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胆囊瓣修复肝外胆管良性病变缺损21例
目的 总结胆囊瓣修复肝外胆管良性病变缺损的经验.方法 对21例肝外肝管良性病变缺损行胆囊瓣修复,其中Mirizzi综合征Ⅱ型、Ⅲ型分别为7例和3例;胆囊、胆总管瘘4例;肝门胆管炎性狭窄5例,胆总管阶段性狭窄2例.术后定期T形管造影和B超检查,并对其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全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漏胆汁,无明显胆管炎出现,复查肝功能无异常改变.术后6个月T形管造影已显示胆管腔完整、内壁光滑、无粘膜中断,十二指肠排放良好,但有4例有局限性扩张征象.6~12个月拔管,B超复查效果满意.结论 胆囊瓣修复肝外胆管狭窄或缺损,术式操作简单,能保持正常解剖结构,且保留了胆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Oddi's括约肌功能等,是一种修复肝外胆管良性病变缺损的有效方法.
-
胆管变异致胆管结石残留1例
患者,女,72岁,主因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后,间断性上腹部疼痛27年入院.B超示:"胆总管结石伴肝内外胆管扩张";ERCP显示:"肝内外胆管充盈欠佳,左右肝外胆管分杈较低,右肝管可见一约2.5cm×1.0cm结石阴影,胆总管扩张直径约2.1cm,其内可见一约2.6cm×3.0cm椭圆型结石影".
-
胆管蛔虫病B超诊断的临床价值
我院近几年经B超诊断胆管蛔虫病,后经手术、内窥镜取出蛔虫而证实12 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13 例,男9 例,女4 例,病史短2]h,长1 周.使用GE]LOGIQ9 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患者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做各常规切面探查,检查次数少者1 次,多者3 次,复查间隔时间2]d~4]d.2结果本组经B超诊断为胆管蛔虫13 例, 经外科手术内窥镜取虫证实12 例,误诊1 例,诊断正确率为92%,与国内报道95%无显著差异[1].12 例胆管蛔虫所致肝外胆管扩张率为100%,其中轻度扩张11 例,显著扩张1 例.
-
梗阻性黄疸50例的超声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对比分析
梗阻性黄疸是是由于肝外胆管或肝内胆管阻塞所致的黄疸,是肝胆疾病的常见和严重的表现形式。梗阻性黄疸的病因诊断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及预后判断均有指导意义,其诊断依据主要靠影像学检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近年来梗阻性黄疸的定位、定性诊断有了长足的进步,检查方法趋于多样化。如何选择适宜的检查方法并加以合理应用,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与治疗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回顾性对比分析1年来经超声、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诊断,并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50例梗阻性黄疸的病例,探讨超声、CT、MRCP对胆道梗阻的影像表现及临床价值。
-
胆总管探查致十二指肠瘘的预防与诊治
胆总管探查致十二指肠瘘是在胆道探查中,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胆总管远端与十二指肠降部后壁的贯通伤,是肝外胆管医源性损伤的一种特殊类型[1],如果在第一时间得不到诊断治疗,术后即形成十二指肠瘘,病情凶险.
-
胆石病的实验室结果分析与预防
胆石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和平均年龄增高 ,本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胆石可以发生在肝内胆管、肝外胆管或胆囊内.也可同时存在于胆囊与胆管内,或同时存在于肝内胆管与肝外胆管内.在20世纪90年代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胆石病的发病率已达到10 %,其中80 %为胆囊结石.为了有效的控制胆石病的发生,特对我院 39例胆石病患者的实验室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
59例肝外胆管阻塞所致阻塞性黄疸的超声诊断分析
本文通过对59例肝外胆管阻塞所致阻塞性黄疸的超声诊断结果及与手术结果的对照分析,对肝外胆管的阻塞原因及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漏误诊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超声诊断是阻塞性黄疸进行定性、定位、定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
显露十二指肠后段胆管在多次胆道手术病人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胆道再手术中寻找胆管的有效方法.方法 分析总结成都军区总医院1999年10月至2008年10月间胆道多次手术后再次行胆道手术的病例共2457例,其中31例因术中常规方法寻找胆管困难而采用了显露十二指肠后段法-游离下降十二指肠球部显露解剖相对正常的十二指肠后段胆管,成功后向上游离切开至肝门处再行相应操作.结果 采用显露十二指肠后段法的病倒占同期多次手术病例的1.16%(31/2457),31例通过该法全部成功解剖出肝外胆管.游离操作时间短,出血量少.该组病例的腹腔引流量、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等指标均较常规方法操作病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胆道再手术时分离寻找胆管有时极为困难.显露十二指肠后段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可作为其他方法的有益补充.
