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改变与其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81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单支病变所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依其早期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改变的形态将患者分为3组,即压低组、抬高组、无改变组,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下壁导联ST段压低组中73.3%患者为LAD非优势近端病变;抬高组中62.5%患者为LAD优势远端病变;无改变组中LAD优势近端病变与LAD非优势远端病变所占比例近似.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下壁导联ST段改变与LAD形态及病变的部位有关.
-
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瀑布样T波改变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4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2年,加重2d入院.查体:BP 170/108mmHg.
-
等位性Q波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意义探讨
1临床资料例1,王某,女,68岁.因劳累而出现胸骨后压榨样剧痛,向左肩背放射,急诊入院作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rm,ECG)检查,发现胸前导联R波逆向递增,V2、V3、V4的R波均小于V1R波.3h后再作ECG,仍示相同结果,发病后12h描记ECG,出现了右束支传导阻滞,V2、V3导联出现明显Q波,ST段呈弓背抬高,查肌钙蛋白阳性,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诊断为前壁心肌梗死.ECCV1~V6导联如图1.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三例分析
1临床病例例1,男性,60岁,因持续胸痛5h伴气促于2004年10月18日入院.查体:血压125/75mmHg,肝颈返流征(-),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不大,心率80次/min,律齐,无杂音,双下肢无浮肿.心电图示V1~V5导联ST段弓背抬高0.1~0.5mV.心肌酶谱明显增高,肌钙蛋白(+).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根部内径29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0mm,左心房内径29mm,室间隔厚度11mm,左心室后壁厚度11mm,射血分数(EF)35%,前壁收缩活动减弱.心肌灌注超声造影示左心室前壁、前间壁心肌血容量、血流量明显减少,局部无灌注信号,左心室前壁、前间壁灌注速度明显减慢.B型钠脲肽(BNP)785pg/ml.入院诊断: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Ⅳ级.
-
青年女性剖宫产术后急性心肌梗死1例
患者女性,30岁,主因"间断胸痛5个月,加重伴憋气感6小时"入院.患者于5月前突发胸痛,为心前区压榨样疼痛感,并向左肩部及左上肢放射,伴心悸、大汗,约持续1小时后症状缓解,随之出现胸闷、气短,因症状持续存在,入院急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前壁导联T波动态改变(图1); 心肌标志物示:肌钙蛋白(Tn)16.2ng/ml,CK-MB 510 U/L.诊断以"冠心病急性高侧壁、前壁心肌梗死",入院后给予抗栓、营养心肌、改善微循环等对症治疗好转后出院,期间复查心脏彩超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左室扩大、左室心尖部偏强回声团(可疑血栓)、二、三尖瓣返流(少量)、主动脉瓣返流(少量);心脏核素检查示:左心室前壁、心尖严重缺血或心肌梗死;冠脉CT血管造影示:左侧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旋支及右侧冠状动脉管腔未见临床意义狭窄.既往史:患者妊娠8个月时发现血压升高,高达170/100mmHg(1mmHg=0.133kPa),规律服用"缬沙坦",血压控制尚可;5个月前曾行剖宫产.
-
冠状动脉左主干急性闭塞急诊介入治疗抢救成功1例
患者男性,62岁,主因持续性胸痛2 h,伴晕厥1次入院.查体:血压105/73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四肢湿冷,右侧面颊部可见皮肤破损,双肺呼吸音清,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无扩大,心率106 次/分,律齐,心音低钝,各瓣膜听诊区均未闻及杂音.余未见异常体征.急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图形.心肌酶检测:磷酸肌酸激酶801 U/L,肌酸激酶同功酶145 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97 U/L,乳酸脱氢酶281 U/L.入院初步诊断:冠心病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KilliP I级.入院立即行急诊冠脉造影示:右冠状动脉中段斑块形成,血流TIMI 3级;左主干可见血栓,前降支中段100%闭塞,血流TIMI 0级;回旋支远段100%闭塞,血流TIMI 0级.
