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140 汉方药的药物相互作用(8):对大鼠小肠微粒体CYP3A活性的影响
-
左卡尼汀减轻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小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如肠系膜血管栓塞、肠扭转及小肠移植及休克等,是导致患者不能顺利康复的关键.既往研究表明L-carnitine对肾脏[1]I/R损伤有保护作用,但对小肠的I/R损伤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探讨L-carnitine对大鼠小肠I/R损伤的影响.
-
添加rhGH与Gln的肠外营养对短肠大鼠小肠代偿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添加生长激素(rhGH)及谷氨酰胺(Gln)的肠外营养(PN),对短肠大鼠残存小肠代偿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按2×2析因设计方案随机分成STD组(-rhGH,-Gln)、rhGH组(+rhGH,-Gln)、Gln组(-rhGH,+Gln)及GG组(+rhGH,+Gln)共四组,建立PN短肠大鼠动物模型,行PN6天.PN结束后行小肠粘膜形态学定量检查,以免疫组化及TUNEL法行小肠粘膜上皮细胞PCNA表达及凋亡小体测定,RT-PCR法行凋亡相关基因bcl-2与baxmRNA表达测定,Northernblot法行小肠粘膜IGF-ImRNA表达测定.结果GG组残余小肠粘膜形态学上呈显著代偿表现,其PCNA表达明显增高,凋亡指数下降;凋亡相关基因bcl-2mR-NA表达升高,baxmRNA表达下降,P<0.01.析因分析表明rhGH与Gln间存在协同作用.小肠局部IGF-ImRNA表达在rhGH组及Gln组均增高,在GG组增高为明显,P<0.05.结论联用rhGH组与Gln,显著促进PN时短肠大鼠残余小肠代偿,二者间作用存在协同肠粘膜上皮细胞增生增加及凋亡抑制与小肠代偿密切相关;小肠局部IGF-I在rhGH与Gln协同作用的发挥中起重要介导作用.
-
实验性肝硬化大鼠小肠血红素氧合酶的表达
目的:观察血红素氧合酶在肝硬化大鼠小肠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建立大鼠四氯化碳肝硬化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显示血红素氧合酶异构酶HO-1、HO-2在肝硬化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大鼠小肠组织中的表达,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对免疫组化的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肝硬化实验组大鼠的门静脉压力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2.609±0.144及0.916±0.034,f=39.37,P<0.01),而平均动脉压降低则低于正常对照组(13.411±1.208及17.423±1.472,f=7.297,P<0.05).肝硬化实验组大鼠小肠黏膜下层的小动脉及小静脉、肌层、浆膜层,甚至黏膜腺体内HO-1的表达均较强,而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则较弱(0.4 813±0.1 223及0.3 762±0.0 689,f=19.022,P<0.01).HO-2在两组大鼠的小肠组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4834±0.0997及0.4813±0.1 056,t=0.595,P>0.05).并且,肝硬化实验组小肠HO-1的表达与门静脉压力呈正相关,而与外周动脉压呈负相关.结论:肝硬化大鼠小肠组织中HO-1的表达增高,可能参与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肠病的发生.
-
大鼠小肠移植手术配合及体会
1引言我院腹外科自1985年即开始了动物小肠移植实验工作,在长期的动物小肠移植实验过程中,体会到术前准备充分,术中配合及时有效及术后护理周到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大大提高了手术移植的成功率,现将手术配合及手术体会介绍如下.
-
活血化瘀注射对急性重型胰腺炎大鼠小肠CD11b/CD18表达的影响
活血化瘀注射液(HHI-I)可改善犬肠、胰腺的血液动力学,并证实与抑酶注射液(YHI)合用能延长急性重型胰腺炎(SAP)家兔存活时间,提高存活率[1,2].
-
大鼠器官移植的手术配合
动物模型在促进器官移植的临床应用中起着重要作用.狗、猪、鼠等动物模型被建立,用来进行器官移植的研究[1-5].由于大鼠遗传背景明确,饲养环境和条件容易控制,其实验结果也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比性,而手术操作难度又比小白鼠小,因此大鼠是器官移植研究中常用的动物模型,被广泛用于移植物保存,缺血再灌注损伤,免疫药物筛选,移植排斥反应,移植物功能恢复等方面的研究[6-10].我实验室也成功开展了大鼠小肠移植手术和大鼠肾移植手术,在实践操作中体会到,在具有良好的手术技能的前提下,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对手术的成功十分重要,现将相关的手术配合注意事项和体会总结如下.
-
黑色素和大豆皂甙混合后对大鼠小肠葡萄糖吸收抑制机理的研究
黑色素和大豆皂甙以不同比例混合后,经雄性大鼠体外循环实验证实:此混合物可以抑制大鼠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进一步通过其量-效关系初步探讨得出:黑色素和大豆皂甙以1:50的比例混合时,大鼠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有好的阻碍作用[1].
-
开郁清胃颗粒在改善糖尿病性大鼠小肠残余应变中的作用
Wistar雄性大鼠40只,体重130~160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CON)和糖尿病组(30只).糖尿病组禁食12小时,经腹腔注射链菌脲酶素(Streptozotocin, STZ, Sigma corp.)60毫克/公斤复制大鼠糖尿病模型,5天以后测空腹血糖值大于11.1 mmoL/L为造模成功.后造模成功的24只大鼠再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糖尿病对照组DM)、开郁清胃颗粒组(T1)和达美康组(T2).
