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紧跟研究热点、推动我国胃肠动力学研究--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第六次全国胃肠动力学术会议纪要
2005年11月11日~14日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在武汉召开了"全国胃肠动力学术会议".此次会议是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的一个重要主题会议,也是在我国胃肠动力学研究的老前辈许国铭、周吕、罗金燕、柯美云等教授推动下,我国胃肠动力学界又一次盛会.
-
脑血管病的病理及病生研究进展与临床第三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液动力学评价
近年来,伴随着神经影像学的进展,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液动力学研究成为神经病学领域的一个热点.经验表叫.对于急性脑梗死的病例,仅靠单纯的某一血管阻塞不能完全解释所有临床征象.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中氯氮平浓度
氯氮平(clozapine,CLZ)属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对传统抗精神病药治疗无效的患者有效,且很少产生锥体外系反应.文献报导采用高效液相色谱C18分析柱(或色谱柱)测定CLZ血药浓度较多见,但该法有严重的拖尾现象[1~3].我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C8分析柱(或色谱柱)测定,消除了CLZ拖尾现象,更有利于对CLZ开展药物动力学研究和TDM.
-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概况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的研究体内药物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其研究方法已在新药设计,优选给药方案,改进药物剂量,提供高效、长效、低毒、低副作用的药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日益推进,运用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理论研究中药和中药复方作用机制、设计及优选给药方案,促进其新药开发、剂型改良及标准化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但因中药及其复方成分复杂,药理作用的多样性,让中药的药动学研究较通常的化学药物更为困难。综观近些年的文献资料,本文试对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
卧姿人体垂直振动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进展概述
在通常情况下,救护车中卧姿伤病员主要承受垂直(背-胸向)振动和纵向角振动,只有在救护车制动、转弯或在扭曲、迂回路面行驶的情况下,人体承受的水平振动才较为显著。另一方面,纵向角振动可以部分分解转化为垂直振动来加以考虑。因而研究卧姿人体垂直振动响应特性对分析和评价救护车的平顺性具有重要意义[1]。当研究卧姿人体对全身振动的响应时,弄清楚人体的振动动力学特性至关重要。人体机械激励点阻抗是描述人体生物动力学响应的重要参数,是探究人体振动动力学特性的有效手段。它是表征机械振动对人体输入的重要概念。因此,建立卧姿人体垂直振动阻抗模型在振动人机系统动力学研究相关领域有重要研究价值。
-
国家工程技术数字图书馆院士著作馆为纪念刘昌孝院士从事药物动力学研究和创建第一个药物动力学实验室40年编辑院士著作馆第一本院士论文集《刘昌孝院士论文集》
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图书馆院士著作馆获悉,为纪念刘昌孝院士从事药物动力学研究和创建第一个药物动力学实验室40年,国家工程技术数字图书馆院士著作馆联合编辑院士著作馆的第一本院士论文集<刘昌孝院士论文集> .
-
063 用于尿动力学研究的微换能器导管与光导纤维导管的比较
-
PK/PD理论及抗感染药物投用方法的新观点
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广泛、品种多、进展快的一大类药物.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不同之处在于其靶点是致病菌.药物-人体-致病菌是确定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三要素,药物动力学(PK)与药效学(PD)是决定三要素相互关系的重要依据.因此抗感染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研究已成为现代抗菌药物治疗学的研究热点.
-
糖尿病性膀胱病排尿机能障碍的诊治分析
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又称糖尿病性膀胱病,是长期糖尿病患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对其尿动力学表现,国内报道较少.我院对1996-2000年37例有排尿异常的糖尿患者进行尿动力学研究,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
肺癌中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意义
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能真实地反映细胞增殖活动 [1].近年来,PCNA作为原位检测肿瘤细胞增殖状态的一种新技术开始应用于肿瘤细胞动力学研究,并实验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研究PCNA在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
女性尿失禁生物反馈与盆底肌训练的护理
尿失禁是指不能由意志控制的流尿,任何年龄和性别均可发病,尤其是女性和老年人.1998年重庆和北京两地抽样调查显示其发生率接近30%[1].随着尿动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尿失禁的病因学研究、诊疗方法方面已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2].随着妇女寿命延长,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患病率逐年增高[3].近年来,利用盆底生物反馈治疗轻度、中度压力性和急迫性尿失禁受到重视.2005年12月-2006年8月,我院采用生物反馈治疗仪对30例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病人进行盆底肌生物反馈治疗,治疗中护士对病人进行护理干预,效果较好.
-
盐酸克仑特罗在中毒大鼠体内分布的研究
盐酸克仑特罗(clenlbuterol),又名瘦肉精、氨哮素、克喘素等,为一种β2受体激动剂,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克仑特罗具有营养重分配作用,可促进动物生长,提高畜禽瘦肉比,改善酮体品质.食用含瘦肉精残留的猪肉引起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目前对于盐酸克仑特罗与中毒法医学鉴定有关的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建立大鼠的盐酸克仑特罗中毒动物模型,建立盐酸克仑特罗的提取和薄层色谱扫描检测方法,研究盐酸克仑特罗在中毒动物体内的分布特点,为盐酸克仑特罗死亡和中毒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药活性成分、组分、单味药和复方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ADME/Tox)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一量、时一效关系,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新兴学科.开展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对阐明和揭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设计及优选中药给药方案,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剂型改进及质量控制,均具有重要意义.
