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1例经口腔入路手术治疗寰枢椎脱位患儿的整体护理
对于颈椎脱位患儿的治疗,多选用颈前入路或颈后入路行复位、减压、固定融合术,而采用经口腔行齿状突切除、椎骨前方减压术治疗寰枢椎脱位则鲜见报道.我院于2000年10月收治1例该病患儿,采用上述方法治疗,近期效果满意.现将有关护理报告如下.
-
内固定在颈椎结核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在1996年10月至1999年4月期间,我们采用颈前入路病灶清除、自体植骨并内固定治疗8例颈椎结核患者,取得满意的疗效.临床资料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39.4岁(24~52岁).其中病灶位于颈5、6 4例,颈6、7 3例,颈4、5 1例.患者均出现颈肩痛,3例有双上肢放射痛,4例咽后部脓肿,经X线、MRI/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颈椎结核.发病时间长1年,短1个月.术前神经损害按Frankel分级,E级3例,D级4例,C级1例.
-
颈前入路相关结构三维可视化研究
目的:建立颈前入路相关结构的三维可视化模型.方法:选取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中第3颈椎上缘至第7颈椎下缘的连续薄层断面图像.运用3D-DOCTOR软件,在计算机上分割重建该手术入路相关的解剖结构并立体显示.结果:成功重建并立体显示第3~7颈椎、椎间盘、脊髓、颈神经、椎动脉、颈长肌、喉(气管)、咽(食管)、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和胸锁乳突肌等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建立了颈前入路相关结构的三维可视化模型.结论:在颈部三维可视化模型基础上,参照颈前入路手术步骤可逐层显示该手术相关的重要结构,为该手术的术前训练和模拟提供形态学依据.
-
颈前入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笼植骨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爆裂骨折
随着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的发展,颈椎损伤和/或颈髓损伤的患者逐渐增多,手术治疗方法依骨折移位和对脊髓的压迫情况可选用后路和/或前路减压、植骨及融合手术.自1999年8月~2004年8月我们对21例下颈椎爆裂骨折患者采用经颈前入路骨折椎体次全切除、钛网笼植骨联合Orion钢板内固定治疗,效果满意.总结报告如下.
-
对多节段颈椎病是前路手术好还是后路手术好?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手术是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近万例颈椎病患者接受各式各样的手术治疗.目前,对1~2个节段的颈椎病选择经颈前入路减压植骨融合是普遍认可的标准术式.但对多节段(3个或3个以上)颈椎病采用前入路手术好还是后路手术好,各家认识不一.
-
颈前入路减压加Cage固定显微微创手术治疗颈椎病
以往脊柱外科颈前路减压手术治疗颈椎病是在局麻下用环锯钻切除椎间盘,术中患者意识清醒,恐惧感强烈且比较痛苦,手术并发症相对的也多.2000年1月至2004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共对24例单节段椎间盘突出严重的颈椎病患者实行了颈前入路减压加Cage 固定显微微创手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
低位颈前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颈胸段椎体结核
严格来讲,颈胸段是指C7~T3的椎体节段[1].颈胸段椎体结核(C7~T3)在脊柱结核中发病率较低;同时C7~T3椎体病灶经低位颈前入路显露困难,加之局部解剖关系复杂,手术风险较大.
-
颈椎病手术中的融合固定
颈椎病的病理机制及临床表现比较复杂,故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一、颈椎病的常用术式(一)Smith-Robinson术式颈前入路,经颈内动脉鞘-气管与食管间隙到达椎体前缘.将病变间隙的上一锥体及下一椎体的前缘和椎间盘凿除,深度为椎体的1/2或2/3,然后进行植骨融合.由于颈椎骨质增生多由椎间隙不稳所致,故该术式之目的是施行椎间融合从而加强脊柱的稳定性.但由于Smith-Robinson手术方式不能直接切除增生的骨赘,术后早期疗效不明显,增生的骨赘需在术后2、3年方可被吸收,故该术式仅适用于有轻度骨质增生的颈椎病患者.
