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鲍曼不动杆菌6种氨基糖苷类药物修饰酶基因的研究

    作者:史伟峰;姜建平;糜祖煌

    为研究鲍曼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药物修饰酶基因及其与耐药表型关系,我们用琼脂稀释法检测了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6种抗菌药物对20株多重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的低抑菌浓度(MIC),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了6种氨基糖苷类药物修饰酶基因.

  • 在肠杆菌科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探讨

    作者:苑广盈;刘安蓉;吴耀光;申莉;王永瑞

    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TGC)应用于临床,革兰阴性杆菌逐渐产生耐药,经专家研究发现是该类菌产生了β-内酰胺酶(ESBL)所致.检出ESBL可指导临床用药,避免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以免延误病情和浪费.产生此酶的菌株,往往具有多重耐药性.因此,及时检出此类菌株可防止区域性暴发流行.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豚鼠气单胞菌引起肺部感染一例

    作者:周战修;李美霞;苏秀玲

    我们于2003年6月从一肺部患者的痰液标本中,分离出一株豚鼠气单胞菌,药物敏感试验表现为多重耐药性,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

  • 天津地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分型研究

    作者:张坚磊;王世瑜;陈锦艳;穆红;彭林

    MRSA已成为引起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可导致各种感染.但是近年来MRSA出现了快速的进化演变,其感染不仅限于医院感染,且开始出现在社区感染中,称之为社区获得性MRSA(CA-MRSA).它的不断出现以及所引起的致死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MRSA耐药严重,呈多重耐药性,特别是近年来出现万古霉素中介(VISA)或耐药(VRSA)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感染已成为伞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因此,掌握MRSA的分子特征对于有效控制感染及鉴别菌株的相关性十分重要.为此本研究采用葡萄球菌盒式基因(SCCmec)多重PCR分型技术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对天津地区4所医院分离出的104株MRSA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研究,以了解这些菌株的基因分型特征.

  • 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作者:鲁卫平;顾江;安琳;夏季;黎敏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不仅对甲氧西林耐药,且具有多重耐药性.目前由于某些菌株在甲氧西林耐药表型上出现不均一性,影响了临床常用的表型检测方法如苯唑西林纸片扩散法、MIC法的准确性,且这类菌株正逐渐增加,并由医院感染向社区感染发展[1].mecA基因和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a的检测是目前公认的MRSA检测鉴定的金标准,但这两项技术要求高、试剂昂贵,不适合普通临床实验室大量开展[2].有报道使用30μg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克服使用苯唑西林鉴定方法的局限性,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3-5].本研究对该方法用于临床实验室快速筛选MRSA进行研究.

  • 走出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误区

    作者:邓伟吾

    急性肺部细菌性感染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虽然抗感染药物的发展和应用使许多患者得以康复,但资料显示近年来肺炎的病死率并未进一步下降.原因固然与人口老龄化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免疫缺陷有关,但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各种致病细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菌株增多,甚至出现多重耐药性,影响治疗效果,甚至治疗失败.世界各地耐药菌株的日益增多与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直接相关.因此,临床医生要重视肺部感染的正确治疗,走出抗菌药物治疗的误区.

  • 中药成分对多重耐药性幽门螺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

    作者:董凤

    目的 探讨中药有效成分对幽门螺杆菌多重耐药菌株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 以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挑选出32株幽门螺杆菌样本,分别采用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等5种常用的抗生素对其进行测试,分别鉴别存在多重耐药性菌株.然后选择从各类中药中提取的4种有效成分(黄连素、大黄素、五味子以及黄芩苷),利用中药成分检测具有多重耐药性的幽门螺杆菌的低抑菌浓度.结果 共筛选出5株具有多重耐药性的幽门螺杆菌,4种中药成分当中以黄连素的低抑菌浓度低,为12.5 mg/ml,其余3种有效成分对不同菌株的低抑菌浓度也不同.结论 黄连素、大黄素等4种中药成分对具有多重耐药性的幽门螺杆菌具有明显的体外抑菌作用,其中以黄连素的抑菌效果好.

