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ACE基因I/D多态性分析

    作者:高义;蒲传强;王玉敏;徐清华;余裕炉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54名正常人、40例高血压但无心脑血管合并症患者和54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的ACE基因型,同时检测血清ACE水平.结果 ACE基因I/D多态性与高血压无相关关系,与偶测血压、体重指数、血脂及载脂蛋白等临床、生化指标亦无相关关系,而与血清ACE活性显著相关.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的ACE D等位基因频率(66.7%)显著高于高血压组(52.5%)和对照组(49.1%).有高血压家族史的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的DD基因型频率(50.0%)及D等位基因频率(70.0%)显著高于高血压组(23.1%,48.1%)和正常对照组(28.6%,51.2%).结论 (1)ACE D等位基因频率为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2)ACE基因缺失多态性与血清ACE活性有关,并增加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危险;(3)ACE基因缺失型可能为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遗传因素.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老年脑卒中的相关性

    作者:赵文新;季洪赞;朱武生;李华;徐格林;任苏虹;周国庆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老年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86例脑卒中患者(脑卒中组)分为脑血栓组(126例)和脑出血组(60例),另选75例同期住院的非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ACE第16内含子中长度为287 bp碱基片段的插入/缺失情况,并分别测定其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脑卒中组D等位基因频率为41.9%,对照组为31.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脑卒中组DD型基因频率为21.5%,对照组为9.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脑血栓组和脑出血组D等位基因和DD型基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ACE基因多态性与老年人脑卒中相关,其DD型基因和D等位基因是老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后3个月认知的关系

    作者:柳华;刘鸣;王文敏;隆昱洲;任惠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后3个月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CIND)的关系.方法 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5例,根据脑卒中后3个月认知功能测定将患者分为CIND组(42例)和对照组(143例).PCR法测定ACE基因I/D多态性,采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和美国精神疾病统计和诊断手册第4版修订本进行认知测定.结果 CIND组与对照组ACE基因I/D多态性的基因型分布与Hardy-Weinberg平衡的理论频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发现,ACE基因DD基因型人群CIND发病风险是Ⅰ等位基因携带者的2.460倍(95% CI:1.084~5.58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共显性模式中,DD基因型人群CIND发病风险是Ⅱ基因型的3.185倍(95% CI:1.148~8.842,P<0.05);在隐性遗传模式中,DD基因型人群CIND发病风险是Ⅰ等位基因携带者的2.852倍(95% CI:1.058~7.687,P<0.05).结论 ACE DD基因型是缺血性脑卒中后CIND的独立危险因素,携带ACE DD基因型的患者可能更易发生CIND.

  • 急性肺栓塞大鼠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1的变化

    作者:刘春萍;吴郡;刘伟国;陈念

    目的 探讨急性肺栓塞大鼠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1的变化.方法 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栓塞后24 h组,栓塞后1周组,每组8只;以明胶海绵溶液经颈静脉注入制备大鼠肺栓塞模型,对照组注入同等体积生理盐水.3组大鼠分别于1周(对照组)、栓塞后24 h、栓塞后1周时处死.经右心导管测定肺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取动脉血行动脉血气分析及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1活性测定;取肺组织刺备病理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肺动脉栓塞情况.结果 对照组,栓塞24 h组,栓塞1周组大鼠肺动脉平均压分别为(14.2±4.1)mm Hg(1 mm Hg=0.133 kPa)、(26.1±7.5)mm Hg、(26.1±6.8)mm Hg(P<0.05);动脉血氧分压分别为(94.1±8.8)mm Hg、(80.5±5.8)mm Hg、(80.4±13.8)mm Hg(P<0.05);3组大鼠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1分别为(30.5±7.2)U/L、(53.5±15.9)U/L、(45.8±17.4)U/L(P<0.05).光镜下观察,栓塞后24 h组肺组织切片均可见多个肺动脉管腔内海绵明胶栓塞,有继发红血栓形成,肺组织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栓塞后1周组大鼠部分肺动脉管腔内海绵明胶溶解.结论 急性肺栓塞大鼠肺动脉压升高的同时,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1明显升高,其程度可能与肺血管床阻塞的范围或程度有关.

