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
患者女性,22岁.因阵发性心悸2年,加重1d入院.查体:心率16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98/66mmhg,体温38.2℃.超声心动图及64排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心肌酶测定:LDH 2714u/L,AST 2103u/L,CK 3472u/L,HBDH1576.00u/L,CK-MB 158.70u/L,心肌钙蛋白>22.78ng/mL.连续多次测定心肌酶、心肌钙蛋白均明显升高.
-
心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研究近况
cTnI或cTnT的释放具有心肌细胞的高度特异性.CK-MB检测假阳性,造成了对CK-MB结果判断上的混乱.有些指标在诊断心脏疾病时不宜再采用,包括总肌酸激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乳酸脱氢酶和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对于心脏手术患者,没有一项指标能够把因手术本身导致的、必然存在的心肌损伤同由于急性心肌梗死而产生的心肌损伤区分开来.然而,明确的是肌钙蛋白和CK-MB的值越高,预示着心肌损伤越严重.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检测血浆NT-proBNP和cTnT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检测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心肌钙蛋白(cTnT )等相关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AECOPD(A组,30例)、AECOPD合并轻度肺动脉高压(PH)(B组,20例)及 AECOPD合并中重度 PH(C组,20例)患者NT‐proBNP和cTnT等相关指标,分析肺动脉收缩压(PASP)、右心房内径(RAD)、右心室舒张末内径(RVEDD)及LVEF等心脏彩超参数。结果 B、C组NT‐proBNP、cTnT 水平及PASP高于A组, RAD和RVEDD大于A组,C组NT‐proBNP、cTnT 水平及PASP高于B组,RAD和RVEDD大于B组(P<0.01或P<0.05)。B、C组PASP与NT‐proBNP、PaCO2、RAD及RVEDD呈正相关(P<0.05),与PaO2呈负相关(P<0.05)。A组PASP与NT‐proBNP和PaCO2呈正相关(P<0.05),与PaO2呈负相关(P<0.05),而与RAD和RVEDD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NT‐proBNP和cTnT等相关指标可用于评估AECOPD患者的预后。
-
异氟醚预处理对心肺转流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异氟醚预处理对心肺转流(CPB)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CABG患者20例,随机均分为异氟醚预处理组(A组,CPB开始前持续吸入1.5MAC异氟醚10 min,然后洗脱10 min)和对照组(B组,不行异氟醚预处理),分别于麻醉后(T1)、主动脉开放后15 min(T2)、CPB结束后2 h(T3)和24 h(T4)检测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内皮素(ET)和心肌钙蛋白(cTnI).结果 T2、T3和T4时,两组CGRP明显高于T1(P<0.01),但T2、T3时A组高于B组(P<0.05);T2、T3时,两组ET均明显高于T1 (P<0.01),但A组低于B组(P<0.05);T2、T3和T4时,两组cTnI均高于T1 (P<0.01),但T3和T4时,A组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 异氟醚预处理能减少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关键词: 异氟醚预处理 心肺转流 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血管内皮素 心肌钙蛋白 -
肌钙蛋白T对急性心肌梗塞诊断及溶栓疗效判断的价值
心肌钙蛋白T(TnT)是一种反映心肌损伤的血清标志物.我们选择了1997年10月~1998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通过测定血清TnT的动态变化,以探讨TnT对AMI的早期诊断及溶栓疗效判断的价值.
-
硒对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保护
0 引言 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自由基的作用和细胞内钙超负荷是其重要的发病环节.自由基包括氧自由基和脂性自由基,人体内具有抗氧化防御系统(AODS)能清除自由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是AODS的重要组成部分,硒(Se)是维持GPx活性所必需的因子.根据微量元素Se的代谢特点[1],风湿性心脏病伴心力衰竭的患者,由于食欲不佳、消化功能低下,加之长期应用利尿剂,从理论上讲体内呈低Se状态.许多研究表明,低Se必然导致GPx活性降低,使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加重组织再灌注损伤,补Se则提高机体GPx[2,3].还有研究发现,Se具有保护心肌细胞膜、线粒体膜功能和结构完整性作用,推迟不可逆性损伤产生,并认为Se保护心肌在于其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本研究正是从这一基点出发,研究风湿性心脏病伴心力衰竭长期应用利尿剂的患者体内是否缺Se,GPx的活性是否比正常人低,以及补Se能否提高患者血Se水平和GPx活性,从而减轻再灌注损伤.
-
长时间心室停搏1例
患者男性,78岁.因突感心悸、气短、胸闷、乏力5h入院.临床诊断:心悸待查?入院前1月体检发现BP高达220/110mmHg,当时未作特殊处理.既往身体健康,无心脏病、糖尿病史.体检:T 36℃,P 80次/min,R 20次/min,BP 180/100mmHg.神志清,精神欠佳.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哕音.心电图(图略)示:窦性心律,电轴左偏,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肌钙蛋白检查<0.05μg/ml.X线胸片示双肺纹理增粗,左肺下野硬结灶.于入院当日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21:15突然出现黑矇、晕厥、抽搐,短阵性意识丧失,但自行缓解.心电监测示间歇性完全性左、右束支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40次/min.
