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4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体会
近10年我们按"慢粒急治"的原则,采用国内目前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标准方案(HA或DA)联合化疗,对4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现报告如下.
-
1例高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变为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骨髓出现病态性造血,外周血细胞减少,患者主要表现为贫血,常伴有感染及出血,部分患者后发展为急性白血病.我院于2002年12月份成功治疗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变为较为罕见的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的高龄老年患者,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合并肺动静脉血栓栓塞症一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1岁,2005年7月23日晨因"突发心慌、气短1小时"来院急诊.患者既往高血压10年,平时血压为150/90mmHg(1 mmHg=0.133 kPa).入院时查体:体温37.6℃,呼吸25次/分,脉搏150次/分,血压100/70 mmHg,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界扩大,心音正常,心率15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肝脾不大.
-
腰穿时机和三氧化二砷给药方法对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发生率的影响
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的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以M4和M5型的发生率较高,约为8%~24%,M3型的CNSL发生率低于M4和M5.国内一组报道M3型的CNSL 5年发生率为33.5%[1,2],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我们发现,国内以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为主,部分患者在外周血白血病细胞负荷期进行了诊断性腰穿.为弄清CNSL的发生与腰穿时机的关系,对白血病患者腰穿时机进行了调研,比较了高白细胞血症(高白)与非高白对CNSL发生率的影响,又分别对接受两种As2O3给药方法治疗的CNSL患者的血、脑脊液砷浓度进行了同步动态监测.
-
以肾病综合征为表现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一例
患者男,31岁.因尿中泡沫增多20d,颜面、双下肢水肿1周,于2004年9月5日入院.既往于2003年6月体检发现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M2b型),经化疗后病情缓解.患者于2004年2月26日行异基因骨髓移植(供体为其哥哥),术后服环孢素A(CsA)治疗,CsA 25 mg/d.入院体检:T 37.2℃,BP 90/55 mm Hg(1 mm Hg=0.133 kPa).皮肤、黏膜无皮疹、黄疸、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颜面、双眼睑水肿,心、肺(-).肝脾未触及,腹水征(+),腰骶部、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血象WBC 7.84×109/L,中性0.647,淋巴0.213,RBC 3.78×1012/L,Hb 116 g/L,PLT154×109/L.
-
尼莫地平对儿童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增效的研究
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生命的疾病,尽管通过骨髓移植等有效的治疗可使患儿长期无病生存率达60% 以上,但目前在国内仍然以联合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采用柔红霉素+阿糖胞苷(DA)方案治疗2个疗程,其诱导缓解率为70%~80%,大约20% 的患儿达不到完全缓解[1].为增强诱导期患儿的化疗效果,我们采用尼莫地平联合DA方案对曾单纯采用DA方案治疗2疗程仍未达缓解的患儿进行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
儿童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40例疗效分析
儿童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预后明显差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我们报告40例ANLL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随访结果.
-
小儿急性白血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我们于1997年5月~1999年6月对20例小儿急性白血病进行了NK细胞活性检测,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检测对象:本组急性白血病20例,根据临床、骨髓及细胞组化染色检查确诊.均为初发者,男13例,女7例,年龄4~13岁.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5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5例,经化疗后完全缓解者9例,复发者5例.对照组:正常健康儿童27例,男12例,女15例,年龄5~13岁.
-
颅内恶性淋巴瘤和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同时存在经治疗缓解一例
患者女性,25岁.3个月前偶有头痛,可自行缓解.1周后头痛加重,伴恶心,非喷射性呕吐,右下肢麻木无活动障碍.CT平扫右额近中线3.5cm×3.5cm大小类圆形高密度灶,CT值55Hu紧靠大脑镰,增强后类圆形肿块密度明显强化,CT值70Hu,提示"右额镰旁脑膜瘤”入院.手术作冠状切口过中线右额开颅,肿瘤于矢状窦旁穿破硬膜,侵犯颅骨,切开硬膜见肿瘤实质性4cm×4cm,完整切除.病理报告恶性淋巴瘤(无裂细胞型).术后1周右大腿及臀部剧痛,双下肢发现少许出血斑,白血球由术后第一天2.5万升至5.8万而请血液科会诊,骨穿结果为急性非淋巴细胞型白血病M2a.即作腹部CT,肝、脾、胆、胰未见异常,后腹膜未见淋巴结肿大,胸、腰、骨盆X线平片(一).而采用高三尖杉制剂和阿糖胞苷的HA治疗方案,20天后再次骨穿提示完全缓解(CR).
-
伴有不良预后因素的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治疗研究
除染色体改变外,一些临床特征也被认为与初治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患者的预后有关.本文观察了伴有不良预后因素的ANLL患者接受常规化疗后临床缓解率和生存期的特点,并与不伴有预后不良因素的ANLL患者进行了比较,结果报告如下.
-
老年肿瘤病人的特殊性及其处理对策
据一份美国的研究资料估计,到2030年之前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会占美国总人口的20%[1].而在美国的新发癌症病人中,有一半以上是大于65岁的.在60~79岁的人群中,癌症已成为首要的死亡原因.随着年龄的增加,有些癌症的预后会变差(如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大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神经节母细胞瘤、骨肉瘤等),也有些癌症(如乳腺癌、肺癌)的预后可能不会发生变化[2].近几十年来全球大多数地区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寿命明显增加,老年人群中的癌症发生状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因此,将来控制癌症的重点可能要放在如何有效治疗老年性肿瘤和改善预后上.将外科手术和辅助治疗合理应用于一些80岁以上的癌症病人,可能减少肿瘤复发并提高生存率.因此,假如某些治疗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或者能延长生存期,高龄不应该阻碍这些治疗的应用.但不要使用那些降低生活质量而不能提高生存率的治疗方法.如果给予充分的支持治疗,一个健康的老年人也会和年轻人一样能够耐受常用的化疗方案.对于老年性肿瘤病人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应该在明确诊断后对老年病人进行科学评估,全面了解其身体基本状况、有无重要器官系统的病变及其程度、是否存在严重影响治疗措施实施的因素等.
