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H7N9:会引起人类流感流行吗?
根据通报,87岁的上海男性患者李某于2月19日发病;3月29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该病例中分离出H7N9禽流感病毒.近年来,公众对于H5N1禽流感已经不再陌生,但对这种H7N9禽流感病毒却一点儿不了解.那么,禽流感病毒有多少种呢?H7N9是新发现的亚型吗?它们是怎样感染人类的呢?我们应该如何预防这种新型的禽流感病毒感染呢?什么是H7N9型禽流感病毒?流感病毒群包括人甲、乙、丙型和动物的甲、丙型流感病毒.其中只有甲型流感病毒可以导致人和禽之间的传播,也是造成世界流感大流行的罪魁祸首.在流感病毒基因中,有两段非常重要的、决定病毒特性和型别的蛋白质基因:一个是红细胞血凝素蛋白,另一个是神经氨基酸酶蛋白,按照它们首写英文字母分别缩写成"H" (Hemagglutinin)和"N"(Neyramidinase).人们根据这两段基因蛋白及其组合的不同,又把流感病毒分为许多亚型.
-
流感病毒感染中NP蛋白的核转运
流感病毒NP蛋白在流感病毒感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NP是vRNP(ribonucleoprotein,RNP,核糖核蛋白颗粒)的骨架结构,参与RNA的转录.它在细胞浆中合成,被转运到细胞核中组装成vRNP,然后被转运出细胞核进入细胞浆进行病毒颗粒的组装.本文就NP蛋白的核转运机制作一综述.
-
广东省1999~2000年流感监测结果分析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我省毗邻的香港特别行政区1997年人群中发生局部禽流感(H5N1)暴发,1998年我省发现禽H9N2亚型流感病毒感染人,流感专家推测下次世界性流感大流行即将到来,其首发地仍很可能在中国.我省毗邻港澳,人口流动频繁,因此在我省开展流感监测显得尤为重要.我省于1999年6月至2000年5月,设立8个监测点进行流感监测.现将有关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
汕头市2003年流感病毒感染的病原及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传染速度快,发病率高.由于流感病毒抗原易发生变异,所以它是人类至今尚不能有效控制的世界性传染病,并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1世纪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20世纪,全球共发生4次流感大流行,其中3次起源于中国.1998年广东省首次发现禽H9N2流感病毒能感染人,许多流感专家推测下次世界性流感大流行即将到来,其首发地仍很可能在中国.近年来,广东省大部分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都发生了流感的局部暴发.汕头市是经济特区,人口流动频繁,禽畜养殖业较发达,非常有必要对人群受流感病毒感染的情况进行调查,以防患于未然.现将2003年汕头市人群受流感病毒感染的病原及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
杭州市2001-2004年20 363例住院儿童肺炎患者中流感病毒感染的调查
流感病毒A、B型感染除致流感外,肺炎是重要并发症,为掌握近几年杭州地区儿童流感流行,特别是肺炎患儿中流感病毒感染情况,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住院的肺炎患儿鼻咽吸出物中的流感病毒A、B型进行了检测.
-
韶关市发现禽(H9N2)流感病毒感染人的监测报告
韶关市自1985年至今一直坚持常年的流感监测工作.1998年8月发现4例禽(H9N2)流感病毒自然感染人的个案病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
疏风解毒胶囊防治流感体内药效学实验研究
目的 评价疏风解毒胶囊在体内对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防治作用.方法 本研究中采用甲型H1N1流感病毒FM1和PR8株滴鼻感染正常小鼠造成肺炎模型,分别进行治疗性和预防性给药,观察小鼠肺指数、病死率.结果 ①感染当天开始给予疏风解毒胶囊治疗,连续4 d后3个剂量组肺指数均明显降低;②预防性给予疏风解毒胶囊连续4 d,对两种病毒感染正常小鼠引起的肺部炎症有明显预防作用.③感染前预防性给予疏风解毒胶囊4 d,FM1株三个剂量组动物的死亡数均显著降低.结论 疏风解毒胶囊可改善流感病毒引起的小鼠肺炎症状,降低H1N1感染小鼠的肺指数,对病毒性感冒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并可明显降低感染动物的死亡率,延长评价存活天数.
