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新动态

    作者:覃数

    近年来关于冠心病介入治疗(PTCA+支架)的临床试验源源不断涌现,研究结果对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里简要叙述其结果.急性心肌梗塞的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就诊于有介入治疗经验的三级甲等医院,急诊支架植入术毫无疑问是治疗的首选.从普通医院转至专科单位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已溶栓或未溶栓)的直接PTCA,也是安全可行的.溶栓、PTCA相溶性试验提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运送到导管室之前应用半量溶栓药物可增加血管开通率,而副作用不增加.对于急性心肌梗塞伴有心源性休克,与药物治疗比较,早期介入治疗的优势更明显,可显著提高生存率.

  • 冠心病介入诊疗的心理护理

    作者:王芳;毛欣荣

    随着冠心病(CAD)介入诊疗技术的发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是目前能较客观、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病变及其范围和程度的一种可靠检查方法,被称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是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础,它对冠状动脉病变准确的判断,使CAD的治疗由单一的传统药物治疗,发展到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支架植入术及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

  •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并发消化道出血1例的护理

    作者:朱建芳;周婷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及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一种有效、理想的方法[1].该法可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缩小梗死范围,从而治疗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术后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广泛用于预防及治疗心血管疾病,在临床上用于抗血栓、栓塞的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极易引发胃肠黏膜损伤,导致糜烂、溃疡甚至出血,导致治疗和护理难度较大[3 - 4].2013年7月本科成功救治1例AMI急诊PCI后并发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 间隙性连接蛋白37基因1019C/T多态性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杨颖;郭素峡;羊镇宇;张涛;曹华明;王如兴

    目的 评估无锡地区人群间隙性连接蛋白37(Connexin 37,CX37)基因1019C/T多态性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532例PCI术后在我院复查冠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按造影结果分为支架内再狭窄组(67例)和无支架内再狭窄组(465例),501名健康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均采用基因测序技术对CX37基因1019C/T多态性位点基因型进行检测,比较3组人群中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差异.结果 (1)在冠心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中,C等位基因及C等位基因携带者(CC+TC)基因型频率冠心病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C等位基因:57.05% vs.41.32%,P<0.01;C等位基因携带者:79.32% vs.65.47%,P<0.01);与TT纯合子相比,(CC+TC)基因型冠心病患病风险显著增加(OR=2.03,95% CI∶1.53~2.80).对性别进行亚组分析显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人群中冠心病组C等位基因携带者频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男性:79.63% vs.72.45%,P=0.02;女性:78.00% vs.51.50%,P<0.01),C等位基因携带者冠心病患病风险明显高于TT型(男性:OR=1.48,95%CI:1.06~2.09;女性:OR=3.34,95%CI∶1.90~5.86).(2)与无支架内再狭窄组相比,支架内再狭窄组C等位基因频率及C等位基因携带者分布频率均显著升高(C等位基因频率:72.39% vs.54.84%,P<0.01;CC+TC型:89.55% vs.77.85%,P=0.027).与TT纯合子相比,C等位基因携带者支架内再狭窄患病风险升高2.44倍(95% CI∶1.08~5.50).性别亚组分析表明,男性人群中支架内再狭窄组C等位基因携带者频率高于无支架内再狭窄组(92.86% vs.77.66%,P=0.008),C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风险是TT型的3.74倍(95% CI∶1.32~10.64),而在女性人群中两组间(CC+TC)基因型分布频率无统计学意义(P=0.655).结论 CX37 C等位基因不仅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关联,而且与男性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发展相关.

  • 内镜下粒子支架植入在胆管恶性占位中的应用

    作者:王军宏;王海久;任利;邓勇

    胆管的恶性占位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及恶性梗阻性黄疸,早期起病隐匿,临床发现病例已属中晚期,手术切除率低,行姑息性的手术切除治疗只占20%.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普及和放射粒子在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广泛应用,放射性粒子支架植入术被临床采用.放射性粒子支架植入术具有成功率高,体内持续近距离放射,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及转移,改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命的特点.本文就粒子胆管支架基本情况及其在胆管的恶性占位性病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植入粒子支架与普通支架治疗复杂性食管狭窄的研究

    作者:尹先哲;刘丽娜;刘源;邢艳丽;李毅星;王延朋;尹星;付民

    目的 探讨植入粒子支架与普通支架治疗复杂性食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我院128例复杂性食管癌性狭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64例行125 I粒子支架植入术治疗者为碘粒子组,64例行普通自膨支架植入术治疗者为对照组,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术后第3d食管造影结果显示,支架植入成功率均为100%;术后,两组吞咽困难评分降低(P<0.05),碘离子组术后6个月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食管病变长度显著降低,KPS评分显著升高,且碘粒子组变化水平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水平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食管再狭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5 I粒子支架植入术治疗复杂性食管癌性狭窄,近期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降低术后食管再狭窄发生率,安全可靠,值得推荐.

