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心动图诊断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瓣缺如1例
患者,女性,17岁.生后八个月发现心脏杂音未予治疗.1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腹胀症状,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大量心包积液"未予处置,我院门诊以"先心病:室间隔缺损,大量心包积液"收入院.查体:T:36℃、BP:14/6kPa,心尖搏动不明显.胸骨左缘第3肋间闻及Ⅴ~Ⅵ收缩期杂音,P2不亢进,肝大肋下1.0cm,颈静脉怒张,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电轴右偏+112,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X线正位片显示肺血增多,肺动脉段明显突出,左肺动脉明显增宽,似有截断征.两侧心缘增大圆隆,心胸比率0.84.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长轴及四腔心切面,左室轻度增大,右心房轻度增大(42mm),右心室明显增大(58mm),右室前壁明显增厚(13mm).大动脉短轴切面,室间隔嵴下缺损25mm,右室流出道肌性狭窄,肺动脉瓣环25mm,不扩张.主肺动脉干(168mm)及左、右分叉(左肺动脉59mm,右肺动脉34mm)均明显扩张.大动脉短轴及右室流出道长轴均未显示肺动脉三瓣叶组织中任何一个瓣叶(图1),心包腔内见24mm积液.彩色及连续多普勒显示收缩期主肺动脉干内高速血流信号:V:3m/s,PG:36mmHg.超声诊断:先心病:1.室间隔缺损;2.肺动脉瓣缺如;3.右室流出道狭窄;4.中量心包积液.
-
由血液链球菌引起的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一例
血液链球菌(Streptococcus sanguinis)为革兰阳性球菌,是人口腔的正常菌群,常见于牙菌斑中.该菌为机会性致病菌,可通过洗牙或牙科手术等引起的损伤而进入血液,定植于心脏瓣膜,是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常见病因之一[1].本研究报道1例由血液链菌引起的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心脏病患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
-
高原地区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处理
我院于2001年6月至2001年10月对23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就其围术期处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
右美托咪定在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快通道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在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舒芬太尼静脉复合快通道麻醉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择期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先心病患儿40例,年龄6~12岁,体重18~34 kg,性别不限,ASAⅡ级。随机分为2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n=20)和对照组(N组, n=20)。所有患儿均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入室后静脉注射氯胺酮1.5 mg/kg、咪唑安定0.05 mg/kg、罗库溴铵0.6mg/kg、舒芬太尼1.0μg/kg行麻醉诱导,经口气管内插管后行机械通气,维持呼气末CO2分压在30~40 mmHg。右美托咪定200μg用生理盐水稀释为50 ml ,D组开始输注右美托咪定:10 min内输注负荷剂量0.4μg/kg后以0.4μg/( kg·h)速率持续输注至术毕, N组在相应时间内以D组相同的输注速率输注生理盐水作为对照。两组均持续静脉输注丙泊酚2~4 mg/kg、瑞芬太尼输注速率0.15~0.4μg/( kg· min)维持麻醉。记录患者切皮前3 min (T1)、切皮即刻(T2)、劈胸骨即刻(T3)、CPB前即刻(T4)、、CPB停止即刻(T5)及闭合胸骨(T6)、术毕(T7),术毕吸痰后即刻(T8)、拔除气管导管即刻(T9)各时点对应各项血液动力学指标:SP、DP、MAP和HR及BIS值,记录术毕至清醒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拔管后躁动发生率,计算每小时丙泊酚、瑞芬太尼平均输注速率。 -
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冠心病三支血管病变介入治疗成功一例
患者女,64岁,因"冠心病,心绞痛;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DA);糖尿病;肺癌切除术后"于2004年2月3日住院.患者曾经在36年前(18岁)诊断为PDA接受开胸手术,疑为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未行治疗(当时不具备技术条件),2年前又因左侧肺癌行左肺叶切除术.超声心动图提示PDA直径主动脉端10 mm,肺动脉端6 mm,肺动脉收缩压估测60 mm Hg(1 mm Hg=0.133 kPa).同年2月10日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右冠状动脉中段90%以上狭窄,左前降支中段及左旋支远段分别有60%狭窄;主动脉造影显示PDA直径6~7 mm.建议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PDA结扎术,但患者因两次开胸手术经历及合并有糖尿病而拒绝外科手术,坚决要求介入治疗.
-
经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时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与防治
2002年10月至2005年4月我们共对136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进行经导管封堵治疗,其中7例(5.2%)于术中或术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严重房室传导阻滞,报告如下.
-
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护理
室间隔缺损是1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目前,介入性导管术已经广泛用于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通过将特种导管及装置由外周血管插入到所需治疗的心血管腔内,替代外科手术治疗,即称为介入性导管术.由于不用开胸、疗效满意、安全、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因而受到患者及医生欢迎,临床已广泛应用,现将我院应用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06例的外科治疗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室缺)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的心脏畸形,手术治愈率高,但并发症发生机率相对较高.我科自1997年以来应用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技术手术治疗上述畸形106例,效果良好,现将诊断和治疗经验报道如下.
