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疫苗安全——疫苗安全咨询委员会
传染病所引起的残疾和死亡可通过疫苗预防,疫苗预防被认为是在各种公共卫生投入中经济有效的方法.然而,人们也注意到还没有一种疫苗完全安全或对所有接种者均能产生保护作用.不同个体的免疫系统有时对疫苗的反应出现差异,免疫接种后不能产生保护作用或出现常见的副作用.
-
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扩大免疫安全性及免疫效果研究
麻疹、腮腺炎、风疹是危害人类健康主要的传染病,同时也是可以使用疫苗预防的疾病.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风疹疫苗(MMR)在预防这些传染病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新型结核病疫苗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前结核病依然是全球感染性疾病的第一"杀手",Mtb耐药问题越来越严重,艾滋病、移民和贫困等社会问题使得结核病在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回升.我国的结核病疫情和耐药情况都较严重,2011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结核病年发病人数约为130万,占全球发病的14.3%,位居全球第2位.结核病疫情未能获得控制,究其根本原因是缺乏有效的疫苗预防结核病的发生.新型结核病疫苗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结核病研究的热点之一,比尔·盖茨专门成立全球结核病疫苗基金会(Aeras Global TB Vaccine Foudation,简称AERAS);我国重大传染病专项均支持结核疫苗的研究.
-
广饶县中小学计划免疫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加强学校计划免疫工作的重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对预防和控制学校常见传染病制定了具体要求,严格执行上述两个文件是做好学校卫生工作的基础.学校作为群体聚集场所,为传染病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给控制传染病、切断传播途径带来了一定困难,特别是中小学生是各类传染病的高发年龄,在学校要能有效地控制传染病流行,以提高整体免疫保护水平是关键.从免疫学角度看,目前,学校常见传染病可分两类:一类是疫苗可预防的,如麻疹、百日咳、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甲肝、乙肝、流脑等;另一类是暂时不能用疫苗预防的,如"红眼病"等.计划免疫工作则是预防第一类传染病经济、简便、有效的方法.
-
广州市东山区2003年0~12岁健康儿童白喉抗毒素水平监测结果分析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可用疫苗预防的传染病.该病自实施预防接种以来,在广州市东山区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自1990年以来已连续13年没有白喉病例.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区0~12岁健康人群白喉抗体水平,评价白喉疫苗的免疫效果,为制定免疫策略提供数字依据,我区于2003年5月对0~12岁儿童进行白喉抗体水平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囊虫病和棘球蚴病免疫接种的研究进展
虽然世界各地采取服用抗蠕虫药和改变人们行为的方法来防治囊虫病和球蚴病,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疫苗的研究仍是必要的,它有可能在防治工作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在本文主要介绍在绵羊中抗棘球蚴病和在绵羊牛和猪体中预防囊虫病的一些有实用值的疫苗.有资料表明,重组疫苗对动物实验感染的保护率可高达80%以上,这些有潜力的疫苗在动物身上的成功,对于人体用疫苗预防囊虫病和棘蚴病的研究工作受到很大鼓舞.
-
中国妇女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子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及其疫苗预防前景
子宫颈癌是一种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据世界范围统计,其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仅次于乳腺癌.
-
流行性感冒疫苗保护效果和成本效益分析
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除了继续做好流行性感冒(流感)的动态监测外,主要把重点放在流感疫苗的研究上,并在人群中开展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流感.我国也在1996年引进了流感疫苗,1998年由于北京市发生了A3亚型引起的流感流行,人们对流感疫苗的认知度越来越高,接种流感疫苗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虽然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流感已普遍被人们接受,但接种流感疫苗的策略仍有一些问题引起人们的争议,其中以流感疫苗的成本效益为突出.以下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北京市应用流感疫苗后的保护效果和成本效益进行初步评估.
