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一定要把“坏胆固醇”管起来

    作者:顾东风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显示,我国心脑血管病(冠心病、脑卒中、心衰、高血压)人数约为2.9亿。也就是说,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人罹患心脑血管病。估计我国每天心脑血管病死亡近万人,每10秒就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病。
      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与庞大的血脂异常人群关系极为密切。“坏胆固醇”升高是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上升的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控制“坏胆固醇”是降低心脑血管病死亡的关键因素。胆固醇控制管理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积极应对慢病负担、积极有效进行我国心脑血管病防治的重要支点。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血脂异常的诊断率和规范治疗率依旧偏低。据一组中美两国数据对比显示,我国人口血脂异常的诊断率只有11%,比美国低了近40%,治疗率低了20%。此外,我国患者治疗依从性也处于较低水平,使用他汀类药物干预并长期治疗的比率很低,高水平的“坏胆固醇”对公众健康的危害还在持续。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夜间症状观察及药物干预研究

    作者:王永锋;邢士刚;祝远彬;马萍

    慢性田塞性肺疾病(COPD)是以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加重,逐渐出现低氧血症甚至呼吸衰竭.预计到2020年COPD将成为全球第三位的死亡原因[1].COPD夜间症状主要是指COPD患者由于气流受限所致的呼吸系统症状及睡眠紊乱[2-3].有文献[4]报道,COPD夜间症状发生率高达76%,是COPD患者发生慢性呼吸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引起肺动脉高压,进而导致右心功能不金和心律失常,而且是COPD夜间死亡率.高于百天的主要原因之一.多导睡眠仪目前主要应用于呼吸睡眠暂停患者的检测,但对COPD患者尤其是对COPD患者夜间症状的监测鲜有报道.本研究对COPD稳定期患者予以多道睡眠监测并对夜间症状予以药物干预研究,现总结报告如下.

  • 老年人血脂干预的效果分析

    作者:尹秋生;姚依群;曹少军;周书明

    目的 对老年人生活方式及血脂水平进行干预,提高血脂控制达标率,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方法 于2002~2006年我们对辖区内1281例离退休老干部的生活方式、血脂水平进行了综合干预;2007~2010年又对其中的462例继续进行常规干预. 结果 与基线时比较,综合干预期末该人群的吸烟、饮酒率分别下降了55.3%和35.4%,体质量指数正常者、摄盐喜淡者分别提高了27.8%和39.1%(P<0.01);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值分别下降了18.4%、29.1%和9.4%(P<0.01),三酰甘油(TG)下降了10.8% (P <0.05);TC、LDL-C、TG达标率分别提高了126.0%、193.4%和12.3% (P <0.01),HDL-C达标率下降了11.9%(P<0.01);他汀类药物服用率提高了181.6%,贝特类药物服用率提高了158.3% (P<0.01).与综合干预期末比较,常规干预期末摄盐喜咸者又减少了24.2%,HDL-C水平下降了5.2%,TG升高了14.8% (P <0.05),TC、LDL-C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综合干预能使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发生明显变化,有效降低血脂水平,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性与治疗依从性,并在常规干预期内较好地保持.

  • 脑动脉硬化大鼠模型的试制及药物干预

    作者:徐重白;丁亚军;石磊;沈明勤

    目的 研究建立脑动脉硬化症的大鼠模型并观察桂利嗪及中药健脑颗粒的治疗作用.方法 用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方法建立脑动脉硬化大鼠模型,分别给予桂利嗪及中药健脑颗粒治疗,于术后15周检测血压、血清脂质水平、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血栓素B2(TXB2)及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并对脑血管及脑组织作病理检查.结果 模型组大鼠血压、血清脂质水平、ET/NO、TXB2/6-Keto-PGF1α比值均明显上升(P<0.01);脑动脉内膜内皮细胞呈广泛性变性、坏死、脱落,粥样斑块形成.经给药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有一定改善.结论 采用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方法可建立与人类疾病相似的实验性脑动脉硬化大鼠模型,且药物治疗具有可逆性.

  • 阿尔茨海默病音乐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胡维维;冯美江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老年期痴呆常见的类型.在>65岁的老年人中AD患病率约为5%,之后每增龄5岁,AD发病风险就增加1倍.2015年全球痴呆病人约为4680万,预计2050年将达13150万[1].AD主要组织病理学特征为老年斑、神经原纤维缠结、广泛神经元缺失等.该病目前尚无法治愈,主要通过药物干预以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由于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近年来非药物治疗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AD病人的治疗.音乐治疗(music therapy,MT)是非药物治疗中经济、有效、方便的一种方法,近年来在AD的治疗中已引起高度重视.

