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弥漫性轴索损伤机制的力学分析

    作者:赵开军;王东辰;王国军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头颅在加—减速负荷(惯性负荷)作用下脑内出现剪力而引起的一种特殊脑损伤,它是导致颅脑损伤患者重残和植物生存的常见原因,脑DAI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占28%~42%,病死率高达42%~62%[1~4],因而探讨DAI的损伤机制与临床的相关性,对指导临床诊治,降低病死率与致残率有重要作用。目前对DAI生物力学机制的认识源于对动物模型的力学分析,现对DAI的生物力学损伤机制作一综述分析。

  • 弥漫性轴索损伤

    作者:刘兴华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在特殊的外力作用下,脑内发生的以神经轴索断裂为特征的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意识障碍是其典型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困难,预后极差.本文对DAI近年来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弥漫性脑损伤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建民;郑宇;张爱国;程爱国

    弥漫性脑损伤是闭合性颅脑损伤的一种类型,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弥漫性脑损伤主要包括弥漫性轴索损伤、弥漫性脑肿胀、缺氧性脑损害、弥漫性血管损伤等4种基本类型,不仅临床上不易区分,病理组织学研究也难将其截然分开,因为在同一个病例中,4种病理变化常可同时存在.本文旨在利用Marmarou的模型[1],研究弥漫性脑损伤后轴索、神经元、微血管、胶质细胞的病变发展过程,认识其发病机制,对于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探索药物治疗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 弥漫性轴索损伤34例诊治体会

    作者:宋欣;范曙强;周建学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重型原发性脑损伤的一种特殊类型,是颅脑损伤死亡与致残的重要原因.随着CT、MRI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对DAI的诊治有了新的认识,但其预后仍欠佳.我院近5 a以来共收治DAI患者34例,现就其临床特点与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作者:胡丽果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由Adams等[1]正式命名,用于描述颅脑损伤后以脑深部神经轴索肿胀、断裂为特征的脑损伤类型.尤其多见于重型颅脑损伤,是颅脑损伤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我院2002年5月-2004年12月共收治脑弥漫性损伤患者46例.按照国内统一脑损伤分型[2]和格拉斯哥评分(GCS)标准,针对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和护理,报道如下.

  •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高压氧治疗中的护理

    作者:朱文俏;陈爱萍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属于弥漫性脑损伤,是头部在特殊外力作用下,脑内发生的以神经轴索断裂为特征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其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1].早期行高压氧治疗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促进患者早醒,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2006年1月以来,笔者对26例弥漫性轴索损伤行高压氧治疗的患者进行护理,在确保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研究

    作者:廖圣芳;王玉差;张义王;吴国鑫;陈少伟;林诗荣;黄金楷

    目的 探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疗效.方法 将2011年7月-2013年1月收治的63例DAI患者作为治疗组,早期给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将2009年7月-2011年6月收治的未行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的58例DAI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治疗效果及血浆内皮素-1水平变化.结果 伤后3个月时按GOS评分标准评估预后,治疗组有效43例占68%,有效者觉醒时间为(21.6±6.3)d;对照组有效29例占50%,有效者觉醒时间为(26.3±7.6)d.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0.01).治疗组血浆内皮素-1均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 DAI患者早期应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昏迷时间,且安全.

  •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作者: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由于头部在成角或旋转加/减速运动中,周围脑组织与中央脑组织之间由于质量不同而产生相对运动, 在脑组织内产生剪切力和牵张力,作用于神经纤维造成轴索的剪切伤或牵拉伤.损伤以轴索断裂、回缩和后的神经纤维分解为特征.典型的DAI易发生在胼胝体、皮髓质交界区、上部脑干及基底节等部位[1-2].DAI在颅脑损伤死亡患者中占29%~43%,占重型颅脑损伤的20%,其临床特点为病情危重、昏迷时间长、伤残率和病死率高[3].临床上迄今对于DAI诊断困难且无切实有效的治疗措施,笔者对DAI近年来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 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诊治现状

    作者:王伟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 DAI)由Adams等[1]1982年正式命名以来, 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类型, 已被神经外科界所接受. DAI是由于外伤使颅脑产生旋转加速度和/或角加速度, 使脑组织内部发生剪力作用, 导致神经轴索和小血管损伤[1-2], 意识障碍是其典型临床表现. 本病诊断和治疗困难, 预后差. 笔者现将DAI的临床诊治现状综述如下.

  • 弥漫性轴索损伤50例临床分析

    作者: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在特殊外力作用下,脑内发生的以神经轴索断裂为特征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意识障碍是其典型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困难,预后极差[1].我院2002年1月至2005年3月共收治DAI 50例,现分析临床资料如下.

  • 利伐沙班对陈旧性下肢复杂骨折合并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作者:王建明;田秀娥;任强;孙岩;袁海;董典宁;金星

    目的 探讨利伐沙班在预防陈旧性下肢复杂骨折合并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7月-2012年3月收治的240例复杂“股骨或胫骨平台”陈旧性骨折(外伤时间>3周)合并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资料,其中2010年6月-2012年3月收治的120例作为观察组,骨折术后48 h始接受常规口服利伐沙班,每日1片,应用4周,期间参考D-二聚体变化,定期复查颅脑CT.选取2005年7月-2010年6月收治的120例作为对照组,骨折术后未常规抗凝治疗.统计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并观察颅脑出血的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观察组及对照组均无颅脑出血发生,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0% (6/120),对照组为30.0% (36/1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陈旧性下肢复杂骨折合并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术后应用利伐沙班能够有效预防血栓形成,安全、可靠且疗效满意.

