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研究

    作者:曾妍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不同程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临床特点、治疗措施及其预后.方法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不同程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临床特点、治疗措施及其预后.方法 该院在2008年1月-2012年6月期间共接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其中并发房室传导阻滞患者40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6例,74例好转出院,治疗有效率为92.5%;4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经过治疗死亡2例,38例均好转出院并且房室传导阻滞均得到有效地恢复,治疗有效率为95.0%,其中临床中I度房室传导阻滞(23例、75%),Ⅱ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5例,12.5%),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9例,22.5%)、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7.5%).结论 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中要严格注意其临床特征及其变化,对原发病心肌梗死要积极地治疗,对并发症房室传导阻滞要慎重的对待,可有效的提高其预后效果.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变化与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关系

    作者:王元章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变化与心肌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关系.方法 入选5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相关动脉依据心电图ST段的变化进行确定,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确定的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进行对比.结果 对比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心电图判断RCA和LCX为I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69%和80%、94%;正确诊断指数分别为58%和74%.结论 心电图早期ST段的变化,能较为准确地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心肌梗死相关动脉.

  • 右冠状动脉为梗死相关血管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

    作者:李俊秋;刘丽云;王春玲;王明晓;曾亚丽;吴迪;原向芝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AMI)罪犯血管为右冠状动脉(RCA)近段、中段、远段时心电图的特征。方法收集6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罪犯血管为RCA的供血为右优势型的IAMI患者的第一份急诊体表18导联心电图,通过计算ROC曲线下面积,比较不同心电图指标预测RCA闭塞位置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总结RCA近段、中段、远端病变时的心电图特征。结果梗死罪犯血管为RCA的心电图表现主要为QIII>QAVF>QII、STIII↑>STAVF↑>STII↑、RAVL<RI、STAVL↓>STI↓。STIII↑>STAVF↑>STII↑、QIII>QAVF>QII作为IAMI闭塞部位在RCA近段的判断指标具有较低的特异性和敏感性;STAVL↓>STI↓、QIII>QAVF>QII、RAVL<RI作为IAMI闭塞部位在RCA中段的判断指标具有较低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论 QIII>QAVF>QII、STIII↑>STAVF↑>STII↑、RAVL<RI、STAVL↓>STI↓能粗略提示梗死相关血管(IRA)为RCA,在判定具体闭塞部位时心电图提供的信息有限,仅具有较低的特异性及敏感性。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治疗体会

    作者:李海华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救治2例急性下壁心梗并3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梗死的临床体会

    作者:左顺英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梗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经过临床治疗,好转36例,死亡2例,死亡率为5.1%.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梗死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需根据心电图检查及时作出病情判断,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治疗措施,以免延误治疗.

  • 产后溶血尿毒综合征二例

    作者:周广宇;金玲;于晶;张芝平;毕丽荣

    例1女,29岁.正常分娩后23 d出现恶心、呕吐、心悸、少尿,于2004年7月8日入院.实验室检查见表1,临床诊断为产后溶血尿毒综合征.病程第4天突然出现胸痛,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予血浆置换、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血液透析治疗,针对心肌梗死行溶栓和抗血小板治疗.起病第3周开始尿量增加,实验室指标改善.8个月随访时,除尿潜血2+、血红蛋白105 g/L之外,其他指标基本正常.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和预后

    作者:金炜;何奔;孙宝贵;温沁竹;张建军;李为真;张国兵;周国围

    本文拟比较经PTCA开通IRA和溶栓方法对房室传导阻滞(AVB)的疗效性并与保守治疗作对照,旨在为进一步改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的治疗措施提供依据.

  • 以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为首发症状的马凡综合征一例

    作者:邢杨渡;郭航远;游斌权;李刚;王平

    患者,男性,34岁,因反复胸闷胸痛4 d,再发伴加重3 h入院.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及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体格检查:身高180 cm,肢端细长,BP 130/80 mmHg,P 105次/min,R 20次/min,心律齐,主动脉瓣区可闻及3/6级粗糙收缩期杂音及3/6级舒张期叹气样杂音,两下肺可及细小湿哕音,腹平软,无压痛,两下肢不肿.