  • 某院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病原菌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刁云锋;涂悦;张赛

    目的 分析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特征与感染危险因素,探讨医院感染的防治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2012年至2014年本院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特征以及危险因素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450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90.89%(409/450),革兰阳性菌占7.11%(32/450),真菌占2.00%(9/450),其中,分布广的4种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30.00%,135/450)、铜绿假单胞菌(27.11%,122/450)、鲍曼不动杆菌(14.22%,64/450)和大肠埃希菌(9.11%,41/450).革兰阴性菌对头孢曲松、复方磺胺甲噁唑、氨曲南等普遍耐药.基础疾病、侵入性治疗、广谱抗菌药物长期使用、机械通气和白蛋白低等可能是医院感染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本院神经外科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呈流行趋势,基础疾病、侵入性治疗、广谱抗菌药物长期使用、机械通气和白蛋白低与医院感染者预后密切相关.

  •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基因学研究进展

    作者:郑璇儿;杨杰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又称绿脓杆菌,是引起急性或慢性感染的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由其引起的院内感染往往治疗难度极大,几乎具有目前已知的细菌主要耐药机制,已成为引起院内获得性肺炎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的代表[1-2]。PA感染是治疗的难题,归其原因,在于其广泛而多重的耐药性。因此,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相关基因的情况,有助于临床研发更有效的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PA的耐药机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各种外排泵系统的过度表达、外膜通透性的降低、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的产生、细菌生物被膜形成以及产生抗菌药物灭活酶等。由于这些机制可以共存,故PA往往具有多重耐药性。本文主要对上述几种耐药机制的相关耐药基因的进展作一综述。

  • 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检测及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

    作者:胡锡浩;许小敏;金春光;陈丽娜

    目的了解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的调查. 方法采用琼脂纸片扩散法对9种抗菌药物作敏感试验,其中20株进行脉冲场凝胶分析. 结果 20株PAE对9种抗菌药物显示很高的耐药率,多重耐药率为30%;20株菌经脉冲场凝胶分析分别有3组菌株具有同源性. 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高,多重耐药情况严重,脉冲场凝胶电泳是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分子流行病学较好的基因分型方法.

  •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临床株多重耐药外排泵SmeDEF调控基因smeT的序列分析

    作者:孙二琳;宋诗铎;祁伟;王玉宝

    目的了解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临床株中,SmeDEF外排泵表达调控基因smeT与耐药性有关的序列变化.方法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meD-smeT基因间区和部分smeT序列进行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分析;提取的RNA并加聚A尾,对smeT的3'端进行分析.结果选取耐药、敏感的泵抑制阳性株和耐药、敏感的泵抑制阴性嗜麦芽寡养单胞菌7株;发现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的泵抑制阳性菌的smeD-smeT间区测序基因序列与敏感株明显不同;所检测7株菌无论敏感或耐药在SmeT序列的166位氨基酸均为Leu,泵抑制阳性耐药株的SmeT序列在218位氨基酸为Asp/Glu替换.结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临床株在相应于smeT的-165~-82区序列差异,以及SmeT的Asp218Glu氨基酸替换和多个位点的突变可能与多重外排的耐药有关.

  • 铜绿假单胞菌采用肠杆菌属重复基因间隔共有序列-PCR的分析

    作者:周俊英;周新;付有荣;郭清莲

    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PAE)多重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和防治医院感染提供依据. 方法 从重症监护病房(ICU)>60岁的患者中分离到的14株PAE,进行传统的生化、PCR方法、药敏分型和质粒、肠杆菌重复基因间隔共有序列(ERIC)-PCR多态性分析. 结果 传统的生化分为一个型,API 20 NE结果为1344575,药敏则呈现出多重耐药,质粒分型有10株得到约23kb的质粒,其余4株则无,质粒的有无与多重耐药无直接关系;运用ERIC-PCR技术进行基因谱系,聚类分析将株菌主要分为3大类,相似系数从0.62~0.88. 结论 ICU的PAE在老年患者中呈现出散发的状态, ERIC-PCR指纹图谱基因技术分型方法分辨率高,可重复性好,简便快捷,可用于PAE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监测.