-
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思路与探讨
中药复方是中医防治疾病的主要武器.中医理论的特色之一就在于强调人的整体观,发挥药物的整体调节作用,并用辨证施治的思维方法来处方用药.现代药理学研究已初步证明中药复方药效的发挥并非是简单的单味药相加或毒性的相减,而是方中药物之间所发生的协同、制约或改性等作用,使复方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
银黄制剂在大鼠体内的药效学及药物动力学分析
目前,中药复方的研究较为广泛,尤其是对其药动学及药效学的研究,这对于阐明其组方原理及作用机制、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关于中药复方的药动学研究[1]大体分为体内药物浓度法及生物效应法,体内药物浓度法适用于有效成分较为明确的中药复方药物,而生物效应法适用于有效成分不明确、缺乏化学检测方法的复方药物,对于中药复方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早期以生物效应法为主,近年来,逐渐以血药浓度测定方法为主。对于中药复方的药效学方面研究[2],主要以建立中医各种病症动物模型为主,这是实现其规范化、科学化的前提及重要环节。在实际研究中,为了确立一个较为合理的实验研究思路,往往采用药效学与药物动力学互为结合进行研究。银黄注射液是由金银花和黄芩的提取物制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具有清热解毒、抗炎作用。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分别从药效学及药物动力学角度对银黄注射液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茜草提取物对宫颈癌HeLa细胞杀伤动力学研究
目的:研究茜草提取物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杀伤动力学.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观察茜草提取物对HeLa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观察结果表明,茜草提取物对HeLa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C50为23.5μg/ml,其作用表现出时间依赖性.结论:茜草提取物有直接细胞毒作用,可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
-
糖尿病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诊治
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NVUDD)又称糖尿病性膀胱病(Diabetic Cystopathy).约40%~80%的糖尿病可并发此症,既使很好控制高血糖仍有25%的发生率.其发生率与性别和年龄无关,与病程和神经病变的发生率和程度有关.NVUDD不但给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造成严重的不便,还可诱发泌尿系逆行感染及糖尿病患者的肾脏并发症[1].随着尿动力学研究的介入,NVUDD的病程演绎过程已逐步引起临床医师们的重视[2].目前该病与支配膀胱的神经及逼尿肌病变有关的观点逐步为人们所认识.
-
细胞动力学和化疗方案的设计
细胞(增殖周期)动力学研究细胞群体生长、繁殖、分化、丢失和死亡等运动变化的规律.肿瘤组织主要由增殖和非增殖细胞群组成,绝大多数细胞毒素型的抗肿瘤药对增殖周期中的各期细胞有不同的影响.因此,了解细胞动力学知识,对深入认识肿瘤细胞繁殖过程和特点及药物作用原理,正确制定肿瘤药物治疗方案及新药研究都有很大的帮助.
-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药物动力学特点及抗生素的应用
新生儿的发育特点对药物治疗具有巨大的影响,在愈来愈多的极低胎龄(出生体重)儿能获存活的今天,这一特点及在出生后短时间内开始的迅速变化,迫切需要对不同胎龄(出生体重)儿进行各胎龄专组的药物动力学研究,以指导临床用药,既应避免血药浓度不足所致的无效治疗,亦须避免过量引起的毒性反应.目前国内外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药物学的研究资料极少,现仅就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药物动力学特点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作一简述.1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药物动力学特点1.1 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吸收与给药途径、药物的离子化程度、分子质量、脂溶性、浓度梯度、主动转运等有关.1.1.1 口服给药极低出生体重儿由于以下特点更难获得可靠的、可重复性的血药浓度:①肠绒毛较少,吸收面积减少;②胃排空延迟,延长了吸收时相;③胃食管反流常见,推迟胃排空;④脂肪吸收不良,影响药物的吸收;⑤心肺功能不全常见,增加右心压力,致使肠静脉淤血,减少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而在吸收时相期间排泄已经开始,所有这些都导致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AUC)减少,因此可能需要相对较大的剂量以达到理想的治疗血药浓度.曾有人报道1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极低体重儿,其口服需要的呋噻米剂量为静脉给药剂量的6倍.1.1.2 肌注给药虽被认为较口服可靠,但极低出生体重儿肌肉少,低体温和末梢灌注不良常见,局部吸收可能不足;由于肌层薄,药物注入皮下致使吸收慢和难以预测血药浓度;有些药对肌注局部有损伤使药物难以进入血液,或在局部沉淀为一种难以吸收的化学物质,甚至可能形成无菌性肿块.故极低体重儿应尽可能避免长期肌注给药.
-
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的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双氯芬酸钠(Diclofenac Sodium,简称DS,又名双氯灭痛),化学名为邻-(2,6-二氯苯胺基)-苯乙酸钠,是一种新型强效消炎,解热,镇痛,抗风湿药物[1],其适应症有各种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癌症手术后引起的疼痛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等[2].关于其普通制剂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已见报道[3],本文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8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口服国产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的体内血药浓度,对该制剂的人体生物利用度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