  • 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二例

    作者:李健;徐自强

    例1 男 44岁,因上腹部剧痛1.5h,由"120"接诊入院,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STⅡ、Ⅲ、avF上移0.4~0.5mV,弓背向上,且STV1~V4下移0.3~0.6mV,心电监护见RonT室早后,发生室颤,心跳呼吸骤停,即刻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应用肾上腺素,利多卡因,300瓦秒电除颤一次,5min后复苏成功.患者逐渐清醒,呕吐,感胸闷、心悸应用硝酸甘油静滴,利多卡因控制短阵室速,生命体征稳定.5h后应用尿激酶(150万U)静脉溶栓,2h后ST段回复到等电位线,患者胸痛消失、安静,酶学检查30h后达峰值,CK 3599U/L,LDH?1021U/L,CK-MB 360U/L.尿呈淡红色,1d后肉眼血尿消失,3d后转入病房治疗,痊愈出院,随访已2年参加正常工作.

  • 不同的梗死相关血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特点

    作者:田乃亮;陈绍良;周陵;刘志忠;叶飞;段宝祥

    目的 分析不同梗死相关血管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分2组,A组76例为右冠状动脉(RCA)闭塞,B组24例为左回旋支冠状动脉(LCX)闭塞,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心电图ST段抬高STⅢ>STⅡA组显著高于B组(P<0.05);ST段抬高STⅢ<STⅡA组显著低于B组(P<0.01);STV4R抬高>0.1 mV A组显著高于B组(P<0.05);合并左前降支冠状动脉(LAD)病变的患者数在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患者中显著多于无胸前导联ST段压低患者(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A组显著低于B组[(51±14)% vs (57±10)%,P<0.05];合并右室心肌梗死A组显著高于B组(P<0.05);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Ⅱ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住院死亡率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电图Ⅲ、Ⅱ及V4R导联ST段变化能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提示LAD病变,RCA闭塞所致下壁心肌梗死LVEF低于LCX闭塞者,但临床并发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ST段改变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建平;张宏伟

    目的 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3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常规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多于不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P<0.01);下壁伴正后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多于不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P<0.01);下壁伴右心室心肌梗死与胸前导联ST段压低无明显关联(P<0.01);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与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较不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高(P<0.01).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往往提示梗死范围大或同时存在心肌缺血、冠脉病变广泛、心功能损害较严重,并且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与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心肌酶峰值明显增高临床预后较差.

  • 临时起搏器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窦性心律患者急诊PCI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曾懿;林良才;黄永培

    目的:评价临时起搏器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60例行急诊 PCI 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A 组(n =30)应用临时起搏器,B 组(n =30)应用阿托品;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A 组的平均住院时间(11.6±1.8 min)、平均住院费用(3.72±0.08万元)均低于 B 组(18.9±1.7 min,4.15±0.09万元)( P 均<0.05);A 组心肌梗死后心衰(3.3%)与心绞痛的发生率(23.3%)明显低于 B 组(23.3%,46.6%)( P <0.05);A 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26.7%)明显高于 B 组(3.3%)( P <0.05)。结论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 PCI 中,临时起搏器和阿托品各具优势,前者治疗成本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更低,后者改善再灌注心律失常效果更优。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迪春

    目的 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8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常规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多于不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P<0.01);下壁伴正后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多于不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P<0.01);下壁伴右心室心肌梗死与胸前导联ST段压低无明显关联(P<0.01);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与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较不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高(P<0.01).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往往提示梗死范围大或同时存在心肌缺血、冠脉病变广泛、心功能损害较严重,并且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与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心肌酶峰值明显增高临床预后较差.