  • 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现状

    作者:周秀红;张灵恩

    近年来,危重病急救医学学科的迅速发展,挽救了许多危重病人的生命,但是由于大量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引起的选择性压力以及侵入性操作的增加,造成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有所上升,不仅院内感染的耐药菌株日益增多,而且为多重耐药性.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淋病及其局部合并症的临床研究

    作者:高巨波;陈怡

    淋病是性传播疾病的主要病种之一,在全世界的发病率都很高,在我国则高居各类性病之首.对本病的控制难度,固然与社会机制有关,但从生物学和医学角度来看,也是其本身的特点,即自一个世纪以前发现淋球菌至今,虽然抗生素的发展已是日新月异,但仍难跟上细菌的变异程度和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速度,特别是淋球菌染色体基因(如mtrR基因)的突变,可引起淋球菌多重耐药性[1];淋球菌能在体内迅速改变表面抗原分子(如菌毛和外膜蛋白Ⅱ)结构,籍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监视,并侵人多种不同粘膜组织,使得感染迁延,阻止对感染的免疫[2].

  •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治疗

    作者:钱远宇

    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药物的敏感性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日益增多.流行病学研究表明MDR-PA对临床常用药物的敏感隆在世界范围内的下降呈一致化趋势.MDR-PA的发生有其危险因素和耐药机制,而抗生素滥用、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及患者转院传播等是导致MDR-PA产生和传播的主要因素.对于MDR-PA的防治,关键在于消除多种感染危险因素,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减低MDR-PA的选择压力,并切断各种传播途径.

  • 探讨Uu基因型和多重耐药性的相关性

    作者:杜榴恩

    目的:探讨解脲脲原体(Uu)基因型和多重耐药性的相关性。方法30例无症状Uu携带者作为对照组,30例Uu感染者作为观察组,对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基因分型,综合分析、归纳、总结Uu基因型和多重耐药性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基因型主要为:生物1群基因型单感染,生物1群感染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30例患者的基因型主要为:混合感染(生物2群、生物1群中各基因型交叉感染);观察组30例患者对各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Uu主要的感染类型为生物1群感染,若滥用抗生素,则会导致Uu的耐药情况加重。

  •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菌血症危险因素及临床结局

    作者:隆云;郭清华;刘大为;张小江;宋连燕;何怀武

    目的:比较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an-drug 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PDRAB)菌血症与非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non-pan-drug 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NPDRAB)菌血症的临床资料,探讨PDRAB菌血症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结局。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对象为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的鲍曼不动杆菌菌血症患者,采用统一的标准表格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检验结果,以鲍曼不动杆菌血培养标本采集14 d内发生院内死亡为主要临床结局。结果共纳入52例鲍曼不动杆菌菌血症患者,平均年龄(54±20)岁,其中男性30例(57.7%);平均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 APACHE Ⅱ)评分(21±9)分,平均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epsis-related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评分(10±5)分;鲍曼不动杆菌菌血症发生前,患者中位住院时间为12 d (7~20 d);仅6例患者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33例患者感染 NPDRAB,19例感染PDRAB。在感染鲍曼不动杆菌前, PDRAB患者与 NPDRAB患者比较,接受机械通气概率更大(94.7%比63.6%, P =0.031),住院时间更长(中位住院时间17 d比10 d, P=0.025)。鲍曼不动杆菌菌血症患者14 d死亡率为67.3%(35/52)。多因素分析提示,脓毒性急性肾损伤(OR 7.9,95% CI 1.113~55.448, P=0.039)、不适当抗菌药物治疗(OR 9.4,95%CI 1.020~87.334, P=0.048)和降钙素原水平(OR 1.3,95% CI 1.332~1.088, P=0.005)是鲍曼不动杆菌菌血症患者14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多重耐药性,甚至对目前所有全身用抗菌药物均不敏感,感染患者死亡率较高。菌血症发生前接受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是PDRAB 菌血症的危险因素,但PDRAB感染本身不能作为判断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不适当抗菌药物治疗、脓毒性急性肾损伤和降钙素原水平是鲍曼不动杆菌菌血症患者14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细菌多重耐药性的组合遗传进化