  • 抗衰老与去衰老的研究与应用

    作者:傅文庆

    抗衰老技术(technology of anti-aging)是在衰老生物学(biology of aging)基础研究之上发展起来的.从不同的衰老学说出发进行研究,都有可能获得成功.从衰老的氧化学说出发,Lang等[1]发现,羧酸噻唑烷镁(MgTC)能大大提高果蝇、蚊子、小鼠的谷胱甘肽(GSH)含量和延长寿命.从衰老的端粒学说出发,Bodnar等[2]将端粒酶亚单位hTRT基因通过载体转入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包皮成纤维细胞,大大扩展了这两种细胞的复制寿命.从衰老的基因学说出发,Rogina等[3]发现,用P-element适当插入Indy基因,雄雌果蝇平均寿命增长约1倍(37~70d),高寿命增加了50%.上述的研究结果都有可能发展为抗衰老的药物干预或技术干预.鉴于这方面国内已有很多报道,本文不再赘述.

  • 病人-家庭-医院联合管理模式在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管理中的意义

    作者:陈莹;孙奕;张志宇;黄丹青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重,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影响个人、家庭及社会的重要问题,给病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老年性痴呆也称为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AD) ,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退行性神经病,临床上以持续进行的智能衰退而无法缓解为特征,是造成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常见病因之一[1]. 目前AD并无根治法[2] ,可对病人进行的药物干预有限,专业化照料及综合的治疗方案是AD治疗的主要方案. 综合的照料模式可延缓AD病人的病情进展过程,显著改善AD病人的预后. 而现阶段国内AD管理和照护体系尚不健全[3] ,如何为AD病人提供高质量有效的照护对痴呆病人的生活质量及疾病进展尤为重要. 在AD病人的照护中,家庭照料者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将对AD 病人及其家庭照料者进行联合管理模式,探讨其改善病人病情及降低照料者负担的价值.

  • 肾脏微循环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车江;张庆富;刘勖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虽然双肾重量不足体重的1%,但其血供却约占心搏出量的20%.肾脏每日约产生150~180 L原尿,其中99%被肾小管重吸收.肾脏这种排泄功能与其微血管的结构特点有密切关系,离开肾小球微血管的血液循环,则不能完成滤过功能,没有肾小管周围微血管的血液循环,则不能完成尿的吸收、浓缩以及分泌功能.近年来,人们对肾脏微循环的研究逐步深入,从静态研究到动态研究,从利用侵袭性方法到利用非侵袭性方法,研究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体液因子、药物干预以及疾病对肾脏微循环的影响,取得了一定进展.

  •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药物干预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正迁;田小生;崔德华;郭向阳

    背景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是老年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POCD显著增加老年患者致残率和致死率,增加医疗成本并降低患者生存质量.目的 对目前POCD药物干预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作一综述,为POCD的预防和处理寻找药物靶点,并为围术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内容 概述POCD危险因素,并介绍目前已报道的POCD药物干预相关的动物研究和临床观察数据.趋向 POCD为多因素的术后并发症,目前机制尚未明了,但神经炎症反应是其重要机制之一;一系列具有抗炎效应的药物在动物模型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为未来POCD临床干预药物的开发和应用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表明POCD的药物干预具有广泛的研究前景和临床应用价值.

  • 药物干预对中重度晚期癌痛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吉爱军;施如春

    目的:调查与分析药物干预对58例中重度晚期癌痛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58例中重度晚期癌性疼痛患者,合理规范使用三阶梯镇痛药物,利用简明疼痛调查量表(BPI)及癌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OL-C30)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1个月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患者药物治疗后 NRS(numeral rating scale)评分较治疗前低(P <0.05),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1个月的疼痛缓解总有效率分别为86.1%及91.3%。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有便秘、恶心、呕吐、排尿困难、嗜睡、瘙痒等,QOL-C30量表六项功能指标及总体健康、总体生活质量评价治疗前后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 <0.05),其中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总体健康及总体生活质量评价治疗后两阶段(1周及1个月)相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均 P <0.05)。结论药物干预对中重度晚期癌痛患者有效,药物不良反应如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便秘等不容忽视,生活质量中身体功能、情绪功能及社会功能应得到长期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干预,不断改善和提高患者整体生活质量。

  • 脑静脉闭塞实验研究现状

    作者:崔向宁;尹岭;王玉来

    脑静脉血栓形成(CVT)从19世纪早期就已被认识,但由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困难等原因,一直未受到重视.近30年,随着神经影像学的进展,静脉闭塞在脑血管病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脑静脉和静脉窦循环在保障脑血液流通、血供稳定上的重要作用正引起人们的关注.文章就近年来的有关实验研究作了综述.

  • 卒中高危个体药物干预前后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综合指标的比较

    作者:范薇;黄久仪;王桂清

    目的:评价不同药物干预措施对卒中高危个体脑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上海社区或郊区农村筛选出的4 415例,具有至少1项卒中危险暴露因素且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CVHI)积分值<75分的高危个体,随机分为脑安胶囊、阿司匹林50 mg和75 mg组.1年后从上述3组干预对象中随机分别抽取445例、427例和381例作为评价对象,进行CVHI复查.结果:干预1年中,3组服药率达到96%以上,以脑安胶囊组依从性好.干预1年后,3组干预对象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有显著降低(P<0.001);CVHI积分值平均水平均有显著提高,CVHI积分值高分的比例显著增高(P<0.001),提高的幅度依次为脑安胶囊组、75mg阿司匹林组和50 mg阿司匹林组,3组提高到75分以上者的比例依次为44.0%、32.5%和33.3%.结论:实施干预1年后,脑安胶囊和阿司匹林均能显著改善血压水平和CVHI积分值,脑安胶囊和阿司匹林服药依从性均好.