  • 急性前壁和前壁合并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心电图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所示病变之间的关系及预测价值

    作者:许志茹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和前壁合并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心电图对冠状动脉造影所示病变之间的关系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248例前壁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入院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按心电图下壁导联 ST 段变化将其分为:急性前壁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下壁导联ST 段抬高组(ASTEMI + Ie)和急性前壁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下壁导联 ST 段压低组(ASTEMI + Id);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血管病变(SLAD)和多支血管病变(MAD)。结果心电图表现为 ASTEMI + Ie 者78例(31.5%), ASTEMI + Id 者170例(68.5%)。冠状动脉造影有132例(53.2%)。ASTEMI + Ie 与 ASTEMI + Id 组中 SLAD、MAD 比率无显著差异(χ2=0.033,P >0.05)。ASTEMI + Id 患者中,aVL、V6导联出现 ST 段压低累及 MVD 情况均明显多于SLAD(χ2=17.015,χ2=21.147,P <0.01)。累及 LAD 的 MVD 患者中,aVL、V4、V5、V6导联 ST 段压低的比率明显多于SLAD 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当 ASTEMI 患者入院心电图下壁导联有对应性变化,前侧壁导联ST 段压低,则提示可能为 MVD 病变。

  • VFM 技术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 PCI 前后收缩期左心室的涡流特征

    作者:刘蕊;纳丽莎;刘丽文;马斌;周丽;郭建英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前、术后1个月左心室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征.方法 40例正常人和2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PCI前、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标准心尖三腔心切面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彩色血流动态图像.VFM涡流模式脱机分析,测量收缩期左室内涡流横纵径、横向位置、纵向位置,涡流的大向量速度、流量、涡强度,比较急性下壁梗死患者与正常人及其PCI术后上述各参数的差异.结果 与正常人比较,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等容收缩期、收缩早期左室涡流纵径增大(P<0.05),横向位置靠近后侧壁,涡流大向量速度、流量、涡强度下降(P均<0.05);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于PCI术后1个月涡流纵径小于术前(P<0.05),横向位置靠近前间隔侧,涡流大向量速度、流量、涡强度较术前增加(P均<0.05).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收缩期左心室涡流变化有其一定特征,PCI术后涡流相关参数较术前有改善,VFM可作为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及其PCI术治疗前后心腔内血液流场变化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 腹膜透析患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抢救成功1例

    作者:邹晓荣;徐丽娟;李照辉;罗会文;叶季鲜;谢学建

    1 临床资料患者,女,84岁,主因心前区疼痛、胸闷1h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9年,慢性肾衰竭(CRF)病史8年,血液透析5年,后因血管条件差,动静脉内瘘及半永久颈内静脉插管闭塞,于2007年2月行腹膜透析管置入术,术后开始1.5%腹膜透析液2000ml 4次/d,2.5%腹膜透析液2000ml 1次/d进行透析治疗,病情平稳.于6月14日16时患者突感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伴大汗淋漓、恶心,急诊入院,查体:心率80次/min,早搏10次/min,血压140/80 mmHg(1 mmHg=0.133KPa),呼吸25次/min,颜面、双下肢轻度浮肿,双下肺少量湿性罗音,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伴房性期前收缩74次/min,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MI),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3.7×109/L,红细胞计数2.53×1012/L,血红蛋白83g/L,血小板124×109/L;血尿素氮14.3 mmol/L,血肌酐693.4 μmol/L;血胆固醇7.82 mmol/L,三酰甘油2.72mmol/L;血钾3.19 mmol/L.

  • 高龄尿毒症合并脑出血、昏迷血液透析1例

    作者:董晓伦;刘婉莹

    患者男性、71岁、因"气短,呼吸困难10天,加重1天"于2002年12月5日住我院急诊科,即往:十年前发现多囊肾、多囊肝、血压升高.三年前患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无肝炎及糖尿病病史.

  • 血液透析合并心肌梗死支架置入术抢救成功2例体会

    作者:张建英;付芳婷

    病案1 孟XX,男性,63岁,病案号340096,患者自1995年1月因 "高血压肾病肾功能不全、尿毒症"行血液透析,3次/周,1999年8月、2001年12月分别因膀胱癌及左肾盂癌行手术治疗.2001年12月15日患者出现反复胸痛、心悸,心电图提示:II、III、aVF呈QrS型,ST段上移0.1~0.15mv;血液生化提示LDH 427IU/L,CK 1157IU/L,CK-MB 1127 IU/L,GOT 123 IU/L,TNI(+);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心功能I级;急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未见明显异常改变,前降支近段狭窄30%,回旋支中远端狭窄70%,右冠状动脉中远端急性闭塞,予介入治疗,经球囊扩张后,置入贝朗3.0*16mm支架1个,术后造影显示治段血管无残余狭窄,患者症状消失;12月17日再次血液透析,3小时,血流量160~180ml/min,12 月19日心肌酶恢复正常.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改变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秀明

