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

    作者:古力努尔·多送别克;闫海风

    目的: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进行调查,确定不良反应发生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经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的患者情况进行院内调查。结果:共发生不良反应380例,发生率为8.44%,多为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造成;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原发疾病、年龄与合并用药为主要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在我院的发病率比较高,要积极根据危险因素加强预防处理。

  • 心肺复苏的护理要点

    作者:陈国玲

    心肺复苏是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以及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重新恢复自主循环的急救技术.

  • 超选和联合插管区域动脉给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

    作者:钱祝银;刘训良;苗毅;冯跃良;徐泽宽;戴存才;蒋奎荣;李强;吴峻立;杜竞辉;李麟荪;施海彬

    介入血管造影技术用于诊断和治疗胰腺疾病发展迅速,并已在某些方面取得初步成果.近年来应用这一技术进行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灌注治疗有渐多趋势,本研究采用超选及联合插管技术,胰腺区域动脉灌注生长抑素、抗生素及血管活性药物等治疗SAP,现已取得初步成果,报告如下.

  • 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基因治疗

    作者:白文俊;王晓峰

    近20年来,随着勃起神经递质(NO等)和海绵体平滑肌功能等有关阴茎勃起机制研究的巨大进展,出现了许多治疗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方法,如西地那非等药物口服、血管活性药物海绵体注射、阴茎血管手术及阴茎假体置入等.上述方法治疗勃起功能障碍取得了较好疗效,但同时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并发症及禁忌证.因而,未来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方法应该在具备良好疗效的同时,有更少的副反应和禁忌证.基因治疗的初步研究显示了美好的前景.一、基因治疗与基因治疗载体(一)基因治疗基因治疗的目标是将遗传物质导入靶细胞内,恢复细胞的正常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治疗过程涉及以下三个步骤:将目的基因导入体内;基因进入靶细胞及细胞核;目的基因表达.导入的目的基因可以是与缺陷基因相对应的有功能的同源基因或与缺陷基因无关但有治疗意义的基因.基因治疗的靶细胞分为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两类,但目前条件下还仅限于体细胞.基因型的改变只限于某一类体细胞,其影响只限于某个体的当代.

  • 麻醉学科的新进展

    作者:吴新民

    现代麻醉学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特别是过去的十多年里无论是在麻醉学的理论方面,还是在麻醉药品、监测设备和麻醉技术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外科学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外科学的进步,也促成了麻醉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麻醉学科的发展保证了日间手术及微创手术的普及和实现心脏外科的快转运 随着外科技术的成熟,设备的进一步更新,特别是面对紧缩医疗费用的压力,在发达国家大量的择期手术成为日间手术,即手术当日入院,手术后当日出院回家。现在美国日间手术已占择期手术的近70%[1]。90年代初已经明确心脏手术后如果体温正常、无明显渗血、无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就应该施行快转运,即术后2 h拔除气管导管,24 h离开外科重症监护病房,6 d内出院。微创外科(胸腔镜、腹腔镜、纵隔镜、宫腔镜、小切口搭桥和脱泵搭桥等)的迅猛发展,减少了手术对机体的创伤,同样要求术后尽快苏醒,早日出院。现代麻醉学在麻醉药物、监测设备、麻醉学理论和麻醉技术方面的进步,适应了外科学的这一变革[2]。