  • 法舒地尔对大鼠心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和血管紧张素(1-7)的影响

    作者:张培勇;沈思钰;蔡辉;赵智明

    目的 探讨法舒地尔对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和血管紧张素(1-7)[Ang(1-7)]的影响.方法 50只SD大鼠制备压力超负荷模型,术后4周末,将存活3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模型组10只、法舒地尔高剂量组(高剂量组)9只和法舒地尔低剂量组(低剂量组)组9只.术后8周末,计算各组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观察心肌组织HE和Masson胶原染色;碱水解法测定心肌羟脯氨酸(HYP)含量;免疫组织化学分析ACE和ACE2水平;RT-PCR和ELISA法分别检测ACE2 mRNA表达、AngⅡ和Ang(1-7)浓度.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肌间质大量胶原蛋白沉积,LVMI、HYP、ACE和AngⅡ明显升高,ACE2、ACE2 mRNA及Ang(1-7)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LVMI、HYP明显降低,间质胶原蛋白沉积明显减轻,ACE和AngⅡ明显降低(P<0.05),ACE2、ACE2 mRNA和Ang(1-7)明显升高(P<0.01).结论 法舒地尔抑制压力超负荷诱导的心肌纤维化的作用可能与局部ACE-AngⅡ及ACE2-Ang(1-7)的改善有关.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师节;杨莉;何燕;杨文慧;董阳;甘露路;王勤

    原发性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是机体内调控血压的重要机制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 (angiotc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是RAAS中的关键调控酶,其表达量及活性异常,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病过程[2].目前,ACE2已成为高血压研究的重点与新的方向.现对ACE2的分子生物学效应、ACE2基因多态性、ACE2表达及活性与血压调控和高血压发病机制的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靳钰;邱春光;侯允天;王志方;刘志强

    目的 探讨中国河南豫北地区汉族原发性高血压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I)/缺失(D)多态性与心房颤动(房颤) 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3例,分为房颤组405例和窦性心律组398例,采用PCR-RFLP方法进行ACE基因I/D多态性分析.结果 房颤组DD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25.9% vs 13.1%),ID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窦性心律组(38.8% vs 50.3%,P<0.05).与携带II+ID基因型者比较,携带DD基因型高血压患者房颤的风险增加(OR=2.13,95%CI:1.60~3.29,P<0.05),携带DD基因型的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明显扩大,LVEF明显降低(P<0.05).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房颤的发生存在相关性,DD基因型可能使高血压患者发生房颤的危险增加.

  • 伊贝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杨柳;刘昌慧;白玉鹏

    目的 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肾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的表达,探讨伊贝沙坦对SHR肾脏ACE2 Mrna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 20只14周龄雄性SHR分为SHR组和伊贝沙坦组,各10只.伊贝沙坦组每只大鼠予以伊贝沙坦50 mg·kg-1·d-1灌胃,给药时间12周.同时取14周龄雄性京都种Wistar大鼠10只为对照组.SHR组和对照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12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组大鼠肾脏ACE2表达,利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血管紧张素(Ang)Ⅱ浓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SHR组ACE2 Mrna表达显著减少(0.72±0.11对1.11±0.15);与SHR组比较,伊贝沙坦组经12周治疗后,ACE2 Mrna表达明显提高(1.03±0.13对0.72±0.11),均为P<0.05.SHR肾脏ACE2 Mrna表达与血浆AngⅡ浓度成正相关(r=0.83,P<0.05).结论 ACE2在高血压大鼠肾脏表达显著减少,可能是高血压病理生理变化之一.Ang Ⅱ-1型受体阻滞剂伊贝沙坦上调SHR肾组织ACE2 Mrna表达,提示这可能是该药物反向调节过度激活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又一新途径.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关联研究

    作者:单江;李忠银;施育平;傅国胜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紊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83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155名健康受试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第16内含子I/D多态性.结果正常对照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DD、ID、Ⅱ型频率分别为16.1%、51.6%和32.3%,D、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419和0.581;扩张型心肌病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DD、ID、Ⅱ型频率分别为37.4%、30.1%和32.5%,D、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524和0.476.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DD型(X2=13.528,P<0.001)和D等位基因(X2=4.781,P<0.05)频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DD型和D等位基因可能是扩张型心肌病遗传易感性的基因标志之一.