    目的 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 89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均做心电图检查,并于发病后12h内做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Ⅰ组合并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及住院病死率等并发症的发病率较Ⅱ组高,心脏射血分数降低,心肌酶峰值高,持续时间长.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伴有胸导联压低组多支病变显著增多,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压低者的临床合并症多,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显著增多,临床预后较差,应引起高度重视.

  • 系统性红斑狼疮致急性心肌梗死一例

    作者:宋春莉;李莹;刁鸿英;刘建根;蔡丹;李倩;杨雁鹏

    患者女,30岁,因“持续性心前区疼痛5 h”入院。患者于入院前5h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疼痛,呈持续性,休息后不能自行缓解,向左侧肩部放散,伴大汗,并呕吐胃内容物1次。既往:关节痛病史3年,无畸形及活动障碍,未正规诊治;脱发病史2年;近2年月经不规律。入院查体:T 36.0℃, P 90次/min,R 20次/min,BP 130/80 mm Hg。口腔有两处溃疡,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正常,心率80次/min,律齐,心音略弱,未闻及心脏杂音及心包摩擦音。入院后血常规:白细胞10.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1%,红细胞3.56×1012/L,血红蛋白128 g/L,血小板156×109/L;尿常规:蛋白(++),白细胞(+)。心肌酶:CK 786 U/L、CK-MB 74 U/L、LDH 328 U/L、α-羟丁酸脱氢酶(HBDH)306 U/L,肌钙蛋白2.7 ng/dl;总胆固醇5.52 mmol/L,甘油三酯1.50 mmol/L;红细胞沉降率90 mm/1 h。心电图:窦性心律,电轴不偏,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超声信息动态:各房室大小正常,室壁运动欠协调。各瓣膜无反流。左心室射血分数58%。入院诊断:缺血性心脏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泵功能Ⅰ级、血脂异常血症。入院后给予吸氧、抗凝、改善循环、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及对症支持治疗。冠状动脉造影:见左冠状动脉走形及血流正常,右冠状动脉中段闭塞,行PCI:对右冠行介入治疗,手术过程顺利,结果满意。PCI后心电图:窦性心律,电轴左偏,Ⅱ、Ⅲ、AVF导联抬高的ST-T明显回落。PCI后患者胸痛消失,亦无其他不适表现,生命指标正常。分析患者病情:其为年轻女性,无冠心病家族史,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冠心病的易患因素,但其有脱发、口腔溃疡、关节痛、月经异常病史,目前有急性血栓形成要高度警惕存在结缔组织疾病等可能,遂行相关检查。结缔组织疾病相关检查结果回报:抗核抗体( ANA )187 U/ml、抗双链DNA ( dsDNA )抗体156.0 IU/ml、抗Sm抗体(+)、抗核糖核蛋白(RNP)抗体(+),抗心磷脂抗体IgG抗体(+),抗心磷脂抗体IgA抗体(+),抗心磷脂抗体IgM抗体(+);类风湿因子200 IU/ml;补体C359.70 mg/dl。补充临床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同时待除外狼疮性肾炎,待病情允许后行肾活检进一步明确诊断。在急性心梗PCI后常规系统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激素(泼尼松)及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随访:2个月后复查。患者无急性血栓再次形成表现。未见激素不良反应。关节疼痛症状较前减轻,脱发表现明显减少,月经恢复正常。尿常规:尿蛋白(+),红细胞沉降率35 mm/1 h,抗核抗体(ANA)125 U/ml、抗双链DNA(dsDNA)抗体118.0 IU/ml、抗Sm抗体(+)、抗核糖核蛋白(RNP)抗体(+),抗心磷脂抗体IgG抗体(+),抗心磷脂抗体IgA抗体(+),抗心磷脂抗体IgM抗体(+);补体C3、C4正常。目前仍在随访中。

474 条记录 2/24 页 « 12345678...23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