-
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组织MLC磷酸化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以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为模型,检测犀角地黄汤合银翘( XDY)对小鼠肺组织中肌球蛋白轻链( MLC)磷酸化信号通路的影响,以明确其抗病毒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将50只雄性Balb/c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组、病毒组和XDY低、中、高剂量给药组,除正常组小鼠外,其余组用A/FM/1/34(H1N1)病毒株滴鼻感染。1 h后,病毒组蒸馏纯水灌胃,2次/d;其余三组分别用低、中、高剂量的XDY灌胃,2次/d。感染后第4天摘眼球处死小鼠,RT-PCR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中病毒RNA水平;Western bolt 检测肺组织MLC、p-MLC、PKC、p-PKC、ROCK-1、ERM、p-ERM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病毒组相比,XDY中剂量组病毒RNA含量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而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病毒RNA含量则无明显变化。XDY中剂量组Rho/ROCK、PKC以及p-MLC、p-ERM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正常组相比,病毒组小鼠肺组织中ROCK1、PKC表达显著增加,p-MLC、p-ERM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XDY可通过抑制Rho/ROCK、PKC信号通路活化,抑制p-MLC蛋白表达,减少流感病毒在体内的复制,从而起到抗病毒作用。
-
IFN-λ家族的功能研究进展
自从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1]报道了流感病毒感染的鸡胚胎细胞能够分泌一种可以抵抗流感病毒或其他病毒感染的蛋白质,有关IFN的研究就不断深入.2003年,2个研究组Kotenko等[2]和Sheppard等[3]几乎同时报道了一个新的干扰素家族-IFN-λs(IFN-λ1、IFN-λ2、IFN-λ3),同时被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HUGO)分别命名为IL-29(IFN-λ1)、IL-28A(IFN-λ2)、IL-28B(IFN-λ3).
-
抗流感病毒特异性转移因子的制备及性质
转移因子(transfer factor,TF)是一种能转移和调节免疫反应的小分子物质[1-3].目前,多种动物源性的非特异性TF 已大量应用于人的临床上,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3].而特异性TF 的研究的开发也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开展,因为特异性TF 比非特异性TF 有着更高效的应用前景,它能够将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功能从供者转移给受者.流感病毒感染是当前发病较广泛的一种疾病,而防治流感又是摆在广大科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采用特异性转移因子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以抵抗流感病毒的侵染,是对付流感病毒感染的理论和实践的尝试.也是抗感染免疫研究的课题之一.该论文阐述了从免疫的动物脏器中提取具有特异性免疫活性的转移因子的方法以及性质检测[3-4],为下一步生产或临床应用抗流感病毒转移因子奠定理论基础.
-
抗流感病毒药物研究进展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流行面广、传染性强、发病率高等特点,其波及范围之广、造成经济损失之大位于传染性疾病之首[1]。近年来,随着全球物种活动范围的加大,人、禽、猪和其他种属间流感病毒基因重组的概率大大增加,使流感病毒变异性增强[2],产生了具有高致病性的新变种病毒[3]。目前,应对流感病毒感染的主要措施是疫苗接种和药物治疗。疫苗接种很难使老人、儿童等高危人群产生有效免疫,且不能为机体提供广泛持久的免疫防护;同时流感病毒株不断的进化和新病毒株的出现,更大大降低了疫苗的有效性[4];因此药物治疗仍然是好的控制流感病毒传播的手段[5]。目前 FDA已批准上市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包括2个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和2个 M2离子通道抑制剂(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CFDA除已批准上述4个药物上市外,还批准了一个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帕拉米韦)上市。近十年来,这些抗流感病毒药物在体内外诱生出大量的耐药病毒株,如 H1N1病毒对奥司他韦产生了耐药、H1N1病毒和 H3N2病毒对金刚烷胺产生了耐药[6],因此,设计研发新型抗流感病毒药物已迫在眉睫。
-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在流感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流感病毒是引起人类流感的病原体之一,属于正黏病毒科,分为甲型、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其中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对人类具有流行病学意义.流感病毒感染可导致一系列呼吸道疾病,临床症状从轻微的上呼吸道症状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1].流感大流行传播迅速,波及范围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1918年的H1N1"西班牙流感"、1957年H2N2"亚洲流感"和1968年H3N2"香港流感"三次流感大流行导致全球超过5000万人死亡.近暴发的2009年新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全球估计有数亿人感染,约2万确诊死亡病例[2].因此流感病毒的早期快速检测技术对于流感的防控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
克感利咽口服液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脾淋巴细胞释放氧自由基和NO水平的调节作用
流感病毒作为外源性抗原侵入机体,激活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产生氧自由基已被我们和其他学者的实验所证实[1],而流感病毒感染对次级免疫器官脾脏T、B淋巴细胞产生活性氧和一氧化氮(NO)自由基的体内实验尚未见报道.我们依据本项课题的研究目标和中药复方的作用特点,从中医整体观出发,研究了流感病毒FM1呼吸道感染对小鼠脾淋巴细胞释放氧自由基和NO的影响及其克感利咽口服液对流感病毒感染引起脾淋巴细胞应激升高的调节作用.
