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神经母细胞瘤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基因改变

    作者:殷敏智;陈洁枫;沈萍;马靖;张忠德

    目的:观察国内儿童散发性神经母细胞瘤( neuroblastoma, NB)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的表达,探讨其在NB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法(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检测56例ALK蛋白异常表达的NB中ALK基因的表达。结果 FISH检测显示56例NB中ALK基因46例为正常,10例为异常,其中9例为ALK增多(16%),1例为扩增(1.8%)。结论 ALK基因是NB一个主要的易感基因,国内儿童ALK基因异常的发生率与国外文献报道相近,其有可能成为治疗NB的主要靶点之一。

  • ALK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谢强;陈群;林清华;钟爱虹;卢筠;廖胜祥;臧焕平

    目的 探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鉴别诊断、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53例晚期NSCLC中ALK的表达,并对其中132例进行荧光PCR法验证.结果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晚期NSCLC中ALK阳性率为20.95%(53/253).ALK阳性组中未吸烟者、腺癌的比例高于ALK阴性组(P<0.05).132例进行荧光PCR验证,免疫组化与荧光PCR符合率随免疫组化阳性程度的增加而递增.结论 免疫组化可作为ALK的筛查手段,提高ALK的检出率.荧光PCR检测对ALK阳性NSCLC的确诊具有重要意义.

  •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在神经母细胞瘤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马靖;沈萍;陈洁枫;张忠德;殷敏智

    目的 探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在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NB内ALK的表达情况,应用国际NB病理分类及分期系统进行病理分类及分期,结合随访资料分析ALK的表达程度与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80例NB中ALK阳性70例,阳性率为87.5%,阳性表达定位于肿瘤细胞胞质及神经毡内,Schwannian纤维及间质中血管、淋巴细胞均阴性.ALK的表达程度在肿瘤的不同临床分期之间差异明显;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与ALK表达程度有关.结论 ALK在NB中异常表达,且其表达水平和NB的侵袭性及预后之间存在联系,即高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的肿瘤,更具有侵袭性,预后较差.

  • ALK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作者:张彤;侯宁;曲渊;莫伏根

    目的探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组织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表达的意义.方法参照WHO 2001年恶性淋巴瘤分类,对22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Polymer两步法标记.结果 6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ALK阳性表达,阳性反应物质定位于细胞质内,成粗大的颗粒状,1例合并CD30阳性表达,全部表达B系列抗原CD20、CD79α和CD138,4例不表达CD45.组织病理形态:3例为浆母细胞性,2例为免疫母细胞性伴浆细胞样分化,1例为间变性. 结论 ALK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独特的变异类型,与CLTC-ALK基因易位和NPM-ALK融合基因易位有关,其分子遗传学的异质性不同于以往的认识.

  • 原发于骨骼肌的间变性大细胞T细胞淋巴瘤

    作者:冯晓莉;应建明;孙耘田

    目的:探讨骨骼肌原发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方法:采用常规制片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1例(14岁)骨骼肌原发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结果:肿瘤细胞CD30、ALK-1、CD45RO和CD45阳性;而CD20、EMA、S-100蛋白、desmin和CD68阴性.结论:本例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骨骼肌原发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非常少见,诊断时应先排除其它肿瘤和其它部位淋巴瘤累及骨骼肌.

  • 非小细胞肺癌的新靶点EML4-ALK融合基因研究进展

    作者:封国红;方平;孙耕耘

    近年来,在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领域,研究热点一直集中在EGFR、K-ras和VEGF等靶点上,涌现出许多针对这些靶点的药物,而且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然而,影响肺癌的发病的生物学机制尚未完全明了.2007年日本学者Soda[1]等首次发现EML4-ALK(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样4-间变性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近期又发现与EGFR突变和K-ras突变的不共存现象以及含有该基因患者的鲜明临床特征,提示该靶点可能是非小细胞肺癌异性较高的又一分子标记物.本文就EML4-ALK基因的生物学特征、检测方法及在肺癌治疗中的地位和意义进行综述.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ALK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对比分析

    作者:王弦;李晓灿;江冬瑞;叶飞飞;吴强

    目的 研究100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的表达,并与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NSCLC患者标本100例,采用全自动免疫组化法检测ALK表达情况,统计分析ALK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100例NSCLC患者中,6例ALK阳性,阳性表达率为6.00%.不同年龄、不同肿块直径、不同病理分型患者的ALK阳性表达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性别、是否吸烟、发生部位以及是否淋巴结转移间患者的ALK阳性表达率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CLC患者ALK的表达情况与患者的年龄、肿块直径和病理分型有关,可为临床相关疾病的诊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 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及其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柳斌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肺癌中常见的组织学类型。目前,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我们发现肺癌的发生发展与肿瘤驱动基因密切相关,其中已明确的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现已有针对它们的药物面世,如克唑替尼就是针对ALK阳性NSCLC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临床上的运用明显改善了这类患者的生存。但是在进行ALK TKI的靶向治疗中不可避免地遇到耐药问题,耐药机制包括有:ALK继发性耐药突变、其他致癌驱动程序的活化,如EGFR突变或磷酸化、KRAS突变等。针对出现的耐药也出现了相应的治疗策略,例如二代ALK抑制剂的出现等。我们将对ALK融合基因阳性的NSCLC患者的治疗、耐药机制及耐药后的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 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的进展