-
三尖瓣囊肿1例
病儿男,6岁.出生6个月发现心脏杂音.查体:发育正常,心界不大,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全收缩期粗糙吹风样杂音3/Ⅵ级.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增大,心尖五腔心图可见室间隔高位回声缺损2~3mm,诊断为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于1992年1月手术.术中见左室稍大、三尖瓣前瓣隔瓣交界处有一囊性肿物约0.6cm×0.6cm×0.6cm,有细蒂附着,表面光滑、灰褐色.室间隔膜部0.4cm缺损,卵圆孔未闭0.3cm.行三尖瓣肿物摘除,室间隔及卵圆孔修补术.手术顺利,病儿康复.
-
婴儿心脏畸形急诊根治术2例
例1男,7个月.体重5.5kg.发热、咳嗽、气促2天,诊为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伴支气管肺炎、心衰.经2天抗感染、强心等保守治疗,症状愈加重.病儿发绀、呈点头状呼吸、烦燥.体温39℃,呼吸70次/分.转送急诊手术途中,呼吸、心跳停止,经胸外心脏挤压、人工呼吸后,心跳、呼吸恢复.立即紧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等,症状好转.15小时后在体外循环下行急诊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中见室间隔缺损为嵴下型,直径1.5cm,用涤纶片修补.术后早期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用量各9μ-g·kg-1·min-1,呼吸机辅助47小时,使用舒普深等抗感染治疗.病儿术后20天痊愈出院.
-
先天性心包缺如1例
病儿男,6岁.发现心脏杂音5年.诊断先天性室间隔缺损.1997年1月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室缺修补术,术中发现心脏位于左侧胸腔,与肺叶相邻,左侧心包缺如.修补缺损室间隔,缺如心包未予处理.
-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16例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修补后常发生残余漏.1982年1月至2000年1月我们共为16例VSD修补术后发生残余漏者再次手术,现就VSD残余漏的预防和处理讨论如下.
-
供体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心脏移植1例
病人 男,59岁.进行性胸闷、气促8年,当地医院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现症状加重半年,活动明显受限.胸部X线检查示心脏呈普大型,心胸比率0.7.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明显扩大伴左室壁活动受抑,左室舒张末内径6.9cm,左房内径5.7 cm,右房内径7.3 cm,右室内径4.3 cm,肺动脉压估测76 mm Hg(1 mm Hg=0.133 kPa),射血分数(EF)0.38.
-
外科修补术与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有效术式.方法 将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2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包括61例患者,接受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治疗,对照组同样为61例患者,接受介入封堵术治疗.在治疗结束出院后,我们对患者进行长达1年的随访,现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①观察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对照组有2例患者发生封堵器移位,1例患者发生Ⅲ°房室传导阻滞而转为外科手术治疗.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②观察组住院天数显著长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所有患者在术后随访期内心脏功能均恢复良好,未见室间隔缺损残余分流.结论 外科修补术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创伤较大,因此患者的住院时间较长、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创伤较小,因此患者的住院时间较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是部分患者因特殊情况需要转外科手术治疗.
-
十年创新:我国先心病介入治疗领先国际——访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秦永文教授
我国先天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先心病")介入治疗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历了十多年的创新发展历程,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以下简称"室缺")的介入治疗方面,居于国际领先地位.
-
围手术期护理对小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对小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70例小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围手术期干预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儿经不同方式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4.29%、2.86%,对照组分别为74.29%、17.14%,两组组间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5.29,3.97;P<0.05).结论 对小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患儿采取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儿症状,提高患儿护理满意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
1例低体重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高压患儿围手术期护理
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高压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如果不及时给予手术治疗,其中许多患儿会因难以治疗的肺炎、心力衰竭、肺高压危象、低氧血症、呼吸窘迫等导致死亡[1].随着心外科治疗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围手术期护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先心病患儿可以在婴儿期甚至新生儿期进行手术治疗,但这类患儿具有脏器功能发育不成熟、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围手术期护理非常重要.我院2010年8月收治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高压患儿,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介绍如下.
-
超声诊断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并三尖瓣囊肿1例
患儿男,6岁,因体检发现心脏杂音来我院就诊.查体:一般情况尚可,无发绀,胸廓未见畸形,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第5肋锁骨中线处.胸骨左缘第3肋间可扪及收缩期震颤.听诊:心率85次/min,律齐,胸骨左缘第3、4、5肋间均可闻及响亮而粗糙的Ⅳ/Ⅵ级全收缩期杂音.肝、脾未见异常.
-
护理干预对预防或减少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并发症的影响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室缺,VSD)的发病率占先心病之首,介入治疗又为VSD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微创有效的方法,但据文献报道介入治疗VSD的部分并发症较传统开胸手术高,如穿刺部位出血及血肿、严重心律失常、下肢血栓形成等.我们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围术期并发心律失常19例分析
室间隔缺损 (VSD)是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的类型.自从1988年Lock等首先报道经导管封堵治疗VSD以来,特别是Amp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问世后,VSD介入治疗的并发症越来越来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