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门冬酰胺酶致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脑血栓形成2例
例1 女,11岁9个月,体重66 kg,因反复皮肤出血点2个月入院,经骨髓细胞学检查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2)-B细胞性,临床分型中危,无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给予GD-ALL-2008 VDLD方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地塞米松]诱导治疗.第12天起给予L-Asp(5000 U/m2,每3天1剂,共8剂,静脉滴注,江苏常州千红生化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化疗,首剂后第8天查凝血发现血清纤维蛋白原(FIB)0.55 g/L(正常范围2~4 g/L),给予多次输注血浆,FIB仍维持在较低水平.
-
EB病毒原发性感染研究进展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用电镜在非洲儿童Burkitt淋巴瘤细胞中观察到的疱疹病毒样颗粒4年后EBV被确定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EBV属于疱疹病毒属γ亚科,是一种常见的人类疱疹病毒,具有嗜B细胞性,人群普遍易感,约有90%的成人血清中可检测到EBV阳性抗体,感染后为终生携带病毒.EBV感染在发展中国家的发病高峰年龄为2~6岁,在发达国家则多见于青少年,是儿科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本文将对EBV原发性感染的病毒学、免疫及临床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生肿瘤溶解综合征的处理策略
儿童淋巴瘤发病率居儿童癌症第三位.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通常分为三种类别:(1)B细胞型NHL:包括Burkitt淋巴瘤、Burkitt样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2)淋巴母细胞瘤:包括原发性前T细胞性淋巴瘤和前B细胞性淋巴瘤;(3)T细胞性或无免疫表型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2].
-
自身抗体在风湿性疾病中的意义
自身免疫是泛指机体免疫系统针对自身抗原成分发生免疫应答,产生了针对自身成分的抗体和(或)致敏的淋巴细胞性免疫应答的现象.自身抗体的分析在临床应用主要有4个方面:(1)诊断风湿性疾病;(2)动态观察病情、疗效及判断愈后;(3)为不同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客观依据;(4)研究免疫病理机制和流行学调查[1].
-
儿童纵隔节细胞性神经母细胞瘤一例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较为常见,但儿童节细胞性神经母细胞瘤较为少见,我院近期收治1例,经手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36例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叶瘤临床分析
原始神经外胚叶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s,PNET)是一组未分化的小细胞恶性肿瘤,可向神经元性、胶质细胞性、间叶组织分化.
-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研究进展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是一类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炎性血管病,与机体免疫异常有关.按发病原因分为以下几种[1]:①感染性血管炎,如梅毒性血管炎、细菌性血管炎、真菌性血管炎和病毒性血管炎.②原发性血管炎,只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如结节性动脉炎、过敏性肉芽肿、Takayasu综合征、Wegner肉芽肿、淋巴细胞性动脉炎、过敏性动脉炎.
-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一例
患者女,33岁.2004年3月入院.入院前2年开始出现月经周期延长,1个月前出现两眼视物模糊,入院前2周内出现发作性头痛2次,自觉有性格改变,易发怒.视力:左0.6,右0.3,视野无明显缺损.辅助检查:MRI示鞍区2cm×1.8cm×1.5cm占位,T1略低信号,T2高信号.拟"垂体腺瘤"行手术治疗.术中见两侧视神经无明显受压,切开肿块包膜后首先见到少量胶冻样物质,肿块实质部分色灰红、质韧、供血不丰富.手术行显微镜下全切除.术后按垂体腺瘤手术常规治疗,患者恢复良好,但月经一直未恢复.术后病理报告示"增生垂体组织,呈PRL、hGH、ACTH、FSH、LH、TSH阳性表达;增生淋巴组织,LCA、K、λ阳性,部分细胞CD20阳性,CD3阴性,组织细胞KP-1阳性",诊断为"淋巴细胞性垂体炎".