-
抗血小板药物抵抗致PCI术后反复支架内血栓1例
患者男性,47岁,主因“发作性胸闷伴胸骨后烧灼感1月余”就诊于解放军第252医院心血管病中心。外院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一过性下壁、侧壁急性缺血性ST-T改变。入科心电图:窦性心律,大致正常心电图。既往体健,吸烟20余年,每日约20支。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入院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行冠脉造影术示前降支近段局限性狭窄95%,前向血流TIMI2级,左主干、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未见明显狭窄,于前降支病变处置入一枚药物涂层支架。术后规律口服“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等药物,无特殊不适。患者PCI术后38 d突然出现胸痛症状,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心肌损伤标记物:肌酸激酶同工酶144U/L(正常值0~25 U/L)、肌钙蛋白定量16 ng/ml(正常值0.001~0.15 ng/ml)、肌红蛋白测定39.22 ng/ml(正常值0~100 ng/ml)。诊断:冠心病、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KillipⅠ级。行急诊PCI术,造影示前降支血流自近端100%闭塞,血流TIMI0级,给予PTCA术后前降支血流恢复,TIMI3级。患者及家属拒绝行血栓弹力图检查,继续给予“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等药物口服,病情平稳后出院。术后15 d患者再次出现胸痛症状,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V1~V3呈 QS型,急查心肌酶:肌酸激酶同工酶73 U/L。因患者冠脉内支架术后,上次术后38 d出现支架内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本次再次出现心肌梗死考虑仍由支架内血栓引起,故完善血栓弹力图检查,结果:ADP抑制率39.7%、AA抑制率11%,考虑阿司匹林低反应性、硫酸氢氯吡格雷已起效但抑制力度欠佳,给予阿司匹林0.3 g 1/日、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 2/日、西洛他唑50 mg 2/日口服三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心肌酶恢复正常后行冠脉造影术,证实前降支自近端再次出现100%闭塞,TIMI0级,扩张闭塞段后见原支架内膜增生,狭窄处约80%,并于狭窄处再次置入一枚药物涂层支架。术后继续给予阿司匹林0.3g 1/日、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 2/日、西洛他唑50 mg 2/日口服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复查血栓弹力图:ADP抑制率57.1%、AA抑制率78.2%,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抗栓效果基本达标,患者无不适症状,出院。患者出院4个月后复查血栓弹力图:ADP抑制率64.9%、AA抑制率100%,抗血小板、抗栓效果良好,无不适症状。
-
冠状动脉前降支完全闭塞致顽固性呃逆1例
患者男性,56岁,主因"发作性心前区疼痛2年,加重20h"入院.高血压病史25年.入院查体:脉搏58次/分,血压130/80 mmHg(1 mmHg=0.133 kPa);口唇轻度紫绀;叩诊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58次/分,律齐,心音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及心包摩擦音;腹软,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律,V1~V3导联呈QR型,V1~V5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0.1~0.3)mV,与T波升支形成单向曲线.入院诊断:①冠心病、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②高血压病.
-
改善缺血性心力衰竭的新选择-Parachute左心室重建术
近年来,心力衰竭(心衰)的患病率逐年增高,日渐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有临床症状患者的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其病因众多,常见的病因之一为急性心肌梗死[1]。临床上,尤其是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的患者更易发生缺血性心衰,左心室壁瘤可改变左室壁曲度和厚度,导致整个心脏的扩张和变形。由于室壁瘤影响心脏收缩功能,室壁瘤部分的矛盾运动减少了左心室射血(LVEF)。加之心肌梗死后瘢痕形成、心肌和边缘组织固有特性的变化增加了对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影响,终导致心衰,严重时可发生猝死[2-4]。对于该类患者,即使给予优化的药物治疗,室壁张力增加仍可引起左心室的持续性扩张终导致心脏泵功能衰竭。多年来,外科心室重建手术(SVR)通过开放手术方法切除室壁瘤、缩小左心室一直是心肌梗死后心衰患者降低舒张末期容积,减轻室壁张力和心肌负荷,改善血流动力学的有效方法。但外科心室重建术风险较高,大的前瞻性研究RESTORE项目结果显示外科心室重建术30 d死亡率为5.3%,而5年生存率仅为70%[5]。由于外科左心室重建术风险较高,国外有学者开始尝试通过经皮介入的方法通过置入心室隔离系统(VPD)进行左心室减容治疗及心室重建(PVR),并于2006年成功进行了首例手术[6]。随着该技术不断进展,多种隔离器械被研发,相关的临床试验也在同步进行。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是Parachute心室隔离系统,其初步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前景良好。本文就Parachute器械的相关内容作一介绍。
-
辛伐他汀致横纹肌溶解症1例报告
患者,女性,76岁,工人,住院号:61349.主因"间断胸闷8年,持续心前区疼痛1 d"于2003年9月25日于我院急诊就诊,心电图示V1-6ST段弓背向上抬高,高可达10 mv(V3、V4),V3R-V5R QS型.肌酸激酶(CK):1073 U/L(正常值25~170 U/L),肌钙蛋白T(TnT):0.63 ng/ml(正常值:<0.05 ng/ml).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30余年,血压高可达200/110 mmHg.糖尿病史10余年.慢支、肺气肿病史近10年.脑梗死病史9年,遗留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以"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冠心病、心功能Ⅲ级、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2型糖尿病、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脑梗死后遗症"收入院.