-
经颈前入路手术治疗颈椎疾病研究进展
由于颈椎及其周围有着重要的组织结构,选择恰当手术入路以达到手术目的就显得相当的重要.自Robinson和Cloward于1958年首次应用颈前入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以来,因其减压彻底、效果可靠而迅速为人们所接受[1].该入路的使用,使更多颈椎疾病的手术治疗变得更为简便,而并发症大为降低.经过多年探索,特别近年来MRI检查的普及,前路钛板和Cage等内固定物的应用,提高了颈椎稳定性,使颈前入路得到不断改进和广泛应用.近年来国内对前入路手术治疗颈椎疾病的研究不断深入,现将其手术方法、适用疾病、疗效及并发症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
颈椎间盘切除术中脊髓休克一例
患者,男性,75岁,体重75kg.临床诊断:颈3~4、颈5~6间盘突出症(脊髓型),双上肢、右下肢无力,二便正常,心肺正常,ECG呈窦性心动过缓,血压160/100mm Hg,脉搏60次/min.在局麻加NLA(氟哌利多与芬太尼合剂)下手术,于右颈前入路先后行颈5~6及颈3~4间盘切除,术中神志清醒、合作.
-
颈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9例
颈椎退变性疾病是由于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骨化及颈椎管狭窄等造成脊髓神经组织受压而导致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手术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常用方法,直接、有效地解除压迫、恢复椎间高度、重建颈椎稳定是手术的主要目的. 为探讨颈前入路显微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我科对9例颈椎退变性疾病合并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颈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
改良颈前入路减压融合术病人的术后护理
我科自1996年以来对54例颈椎病采用改良颈前入路减压自体骨碎、骨屑加医用EC胶粘合回植取代传统手术方法,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优良者骨性愈合率达100%.现将术后护理报告如下.
-
显微镜下前路颈椎间盘摘除cage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108例回顾性分析
背景:前路间盘摘除cage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已广泛的应用于各类颈椎病,显微外科技术已经逐渐成为标准技术.目的:观察显微镜下前路颈椎间盘摘除cage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显微镜行颈前路间盘摘除cage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的108例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患者内固定前及内固定后JOA评分、颈部及上肢目测类比评分、NDI评分、影像学表现(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Cobb角度)等多项指标判定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患者内固定后JOA评分、颈部及上肢目测类比评分、NDI评分、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Cobb角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改善率优102例,良6例,植骨完全融合.提示该术式治疗颈椎病有显著疗效.
-
颈脊髓损伤后长期持续性休克一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37岁,于2004年9月坠落受伤,头颈部着地,当时神志清,胸部以下不能活动,双上肢肌力1级,双下肢肌力0级,T2平面以下深、浅感觉均丧失,双侧踝阵挛阳性,双侧巴彬斯基征阴性.颈椎X线片示,C6~C7双侧关节突交锁佯脊髓损伤,即行颈前入路椎管减压术、椎管内固定术及植骨术,术后因呼吸困难行气管切开.患者于2005年10月4日出现寒颤、高热和左颈部红肿、压痛,行切开引流后明确诊断为颈部食管皮肤瘘.患者同时出现休克,在抗感染治疗同时予多巴胺(4.28 μg·kg-1·min-1)24 h静脉维持抗休克治疗,血压维持在90~100/60~70 mmHg(1 mmHg=0.133 kPa).感染控制后仍存在休克,经各种方式治疗均无法停用升压药物,多巴胺用量维持在3.59~4.28 μg·kg-1·min-1.