  • PTCA及支架植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作者:邹广涛;王乐丰

    自1982年Meyer J等首次报道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以来,PTCA及支架植入已成为AMI再灌注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并得到广泛临床应用[1,2],本文仅就近年来PTCA及支架植入术在AMI治疗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 气管切开术诱发DIC1例报告

    作者:熊虹全;梁传余;王力红;陈飞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6岁,"食管癌术后,气管钛网植入术后2年"于2007年11月入院,2年前行食管癌手术,纵隔淋巴结转移行放化疗术,气管狭窄,行气管金属支架植入术.

  • 冠脉支架植入术对老年不稳定心绞痛QT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周明成;冯六六;许其倓;葛均波;蔡乃绳

    目的观察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stent implantation)后QT离散度(QTdispersion,QTd)的变化.方法 68例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管腔狭窄≥75%而成功行支架植入术前,术后进行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量QTd和QTcd,还同期测量了62例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术前、术后的QTd和QTcd.结果 (1)冠状动脉造影组:冠状动脉造影后与冠状动脉造影前的QTd和QTcd比较均无明显改变(P>0.05).(2)支架植入术组:支架植入术后与术前的QTd和QTcd比较均明显缩短(P<0.05),但术后4h、24h、1周之间的QTd和QTcd比较均无明显改变(P>0.05).亚组分析表明:多支病变组QTd、QTcd较单支病变组明显延长(P<0.05).单支病变组术后与术前QTd、QTcd比较均亦明显改善(均P<0.05),但术后4h、24h、1周QTd、QTcd相互比较无明显变化(均P>0.05).多支病变组术后与术前比较QTd、QTcd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通过支架植入术不仅改善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而且早期(4h)即可改善冠状动脉单支病变者的QTd、QTcd,并持续至少1周,从而可能预防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早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 脑血管支架植入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李艳玲

    目的 通过观察支架植入术治疗脑动脉狭窄围术期的并发症.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 分析了25例脑血管支架成形术围术期出现的9例5种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护理要点及预防措施.结果常见并发症经及时发现和迅速处理后,均完全恢复,随访4~12个月未见其他并发症,效果满意.结论 护理人员掌握围术期并发症的原因及临床表现,做好预见性评估,才能有针对性、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及护理,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 劲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并发低血压患者的护理

    作者:杨苓;方杰

    随着神经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发展,血管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理想方法,有可能替代颈动脉内膜环切术(CEA)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标准方案,该方法的微创性,没有颈部切口及疤痕,没有全麻及插管的不适,使患者愿意接受[1].但是术后血压改变,尤其是低血压是该治疗方法的一种常见并发症.

  • 老年冠状动脉支架术后两种止血方法止血效果及血管并发症的比较

    作者:贾利新;孙俊芳;张玉霄

    目的比较老年冠状动脉(以下称冠脉)支架术后Perclosc缝合止血与手工压迫止血的止血效果及血管并发症情况,为老年冠脉支架术的护理工作提供指导.方法324例老年冠脉支架术后病人,165例Perclose缝合止血(缝合组),159例手工压迫止血(手工组).比较止血时间、下肢制动时间、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缝合成功者止血时间、下肢制动时间明显较手工止血短,局部血肿发生率明显低,无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发生,缝合失败者上述时间明显延长,血管并发症增加.结论Perclose缝合止血与手工止血同样安全有效;止血、下肢制动时间明显缩短,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但费用昂贵,一旦缝合失败,被迫在肝素化状态下压迫止血,导致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增高,加重病人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 冠状动脉造影术及支架植入患者日间手术的护理

    作者:赵园媛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造影术及支架植入日间手术的护理.方法 对118例冠脉介入日间手术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中护理、术后生命体征及伤口的观察、术后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观察患者预后.结果 118例患者中,19例冠脉病变较严重,需住院继续治疗;2例患者转至心外科行冠脉搭桥手术;其余患者均为日间手术,24h内出院.结论 冠脉介入日间手术模式使患者在24 h内得到有效的诊断,进行及时的治疗和护理,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了医疗费用,节约了医疗资源.