  • 心室双入口合并肺动脉狭窄的分隔手术

    作者:许锁春;耿希刚;王海晨;任沪平;李明

    病儿男,8岁。活动后心悸、气促和青紫6年,近年来症状加重,极易疲乏。查体:轻微发绀,胸骨旁闻及3-4/VI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范围广泛。心电图心前导联V1-6波群均相似,呈rS型。X线胸片示心尖圆钝、心腰凹陷等。心脏超声提示右室双出口伴大血管异位等。动脉血气氧分压52.0?mm?Hg(1?mm?Hg=0.133?kPa)、二氧化碳分压30.4?mm?Hg、血氧饱和度0.87;红细胞计数5.5×1012/L,血红蛋白165?g/L。未做心脏造影检查。 1999年12月在低温体外循环下依右室双出口等诊断而施行心内直视手术。术中见心脏及大血管形态结构与超声结果相近,右心房位于心脏后方,甚至心耳移位于左心缘(称为左侧并列心耳)。左前上方主动脉自相当于正常心脏右室漏斗部发出,肺动脉则位于主动脉右后下方,较为细小。通过漏斗部纵行切口探查,见左、右房室瓣均进入一心腔,右侧乳头肌粗大,未见明显室间隔结构,主动脉与肺动脉呈左前上和右后下排列,其间存在肌性间隔;肺动脉瓣环和瓣下均存在狭窄。避开冠状动脉及其分支,斜形切开肺动脉瓣环,切断和(或)切除瓣下异常肌肉,疏通流出道。通过漏斗部切口安置带垫片褥式缝线,首先沿主动脉瓣环下前半周心室内壁组织缝合,转向心室前壁内侧、心尖小梁化部肌肉,继而在后下壁右侧房室瓣粗大乳头肌左侧和瓣膜根部,再转入后上方主、肺动脉之间肌性间隔,以及主动脉开口右侧,间断缝合共21针,测量心腔上下及前后径,裁取卵圆形Gore-Tex补片4.5?cm×5.0?cm,穿过缝线后结扎,完成室间隔重建(图1)。应用自体心包分别加宽肺动脉瓣环和修补房间隔缺损,均采用连续缝合法。后缝闭心脏切口。术毕心脏自动复跳,为窦性心律,未用血管活性药物,循环稳定。体外循环转流225min,****主动脉阻断195?min。术后呼吸机支持,18?h后拔管撤离呼吸机。呼吸循环良好。无传导阻滞和残余分流。动脉血氧分压在80?mm?Hg以上。术后12?d痊愈出院,随访11个月,病儿一般状况佳,恢复正常活动。 讨论单心室是一种少见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由于心脏的1个或2个心室窦部和(或)室间隔缺如而形成此种畸形。本例应诊断为左心室型心室双入口、左侧大动脉异位合并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和左侧并列心耳。由于右侧房室瓣偏后下,通过右房切口心室内结构难以辨清;而主动脉干下切口,较右房联合心室鱼嘴形切口暴露更为清淅,更利于补片在心室内壁准确缝合定位。因主动脉位于左侧,并从心室的左前上方发出;肺动脉位于右侧,起源于右侧房室瓣前上方,从而使其解剖结构适合于分隔手术〔1,2〕。

  • PiCCO监测技术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中的指导作用

    作者:刘亚林;邹帅;赵中林;王晓睿;张婷;陈钇然

    目的 针对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测定(PiCCO)监测技术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中的指导作用进行研究,为患者病情观察治疗方案制定的监测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12月-2015年9月医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EGDT方案指导液体复苏,观察组患者采用PiCCO监测技术指导液体复苏;对两组患者的复苏、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治疗效果等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16.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PaO2/FiO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为83.33%,对照组的复苏成功率为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ICU留置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达到早期复苏目标(EGDT)时间、液体复苏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肺水肿发生率和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乳酸水平、排尿量、ScvO2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染性休克患者在PiCCO监测技术下,液体复苏效果较好,对患者的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体外膜肺氧合成功救治新生儿B族链球菌感染致心肺功能衰竭一例

