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药诱导肿瘤细胞自噬研究
自噬(autophagy)又称为Ⅱ型程序性细胞死亡(type Ⅱ programed cell death),是以胞质内出现双层膜结构包裹长寿命蛋白和细胞器的自噬体为特征的细胞“自我消化”的一系列生化过程,是一种在正常细胞和病态细胞中普遍存在的真核细胞特有的生命现象,在维持细胞自我稳态、促进细胞生存方面起重要作用.早在1962年,Ashford和Porten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人肝细胞时发现了自噬现象,但直到近10年,随着酵母模型的建立和基因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自噬分子机制和形态特点等研究的深入,才认识到自噬与人类的多种疾病(特别是恶性肿瘤)密切相关.通过对自噬作用的研究,可进一步揭示肿瘤发生、发展的潜在机制,为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神经细胞凋亡的分子调控和死亡信号的传导途径
在生物机体的正常发生发育和生长分化过程中,其细胞分裂、生长分化和细胞死亡的精密配合起着重要的作用.脊椎动物神经系统在个体发生中即使没有遇到外在损害,其神经细胞在竞争靶源有限的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细胞诱向因子neuronotrophic factors, NTFs)过程中,在特定部位和时间也会按自身的程序主动死亡,即Lockshin和Williams称之为编程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
诺贝尔奖工作回顾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及其在当前医学中的应用——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工作介绍及研究进展
细胞凋亡(apoptosis)或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胞遵循固定的程序,自己结束生命的过程[1].从细胞功能上看,一个多细胞生物体中,在正常条件下,某些细胞的死亡是细胞个体发育的一个阶段(后阶段).
-
寄生虫感染与宿主细胞凋亡及其检测
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是不同于坏死(Necrosis)的另一种细胞死亡形式.它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凋亡与组织器官的发育和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维持密切相关.在正常情况下,机体通过凋亡清除衰老或异常的细胞,并控制细胞的数量,调节组织器官的大小、形状,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平衡.过度凋亡或正常凋亡的过程被抑制,均可导致组织或器官发生病理改变甚至死亡[1].自1972年Kerr等[2]提出凋亡的概念后,细胞凋亡现象成为医学生物学各学科共同关注并极为活跃的研究领域.
-
自噬在胰腺癌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自噬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细胞降解过程,它早是由Ashford和Porter在1962年发现细胞内有“自己吃自己”现象后提出的[1]。自噬发生时,细胞将部分蛋白质和细胞器通过双层膜的扁平杯状分隔膜包裹形成自噬体(autophagosome),自噬体再转运至溶酶体并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autolysosome)以降解其包裹的内容物,从而实现细胞本身的代谢需要和细胞器的更新[2]。然而,过度激活细胞自噬水平会导致细胞发生自噬性死亡(autophagic cell death,AuCD),因此自噬也被称为是Ⅱ型程序性死亡[3]。自噬参与了细胞的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起到调节细胞生存和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作用。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自噬与肿瘤的关系十分密切,并且其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抑制和促进的双重作用:一方面,激活自噬后可通过自噬性死亡对肿瘤细胞产生杀伤作用;而另一方面,当外界存在各种代谢压力或应激性刺激时,肿瘤细胞又可通过自噬起到维持生存的作用。正因为如此,自噬在肿瘤中的作用模式及其相关机制已成为当前肿瘤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自噬与胰腺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问题解答
问:超高倍镜下形态学检查可确定淋病奈瑟菌吗? 答:不能。确定淋病奈瑟菌的“金标准”是细菌培养。取材合格的尿(阴)道分泌物的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在油镜下如见到多量脓细胞,其胞浆内有多量革兰阴性肾性双球菌,也只能报告“查到细胞内革兰阴性肾形双球菌”而不能报告淋病奈瑟菌,虽然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对男性急性淋病的诊断可靠性达80%,但对女性的可靠性不足60%,由于阴道中细菌种类繁多,已有许多文献报道单由形态学检查导致的误诊。不染色下的超高倍显微镜,只能放大物象,无助于细菌的鉴别与鉴定。 (王金良)(收稿日期:2000-12-12) 问:什么是“细胞凋亡”? 答:所谓细胞凋亡是区别于细胞坏死的一种细胞死亡形式,它是在一定的生理和病理条件下,一种并不引起机体炎症反应的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细胞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机体生理状态下参与调节体内正常细胞的更新和异常细胞的清除,而在病理状态下异常的凋亡又与肿瘤等多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秦雪)
-
细胞凋亡与大肠肿瘤
引言细胞凋亡是维持个体正常生理过程的自主性细胞死亡形式,有其特征性形态学改变和生物化学变化.在许多情况下,细胞凋亡亦称为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但也有人认为,从严格意义来说,二者是有区别的,PCD是发生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特定时间范围内的细胞死亡,而凋亡则是瞬时性的细胞死亡.细胞凋亡不仅与肿瘤发生有关,而且也将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
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与胱冬肽酶3的关系
0引言凋亡(apoptosis)又称为程序化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多细胞有机体为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1],他的发生是一系列称为胱冬肽酶(cysteinyl aspartate-specific protease,caspase)蛋白酶家族成员的作用,由活性中心的半胱氨酸上的巯基发挥活性,所以属于半胱氨酸酶类.胱冬肽酶蛋白酶家族也称为ICE/Ced-3家族,是一组与细胞因子成熟和细胞凋亡有关的蛋白酶,是美丽线虫(Caenorhabditiselegans)死亡基因Ced-3的同源物,这个家族的蛋白酶具有特异性地在特定的氨基酸序列中将肽链从天门冬氨酸(Asp)之后切断的活性.
