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催产素在电针镇痛中的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
我们以往的工作表明,侧脑室和脊髓蛛网膜下腔内注射催产素(OT)能明显提高大鼠电针镇痛效应,注射抗催产素血清(AOTS)则能显著降低电针镇痛效应.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催产素在电针镇痛的复杂过程中发挥着一定作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是电针镇痛的关键部位,其内含有丰富的OT、OT神经末梢及OT受体,但中枢OT在电针镇痛中的作用是否与之有关,作用机制怎样?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
-
脑脊液实验诊断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是由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经第3脑室、第4脑室进入小脑延髓池分布于脊髓蛛网膜下腔内,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它可以保护脑和延髓免受外力震荡损伤,可调节颅内压力的变化,并参与脑组织的物质代谢以及供给脑、脊髓营养物质和排除代谢废物.
-
使君子氨酸致家兔创伤后脊髓空洞症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
创伤后脊髓空洞症(post-traumatic syringomyelia,PTS)是脊髓损伤后继发的囊性退变,占脊髓损伤的15.1%[1].我们通过使君子氨酸(quisqualic acid,QA)和kaolin制作家兔PTS和脊髓蛛网膜下腔(subarachoid,SA)梗阻模型,观察术后磁共振成像(MRI)、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ECT)及组织学变化,对其发病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PTS临床诊治提供实验室依据.
-
脑室冲洗、脊髓蛛网膜下腔引流治疗难治性颅内感染14例
1990年以来,我们采用脑室冲洗、脊髓蛛网膜下腔置管引流,治疗经全身或鞘内注射抗生素10 d以上疗效不佳者14例中,存活13例.
-
大鼠脊椎蛛网膜下腔内插管手术的研究
在研究药物对脊髓的镇痛作用和疼痛机制的实验中,国内外均采用大鼠脊髓蛛网膜下腔置管的动物模型.本实验参照Yaksh等[1]的方法,从枕骨大孔插管制备了该动物模型,经中枢神经药理实验应用证明效果良好.
-
髓母细胞瘤脊髓蛛网膜下腔播散四例报告
例1,男,3.5岁.1991年5月在我院行小脑蚓部髓母细胞瘤近全切除术.术后在外院行病灶、全脑及脊髓放疗1个月.1992年12月因右腿无力、疼痛20天入院.MRI示肿瘤复发,腰2~骶椎管内占位.先行复发肿瘤全切术,1个月后全切播散肿瘤,术中见其位于硬膜下,包裹马尾神经,质韧,色红,包块为1.5cm×4.5cm×1.5cm,出院时右下肢肌力Ⅵ级.
-
磁共振脊髓造影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振脊髓造影技术(MRM)是磁共振水成像技术的一种.通过利用重度T2加权技术,使含水丰富而流动又缓慢的腔隙如蛛网膜下腔等信号强度明显增强.并且由于压脂技术的应用,脂肪信号得到抑制,从而使脊髓蛛网膜下腔中的脑脊液及自椎间孔延伸出去的神经根鞘袖清楚显影,终达到与常规脊髓造影相近的影像学效果.
-
脊髓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我科1999-2001年对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采用了脊髓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
诊断脑肿瘤(癌)仅需0.5ml脑脊液
由于脑脊液紧贴于整个脑表面并填充于脑室、脑组织及脊髓蛛网膜下腔的整个脑脊液循环通路,因而脑肿瘤(癌)患者,尤其是邻近脑表面和脑脊液循环通路上的肿瘤(癌)细胞即有可能脱落至脑脊(室)液中,为脑脊液肿瘤(癌)细胞的检查提供了可能性.
-
难治性颅内感染11例治疗体会
颅内感染为神经外科并发症,1995年8月以来,笔者采用脑室冲洗、脊髓蛛网膜下腔置管引流治疗经全身或鞘内注射10天以上疗效不佳者11例,其中成活10例,死亡1例(死前脑脊液检查正常,死于其他疾病).
-
脊髓转移性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
1 病例男,43岁.主诉"腰背部酸胀、疼痛伴双下肢乏力20天余"于2012年7月入院.查体:双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不高,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腰椎MRI示:L2 ~3水平椎管内可见结节状等T1稍短T2异常信号,病灶上下缘水平脊髓蛛网膜下腔呈杯口样凹陷扩大.增强MRI示L2~3椎间隙水平椎管内可见结节明显强化,信号尚均,边缘清晰.L4/5、L5/S1椎间盘后缘示条片状强化灶,以L4/5椎间盘为著(图1).初步诊断:L2 ~3椎管占位性病变.全麻下行L2~3椎管右侧半椎板开窗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组织呈暗红色,血供丰富,表面光整,与马尾粘连明显.