-
术中胆道镜经胆囊管行胆道探查的临床应用
多年来,对于有胆总管探查指征病例,传统的方法是采用胆总管切开,探查肝外胆管,取出结石或蛔虫并置入T管引流.然而切开胆总管、T管引流均可导致较多并发症.用胆道镜进行术中肝内外胆管检查,尽管临床上已应用多年,且可降低胆道残余结石的发生率,但其入路亦多为先将胆总管切开,并经该胆总管切口处进镜,术后仍须安置T管引流.采用经胆囊管残端进镜的方法,保持了胆总管的完整性且无创伤,取出了结石或蛔虫,同时不需安置T管引流,减少了病人的痛苦,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既可用于开腹手术,也可用于腹腔镜手术.
-
胆总管下段结石的诊治体会
胆总管下段属肝外胆管的隐蔽部分,该部位的结石特别是胆总管出口部结石在诊断和治疗上有其值得注意的地方.本院自1990年1月至1997年12月收治的胆管结石病人中属胆总管下段结石者31例,本文旨在总结其在诊断治疗上的经验教训.
-
关于胆肠吻合术一些问题的思考
胆肠吻合术(choledochojejunostomy, CJ)是治疗胆道疾病常用的手术方式,自1888年Riedel成功施行第1例胆总管十二指肠侧侧吻合术以来,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CJ包括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肝外(肝门)胆管间置空肠十二指肠吻合术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使用广泛的是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CJ常用于修复胆道损伤、肝外胆管病变切除后及治疗胆道结石的胆道重建,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曾风靡一时,几乎成为胆道外科的常规手术和标志性手术.然而,经过多年大量的临床病例观察,CJ的治疗作用并非预期那么理想,它的一些缺点和并发症不容忽视,因此,需要对CJ重新客观的评价和定位.
-
医源性肝外胆管横断伤12例临床分析
术中横断性胆管损伤是胆道手术中的严重并发症,是胆道外科中的一个复杂而困难的课题.近年来,由于胆道外科的普及和对胆囊结石病检手段的改进,很多基层医院也能诊断并开展胆囊切除术造成胆管损伤例的增加.我科1990~2002年,共收治横断性胆管损伤12例.现报道如下.
-
胆道系统恶性肿瘤诊治的现状和进展
胆道系统恶性肿瘤包括胆管癌和胆囊癌,前者主要指原发于肝内、肝门部和远端肝外胆管的恶性肿瘤.至今胆系肿瘤仍依TNM分类法分为0~Ⅳ期.0期:为原位癌;Ⅰ期:肿瘤局限于粘膜层、肌层;Ⅱ期:出现局部浸润;Ⅲ期:在Ⅰ或Ⅱ期基础上肿瘤累及邻近组织或肝十二指肠韧带上淋巴结;Ⅳ期:出现肝脏等器官受累或远处转移或出现以下之一区域的淋巴结转移,如胰周、十二指肠周、肝门周、腹腔及肠系膜.