-
细胞凋亡与结核病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指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受自身基因调控,自行结束生命活动的过程,也是细胞衰老死亡的一种主动过程,因其发生受基因的调控并按一定的程序进行,故又称为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近来研究发现,细胞凋亡在结核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细胞凋亡参与了机体抗结核保护性免疫过程[1,2].我们就细胞凋亡与结核病有关的研究及其进展作一综述.
-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激活诱导凋亡的检测
激活诱导细胞死亡(activation induced cell death,AICD)也称细胞凋亡,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PBL)在抗原、丝裂原等刺激下可引起AICD.为了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PBL的AICD水平,作者采用丝裂原PHA-P分别与正常人及COPD患者PBL体外培养,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PBL凋亡率,了解COPD患者PBL凋亡变化,探讨COPD患者的免疫损伤机制.
-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激活诱导凋亡的检测
激活诱导细胞死亡(activation-induced cell death,AICD)也称细胞凋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在抗原、丝裂原等刺激下可引起AICD.为了探讨冠心病患者PBMC的AICD水平,我们应用丝裂原PHA-P分别与正常人及冠心病患者PBMC体外培养,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凋亡率,了解冠心病免疫细胞变化,探讨冠心病发病的免疫机制.
-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rogrammed cell death 4,PDCD4)是一个新发现的与细胞周期及凋亡相关的抑癌基因.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印迹杂交检测PDCD4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肿瘤的分化程度、病理分期等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
子宫腺肌病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研究现状
细胞凋亡(apoptosis,APO)是指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死亡,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它可以确保机体正常发育、生长,维持内环境稳定,清除受病毒感染的细胞而起防御作用.
-
Both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re important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arkinson’s disease. Asα-synuclein is a major constituent of Lewy bodies, a pathologic hallmark of Parkinson’s dis-ease, genetic aspects ofα-synuclein is widely studied. However, the inlfuence of dietary factors such as quercetin onα-synuclein was rarely studied. Herein we aimed to study the neuropro-tective role of quercetin against various toxins affecting apoptosis, autophagy and aggresome, and the role of quercetin onα-synuclein expression. PC12 cells were pre-treated with quercetin (100, 500, 1,000 μM) and then together with various drugs such as 1-methyl-4-phenylpyridin-ium (MPP+; a free radical generator), 6-hydroxydopamine (6-OHDA; a free radical generator), ammonium chloride (an autophagy inhibitor), and nocodazole (an aggresome inhibitor). Cell viability was determined using a 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rtazolium bromide (MTT) assay. Apoptosis was detected by annexin V-lf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and propidium iodide through the use of lfuorescence activated cell sorter.α-Synuclein expression was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 assay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The role of α-synuclein was further studied by knocking outα-synuclein using RNA interference. Cell viability increased at lower concen-trations (100 and 500 μM) of quercetin but decreased at higher concentration (1,000 μM). Quercetin exerted neuroprotective effect against MPP+, ammonium chloride and nocodazole at 100 μM. MPP+ induced apoptosis was decreased by 100 μM quercetin. Quercetin treatment in-creasedα-synuclein expression. However, knocking outα-synuclein exerted no signiifcant effect on cell survival. In conclusion, quercetin is neuroprotective against toxic agentsvia affecting var-ious mechanisms such as apoptosis, autophagy and aggresome. Becauseα-synuclein expression is increased by quercetin, the role of quercetin as an environmental factor in Parkinson’s disease pathogenesis needs further investigation.