-
老年患者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及随访1例
1 临床资料恶性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患者死于院外.对恶性心律失常所致晕厥及心脏骤停的幸存者,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可降低心性猝死率.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心内一科于2004年11月成功救治1例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室性心动过速伴晕厥的高龄患者,为其植入ICD,并随访,报告如下.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的临床特点
1资料与方法连续观察1996年6月至2000年12月收入我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且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共1 024例.男性657例,女性367例,年龄61~84(67±11)岁.前壁心肌梗死629例,下、后、右室心肌梗死395例.其中经超声心动图证实合并室间隔穿孔的患者7例,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63~82(74±7)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6例,下壁、后、右室心肌梗死1例.7例患者均有呼吸急促、双肺布满水泡音、心音低钝,胸骨左缘Ⅲ、Ⅳ肋间均可闻及粗糙而响亮的收缩期杂音且伴有震颤.
-
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与前壁心肌梗死相比,住院预后较好.AIMI可引起心力衰竭,其发生率为27%~44%,老年AIMI引起心力衰竭的机制和临床表现有其特异性.本文就近10年来我院收治的老年AIMI伴心力衰竭的情况进行分析,以引起临床重视.1资料与方法1990年9月~2000年2月入院的60岁以上AIMI患者43例,平均年龄64.5岁.男25例,女17例.AIMI发病到入院时间为3 h~2 d.左心力衰竭19例,其中合并右心力衰竭2例.
-
静脉溶栓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影响的研究
1资料与方法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系我科1999年1月~2003年6月入院患者,平均年龄(71±5.12)岁,均有典型胸痛,心电图ST段、心肌酶谱明显升高和降低的序列变化.44例中男33例,女11例,,其中前间壁心肌梗死、前壁心肌梗死+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分别为10例、18例,下壁心肌梗死为13例(其中1例合并右室心肌梗死,1例合并正后壁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3例.均排除以下情况:房室颤动、心房扑动、各型房室传导阻滞、左右束支阻滞.
-
高龄冠心病患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置入心脏复律除颤器一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90岁,因发作性心前区不适42年余,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于1964年诊断为冠心病.2003年4月出现急性下壁及前壁心肌梗死,此后多次因频发室性期前收缩而入院治疗.患者既往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外周动脉硬化闭塞症等病史.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上肢动脉栓塞抢救成功一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85岁,因发作性心前区闷痛30余年,加重4 h于2005年2月4日入院.入院时患者感胸闷、气短,伴有大汗及左肩背部不适,心电图示V1~V5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Ⅱ、Ⅲ、AVF、V4~V6导联T波倒置,2月5日实验室检查:心肌酶达峰值:肌钙蛋白T 4.57 μg/L,肌酸激酶900 U/L,肌酸激酶同工酶57.4 U/L,入院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
冠状动脉左心室瘘一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7岁,主因"咽部堵塞感2个月"于2009年2月17日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诱因突发咽部堵塞感,呕吐,伴意识不清,无胸闷、胸痛症状,就诊当地医院.心电图检查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未给予溶栓及急诊介入,对症治疗好转出院.2009年1月16日起再发胸部阵发性不适(每次3~5 min)而入住我院.