-
胆肠吻合术后肝外胆管重建技术的初步体会——对保留胆道生理通道重要性的反思
肝门部胆管重建术通常是以肝胆管的空肠Roux-Y吻合为主要术式,并已经成为常规术式.然而,临床又常发现许多因胆肠吻合后的复发性胆管炎、肝胆管结石、继发性胆管硬化症、胆汁性肝硬化,以至肝功能衰竭的严重后果.尤其是在胆道良性病变的长期观察中,发现保留Oddi括约肌功能的重要意义.正常胆道内应当是一个无细菌和无细菌繁殖的环境,而保持这一无菌内环境的主要屏障是胆胰管共同开口处的Oddi括约肌的功能,它调节胆道与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阻止胆胰肠液的逆流发生.在外科实践中维持这一胆道生理通道的意义早就成为原则,然而在许多胆道无法修复与重建的情况下,只能行胆道改道手术,如胆肠吻合术.而通常胆道再次手术中,尤其是已经行胆管空肠吻合术后,能否再行胆道生理通道重建术?还没有较成熟的经验.
-
脂餐试验超声检查在肝外胆管轻度扩张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脂餐试验超声检查在轻度胆管扩张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常规超声检查与脂餐试验相结合,仔细观察全程肝外胆管,测量脂餐试验前后肝外胆管内径,并对脂餐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68例肝外胆管轻度扩张病人中,脂餐试验阳性9例,占13.24%.阴性27例,占39.7%.可疑阳性32例,占47.06%.(2)阳性病例中,肝外胆管梗阻病变8例,占88.9%,可疑阳性病例中肝外胆管梗阻病变2例,占7.4%,阴性病例中未发现梗阻性病变.结论常规超声检查与脂餐试验相结合,对肝外胆管轻度扩张的病人具有重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
一、病因、病理本病由先天性的胆道系统扩张引起,主要是肝外胆管的扩张.偶可见肝内胆管扩张.根据扩张的形态不同分为:囊肿状和纺锤状两型.
-
胆石症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
胆结石是由胆汁内无机盐等杂质沉淀形成的小固态物,沉积于胆囊、肝内和肝外胆管中,往往导致胆管的某一部分梗阻而引起疼痛.胆石症的发病原因与饮食、生活习惯、胆固醇代谢和某些物理因素有关,其中重要的一个致病因素就是饮食营养.因此,要预防胆结石的产生,日常生活中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偏食,不盲目节食,平时应多吃新鲜蔬菜及姜葱类食物,少食高脂肪及油腻类食物,以促使胆汁流畅,促进胆固醇代谢,减少胆结石的形成.以促使胆汁流畅,促进胆固醇代谢,减少胆结石的形成.
-
胆囊切除术前后肝外胆管直径与胆囊收缩素变化及其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前后肝外胆管直径及与血浆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浓度的变化及其关系.方法:随机选取83例胆囊切除术的胆囊结石患者为病例组,体检健康者32例为对照组,B超测肝外胆管直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CCK的浓度,对比两组肝外胆管直径与血清CCK浓度的差异及病例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CCK浓度和胆总管直径的差异,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CCK浓度和胆总管直径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例组术后3个月肝外胆管直径较术前增大,CCK浓度增加,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术后6个月肝外胆管直径有明显的回缩,CCK浓度降低,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肝外胆管直径与CCK浓度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结论:胆囊结石患者血浆CCK浓度和肝外胆管直径高于健康者,胆囊切除术前后血浆CCK浓度和肝外胆管直径呈动态变化,肝外胆管直径与血浆CCK浓度有正相关性.
-
套入式胆肠Roux-en-Y吻合术治疗4例肝管横断伤
我院于1984~2000年间行胆囊切除术共1027例,术中损伤肝外胆管5例,其中4例术中发现肝总管横断,即行肝总管套入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后恢复良好,现报告如下.
-
胆管的发育:临床肝病学家的基础理论
胆管发育紊乱会诱发许多胆管病.其特征是胆管结构中遗留有胎儿期的胆管结构.由于肝脏修复会利用胚胎期表达的许多自分泌和旁分泌信号机制,因此胆管的发育过程也与获得性肝病相关.一、肝脏发育中胆管形态学的发生腹前肠内胚层的囊状肝憩室衍生的肝芽,发育为肝脏.腹前肠内胚层发育出两个突起性结构,头支形成肝内胆管,尾支产生肝外胆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