-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二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lymphocytic hypophysitis)又称自身免疫性垂体炎(autoimmune hypophysitts),是垂体有淋巴细胞浸润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极少见,本文报道经手术后病理诊断的淋巴性垂体炎2例,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
人类皮肤无细胞性同种异体移植物在鼓膜成形术中的应用
-
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抗原和慢性鼻黏膜炎症
一、细菌超抗原的概念早在上世纪70年代,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以其毒素激活外周血细胞引起的外周血循环衰竭、脱水、发热及多器官衰竭的中毒性休克引起临床学家的重视.虽然上述病理改变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凝血酶密切相关,但其含有的具有超抗原性质的细胞性抗原和毒素也是主要原因.近年研究证实,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抗原(staphylococcal superantigens)对免疫活性细胞和促炎细胞(Pro-inflammatory cells)有明显的激活作用,因而提示其在慢性炎性疾病病理机制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
挫伤性血影细胞性青光眼的术式及药物治疗
挫伤性血影细胞性青光眼不同于一般的青光眼,发病急,不少病例在持续高眼压的损害下发生角膜血染和视神经的损伤而失明.我们对1989年7月至1998年4月收治的67例67眼行前房穿刺减压和尿激酶液冲洗联合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并发血影细胞性青光眼一例
患者男,58岁,干部.因左眼患老年性白内障(核性)而入院.既往有高度近视(右-6.00DS、左-7.00DS).右眼于1997年行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0.5.1998年10月8日在局麻下行左眼白内障现代囊外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娩核时眼压过低,术后第1天左眼胀痛,眼压61.75 mmHg(1 mmHg=0.133 kPa),角膜水肿,前房内可见许多大小均等的黄褐色颗粒,随房水漂浮移动,沉着于角膜内皮上,前房下方可见淡黄色积液.
-
以眼外肌肿大起病的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例
淋巴瘤占眼眶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4位,但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较为罕见,其恶性程度较高,预后不良.现将解放军总医院眼科收治的1例以眼外肌肿大起病的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报道如下.
-
甲基紫血影细胞染色法
血影细胞是变性的红血球,容易阻塞前房角小梁网,引起继发性血影细胞性青光眼[1,2].由于常规涂片或组织切片细胞膜易破裂,用HE染色常被误认为无结构的碎屑,故我们采用在湿片时用甲基紫方法可将其显示[3,4],此法简单,较HE染色方法快捷,容易观察.现介绍如下.
-
儿童眼眶嗜伊红细胞性增生性淋巴肉芽肿一例
患儿男性,6岁.因右眼上睑肿胀近1年,于2010年9月7日来北京同仁医院眼肿瘤科就诊.患儿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上睑红肿,无眼红、眼痛、流泪及瘙痒,无视力下降和复视,无发热等全身症状,未予诊治.发病以来,患儿右眼上睑红肿逐渐加重,右眼眼球逐渐前突.患儿家长述其曾患皮肤湿疹多年,已基本治愈.
-
左旋门冬酰胺酶致低血糖3例
例1男,47岁.因腹痛伴血便、发热3月余,于2000年2月12日入院.诊断: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ⅣVB期,B细胞性.给予VCDLP(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泼尼松、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方案化疗,化疗第8 d开始给予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1万U隔日1次静滴治疗.用药第七天,患者出现反复恶心、呕吐、心慌、出冷汗和四肢冰凉,12 h无尿.
-
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致红人综合征1例
病例:患者,男,19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数天,体温37~ 38℃,未诊治,患者在进餐时突发晕厥,摔倒,右顶部摔伤,随后清醒,约1小时后患者躁动不安,不认识家人,送来我院就诊.查体:患者配合不佳,行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查血常规WBC l.34×109/L.HGB 85g/L,PLT 64×109/L,生化检查:GGT 55 U/L,LDH 495 U/L,CK 685 U/L,AST 56 U/L.HBDH 324 U/L,血液科会诊考虑全血细胞减少,行骨髓穿刺+活检术,骨髓涂片: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约80%,POX(一),PAS染色30%(+),免疫分型:B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收入血液科.
-
HCVⅡ型病毒在EBV转化人PBMC中持续存在的研究
近年来发现丙型肝炎病毒(HCV)不仅可以感染肝细胞,也可以侵入肝外多种组织和器官,尤其其嗜淋巴细胞性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有研究证明,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既有HCV RNA正链存在,也有负链存在,表明HCV可在PBMC中复制.PBMC可能是HCV的潜伏感染库,是病毒复制的一个场所.若使丙型肝炎患者的PBMC在体外获得长期存活的能力,传代培养后,HCV是否还能在其中继续存在?本文利用Epstein-Barr病毒(EB病毒)可以在体外使人B淋巴细胞发生转化成为永生性细胞的特性,对体外EB病毒转化的病人PBMC中的HCV复制情况进行了研究.
-
血管中心性T细胞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血管中心性T细胞性淋巴瘤(angiocentric T-cell lymphoma,ACTL)是恶性淋巴瘤中一种少见类型,易累及皮肤、肺、副鼻窦等结外器官.由于病情进展快,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十分重要.现对我院收治的3例做一分析,旨在引起临床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