-
第152例白血病-单倍型相合骨髓移植后-双肺弥漫性肺损伤-免疫相关性肺炎
病历摘要患者男,22岁,2006年4月因头晕确诊为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M2).予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方案诱导化疗2个疗程后达完全缓解;后给予巩固治疗.
-
苯中毒致急性白血病一例
我们曾收治苯中毒致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例.患者密切接触苯作业11年,发病初期被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个月后骨髓象示"纯巨核再生障碍性贫血",4个月后确诊为"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现报告如下.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一例
【病例】男,36岁。因乏力2年,加重半个月,于1997年7月11日就诊。查体:体温36.5℃,贫血貌,心肺无异常,肝未触及,脾肋下2 cm,浅表淋巴结不大。外周血白细胞1.9×109/L,血红蛋白97 g/L,红细胞2.9×1012/L,血小板40×109/L。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系0.54,红系0.36;早幼粒0.01,中幼粒0.20,晚幼粒0.12,杆状核0.12,分叶核0.09;早幼红0.01,中幼红0.10,晚幼红0.25。全片巨核87个,以过渡型为主,血小板少见。诊断为脾功能亢进。1999年8月5日,患者以牙龈出血半年,加重1个月再次就诊。查体:贫血貌,皮肤散在出血点,肝肋下2 cm,脾肋下4 cm,浅表淋巴结不大。外周血白细胞1.4×109/L,血红蛋白52 g/L,红细胞1.6×1012/L,血小板8×109/L。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原粒0.03,早幼粒0.03,中幼粒0.05,中幼红0.02,晚幼红0.18;幼红细胞类巨变,双核红,花瓣红,核小体易见,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全片巨核29个,可见异常小巨核,血小板少见。按脾功能亢进(脾亢)收住院,行脾切除手术。术后2个月,患者反复发热,牙龈出血,腹部移动性浊音(+)。外周血白细胞0.9×109/L,病例报告血红蛋白36 g/L,红细胞1.16×1012/L,血小板7×109/L,行第3次骨髓检查。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异常增生,原粒0.09,颗粒增多且异常,早幼粒0.52;细胞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核畸形,可见扭曲、折叠、分叶改变,染色质呈细粒状,核红可见:分内外浆,外浆透明蓝色,内浆淡灰色,可见细小的嗜天青颗粒。过氧化酶染色强阳性。诊断: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M3b型。 本例误诊主要是骨髓检验医师经验不足,缺少自我否定意识。对患者第1次骨髓象进行重复观察,认为患者骨髓象中虽然出现粒、巨两系成熟障碍表现,但红系可见双核红及核小体,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因此,做出脾亢结论有些草率。而在2年后的第2次骨髓象中,已出现了明显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髓改变,但仍未能及时修正第1次骨髓诊断。另一原因是临床医师忽略了骨髓报告中明显的病态造血现象,对病例中许多疑点问题,未能提出异议,盲目行脾切除手术,教训深刻。
-
白血病患儿的拔牙问题
我科自1997年起开展对白血病患儿的拔牙工作,本文对白血病患儿的拔牙问题进行总结和讨论.``一、临床资料``本组27例患儿中,血液科收治的白血病化疗期患儿需要拔牙者7例,门诊白血病缓解期患儿需要拔牙者2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8例,年龄5~12岁.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2例,处于化疗期7例,缓解期15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5例,均为缓解期.残冠4例,残根3例,滞留乳牙20例.``
-
HA与THP+Ara-C方案治疗老年人ANLL临床比较
近年来,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急性白血病(AL)有上升的趋势,且往往合并其它重要脏器疾病,限制了强化疗,故老年人AL化疗有效率低38%[1].我院同期采用HA(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和THP+Ara-C(吡柔比星、阿糖胞苷)两方案化疗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31例,比较其疗效及不良反应.
-
小儿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遗传学分型及初治结果分析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简称急非淋,在小儿白血病中发病率约20%左右,与急淋(ALL)相比,治疗较困难,预后相对差,现将39例小儿ANLL的MIC分型与初治结果加以总结和分析,以期发现其内在的联系.
-
急性白血病合并DIC的临床分析及护理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ML)特别是AML-M3在联合化疗过程中易发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其死亡率高达50%~80%[1].现将我院2003年住院的46例急性白血病(AL)并发DIC病人的临床分析与护理报道如下.
-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是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一个亚型,是起源于造血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1],其有特性染色体易位即t(15,17)、(q22,q21,融合基因为PML-RARa.表现为骨髓中异常的早幼粒细胞大量增生≥30%(非红系细胞中)使正常造血受抑制,并可造成器官和组织的浸润,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及继发感染.如不经治疗多在2~3个月至1年内因感染、出血或白血病细胞的浸润而死亡.
-
人脐血防治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
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为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住院病人,M11例,M23例,M42例,M53例,M61例,共10例,化疗方案用经典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