-
莫沙必利治疗长春新碱引起的大鼠小肠动力障碍
长春新碱(VCR)是常用肿瘤化疗药物,胃肠道动力改变是其不良反应之一,以腹痛、便秘常见,严重时出现麻痹性肠梗阻,甚至肠穿孔[1].本实验通过观察莫沙必利对VCR所致小肠动力改变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化疗后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治疗.
-
银杏内酯降低内毒素引起的小肠平滑肌电紊乱
银杏内酯A(Ginkgolide A)是从中药银杏叶中提取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银杏内酯可影响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代谢和对抗由血小板活性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 PAF)引起的胃损伤和肠局部缺血引起的黏膜损伤,并可逆转内毒素诱导的支气管对组胺的高反应性,抑制多种过敏反应[1-2].为了解银杏内酯对内毒素介导的多种器官损害过程的影响,我们以大鼠小肠平滑肌电活动为指标,观察银杏内酯A对内毒素所致小肠运动功能损害的抑制作用.
-
肝硬化大鼠小肠粘膜形态变化的实验研究
肝硬化可造成多个器官的病理损害和功能紊乱,出现多种并发症,门脉高压性肠粘膜病变(PHE)是常见的相关病变之一.有关PHE的血管病变已有较多的研究,本文就肝硬化大鼠小肠粘膜厚度、绒毛高度及绒毛数量等形态学变化进行初步观察.
-
添加生长激素与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对短肠大鼠小肠的代偿作用
研究添加生长激素(rhGH)及谷氨酰胺(Gln)的肠外营养(PN)对短肠大鼠残留小肠代偿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将SD大鼠按2×2析因设计方案随机分成STD、rhGH、Gln及GG四组,建立PN短肠大鼠动物模型.
-
《大鼠小肠吸收实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生物药剂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学生必须具备熟练的生理、药理、生化及分析等相关实验技能;同时必须与药剂学实验结合,才能成功地做好实验,观察和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根据对历届学生实验情况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由于药剂专业的学生缺少将基础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的综合实验技能的训练,在进行生物药剂实验时,成功率往往较低,需要教师反复讲解与示范,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操作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
护骨素与血管钙化
护骨素(osteoprotegerin,OPG,骨保护素,骨保护蛋白)于1997年由Simonet WS等在对大鼠小肠cDNA测序分析时首次发现,因其具有抑制骨吸收作用而得名.它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成员,人类OPG mRNA分布广泛,肝、心、肺、肾、小肠、皮肤、脑、骨髓和骨骼、血管细胞(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等)中都有表达,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OPG与冠心病等动脉钙化相关性疾病关系密切,引起了广大学者的重视.
-
载脂蛋白A-Ⅳ的合成及调节
载脂蛋白(apo A-Ⅳ)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现的一种蛋白质,具有调节摄食、抗动脉粥样硬化、抗氧化、调节胃动力等作用[1,2].人类apo A-Ⅳ由小肠合成[3],大鼠小肠和肝脏均可合成,但循环中的大部分apo A-Ⅳ来自小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下丘脑同样存在apo A-Ⅳ[4].各种研究已经证明小肠和下丘脑apo A-Ⅳ的合成和分泌受物种、组织部位、发展阶段和激素等多种因素的调节,具有很高的规律性.
-
肝硬化大鼠肠道动力的变化及机制
目的观察肝硬化大鼠肠道动力及其胃肠激素的变化.方法20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肝硬化模型组和对照组,采用葡聚糖蓝-2000为胃肠内标记物,观察大鼠肠道传输的变化,同时测定大鼠血浆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及生长抑素的含量,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空肠组织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及生长抑素分布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大鼠小肠动力明显减弱(P<0.01),血浆及空肠组织中血管活性肠肽、生长抑素的含量及分布明显增加(P<0.01或P<0.05),P物质的含量及分布则显著减少(P<0.01).结论肝硬化大鼠小肠运动功能减退与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及生长抑素的变化有关.
-
常温下肝门阻断对大鼠小肠组织学和微循环的影响
在肝切除术和肝脏移植过程中,肝门阻断是减少术中出血的主要方法.以往研究多集中在肝门阻断后对肝脏的损伤,而由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血液动力学障碍造成的肝外多器官损伤(EHMOD)研究相对较少[1].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在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中的作用,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2].本实验对肝门阻断后小肠损伤的机制进行探讨.
-
大鼠旋转输液装置与异位小肠移植模型的建立
小肠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肠功能衰竭有效的方法[1].建立稳定可靠的近交系大鼠小肠移植模型是进行临床小肠移植相关研究的重要基础.以往由于成本高、操作困难、大鼠术后存活率低,使得小肠移植模型的建立更加困难.
-
大鼠小肠颈部异位移植模型的建立
本实验建立的大鼠小肠颈部异位移植模型,供、受者动脉采用套叠式(Sleeve)吻合,静脉采用套管(Cuff)吻合,手术方式在传统大鼠小肠颈部异位移植模型的基础上做了较大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