-
噪声暴露引起耳蜗损伤机制的研究
噪声是常见的职业性伤害和听力致残因素,预防噪声性耳聋的发生及降低其听觉损害的程度一直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的研究发现噪声暴露可引起耳蜗内活性氧、活性氮自由基及金属蛋白酶增加,毛细胞内DNA损伤,Caspase-3激活,AIF及EndoG的转移等一系列变化,终导致毛细胞死亡,以凋亡为主。噪声损伤机制的研究为预防和治疗噪声性耳聋开辟了新的思路。
-
运动状态下的线粒体与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在组织细胞动力学方面有广泛作用的一种基本生理现象,1972年由Kerr等[1]首先提出,又称程序化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机体细胞主动死亡的过程,用于描述发生在发育、成熟、衰老过程中,对不同有害刺激或疾病中的一种特殊的细胞自杀行为.这些刺激包括病毒攻击、自由基、辐射造成的DNA损伤等.这种自杀行为不对周围组织产生副作用.通常,细胞凋亡对机体是有利的,这是完全不同于细胞坏死的一种死亡途径.
-
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细胞凋亡(apoptosis)或程序化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是机体自胚胎起即存在的一种细胞死亡的方式,是维持细胞增生、死亡间平衡的重要方式.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通过凋亡可清除对机体无用和有害的细胞,清除多余的、发育不正常的细胞.在成年机体中,通过凋亡消除衰老的细胞,代之以新生细胞,从而维持组织器官中细胞数量的稳定.通过凋亡还可清除体内受伤的或有癌前病变的细胞,防止癌变;凋亡还参与机体的防御机制,当机体受到病毒感染时,可通过诱导感染病毒细胞凋亡来清除入侵病毒.但凋亡异常亦可造成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此凋亡在机体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广泛的病理、生理意义.
-
大肠癌细胞凋亡与5-Fu辅助化疗研究现状
1 概述细胞凋亡(apoptosis)或程序化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多细胞有机体为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主动死亡的过程.近年来肿瘤学家们注意到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认为肿瘤细胞不仅可以看作是一种细胞--较其来源组织生长更快;也可看作是一种细胞--凋亡率相对较少.目前已经证明大肠癌细胞凋亡是受多种基因控制的,研究较多的基因是bcl-2\,p53基因.Tannapfel[1]报道大肠癌术前放、化疗可以使大肠癌细胞凋亡明显增加,增殖活性明显下降,同时伴随着Bax基因表达的增加;Bax基因表达阳性、p53基因表达阴性者凋亡增加更加明显,显示大肠癌细胞凋亡与凋亡相关基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Sugamura[2]发现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poptotic index,AI)与大肠癌的分期、分化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认为AI可以看作是判断大肠癌预后有用的指标.
-
线粒体在细胞凋亡中的介导作用
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指机体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启动自身内部机制,经过多途径的信号传递,结束其自身生命的过程.
-
细胞凋亡与非缺血性心脏病
1965年,发育生物学家Lockshin和Williams首先提出了PCD(programmed cell death)一词,用于描述蛾的发育过程.至1972年,Kerr等首次提出了细胞凋亡的概念,从形态学角度描述细胞的生理死亡,并认为这是维持组织细胞动力学平衡的一种基本生物现象,可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学意义.随着细胞凋亡的深入研究并不断向各学科渗透,人类心血管领域也被证实存在凋亡现象,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心肌细胞在多种刺激因子的诱导下,参与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变化过程,细胞凋亡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演变的细胞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