    作者:周建国;陆国平;陈超;陆铸今;闫宪刚;闫刚风;张蓉;袁琳;殷荣;程国强;曹云

    患儿女,第1胎第1产,胎龄39周+6,出生体重3180 g。孕母正规产前检查。患儿出生时羊水Ⅱ度胎粪污染,无窒息。生后8 h,患儿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胸部X射线提示肺部渗出影,右侧较左侧显著,外院先后给予经鼻正压通气及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治疗,进行血培养等检查,加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病情无好转。于2015年8月10日,生后17 h,在机械通气下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转运团队转运至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入院后在常频机械通气的情况下,呼吸困难明显,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22 mg/L,血气分析示pH 7.24,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O2)35.5 mmHg(1 mmHg=0.133 kPa),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CO2)40.8 mmHg,碱剩余(base excess,BE)-9.0 mmol/L。入院诊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败血症可疑,肺动脉高压。给予高频机械通气,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米力农、多巴胺和肾上腺素)改善循环;一氧化氮吸入降低肺动脉高压。生后21 h,患儿病情进一步恶化,氧合指数为45。经过评估,患儿生后23 h开始动脉-静脉模式的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生后24 h血培养结果回报B族链球菌(group BStreptococcus,GBS)阳性。患儿入院后存在CRP等炎症指标增高,脏器功能障碍(顽固性低血压和低氧血症),组织低灌注(乳酸增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诊断为败血症合并呼吸循环衰竭[1]。

  •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辅佐抢救小儿MODS疗效分析

    作者:刘全茂;冯智彬;王秀宝;李学选;韩敏

    目的探讨血管活性药物对小儿MODS的治疗价值.方法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分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动态的对比两组患儿病情变化.结果治疗1、3、7 d后,两组患儿危重评分有显著变化(P<0.01及<0.05),治疗组病死率32.14%,治愈率60.71%.对照组病死率57.14%,治愈率28.57%.两组病死率比较有显著差异(χ2=3.91,P<0.05).结论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抢救小儿MODS可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 小儿心源性休克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作者:吴熙

    休克的本质是全身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器官灌流不足、代谢紊乱和重要脏器功能损害.心源性休克顾名思义系指休克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心脏.由于心脏排血功能障碍,心输出量不足,致临床上出现低血压、苍白、紫绀、皮肤湿冷、尿少或无尿等一系列休克的征象,是比心力衰竭更严重的急症情况,需及时诊断和治疗.

  • 儿童脓毒性休克诊治专家共识--我们需要关注哪些变化

    作者:王莹

    《儿童脓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诊治专家共识(2015版)》已发表,是在国际指南的引领下,并结合国内外大量研究文献,在2006年制定的《儿科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诊断治疗推荐方案》基础上,主要就儿童脓毒性休克定义、诊断和早期集束化治疗方案进行了部分修订。《儿童脓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诊治专家共识(2015版)》的制定旨在指导临床一线医师对儿童脓毒性休克早期识别和早期积极干预,并进一步降低病死率和改善预后。

  • 不同循环障碍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

    作者:许巍;刘春峰

    危重儿童循环障碍的识别和治疗始终是儿童重症医学的重要内容.改善循环功能,稳定血流动力学是关键.不同的循环障碍类型,如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分布性休克和梗阻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不尽相同.充足液体复苏后的低血压和器官低灌注,启用血管活性药物.选择血管活性药物的关键是明确治疗的目的.尽管休克的病理生理改变很复杂,了解休克的病理改变,血管活性药物的作用机制,目前研究的现状对临床比较正确地选择血管活性药物很有帮助.

  • 感染性休克如何扩充血容量

    作者:袁壮

    在危重患儿中感染性休克并不少见.我院1996-1998年统计休克患儿共52例,占同期PICU住院患儿的6.5%.其中感染性休克(休克)20例,占38.5%.在急救时对其常规诊断,并根据原发感染估计可能的致病菌,经验性选择有效抗生素积极控制感染,选择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固然重要,但在有效循环血量未恢复正常以前,如何迅速、及时扩充血容量(扩容),纠正酸碱平衡与电解质紊乱,这对确保在数小时内补足有效循环血量,恢复机体内环境稳定,充分发挥抗生素的抗感染作用,使患儿能在24?h内脱离休克状态,使疾病恢复至关重要.

  • 感染性休克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作者:朱绿绮

    休克是大循环(macrocirculatory)和微循环(microcirculatory)二者急性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可导致组织灌注不足,后引起内环境紊乱和不可逆的组织损伤.近年来,国内外趋于一致的新认识是不再将休克按临床来源分为出血性、过敏性、感染性、心源性等,而是按发生原因和病理生理分为心源性、低血容量性、分布性、混合性休克等,感染性休克属分布性休克[3].休克治疗的终目的是恢复正常血循环和组织血流灌注,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是重要的治疗手段.感染性休克时调节微循环障碍更为重要,为合理选择血管活性药物,首先必须了解其血流动力学特点.