  • 冠心病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及交互作用的临床研究

    作者:季祥武;张爱元;管立学;王敬先;黄静

    目的 联合对冠心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G894T多态性进行分析,探讨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和交互作用及遗传学机制在冠心病发病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236例冠心病患者及190例正常人ACE和eNOS两种基因多态性.同时测定血脂、血糖、体重指数(BMI)、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血压.结果冠心病组ACE基因DD型频率[36%(86/236)]显著高于对照组[19%(36/190),P<0.01],Ⅱ型频率[27%(64/236)]显著低于对照组[49%(93/190),P<0.05].冠心病组DD型甘油三酯(TG)[(2.2±1.7)mmol/L]显著高于Ⅱ型TG[(1.6±0.8)mmol/L和ID型TG[(1.7±0.9)mmol/L,均P<0.05],DD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2±0.4)mmol/L]显著低于Ⅱ型HDL-C[(1.3±0.3)mmol/L,P<0.05],DD型血糖[(6.2±1.7)mmol/L]和BMI[(25.7±2.8)kg/m2]显著高于ID型[血糖:(5.6±1.3)mmol/L,BMI:(24.8±3.1)kg/m2,P<0.05],DD型LVEF(56%±14%)显著低于Ⅱ型LVEF(62%±15%)和ID型LVEF(61%±14%),均P<0.05.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与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在ACE和eNOS基因不同基因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组eNOS基因GT型频率[28%(67/236)]显著高于对照组[17%(32/190),P<0.01],GG型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G、HDL-C、血糖、BMI和LVEF在eNOS基因不同基因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携带DD型患冠心病的概率是携带Ⅱ型的1.74倍(P<0.01),携带GT型患冠心病的概率是携带GG型的1.73倍(P<0.05).两种基因对患冠心病的交互作用显示为如同时携带Ⅱ型和GG型,患冠心病的概率是37.9%,而同时携带DD型和GT型患冠心病的概率是77.8%.结论 ACE基因多态性和eNOS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及某些危险因素显著相关,同时携带DD型和GT型两种易患基因型时,患冠心病的概率明显增加,具有显著的遗传倾向.

  • 氨氯地平逆转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作用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型的相关性

    作者:翟丽华;王沙燕;梁旭;杨纯玉;张阮章;王增英;汤军;胡玉华

    目的 探讨氨氯地平的抗颈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22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服用氨氯地平2.5~10.0 mg,每日1次,共12个月.将资料完整的208例患者按基因型分为Ⅱ型、ID型、DD型三组,比较不同基因型组间及各基因型组在治疗前、后的颈动脉参数变化.结果 三组患者的平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MIMT)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但仅在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96±0.12对0.92±0.13,P<0.01),Ⅱ组与ID、DD组比较,下降幅度(AMIMT)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组的斑块积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下降(4.85±2.51对3.90±2.36,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Ⅱ基因型、治疗前后收缩压差值(ASBP)和治疗前收缩压水平是影响△MIMT值的主要因素.结论 氨氯地平的抗颈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在不同ACE基因型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问存在差异,Ⅱ基因型患者获益大.

  • 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组织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表达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干预的影响

    作者:胡晓晟;谢旭东;王兴祥;曾春来;倪一鸣;余国伟;陈君柱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的表达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干预的影响及可能的信号传导途径.方法 选取接受开胸手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47例,手术中取右心耳处心房肌标本.采用RT-PCR法检测心房肌ACE2和ACE mRNA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ACE、ACE2、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和磷酸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ERK1/2)蛋白表达水平,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心房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水平.结果 与窦性心律组相比,持续性房颤组心房肌组织中ACE2表达显著减少(P<0.05),而ACE的表达和Ang Ⅱ含量显著增加(P<0.05).ERK1/2的活化水平在持续性房颤组较窦性心律组明显增加(P<0.05).与持续性房颤组相比,ACEI干预组ACE2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1),ERK1/2的活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ACE表达和Ang Ⅱ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房颤患者心房肌组织中ACE2表达下调,ACE/ACE2平衡失调;ACEI对房颤的长期临床效应可能与其上调ACE2、抑制有丝分裂素激活蛋白激酶信号途径有关.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基因转染抑制大鼠平滑肌细胞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表达及下游转录激活子3信号通路