-
心肌钙蛋白在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度方面的应用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由于急性心肌缺血导致的胸部不适和其它症状的一大类病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其共同病理生理特征是冠脉内原有斑块松动、裂纹或破裂引发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心肌血供障碍.
-
右丙亚胺对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保护评价
随机将2011年1月~2013年1月来我院救治的霍奇金淋巴瘤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2例、乳腺癌14例及软组织肉瘤4例,一起共计36例患者,随机对半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使用以蒽环类化疗药为组成的化疗方案,观察组在蒽环类为主的化疗方案上加用右丙亚胺,对照组单用蒽环类化疗方案。观察组患者使用蒽环类药物前均使用右丙亚胺。所有患者在化疗前,第2周期、第4周期结束后、整个化疗结束后3月检查心电图,心肌钙蛋白T及超声下测量左室射血分数,比较两组心脏功能和指标。结果观察组在心律失常发生概率及左室射血分数稍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心肌钙蛋白T低于观察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使用对心脏有毒副作用的蒽环类药物化疗方案中,加用右丙亚胺对心脏有保护作用。
-
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在诊断AMI中的应用
心肌缺血性损伤,特别是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初以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作为诊断AMI的重要指标,但是CK-MB并非心脏所特有的酶,正常人骨骼肌中也有少量存在,容易造成AMI诊断的假阳性.近年来,关于心肌钙蛋白的研究表明,心肌钙蛋白-Ⅰ是心脏特异性抗原,对心肌缺血损伤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对AMI的诊断、预后及疗效判断具有重要意义[1].
-
体外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对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和心肌钙蛋白的影响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冠状动脉搭桥术(CPB-CABG)与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对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择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冠心病患者,按是否应用心肺转流(CPB)随机分为体外循环组(CPB-CABG组,n=30)和非体外循环组(OPCABG组,n=30).于术前、术后2、6、24 h采集血标本,Olympus AU1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检测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ELISA法测定心肌钙蛋白(cTnI)含量.结果:术前两组间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2、6、24 h各时点pCK-MB、cTnⅠ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或P<0.05).与CPB-CABG组相比,OPCABG组术后2、6、24 h各时点CK-MB、cTnI明显降低(P<0.05).结论:与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相比,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能显著减轻对心肌的损伤.
-
心肌钙蛋白检测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反映心肌细胞受损的临床生物标记物,观察血清心肌细胞钙蛋白与心肌酶谱之间的关系. 方法观察40例小儿心肌炎血清心肌钙蛋白(CTn-I)、肌酸磷酸激酶CK-MB变化.柯萨基病毒B1~6IgM阳性患儿治疗前后CTn-I的变化. 结果心肌炎组CTn-I、CK-MB明显高于对照组,柯萨基病毒B1~6IgM阳性患儿治疗后CTn-I明显低于治疗前.结论血清CTn-I反映了心肌细胞损害敏感指标,对诊断心肌炎较心肌酶谱有较宽时间窗.
-
动态心电图诊断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价值
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科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于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常常造成诊断困难.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心血管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1]:心电图异常是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诊断指标.为此本文通过检测患儿血清心肌酶谱和心肌钙蛋白,并对动态心电图(DCC)和普通心电图(ECG)结果进行比较,以探讨动态心电图在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
-
心肌T钙蛋白定性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中的作用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临床上常见的急症,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严重的,其诊断的及时与否,关系到其治疗时间窗的判定,与患者的预后有明确的相关性,诊断时间越早,治疗时间愈及时,预后愈佳.由于临床上常规所应用之心肌酶学的检查,需要一定的时间性和阈值,给早期诊断带来一定的限制,国外早在90年代初期,已经应用心肌T钙蛋白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来监测胸痛病人,发现心肌钙蛋白能够较早地发现心肌损伤程度,对胸痛患者进行明确诊断.本资料就我院1996~1997年间所采用心肌T钙蛋白(TnT)试纸条定性检查31例急诊胸痛住院患者诊断情况进行分析.