-
颈前路寰枢椎侧块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
目的 探讨颈前路寰枢椎侧块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寰枢关节脱位患者5例,男3例,女2例,年龄14-58岁.颈前路暴露出寰椎前结节及枢椎椎体,用剥离子向后轻推寰椎前弓,或同时在枢椎旋入带螺纹克氏针向前牵引复位寰枢关节,C臂机透照观察寰枢椎复位情况.C臂机引导下经侧块分别置入螺钉各一枚,侧块关节去皮质化,植入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结果 5例患者均获得了很好的复位,全部采用寰枢椎侧块螺钉固定,手术时间90-130 min,平均出血量150-250ml,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随访6-12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了骨性融合,寰枢椎稳定.结论 采用前路松解、复位、植骨融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操作安全,并发症少,初期随访结果满意.
-
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舒适护理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舒适护理的评价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2010-01-2012-12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行普通护理,试验组40例行围手术期舒适护理.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医院焦虑抑郁评分(HAD)、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镇痛药使用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HAD评定、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镇痛药使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围手术期舒适护理能有效缓解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焦虑抑郁、减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降低术后镇痛药的使用率.
-
颈前入路半椎体次全切除钛网笼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滑脱
目的 研究颈前入路半椎体次全切除钛网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2005-2009年对颈椎滑脱患者28例采用了滑脱椎体半椎体次全切除钛网笼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1年.结果 19例患者颈部及上肢体症状缓解,9例神经功能恢复,复查MRI滑脱都复位并达到骨性融合.结论 颈前入路半椎体次全切除钛网笼钢板内固定术是治疗外伤性颈椎滑脱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
颈椎损伤行颈前入路术53例围术期护理
颈椎损伤常合并脊髓损伤,严重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瘫痪、呼吸功能障碍等可直接危及患者生命,护理质量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2008年3月~2010年6月,我们对53例颈椎损伤患者行颈前入路术,给予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53例,男40例,女13例;年龄21~58岁,平均38岁.致伤原因:车祸伤39例,坠落伤13例,重物砸伤1例.损伤节段:C4 10例,C5 25例,C6 16例,C7 2例.合并脱位和脊髓损伤的27例,按ASIA 2000分级标准,A级3例,B级8例,C级22例,D级20例,E级1例.
-
腔镜技术在甲状腺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自1997年Hüscher等[1]完成首例腔镜甲状腺腺叶切除术以来,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发展已经历了15年,通过对腔镜甲状腺手术的探索与研究,其手术适应证逐步扩大,尝试了多种手术入路及手术方式.从颈前入路的腔镜辅助手术到经胸乳、经腋窝入路的完全腔镜甲状腺手术,临床均已有相对成熟的经验;腔镜甲状腺手术的技术水平已得到逐步提高,从2 cm以下的甲状腺结节到5 cm以上肿物[2]的切除;腔镜甲状腺手术的类型也从单纯甲状腺腺叶部分切除术到甲状腺全切除术,并能完成镜下甲状腺癌中央区甚至侧颈部淋巴结的清扫[3].
-
颈胸交界处病变的颈前路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颈胸交界处病变的颈前路治疗的手术方式和疗效.[方法]自1997年8月~2008年11月期间22例颈胸交界处病变的患者,采用经颈前路不劈开胸骨的手术路径,暴露病变的颈胸椎交界处(C6-T5),对病变进行清除、减压、植骨内固定.22例病人,其中椎体结核5例,椎管狭窄8例,椎体发育不良1例,肿瘤5例,创伤3例,年龄在13~74岁,平均32.3岁.术前通过X线和MRI进行评估,所有入选的病例其胸骨切迹水平所对的椎体位于病椎以远.[结果]全部患者安全完成手术,病灶清除和减压彻底,植骨融合或骨水泥填充,钢板内固定.11例多节段病变(大于3个节段)或者有后凸的病人需要行前后路联合的内固定治疗.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随访12~74个月,平均28.5个月,除2例肿瘤患者死亡外,其余患者全部获得骨性融合.[结论]颈胸交界处病变,术前进行仔细评估胸骨切迹所对椎体,如果位于病椎以远,采用颈前路延长切口,能够获得良好的显露,能够进行良好的减压和固定.对于多节段的病例或者有后凸的病例行后路的固定稳定脊柱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