-
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老年残余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价值
残余心肌缺血(residual ischemia,RI)是指首次急性心肌梗死24 h后仍然存在的心肌缺血,是影响患者预后的3大因素之一[1].老年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后RI患者病程多较长,冠状动脉(冠脉)病变支数多,狭窄重,且病变斑块多伴有较明显的钙化或纤维化,此类患者单纯行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PTCA)常常达不到理想的治疗目的.我院近年来采用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ELCA)辅以PTCA治疗老年RI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病例选自1993年5月至1999年11月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男11例,女5例,年龄60~71岁,平均64.5岁.均有心肌梗死病史,其中前壁心肌梗死10例,下壁4例,侧壁2例.并存高血压9例,糖尿病4例,高脂血症3例.所有患者均有Ⅲ、Ⅳ级心绞痛(加拿大心脏病协会分级).根据发作性胸痛、胸闷、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及冠脉造影检查,确诊存在RI.病程5~12年,平均7.5年.每例均于术前2周及术后2周、3及6个月行心电图、次极量蹬车试验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并以单平面面积-长度法测定左心室容量及左室射血分数.以Judkins法行选择性冠脉造影,多角度投照,摄影速度30帧/s.偏心型狭窄者取多个体位测量的平均值.将冠脉分为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脉4支,计算病变支数.根据冠脉病变类型决定是否行ELCA,其适应证为:冠脉狭窄严重,球囊导管无法通过者;冠脉病变严重纤维化、钙化,无法单纯行球囊扩张者.仪器采用美国产XeCl(Spectranetics CVX-300)准分子激光系统及激光导管.激光波长308 nm,平均输出能量200 mJ/脉冲.激光导管远端能量40~60 mJ/mm2,频率20~30 Hz,自动标测.导管选择取决于病变形态及血管大小,常选择小于血管直径的导管,激光导管直径1.4~2.0 mm.指引导管到位后,沿指引导管插入指引导丝,并使其跨过病变,再沿指引导丝插入激光消蚀导管进行斑块消蚀,效果满意后再给以球囊扩张,以进一步减少残余狭窄.
-
位置性Q波一例
患者男性,65岁.因胸骨后闷痛20 h就诊.患者于2005年1月11日下午3时30分打字时突然出现胸骨后闷痛,持续性、不剧烈,于深吸气时加重,同时伴发热,自测体温38.1℃.22时卧床休息后上述症状有所缓解,未诊治.但夜间翻身或者深吸气时均可诱发上述症状发作.于1月12日上午门诊就诊行心电图检查,V1导联呈rS型或QS型,V2、V3导联呈QR型,STV1~V6抬高约0.05~0.30 mV,TV2~V4较高尖,疑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入我院心脏监护病房.吸烟10余年.
-
室壁瘤形成伴左室附壁血栓为首诊表现的老年人心肌梗死一例
患者男性,67岁.因心慌、胸闷于2003年1月2日入院.高脂血症史多年.入院前3个月在外地旅游时出现阵发性心慌、胸闷,未予治疗.近1周因阵发性心慌、胸闷就诊.入院体检:血压135/85 mm Hg,脉搏62次/min,心界左下扩大,心音低弱,律齐,心尖部闻及Ⅲ期6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Ⅱ、Ⅲ、aVF导联呈QR型,T波低平,V1~V4导联呈QS型,V5~V6导联呈QRS型,V1~V5导联ST段上抬1~4 mm,呈鞍背型,T波倒置.天冬氨酸转氨酶18 IU/L,乳酸脱氢酶142 IU/L,肌酸激酶144 IU/L.超声心动图示:(1)室间壁乳头肌水平以下心尖段心肌梗死后薄化、膨展,运动消失,合并附壁血栓(部分机化)4.68 cm×2.25 cm;(2)左室增大,左室壁运动减弱.诊断为陈旧性下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室壁瘤形成伴左室附壁血栓,转外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室壁瘤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