  • 黏附分子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药物干预

    作者:孙国兵;赵薛旭;李作汉

    近年来,免疫炎症反应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黏附分子在炎症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对黏附分子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研究已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的热点之一.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和血小板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PECAM-1)是3种重要的黏附分子,现就其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及相关药物干预作一综述.

  • 白术及茯苓提取物对豚鼠皮肤酪氨酸酶 mRNA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作者:李洪武;朱文元;夏明玉;谭城

    哺乳动物黑素细胞黑素生成受多种因素调控。紫外线、促黑素、 8-甲氧补骨脂素等对黑素生成具有刺激作用 [1,2],而氢醌、熊果苷、甘草酸等对黑素生成则有抑制作用。我们发现中药茯苓、白术能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3],使黑素细胞和黑素颗粒减少 [4]。为了研究它们对酪氨酸酶 (TYR) 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我们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检测药物干预前后豚鼠皮肤中 TYR mRNA表达水平。 一、材料与方法 (一 )动物:健康雄性棕黄色豚鼠 10只 (南京军区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普通级 ),体重 332~ 425 g,平均 380.2 g。每只实验动物背部取 6个相离区域, UVB照射后外涂药物。阳性对照外用 3%氢醌。

  • 尿酸代谢失衡与心血管疾病及药物干预

    作者:刘瑶;何华;李茜;王世俊;柳晓泉;汤依群

    尿酸是体内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与各类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之一.综述尿酸的代谢及生理病理意义,尿酸代谢失衡与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胰岛素抵抗、肥胖症等心血管疾病的关联以及尿酸代谢失衡的药物干预与心血管保护作用.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物干预

    作者:陈放;张洪泉

    简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综述其药物治疗研究进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随着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目前已开发出多种药物用于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进展,包括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蛋白非酶糖基化终末产物抑制剂、蛋白激酶C抑制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抗氧化剂以及糖皮质激素等.

  •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干预研究进展

    作者:吴航;孙子林

    糖尿病肾病作为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紊乱、氧化应激、炎症及遗传因素等相关.综述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相关药物治疗的研究新进展,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参考.

  • 乌拉地尔干预急性心肌缺血的细胞机制

    作者:张寄南;杨国平;苏恩本

    目的新的α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乌拉地尔(阻断α1受体为主),治疗高血压急症、急性心肌缺血和肺水肿有效.本研究试图阐述乌拉地尔对缺血心肌内能量代谢状态、SR钙泵活力和钙释放通道的作用,探讨其治疗急性心肌缺血的分子和细胞机制.方法制备急性心肌缺血家兔模型,给予乌拉地尔1.0mg@kg-1@d-1,3天后测定缺血和非缺血区心肌内ATP、ADP、AMP和乳酸量,计算能荷;测定SR Ca2+ATP酶活力和钙释放通道[3H]Ryanodine结合的Bmax的与Kd值.测定心肌细胞缺氧培养及药物干预时的SR钙泵活力.结果缺血和梗死区心肌内ATP、ADP、AMP含量比非缺血区下降31%、40%和33%,乳酸含量急剧升高65%,差异显著(P<0.05和0.01);SR Ca2+ATP酶活力从(1.19±0.11)μmol/g降至0.94μmol/g(P<0.05);钙释放通道数目下降,亲和力不变.治疗组缺血心肌内ATP、ADP、AMP含量明显回升、能荷升高,SR Ca2+ATP酶活力及释放通道数目均恢复正常(P<0.05和0.01).缺氧培养乳鼠心肌细胞钙泵活力下降53%,乌拉地尔和拉西地平药物干预时钙泵活力无明显变化.结论乌拉地尔通过α受体改善缺血心肌内能量代谢、减少乳酸堆积、调节SR Ca2+泵和钙释放通道功能、减轻钙超载是治疗的分子和细胞机制之一.

  • 小胶质细胞极化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潜在的药物干预治疗靶点

    作者:王小瑜

    创伤性脑损伤是一种由外部机械力引起的,对脑组织危害极大的疾病.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主要细胞成分,在神经系统的发育及神经元的形成等生理活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小胶质细胞极化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作用以及对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可能有效的潜在药物.

  • 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分子机制及药物干预

    作者:朱亮亮;赵建宁

    人工关节置换广泛用于终末期关节疾病的患者,以改善其生活质量.有部分关节置换患者的假体发生无菌性松动,目前认为,核激活因子受体配体-核激活因子受体-骨保护素-核因子-κB(RANKL-RANK-OPG-NF-κB)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文中就RANKL-RANK-OPG-NF-κB系统如何调控假体周围骨溶解及骨溶解的药物干预进行综述.

398 条记录 12/20 页 « 12...9101112131415...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