  • 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三叉-心脏反射的处理

    作者:齐猛;冯鲲鹏;刘洋;李茗初;郭宏川;陈革;梁建涛

    目的 探讨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出现三叉-心脏反射(TCR)的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79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首次开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麻醉监测,分为无TCR组63例和TCR组16例,比较两组基线情况、术前合并症及手术累及三叉神经分支的差异.分析术中发生TCR患者的处理措施及近期预后.结果 (1)TCR组高血压病史比例31.2%(5例)高于无TCR组的7.9%(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3,P<0.05).(2)行显微血管减压术过程中,TCR组16例患者共出现TCR 19次.操作前基线心率(74±10)次/min,TCR发生时心率降至(51±6)次/min;基线平均动脉压为(102±13) mmHg,TCR发生时平均动脉压为(74±8)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TCR出现后停止操作,患者心率和血压自行恢复4例次,应用药物15例次,其中应用阿托品12例次,剂量为0.2~0.5 mg;应用麻黄素3例次,剂量5~10 mg.患者心率及血压在20 s内或给药后20 s内恢复至基线水平;患者术后至出院时,无TCR相关心血管并发症及神经功能缺损.结论 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若发生TCR,需尽早选择性使用抗胆碱能类药物或血管活性药物.TCR发生的危险因素尚有待进一步验证.

  • 颅脑损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

    作者:杨术真;李丽娜;杨喜民;王晓峰;李栓德;原亚文;唐宗椿

    一、资料和方法男56例,女34例;年龄15~60岁.患者伤后24小时内入院,根据GCS分为轻型(13~15分)、中型(9~12分)和重型(3~8分)3组,每组各30例.病人无合并伤,伤前无高血压及血液系统疾病史,近1月内未使用过血管活性药物.对照组为30例健康体检者,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31.8例.病例组于入院后即采取肘前静脉血3ml,日后分别于伤后3、7天清晨空腹再次采样;对照组空腹采血1次.血样标本用0.13mmol/L拘橼酸钠1∶9抗凝处理,3000r/分钟离心10分钟,分离血浆置-20℃保存.采用酶联双抗体夹心法,应用奥林公司酶标比色仪,根据曲线求得血浆D-二聚体(DD)含量,单位以μg/ml血浆表示;试剂盒由上海捷门生物技术公司提供.

  • "复方威特注射液"自我注射治疗阴茎勃起障碍疗效评价

    作者:戚玉才;刘子龙;叶自光;岳吉祥

    血管活性药物阴茎海绵体注射是近十多年来阴茎勃起障碍治疗重要进展之一.据文献报道,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有比单一药物注射的疗效高,副作用低,用药量少等优点.

  • 阴茎勃起功能障碍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陈胜辉

    目前治疗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的有效方法较多,如性心理治疗、口服药物、局部给药、血管活性药物阴茎海绵体注射、物理疗法(负压吸引)、假体植入及外科手术治疗等.其中以药物治疗简便,多用于临床,本文就此作一简述.

  • 作者:

    关键词:
  • 冠状动脉血液储备分数评价中的护理配合

    作者:姚卫华;阴晓婷;翟继卫;赵九洲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血液储备分数(FFR)评价中的护理配合。方法回顾分析介入手术室护士在9例冠状动脉FFR评价中的检查前准备、建立高效静脉通路;检查中按要求配备血管活性药物、严格无菌操作、密切配合手术、心理护理、观察病情等。结果9例行冠状动脉FFR评价检查患者,4例病变血管行冠状动脉FFR评价检查值为0.8;5例病变血管行冠状动脉FFR评价检查值<0.75,经过分析讨论,采取介入治疗干预措施后,再次病变血管行冠状动脉FFR评价检查值为0.9,达到了治疗效果。结论冠状动脉FFR检查是冠心病辅助治疗的重要检查项目之一,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

440 条记录 4/22 页 « 12345678...212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