-
巴氯芬鞘内注射撤药症状的认识与处理
肌强直是很多神经系统疾病的严重表现,常见于脑瘫、脑外伤、多发硬化、脊髓损伤、家族性痉挛性截瘫、脊髓肿瘤、横贯性脊髓炎、肌萎缩侧索硬化、神经纤维瘤病、红斑狼疮性脊髓炎等疾病。其特点是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病人生活质量下降,自理能力受限。肌强直过去以口服药物治疗为主,辅以夹板或石膏固定,以及康复手段等消除伤害性疼痛刺激,现在外科技术被广泛采用来缓解症状,包括肌腱延长或切断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巴氯芬药物鞘内注射等。巴氯芬鞘内注射( Intrathecal Baclofen , ITB)是通过注射泵将小剂量巴氯芬缓慢持续注入脊髓蛛网膜下腔,可以持久而有效地治疗严重痉挛状态[1],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缓解肌强直的疗法。1996年巴氯酚药物鞘内注射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4岁及4岁以上儿童痉挛性脑瘫[2]。国外的多年实践已经证实该疗法安全有效,国内也已开展此项治疗。
-
脑膜癌病的研究进展
脑膜癌病( meningeal carcinomatosis,MC)又称癌性脑膜炎,是指原发病灶的癌细胞在脑膜和脊髓蛛网膜下腔弥漫性播散或呈局灶浸润,而颅内并无肿块形成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癌.
-
儿童髓母细胞瘤脊髓蛛网膜下腔播散3例
髓母细胞瘤较为少见,易沿脑脊液通路种植转移,1998年1月~2003年2月我科收治21例儿童髓母细胞瘤,其中3例(14%)手术后出现脊髓蛛网膜下腔播散,现报道如下.
-
单纯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患者女,57岁.胸背痛3个月伴双下肢无力麻木.体检:T6~8压痛,叩击痛(+),平剑突下皮肤感觉下降,双膝、跟踺反射亢进,病理反射(+).临床诊断:T6、7脊髓肿瘤.MRI表现:T3~5水平椎管背侧髓外可见大小约6 cm×1.2 cm的梭形病灶,T1WI为中等信号,与脊髓信号相似;T2WI为均匀高信号,相应脊髓蛛网膜下腔受压变窄,硬膜外脂肪受压(图1、2);MRI增强后病灶明显均匀强化,病灶上下方硬膜亦可见明显强化;局部脊髓明显受压并向前移位;相邻的骨性结构未见压迫、侵蚀改变(图3).MRI诊断:T3~5髓外硬膜外占位,硬膜型海绵状血管瘤可能性大.
-
肺癌软脑膜癌病的治疗及预后因素
软脑膜癌病( leptomeningeal carcinomatosis )是肺癌严重的并发症,约5%以软脑膜癌病为首发表现,尤以腺癌[1]及小细胞癌常见。软脑膜癌病是指原发病灶的癌细胞在脑膜和脊髓蛛网膜下腔弥漫性播散或呈局灶性浸润,而颅内并无肿块形成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癌[2]。随着针对肺癌不断有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出现和影像技术的进步,软脑膜癌病发病率不断增加[3]。每年新发的肺癌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85%,其中30%~40%的患者会发生中枢神经系统转移[4],这部分患者中有5%~10%会发展成软脑膜癌病[5]。目前研究提示,未经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4~6周,55%的患者在开始治疗后数周死亡,只有20%的患者治疗有效,中位生存期为4~6个月[6]。可见即便采用积极的治疗,大多数患者的治疗效果仍不理想。迄今为止,选择何种治疗方法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期和哪些患者适合治疗并没有得出满意的结果。本文就肺癌软脑膜癌病的治疗和预后因素分析进行阐述,旨在帮助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
-
脊髓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治疗急性外伤性脑积水
目的:观察脊髓蛛往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治疗急性外伤性脑积水的疗效。方法:对84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出现急性脑积水肿的患者,用一次性硬膜外麻醉包行脊髓蛛网膜下腔穿刺置管。结果:84例患者,46例治疗效果良好,中残10例,重残6例,死亡22例。结论:脊髓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是治疗急性外伤性恼积水的有效实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