尿病人群中较为独特的病变,与糖尿病状态的相关性强,但与普通人群相比,2型糖尿病(T2DM)人群发生大血管病变的风险增加了2~3倍.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T2DM都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在T2DM患者中,接近65%的死因为包括心血管疾病在内的大血管病变.因此,大血管病变构成了对T2DM患者健康和生命的大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