    作者:龚晶婧;卢卓强;曹金龙;许昌声;王华军;晋学庆

    目的 利用构建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2慢病毒表达载体转染平滑肌细胞,探讨ACE2对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表达的影响.方法 培养平滑肌细胞,并进行分组及干预:(1)空白对照组:仅加入无血清培养基.(2)慢病毒重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空载体( Lentiviral-GFP,GFP)组:加入感染复数(MOI)为10的Lentiviral-GFP空载体.(3)血管紧张素(Ang)Ⅱ组:加入终浓度为10-7 mol/L的AngⅡ.(4) AngⅡ+慢病毒重组ACE2表达载体(Lentiviral-ACE2,ACE2)组:同时加入浓度为10-7 mol/L的AngⅡ和MOI为10的Lentiviral-ACE2.(5) AngⅡ+厄贝沙坦组:同时加入终浓度为10-7 mol/L的AngⅡ和厄贝沙坦.(6) AngⅡ+ACE2+厄贝沙坦组:同时加入终浓度为10-7 mol/L的AngⅡ和厄贝沙坦以及MOI为10的Lentiviral-ACE2.(7)ACE2组:仅加入MOI为10的Lentiviral-ACE2.将上述干预细胞提取RNA后运用实时PCR检测细胞ATIR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细胞ATIR蛋白表达,以及下游信号通路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TAT3)蛋白磷酸化水平.运用CCK-8试剂盒检测上述干预组的细胞增殖水平.结果 (1)AngⅡ+ACE2组和AngⅡ+ACE2+厄贝沙坦组的ATIR mRNA表达均低于AngⅡ组(分别为0.39±0.02和0.24±0.01比1.80±0.08,P分别<0.05和0.01).(2) AngⅡ+ACE2组和AngⅡ+ACE2+厄贝沙坦组的ATIR蛋白表达均低于AngⅡ组(分别为0.83±0.07和0.52±0.07比1.10±0.13,P分别<0.05和0.01).(3)AngⅡ+ACE2组和AngⅡ+ACE2+厄贝沙坦组的STAT3蛋白磷酸化水平均低于AngⅡ组(分别为0.09±0.01和0.02 ±0.01比0.50±0.10,P分别<0.05和0.01).(4) AngⅡ+ACE2组和AngⅡ+ ACE2+厄贝沙坦组的细胞增殖水平均低于AngⅡ组(分别为0.84±0.08和0.77±0.10比1.16±0.11,P分别<0.05和0.01).结论 ACE2通过抑制AT1R和下游的STAT3信号通路抑制AngⅡ诱导的平滑肌细胞增殖,并提示ACE2对AT1R有直接的抑制作用.

  • RNA干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心肌重构的影响

    作者:何军华;肖传实;李茂莲;边云飞

    目的 用RNA干扰技术下调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表达,观察其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心肌重构的影响.方法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空白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病毒对照组(尾静脉注射对照腺病毒),治疗组[尾静脉注射表达ACE基因特异性短发夹RNA(shRNA)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同时设WKY正常血压对照组.以上各组大鼠均于实验的第1、16天各注射1次.干预前后检测尾动脉压的变化.于首次注射后第3天,用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主动脉组织中ACE mRNA及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中ACE的含量.实验结束时,检测左心重/体重及心肌胶原蛋白的含量,并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于每次注射后,尾动脉压均明显下降22 mm Hg(1 mm Hg=0.133 kPa)左右,单次注射后降压作用至少可持续14 d,累积降压幅度达38 mm Hg左右,而空白对照和病毒对照组血压则持续升高.治疗组心肌、主动脉组织中ACE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病毒对照组(P<0.05),而与WKY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血清ACE含量(16.37±3.90)ng/ml也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48.26±1.50)ng/ml和病毒对照组(46.67±2.82)ng/ml,P<0.05,而与WKY组(14.88±3.15)n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左心重/体重与心肌胶原蛋白含量[2.24±0.19与(1.283±0.019)μg/mg]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3.21±0.13与(1.686±0.013)μg/mg]和病毒对照组[3.13±0.12与(1.682±0.009)μg/mg],P均<0.05,但还未降到WKY组水平[2.06±0.11与(1.257±0.019)μg/mg].电镜观察显示治疗组心肌超微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 RNA干扰可有效下调ACE表达,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改善心肌重构.RNA干扰有望成为高血压病基因治疗的新方法.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检测方法的研究