  • 儿童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观察和护理

    作者:关淑慧

    目的:探讨儿童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观察和护理效果.方法:通过对12例儿童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观察和护理总结分析护理要点.结果:确诊病例12例,经治疗后无1例死亡,全部生存,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患儿病情观察后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可使患儿减轻痛苦、恢复快、预后好,减少患儿住院天数,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 冰冻液体诱导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护理

    作者:李群香;孙金凤;郑秀先;李百升

    目的:探讨冰冻液体诱导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 ~2014年1月入住我院的弥漫性轴索损伤且行低温治疗的患者46例,将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予常规降温方法;观察组在常规降温基础上,在低温诱导阶段加用静脉内滴注冰冻液体.观察两组患者昏迷时间、护理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化评分、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出院时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平均目标体温达标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昏迷时间短于对照组;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平均目标体温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冰冻液体诱导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能缩短其体温达标时间及昏迷时间,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而并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是针对该疾病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 低场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应用

    作者:王文生;丁长青;丁爱兰

    目的 探讨低场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在外伤性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显示脑白质病灶呈斑点状、小片状,部分伴水肿带.病灶分布:大脑皮质和髓质交界处(17例),胼胝体出血灶(11例),脑干病灶(7例),三脑室周围出血灶(4例),小脑(4例).部分病例同时具有以上表现.本组随访结果提示中线区域(尤其Adams分级Ⅲ级者)、病灶多发、面积大者及合并其他颅脑损伤者苏醒及预后相对较差.结论 FLAIR对弥漫性轴索损伤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有助于对预后的评价.

  • 弥漫性轴索损伤并发多发迟发性硬膜下血肿一例

    作者:许刚柱;丁志斌;吴涛

    患儿,男,3岁,因车祸后意识不清1小时入院.查体:意识不清,呈浅昏迷状,刺痛肢体有回缩,右顶、右颞可见2条长约3cm裂伤,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向右侧偏斜.颈部稍抵抗,左侧肢体肌力Ⅳ级,右侧Ⅲ级.左侧膝腱反射正常,右侧肌腱反射减弱,巴氏征可疑.

  • 热休克蛋白与弥漫性轴索损伤

    作者:苏章杰;李牧;杨卓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其技术手段的应用,人们逐渐认识到脑中存在着某种适应机制,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受损脑细胞病变的进展.众多研究表明,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injury,DAI)可诱导多种基因的表达和蛋白的合成,参与神经的自我修复.其中,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作为内源性神经保护物质正日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被认为与DAI密切相关.

  • 丁苯肽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观察

    作者:郑巧瑛;林王椿;顾翔

    目的 观察丁苯肽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6例DA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仅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肽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清醒时间.结果 治疗组平均清醒时间为(12.5±0.3)d,短于对照组的(19.5±0.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肽有利于促进DAI患者意识的清醒.

  •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护理分析

    作者:陈昭岚;林小梅;马梅花;刘海燕

    对于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发病机制,目前医学界已经形成基本一致意见,即头部受到巨大的外力作用造成的一种原发性脑实质的损伤,其主要病理特点为白质广泛的出现变形,可能会有小灶性出血,损伤呈弥漫性分布,本病较少单一发病,多合并有其他的颅脑损伤,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1-3]。本研究主要统计分析本院采取全新的护理模式护理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患者取得的治疗效果,以期为选择更为合理的护理方式来护理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患者提供科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 三维梯度回波序列技术与T2*WI序列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祥仙

    目的 探究三维梯度回波序列技术(ESWAN)、T2*WI序列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弋阳县中医院2015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45例为研究组,另选取本院同期收治的22例轻度脑外伤患者为轻度外伤组,健康志愿者21例为对照组.记录ESWAN、T2*WI序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检出情况及其检出微出血总量及病灶个数,同时在DTI的各向异性指数(FA)图上测量感兴趣区(ROA)的FA数值.结果 研究组患者病灶部分主要包括脑干、脑白质、基底节区、小脑半球、丘脑,且脑白质部位检出率高.ESWAN序列检出微出血总量高于T2*WI序列,微出血病灶数目多于T2*WI序列(P<0.05).轻度外伤组与对照组受试者额叶、丘脑、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及脑干ROI的F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额叶、胼胝体膝部、脑干ROI的FA值低于轻度外伤组,额叶、丘脑、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及脑干ROI的FA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ESWAN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检出率高于T2*W1序列,可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分析

    作者:刘红霞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由Adams等[1]于1982年正式命名,用于描述头部伤后以脑深部神经轴索肿胀、断裂为特征的脑损伤类型,尤其多见于重型颅脑损伤,是头部伤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

887 条记录 10/45 页 « 12...78910111213...44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