    作者:徐绮腻;李绪渊;王鸿彪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二线标准治疗药物包括细胞毒药物培美曲塞和多西他赛,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对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野生型患者,研究提示化疗优于靶向治疗。在标准治疗药物基础上联合其他靶向治疗结果乏善可陈。克唑替尼针对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的 NSCLC 患者二线治疗疗效显著。

  • 克唑替尼在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及其预后影响因素

    作者:梁红格;徐燕;钟巍;赵静;陈闽江;王华竹;王孟昭

    目的 探讨克唑替尼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并重点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且经细胞学或组织学证实的晚期(ⅢB ~Ⅳ期)ALK阳性NSCLC患者50例,记录相关临床信息、治疗方案并随访疗效和安全性,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截至随访结束,进展患者(24例)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9.6个月(95% CI为8.3 ~10.9个月),其中5例死亡;未进展患者(26例)中位随访时间为10.7个月.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肝功能异常(48.0%,24/50);在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中,≤40岁的患者拥有更长的PFS(P =0.017),且COX回归多因素分析(Enter法)也有意义(HR =6.1,95% CI为1.4~27.5,P=0.018);而性别(HR =0.8,95% CI为0.2~2.6,P=0.697)、吸烟史(HR=1.5,95% CI为0.4 ~5.6,P=0.524)、病理类型(HR=1.1,95% CI为0.3 ~4.2,P=0.922)、分期(HR=1.7,95% CI为0.4 ~8.4,P=0.50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型(HR =0.4,95% CI为0.4 ~4.3,P=0.461)、EGFR未知(HR=1.3,95% CI为0.3~6.1,P=0.727)、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评分(HR =2.0,95% CI为0.6 ~6.8,ECOG PS评分,P=0.290)、既往治疗情况(HR =0.6,95% CI为0.2~1.8,P=0.385)和脑转移情况(HR =0.7,95% CI为0.1 ~3.2,P=0.628)均与疾病进展时间无关.结论 克唑替尼对晚期ALK阳性NSCLC患者有良好的疗效,安全可耐受,年龄是其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 ALK 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房姝;潘志峰

    靶向治疗是目前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具前景的研究方向。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之后,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有望成为 NSCLC 治疗的新靶点,而相关研究提示 ALK 抑制剂(如克唑替尼)在 ALK 基因重排阳性的 NSCLC 患者中有较好疗效。因此探明 ALK 基因的检测方法、临床病理特征以及了解 ALK 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对 NSCLC 的个体化治疗十分重要。

  • 晚期肺癌治疗新药——Xalkori

    作者:李东吉;李秀营

    2011年8月26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美国辉瑞公司Xalkori (crizotinib)胶囊用于治疗特定的晚期(局部进展性或转移性)、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这是第一个对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进行靶向治疗的药品.Xalkori被批准与雅培的一种伴随诊断基因检测-Vysis ALK Break Apart FISH Probe Kit共同使用.该检测用于确定患者的癌症是否表达异常的ALK基因.

  • 胃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王宏量;曹智新;徐嘉雯;林晓燕

    胃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是一种罕见的中间型间叶组织肿瘤,属于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源性肿瘤范畴.胃IMT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均缺乏特异性,确诊需靠术后病理检查.胃IMT的组织学特点与软组织IMT一致,主要由梭形肌纤维母细胞和包括浆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细胞在内的炎细胞组成.IMT可特征性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有助于其与炎性纤维性息肉、胃肠道间质瘤、钙化性纤维性肿瘤及神经鞘瘤等鉴别.胃IMT的治疗首选手术切除,对多次复发或手术切除不彻底者可考虑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治疗.

  • 克唑替尼治疗复发难治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作者:李苗苗;张明智

    复发难治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预后较差,对传统化疗无反应,靶向治疗较传统化疗疗效好,全身性不良反应轻,大多数患者有NPM-ALK融合基因.克唑替尼是第1代ALK抑制剂,本文报道我院3例克唑替尼治疗复发难治ALK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的病例,并总结报道过的临床病例.结果发现,即使骨髓侵犯、脑部侵犯、合并嗜血细胞综合征患者,也可以从克唑替尼治疗中获益,其疗效好,短期内可达完全缓解,不良反应轻,但停药后疾病可能快速复发;克唑替尼不仅可以作为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桥接治疗也可作为移植后维持治疗.