-
禽流感与人类健康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从呼吸系统到全身性败血症等多种症状的传染性疾病综合征[1].禽流感病毒在分类地位上与人的流感病毒一样,属于正粘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属,单股负链分节段的RNA病毒.根据表面糖蛋白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抗原性差异可分为不同的亚型[2].到目前为止,已经鉴定了16种H亚型(H1-H16)和9种N亚型(N1-N9)[3].禽流感病毒根据其对鸡致病性的强弱可分为高致病性和低致病性两种.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引起鸡群高达100%的死亡率,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A类疾病.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引起温和的呼吸道疾病,但在混合感染或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可引起严重的疾病[4].近年来H5N1和H9N2等亚型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事件,表明家禽是禽流感人畜传播潜在的中间宿主[5,6].这也使得世界各国对禽流感的关注程度大大提高.因此,开展对禽流感病毒的研究,从分子水平掌握禽流感病毒的流行规律和致病机理,不仅在病毒学、兽医学等学科上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在公共卫生等方面也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
乙型流感病毒诱导HeLa细胞凋亡并伴随P16蛋白高效表达
近年的研究发现,甲、乙、丙型流感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时均可不同程度地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流感病毒杀死宿主细胞的主要方式.目前,甲型流感病毒诱导宿主细胞凋亡基因的调控及蛋白表达的研究结果已有报道,而乙、丙型流感病毒诱导细胞凋亡调节机制的结果尚未见报道.本文以乙型流感病毒(B/沪防93-1株)感染HeLa细胞,通过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检测细胞凋亡,并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P16基因蛋白表达,以MPIAS-500计算机多媒体图象分析系统作蛋白表达图象分析,用阳性染色A值(吸光度,原为光密度OD值)表示P16蛋白表达量,从而探讨乙型流感病毒诱导细胞凋亡及P16蛋白在细胞凋亡过程中可能的调节作用.
-
IL-18在抗流感病毒感染早期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IL-18是活化巨噬细胞产生的IFN-γ诱导因子.IL-18可增加脑实质中IFN-γ产生细胞数,增强活化小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1].体外实验证明肺巨噬细胞能选择性识别和杀伤被流感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抑制流感病毒的增殖[2].本研究利用IL-18基因缺陷鼠流感病毒感染模型,探讨IL-18在调节肺巨噬细胞抗流感病毒感染早期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抗体乳胶凝集检测方法的建立
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es,AIV)是一种RNA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A型流感病毒属.A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血凝索(hemagglutinin,HA)与神经胺酸酶(neuraminidase,NA)抗原性的不同可分为若干亚型,目前已发现的A型流感病毒的血凝素有16个亚型(H1~16),神经氨酸酶有9个亚型(N1~9)[1].1997年中国香港暴发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导致18人感染,6人死亡,这引起了人们的疑虑: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能否跨越种间障碍从而导致人群的感染?1998-1999年,广东省以及香港地区暴发了H9N2亚型禽流感,直接导致多人感染[2-3].2003年11月,香港地区又发生了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事件[4].
-
禽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实验室检测
禽流感病是由甲型禽流感病毒(AIV)某些亚型的毒株感染人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997年4月,香港流浮山3个养鸡场发生H5N1禽流感,1个月后,1例3岁患儿高热并死于不明原因的多功能衰竭,后证实为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所致,这是世界上第一例甲型禽流感病毒使人致病的病例.此次香港地区的禽流感中,有18例染病,其中6例死亡[1,2]
-
人类禽流感病毒实验室检测的几个问题
2004年初,某些亚洲国家陆续报告了人禽流感病毒感染而发病的病例.核病病死率高,传播途径欠明确,临床实验室检测缺乏经验,应引起我们重视.
-
正确面对禽流感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为禽流行性感冒病毒的简称,它不仅会给养禽、畜牧业带来灾难性的破坏,而且对公共健康也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禽流感病毒的危害已引起世界各国普遍关注.自2003年以来,国内外媒体不断报道了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事件,有些学者推测:高致病性禽H5N1流感病毒即将会造成世界性流行性感冒(流感)大流行,人类将面临1918年西班牙流感悲剧的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