    作者:王谷亮;韩战营;朱鼎良;詹一鸣;张伟忠;周怀发;茅守玉

    目的采用三条引物法进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分型检测,并与Rigat法进行比较,以探讨Rigat造成DD型分型的错判率,并用此方法检测了中国汉族人群中ACE基因I/D 基因型的分布频率以及插入(I)/缺失(D)多态性与高血压病(EH)间的相关性。方法 EH患者(EH组)206例,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ACE基因分型;正常血压组(NT组)156例以及核心家系25个共118例,三条引物法进行ACE基因分型。结果 EH组Rigat法得出的DD型比例较三条引物法高。与三条引物法相比较,Rigat法对DD型的错判率为13.04%。用三条引物法进行基因分型的结果如下:(1)在NT组,ACE各基因型的分布频率为:II型0.51,ID型0.41,DD 型0.08。等位基因频率为: I 0.71,D 0.29。(2)25个EH家系所有成员的基因分型结果,完全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3)EH与NT两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三条引物法1次完成ACE基因分型,有良好的特异性、准确性和重复性。

  •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基因转染对实验性动脉硬化兔斑块炎症的影响

    作者:董波;张月辉;董秋立;于庆涛;朱莉;李树英;杨亚培;张澄;冯进波;刘春喜;宋怀东;潘春明;张运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基因转染是否能通过使血管紧张素(Ans)Ⅱ转化为Ang1-7而抑制动脉硬化斑块的炎症反应.方法 克隆小鼠ACE2基因,并构建复制缺陷重组腺病毒质粒Ad-ACE2;用球囊损伤内皮细胞及高脂饲养建立兔动脉硬化模型,喂养3个月,将3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d-ACE2及Ad-EGFP两组,每组19只.Ad-ACE2组注射ACE2的腺病毒(2.5×109pfu/m1)入兔的腹主动脉中,Ad-EGFP组注射Ad-EGFP,注射1个月后处死动物,取腹主动脉,检测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蛋白的表达;同时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MCP-1基因的表达.结果 Ad-ACE2组的动脉硬化斑块中的巨噬细胞阳性表达率(13.6%±4.2%)明显低于Ad-EGFP组(23.6%±6.9%,P<0.01);而基因转染后MCP-1蛋白的表达(13.2%±0.4%)明显低于Ad-EGFP组(25.0%±7.4%,P<0.01).结论 ACE2基因转染抑制了MCP-1的蛋白表达及巨噬细胞浸润程度,提示ACE2基因具有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的作用.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基因转染抑制大鼠颈总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内膜新生