  • 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介入术后Hs-CRP的变化规律

    作者:刘晓桥;杨天和;张陈匀;郑亚西;刘志琴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介入术后Hs-CRP的变化规律.方法:100例行经皮冠脉血管成形术患者,按临床类型分成稳定性心绞痛(SAP)、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和急性心梗(AMI)3组.分别于冠脉支架术前、术后6 h、12 h、24 h、48 h及72 h留取外周血,检测血清Hs-CRP值,分组对比研究.结果:100例患者术前Hs-CRP平均值高于正常值(P<0.05),其中SAP组术前Hs-CRP平均值也比正常值高 (P<0.05),而AMI组术前Hs-CRP平均值高(P<0.01).术后分组观察,SAP组术后6 h Hs-CRP水平开始升高,48 h达到高峰,72 h开始下降;UAP组术后12 h Hs-CRP水平开始升高,48 h达到高峰,72 h开始下降;AMI组术后12 h Hs-CRP水平开始升高,24 h达到高峰,72 h开始下降.结论:支架术后炎症反应的状态不仅与术前冠脉临床类型有关,更与介入干预过程密切相关.

  • 左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一例报告

    作者:许官学;刘西平;郝星;姜黔峰;赵然尊;刘志江;郭艳;余国珍;陶明

    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以其风险大、并发症多、易出现猝死而成为冠脉介入治疗的禁忌症.但近年来,随着器械的改进和操作技术的成熟,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已逐步开展.本文总结了我院第一例左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情况,并就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 Apollo颅内支架植入治疗96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李静;田沈;王正则;刘千朔;高连波

    目的:评价Apollo颅内支架植入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严重狭窄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随机将我院92例颅内动脉严重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支架组和药物对照组,并对支架组患者行Apollo颅内支架植入治疗,评价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并进行了为期36个月的临床随访。结果颅内支架术的技术成功率是97.8%(44/45),植入支架前后狭窄率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支架植入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5%(2/44)。再狭窄率23.8%(10/42)。随访期间的卒中再发率支架组为6.8%(3/44) ,对照组为17.0%(8/47)。结论 Apollo颅内支架植入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它可以预防卒中复发,改善远期预后。

  • 冠状动脉起源变异诊断及变异血管狭窄时的介入治疗(附6例报告)

    作者:郑亚西;杨天和;吴强;刘晓桥

    在冠状动脉造影中,冠状动脉变异尤其是起源变异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评价造成困难或失误,亦增加了介入治疗冠心病时的难度.因此,在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时,对这类变异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和必要的处理策略.本文报道6例冠状动脉造影起源变异,并且对其中2例变异血管狭窄作了支架植入术.

  • 基层医院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刘峰;秦秋荣;刘庆军;潘文;钱剑峰;徐海洋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采取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1月至2013年7月338例择期行PCI患者临床资料,评估手术成功率、并发症、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结果 338例患者中PCI手术成功333例,成功率为98.52%;5例失败原因均为引导丝不能通过慢性完全闭塞病变;19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62%,其中1例(0.29%)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无死亡病例.PCI治疗后患者的心肌缺血、心绞痛等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冠心病患者采取PCI治疗临床效果较好,成功率高且并发症少,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 5例支架植入术治疗肾动脉狭窄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家平;张志田;李迎春;袁曙光;闫东;童玉云

    我国继发性高血压常见的原因为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ystenosis, RAS).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或药物治疗,而肾动脉支架植入术(PTRAS)在治疗因肾动脉狭窄引起的高血压、防止肾功能衰竭方面取得公认的效果.

  • 急诊与择期PTCA及支架植入术手术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

    作者:杨新利

    目的:对应用急诊和择期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与支架植入术两种方式对冠心病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2例。采用急诊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与支架植入术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择期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与支架植入术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冠心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手术治疗前后SAS和SDS评分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出现不良心理状态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择期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与支架植入术对冠心病患者实施治疗效果明显,且对患者心理状态产生的不良影响较小。

652 条记录 29/33 页 « 12...25262728293031323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