-
北京市非新生儿乙型肝炎的疫苗预防
我国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以母婴传播为主,所以乙肝疫苗预防长期以来一直以新生儿为重点。为了使绝大部分新生儿都得到乙肝疫苗接种,提高广大农村地区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自2002年起我国已将乙肝疫苗正式纳入全国儿童计划免疫。随着新生儿乙肝疫苗策略的实施,很多地区尤其城市中儿童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有明显下降,但全人群HBsAg携带率下降不明显,急性乙肝发病率仍持续在较高水平。这表明在我国HBV感染除母婴传播外,确实还存在一定的水平传播,需要通过接种乙肝疫苗进行预防,北京市的情况也不例外。本文仅就非新生儿人群预防乙肝是否需要接种乙肝疫苗?哪些人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
接种疫苗预防流行病
我国的人均寿命在半个世纪中翻了一番,从1949年的35岁到现在70岁左右,儿童发病和死亡的急剧减少是我国人均寿命大大提高的重要原因,其中能体现预防为主方针的"免疫预防"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猪流感遗传学提示疫苗的可能性
令全世界人民头疼的猪流感病毒的基因序列,显示它在不同国家之间表现出惊人的相似之处,表明所有的感染来自同一病毒.这一发现对人们寻找一种疫苗预防该新型的流感病毒倒是一条好的消息.美国亚特兰大疾控中心流感病部门主管Nancy Cox说:"我们所检测的所有病毒的所有基因有90%~100%完全相同.这就意味着生产流感疫苗比较容易."
-
流行性感冒疫苗
在过去的10年里,随着使用疫苗预防流行性感冒(流感),并使用抗流感药物的增加,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些措施对健康及社会经济产生了有利影响。在很多国家由于人们寿命的延长,使得更多的人患并发症的危险性增加,这在流感流行期间给卫生系统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同时,随着国际间交流的增加,也增大了病毒流行的可能性,因此人们需要新的预防和治疗流感的方法。本文主要是帮助健康工作权威人士每年为国家制定预防流感的策略,包括一切可减少流感发病率、死亡率和严重症状的方法,另外还指出目前需加强监测,以提供关于流感的更多的数据,特别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由于误诊,很多人认为流感是小病。流感的症状与其它一些感染相似,流感这一病名常被误用于一些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而且人们往往认识不到细菌性肺炎或其它一些更严重的情况初是由流感引起的,因此利用实验室诊断来判断流感病毒的流行及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就尤为重要。 在温带,每年都会发生流感流行,造成短期内发病增多,总死亡率上升。一般是在秋冬季到春季流行,在某一地区一般持4~6周;在2~3个月期间传播至其它地区。在大多数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实验室证明流感可全年发生,每年会有1~2个高峰。 在流感大流行期间,流感的发病率可达到5%~30%。在卫生条件较好的国家,很多人需要一般治疗或由于严重疾病需要住院治疗,这些严重疾病主要是感染病毒或继发细菌性肺炎,或由于以前曾有心脏病、肺病等慢性病。
-
预防和控制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使用联合疫苗使链球菌性肺炎及b型流行性感冒(流感)嗜血杆菌(Hib)感染大量减少,此后脑膜炎球菌就成为美国细菌性脑膜炎的主要病因.早先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ACIP)曾建议在特定高危人群中使用4价多糖疫苗预防气溶胶引起的感染,这些高危人群包括到流行或高地方性流行的国家旅行的人士及暴露于脑膜炎球菌的实验室人员.此疫苗还被推荐用于控制流行性脑脊膜炎(流脑)的爆发.之前已有允许在大学新生中使用4价脑膜炎球菌多糖蛋白结合疫苗(MPSV4)的相关建议公布于众.
-
H5N1型禽流行性感冒:第一步是研制人用疫苗
2005年8月6日,美国变态反应和感染性疾病研究所的科学家公布了使用疫苗预防人感染H5N1型禽流行性感冒(流感)的新临床试验结果.早的数据显示,疫苗可在少数健康成人中引起免疫应答.虽然还需更多的试验,此项新研究再次肯定了研制H5N1型疫苗的可行性.