-
果糖二磷酸钠对心肌缺血病人围术期心肌钙蛋白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探讨果糖二磷酸钠对心肌缺血病人围术期对心肌钙蛋白、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 40例心肌缺血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均常规术前准备,治疗组手术前5 d加用果糖二磷酸钠20 g/d,至术后第2天.于术前,插管、拔管即刻,术后1,2 d分别抽血测定心肌钙蛋白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结果 cTn-I与CRP在术毕拔管及术后48 h与麻醉前均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间在术后第1天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麻醉插管时cTn-I、CRP与麻醉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用果糖二磷酸钠预处理对心肌缺血病人在围术期,对缺血的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CK-MB、cTn及红细胞分布宽度在非ST段抬高ACS中的意义
目的:评价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与心肌钙蛋白(cTn)不一致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并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其中的价值.方法:NSTE-ACS患者320例,根据标记物特征分为4组:CK-MB /cTn-组,CK-MB-/cTn-组,CK-MB-/cTn+组,CK-MB十/cTn+组;根据RDW值大小将其分为高RDW组(H-RDW组:RDW> 14.5%)和低RDW组(L-RDW组:RDW< 14.5%).分析各组院内心力衰竭(心衰)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24.4%患者存在CK MB与cTn结果不一致,其中CK-MB-/cTn+占15%,CK-MB+/cTn-占9.4%,两者RDW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前述4种组合中,患者住院期间心衰的发生率分别是3.4%、4.4%、6.3%和10.3%,死亡率分别是0.63%、0.94%、1.25%和2.81%;H-RDW与L-RDW组院内心衰发生率分别为16.9%和7.5%,死亡率分别为3.75%和1.88%,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不论CK-MB阳性与否,cTn+的NSTE-ACS患者急性期内心脏事件风险均明显增加,而单独的CK-MB阳性对于短期内心脏事件的判断价值有限.RDW水平升高的NSTE-ACS患者急性期内心脏事件风险明显增加,RDW可作为新的危险分层重要标记物.
-
福尔利与异丙酚全麻诱导对老年病人心肌钙蛋白的影响
目的通过研究福尔利和异丙酚在老年病人麻醉诱导中对心血管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对心肌损害的佳指标-心肌钙蛋白的影响,来指导临床上对老年病人全麻诱导的药物的选用. 方法 30例老年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麻醉诱导采用力月西0.5 mg/kg,芬太尼5 ug/kg,万可松0.1 mg/kg.随后A组采用异丙酚1.2 mg/kg,B组采用福尔利0.3 mg/kg静注.分别记录病人诱导前、诱导后1 min、诱导后5 min、诱导后8、24 h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分别于病人诱导前、诱导后8、24 h抽取静脉血,进行血浆cTn I的测定. 结果两组病人在麻醉诱导后1 min和5 min平均动脉压的下降对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时段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病人心肌钙蛋白各时段的变化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福尔利和异丙酚在临床诱导剂量下均不至于对老年病人的心肌造成损害,而从血流动力学的角度来看,福尔利比异丙酚更平稳,更适合老年病人.
-
心肌肌钙蛋白在诊断急性心肌梗塞中的应用和进展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多发病,正确诊断及时救治对挽救濒死心肌,改善预后降低急性期病死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在AMI的生化诊断方面,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是目前常用的指标,但是CK-MB并非心脏所特有,在正常人骨骼中也有少量存在.非心脏手术或骨骼肌损伤患者常有CK-MB增高,且CK-MB在AMI发病后4-8小时才开始升高,持续时间又短(48-72小时),因而临床应用受到限制.1987年英国Cummins[1]等首先报告用测定周围血中心肌钙蛋白(CTn)浓度来诊断AMI.近年来研究表明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是心肌特异的调节蛋白,其亚单位肌钙蛋白T(cTNT)和肌钙蛋白I(cTNI)在AMI时释放入血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并具有灵敏度高,在血中出现时间早,诊断窗口时间长等优点.此外CTNT在预测梗塞面积,评价溶栓疗效,AMI预后心功能判定,不稳定心绞痛预后评估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就CTNT和CTNI在这方面的价值综述如下:
-
小儿肺炎并发心肌损伤心肌钙蛋白I的检测意义(附46例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并发心肌损伤心肌钙蛋白I的检测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化学免疫系统检测46例肺炎患儿心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并与26例正常小儿进行对照比较.结果:肺炎患儿与正常小儿CTnI、CKMB值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肺炎越重,越易造成心肌损害,二者值越高.两两比较,除重症肺炎组与普通肺炎组CKMB差异无显著性外(P>0.05),其余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TnI可作为监测小儿肺炎并发心肌损伤的重要标志物.
-
小儿支原体肺炎心肌损害的观察分析
肺炎支原体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源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小儿在感染肺炎支原体后,临床表现除呼吸道症状外,还可并发其它系统的器官疾病.其中心血管系统器官疾病发生率国外为4.5%,国内为5%[1],主要表现为心肌炎、心包炎,少数可发生心衰.为了进一步观察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对患儿心肌的影响,我们对确诊的63例支原体肺炎患儿行心肌钙蛋白-I(CTnI)、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并对CTnI及CK-MB指标异常者采用抗肺炎支原体的同时应用心肌营养药物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