    作者:吴旭玮;卢卓强;龚晶婧;王华军;许昌声;晋学庆

    目的 探讨慢病毒重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LV-ACE)2基因过表达对于大鼠颈总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后内膜新生的影响和相关机制.方法 将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IRI后1、2、4周亚组,每组10只,采用夹闭颈总动脉方法制造动脉硬化模型,HE染色观察各组新生内膜面积/中膜面积(I/M)值;另选SD大鼠50只,分为5组:对照组、IRI组、IRI+慢病毒重组绿色荧光蛋白(LV-GFP)组(GFP组)、IRI+ LV-ACE2组(ACE2组)和IRI+紫杉醇组(紫杉醇组),每组10只,夹闭法后利用LV-ACE2干预,并用LV-GFP、紫杉醇等作为对照.HE染色观察各组I/M值,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新生内膜中ACE2、平滑肌细胞α-肌动蛋白(α-SM-actin)、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ATI R)、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磷酸化(P-ERK1/2)表达变化.结果 (1)IRI后,HE染色观察损伤组的1、2、4周亚组I/M值(分别为0.364±0.032、0.789±0.120和1.517±0.151)均高于正常组(0.011 ±0.004,P均<0.01).(2)LV-ACE2等干预后,HE染色观察ACE2组I/M值低于IRI组(0.71 ±0.17比1.53 ±0.16,P<0.01);免疫组织化学观察ACE2组ACE2表达积分吸光度(IA)值与IR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94±283比1080±252,P=0.63),ACE2组CD31表达血管密度低于IRI组[(12.40±4.21)个/mm2比(96.20±17.79)个/mm2,P<0.01],ACE2组α-SM-actin、AT1R、P-ERK1/2表达IA值均低于IRI组(分别为5 843±839比12 648±1 760,1 219±175比4 861±545,1 040 ±215比2 938±286,P均<0.01)结论 大鼠颈总动脉IRI后4周能够形成稳定的内膜新生,ACE2能明显抑制IRI后内膜新生、新生内膜中平滑肌细胞增殖及新生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ACE2抑制AT1 R、P-ERK1/2的表达有关.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型与氢氯噻嗪降压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吴寿岭;周永;刘秀荣;于清;程凯;幺太成;王志斌;宋绍敏;王黎光;李军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不同基因型与氢氯噻嗪降压疗效的关系.方法 518例高血压病患者同时服用氢氯噻嗪12.5 mg,每日1次,共6周.资料完整的504例患者按II、ID、DD三种基因型分组,比较不同基因型间的降压疗效.结果 II、ID 、DD基因型患者收缩压下降值分别为5.7 mm Hg(1 mm Hg=0.133 kPa)、5.1 mm Hg、10.4 mm Hg,DD基因型患者收缩压下降值大II、ID两型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舒张压下降值、平均动脉压下降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DD基因型、治疗前醛固酮水平、血钠水平是影响收缩压下降值的主要因素.结论不同ACE基因型患者对氢氯噻嗪的反应存在差异,DD基因型患者收缩压下降明显.

  • 心房颤动心房组织内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表达的研究

    作者:王祥;戴友平;扬杪;邬堂春;曹林生;戴闺柱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心房组织内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ERK2)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表达的变化.方法 52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心脏外科手术时取右心耳组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测定ERK的mRNA表达量,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测定磷酸化ERK1、ERK2,ERK激活激酶(MEK1、2)和ACE蛋白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磷酸化ERK1、ERK2在心房组织中的分布. 结果持续性房颤组(19例)ERK2 mRNA表达量以及磷酸化ERK1、ERK2、ACE和MEK1、2量较窦性心律组(21例)均明显增加 [ERK2 mRNA:(76.1±19.7)U 与(30.9±24.0)U, P<0.05;ERK1:(248±54)% 与(100±21)%, P<0.01;ERK2:(302±49)% 与(100±22)%, P<0.01;ACE:(298±45)%与(100±24)%, P<0.01;MEK1、2:(169±21)%与(100±8)%, P<0.05] ;持续性房颤组和阵发性房颤组(12例)之间各指标均无明显差别;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增加的ERK1、ERK2均分布在心房间质细胞. 结论研究提示心房间质细胞内激活的磷酸化ERK1、ERK2表达的增加可能有赖于心房组织ACE表达的增加,这可能是房颤时心房纤维化的分子机制之一.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多态性与氢氯噻嗪降压疗效的关系

    作者:吴寿岭;李云;刘克俭;侯国盛;王建军;吴云涛;宋绍敏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和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344T/C多态性与氢氯噻嗪降压疗效的关系.方法 829例高血压病(EH)患者同时服用氢氯噻嗪12.5 mg(1次/d),6周后资料完整的785例患者按不同ACE基因型和CYP11B2基因型分组,比较不同基因型和不同基因型组合间血压下降值有无差别.结果服用氢氯噻嗪6周后,ACE基因II、ID、DD型患者收缩压分别下降(5.1±14.8)mm Hg(1 mm Hg=0.133 kPa)、(4.8±16.3)mm Hg和(9.4±15.7)mm Hg,DD型患者下降值大于II、ID型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CYP11B2基因TT、TC、CC型患者收缩压下降值分别为(5.8±16.2) mm Hg、(5.5±14.9) mm Hg和(7.6±16.1)mm Hg,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D+CC基因型患者收缩压下降值为(10.6±12.3)mm Hg,高于其他基因型组合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DD基因型和治疗前醛固酮浓度是影响患者坐位收缩压下降的主要因素.结论 ACE基因的DD型与氢氯噻嗪的降压疗效相关,CYP11B2基因CC型、DD+CC型患者对氢氯噻嗪的降压反应可能优于其他基因组合患者.

149 条记录 2/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