    作者:姚印刚;门昆;武大伟;魏殿军

    近年来,抗生素耐药性日益严重,并且呈现多重耐药现象,已引起临床医生和微生物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耐药机制包括染色体基因突变、外膜孔蛋白改变、药物主动外排系统表达亢进和产生灭活酶等.细菌耐药基因通过接合性质粒、转座子、整合型噬菌体、整合子的水平传递等发生传递.现就整合子、插入序列、插入序列共同区域在细菌多重耐药性中的作用予以综述.

  • 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Ⅰ类整合子结构与功能分析

    作者:郑海晓;敖沛然;王军荣;余军平;陈文娴;武迪;张妮娜;徐莹珂

    目的 探索Ⅰ类整合子在多重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中的功能作用,并对其基因结构进行研究,为阐明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机制和抑制耐药性的产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温岭市妇幼保健院2009年7月~2011年10月的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80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40株,鲍曼不动杆菌40株,使用K-B纸片法和双纸片协同实验对细菌的耐药性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LSBs)的产生情况进行考察.对耐药且产ELSBs的细菌进行筛选,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实验、电泳法、整合酶Sourthen杂交实验对耐药细菌体内的Ⅰ类整合子存在情况、整合子基因结构、基因位置进行考察.结果 药敏结果显示,4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多重耐药且产ELSBs的菌株为27株,40株鲍曼不动杆菌中多重耐药且产ELSBs的菌株为28株.对多耐药且产ELSBs的菌株通过PCR扩增实验进行的Ⅰ类整合子存在情况的考察结果显示,40株鲍曼不动杆菌和4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Ⅰ类整合子的阳性率分别为57.5%和55.0%.Ⅰ类整合子的保守区和可变区PCR扩增与测序分析结果显示,保守区内含有qaeE△1-F和sul 1-B这两种特征性基因片段,可变区内以长度为0.15、1.00、2.00、2.30 kb的基因片段出现频率高,0.15 kb含有保守区内基因结果,其它基因片段依次为aadA、aaeA4、craB8这3种基因盒.结论 Ⅰ类整合子与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性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qaeE△1-F和sul 1-B为Ⅰ类整合子基因保守区的特征性片段,两者同时出现则可确证该细菌体内含有Ⅰ类整合子.Ⅰ类整合子基因可变区内含有aadA、aaeA4、caaB8三种出现频率高的基因盒且长短为0.15 kb的基因片段含有保守区的基因结构,这3种基因盒和保守区基因片段的存在是导致细菌间耐药性平行转移的重要因素.

  • 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耐药性分析

    作者:陈名霞

    目的 探讨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Microscan-autoscan半自动细菌鉴定系统鉴定菌株,以药敏分析系统微量稀释法检测药物敏感性,对2008年1月~2011年12月入住我院ICU发生院内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感染的64例患者的药物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4例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显示对喹诺酮类药物较敏感:环丙沙星耐药率为21.9%,左氟沙星耐药率为25.0%;对青霉素类和头孢类耐药率较高:氨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青霉烷砜、头孢唑林、头孢西丁耐药率均为100.0%,头孢噻肟为98.4%,头孢三嗪为90.6%;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情况:庆大霉素耐药率为40.6%,丁胺卡那霉素为32.8%,妥布霉素为32.8%;对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酶抑制剂耐药情况: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为100.0%,替卡西林/克拉维酸为46.8%,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为29.7%;对单环内酰胺类代表性药物氨曲南的耐药率为45.3%;对青霉烯类代表性药物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32.8%.结论 我院ICU的铜绿假单胞菌多具有多重耐药性,对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抗感染用药可以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对于泛耐药菌株则可以选择多黏菌素B抗感染.

257 条记录 2/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