-
北京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免疫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1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的背景北京市于20世纪60年代以突击接种形式用疫苗控制针对传染病.70年代,推行计划免疫.80年代逐步普及计划免疫接种门诊,先后通过儿童免疫接种率1988年以市,1990年以区、县,1995年以乡为单位达到85%的目标审评.计划免疫程序覆盖0~19岁人群,接种7种疫苗预防9种疾病.
-
血清单纯抗-HBs阳性的乙、戊型肝炎重叠感染致死亡1例
患者男性,69岁,主因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一周而于1999年4月1日入院,既往于29年前曾无症状查体发现ALT升高,服保肝药一个月后复查ALT正常。此后每年体检均肝功正常,HB-sAg阴性。既往无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史。人院查体全身皮肤、巩膜明显黄染,无肝掌和蜘蛛痣,心肺正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腹水移动性浊音阳性。
-
2000至2002年北京儿童中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的血清型分布和同源性研究
研究表明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penicillinnonsusceptible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PNSP)的克隆传播是其流行的重要因素[1],我们也证实克隆传播是北京地区PNSP流行的重要因素[2].进一步血清分型可为抗生素耐药性和流行克隆分析提供更多信息,为推广接种疫苗预防PNSP感染和控制其传播提供依据.
-
含CpG基序的大肠杆菌DNA对柯萨奇病毒基因免疫的增强作用
柯萨奇病毒B组(CVB)有6个血清型,即CVB1~6.由于CVB血清型多,采用传统疫苗预防本病难度较大.为此我们构建了CVB1/B3型VP1基因重组质粒pCR3-uniB1B3,将该重组质粒转染后进行RT-PCR及免疫荧光检测,证明该表达系统可以在细胞内获得瞬时表达,并应用该质粒免疫BALB/c小鼠,免疫后小鼠体内产生了相应的抗体,但是其抗体水平并不令人满意.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本研究探讨了大肠杆菌CpG DNA作为免疫佐剂以期增强pCR3-uniB1B3的免疫效果.
-
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我国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发病率较高,一般人群抗HCV阳性率为3.2%,总数超过4000万,多数演变成慢性感染者,目前对.HCV感染尚无有效疫苗预防[1].HCV属于黄病毒科,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易变异,分为6个基因型及58个不同亚型[2],我国以1b型HCV感染常见[3].HCV感染后,病毒血症持续6个月仍未清除者为慢性感染.
-
基因疫苗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现状
基因疫苗已成为疫苗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之一,特别是其研究方向与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免疫长远目标-用一种疫苗预防多种疾病相吻合.从效力到成本的潜在优点已使基因疫苗成为今后疫苗制造的选择,故澳大利亚昆士兰医学所的Waine和McManus在
上论证,基因疫苗为第三次疫苗革命.令人鼓舞的是艾滋病和T细胞淋巴瘤的基因疫苗已进入到了临床前阶段.基因疫苗不仅能预防某些传染病,还可做为治疗用疫苗来治疗一些复杂难治的疾病,例如病毒性肝炎、癌症等.这些均已显示出基因疫苗的巨大潜力和应用前景.但是,基因疫苗的历史毕竟很短,实验结果均来自动物,在用于人体之前还有许多工作必须完成,其中重要的是解决基因疫苗对人体的安全性和效力问题,例如:(1)须用与人类疾病相关的动物模型证实其效果;(2)须用高度敏感的PCR技术等确证所注射的DNA不与宿主细胞基因组DNA整合,这是确保DNA疫苗遗传学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3)终还需要近期和长期的临床试验以明确其毒副作用和免疫保护效果.我国已制定了基因转移治疗的管理条例,基因免疫作为预防性基因治疗技术,同样应遵守此条例,这样才有利于基因治疗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