  • 克唑替尼治疗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效果分析

    作者:姜媛利

    目的 分析克唑替尼治疗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安钢职工总医院收治的42例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中晚期患者,对照组行化疗和多西他赛滴注疗法,观察组行克唑替尼疗法,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有效率和稳定率为66.67%和85.71%,高于对照组的9.52%和2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8.10%和42.8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中位PFS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克唑替尼治疗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安全有效.

  • 非小细胞肺癌靶向基因研究新进展

    作者:郭永军

    30年来,我国肺癌死亡率增长465%,肺癌在全部因癌症死亡患者中占22.7%,其中85%是非小细胞肺癌,肺癌已成为我国因癌症死亡患者的第一杀手,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改变的检测及相应靶向药物的研发使得肺癌的治疗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基因检测继以靶向药物治疗标志着肺癌进入个体化治疗的时代,大大延长了肺癌患者的生存期。近年来基因检测日益常规化,本文以 EGFR 和 ALK 为例综述非小细胞肺癌靶向基因研究的新进展及技术革新对基因检测的改变,以利于相关临床医师和基础研究人员了解相关研究进展。

  •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淋巴结粗针穿刺活检在晚期肺癌诊断及分子基因检测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作者:翟渊鹏;李潜;王雁;李琮宇;谷博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锁骨上淋巴结粗针穿刺活检(CNB)在晚期肺癌诊断及分子基因检测中的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5月接受超声引导下锁骨上淋巴结CNB的178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淋巴结CNB诊断肺癌转移的准确率为96.1%(171/178);淋巴结良恶性在超声中大短径临界值为9.75 mm,敏感度为88.8%,特异性为88.9%;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与阴性组在淋巴门回声消失和偏移、皮质回声减弱和RI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肺腺癌患者中EGFR基因突变率和ALK阳性率分别为36.5%和2.9%;未发生超声引导下锁骨上淋巴结CNB操作相关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淋巴结CNB在晚期肺癌诊断转移、组织病理类型及检测基因突变状态安全有效,可能逐步取代入侵性肺穿刺活检.

  • 29例原发系统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的病理特点及临床分析

    作者:陈焱;何群;舒义刚;李晓林

    目的:探讨原发系统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病理特点、临床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9例原发系统性ALCL患者的病理特点、临床特征、完全缓解率(CR)、长期生存率和预后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所有病例的瘤细胞均强表达CD30,58.62%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接受了治疗的28例患者的CR率为50.0%,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1.3%与27.1%.ALK阳性患者CR为68.8%,2、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0.2%、42.5%,明显高于ALK阴性组(P<0.05).国际预后指数(IPI)0~2分患者组CR率为57.1%,2年、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0.2%、65.1%,明显高于IP13~5分患者组(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ALK的表达、IPI评分对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K表达、IPI评分有助于判断原发系统性ALCL的预后,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依据.

  •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

    作者:陈小琼;靳鸣;裴梦婉;肖晖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cell lymphoma,ALCL)极为少见,我院近期收治1例,现已完成1个周期CDOP方案(环磷酰胺CTX Cyclophosphamide 1.0,d 1、脂质体阿霉素PLD Pegylated Liposomal Doxorubicin 30 mg,d 1、长春地辛VDS Vindesine 3 mg,d 1、地塞米松片DEX Dexamethasone,15 mg,d 1)及5个周期CHOP化疗方案(环磷酰胺CTX Cyclophosphamide 1.0,d 1,吡柔比星THP theprubicin,60 mg,d 1,长春地辛VDS Vindesine,3 mg,d 1,地塞米松片DEX Dexamethasone,15 mg,1 ~5 d)化疗,报道如下.

  •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抑制剂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田培超;刘玉峰;王怀立;罗强;陈铮;王越

    目的 观察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抑制剂TAE684对人神经母细胞瘤SK-N-BE(2)细胞凋亡水平及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不同TAE684浓度滴度(1、5、25、125、625 nmol/L)对体外培养的SK-N-BE(2)细胞作用的合适终质量浓度,Western blot检测TAE684对ALK蛋白和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和cleaved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表达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水平.结果 TAE684对SK-N-BE(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为115 nmol/L,TAE684组ALK和bcl-2蛋白表达下调,分别为0.036±0.003和0.190±0.015;而bax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上调,分别为0.161 ±0.003和0.949±0.003,凋亡水平明显升高,为22.593 ±0.075.TAE684组与对照组和二甲基亚砜(DMSO)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K抑制剂TAE684可能通过对凋亡分子的调控来实现对体外培养的SK-N-BE(2)细胞凋亡促进作用.

118 条记录 4/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