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腹部闭合性损伤298例手术治疗体会
我院1996年6月至2006年6月对收治的298例腹部闭合性损伤进行了手术治疗,将临床诊治经验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98例,男性196例,女性102例;年龄6~82岁,平均40岁;损伤类型:脾破裂124例次,肝破裂96例次,胃、小肠、结肠破裂34例次,肠系膜损伤26例次,腹膜后血肿、肾破裂24例次,胰腺损伤17例次,膀胱破裂11例次,腹腔内大血管损伤6例次(其中复合损伤36例重复计算例次).
-
六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救治
目的: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临床综合治疗的重要性.方法:3例患者中,1例为腹腔大血管损伤后MODS,2例为重症急性胰腺炎后MODS;2例有七个器官功能障碍,1例有六个器官功能障碍.3例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6d、62d、12d.1例血液透析19天.结果:3例均顺利脱离呼吸机,分别于64d、129d、92d痊愈出院.随访时间为1-7.8年,患者各受损器官功能正常.结论:笔者认为机械通气是挽救生命的重要环节;血液透析是治疗肾衰的主要手段;营养支持是挽救生命的根本措施;联合应用抗生素是控制感染的法宝;个体化治疗是解决矛盾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大血管损伤 重症急性胰腺炎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急S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中心静脉导管的新进展
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已经应用了30余几年了,给临床工作者提供了很多便利.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人们对静脉治疗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所以出现了PICC这类产品.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即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导管由肘前部的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人体,通常选择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沿血管走行终到达上腔静脉的中下1/3处,因此可以将药物直接输注在血流速度快、血流量大的中心静脉,有效保护外周静脉,避免病人由于终没有可供穿刺的外周静脉血管而丧失治疗的机会,又可以避免既往使用普通中心静脉导管会有的血胸、大血管损伤等危险并发症.导管外景通常在4F(1.3mm)以下,对外周静脉影响降到低.可以说这是一种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式.
-
克氏针加石膏外固定治疗肱骨小头骨折
我院采用克氏针加石膏外固定治疗10例肱骨小头骨折病例,获得良好疗效。1 临床资料 10例病例均为外伤所致,男9例,女1例;年龄20~43岁。皆为小头完全型骨折,并向前上侧翻转移位,2例伴外上髁骨折,4例合并部分滑车骨折,10例均有不同程度关节内骨碎片,无神经,大血管损伤并发症。
-
高渗盐溶液治疗失血性休克(附30例报告)
我科自1994年2月~2000年5月,使用高渗盐溶液7.5%氯化钠(HSL)作为休克的早期处理,治疗失血性休克30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20~50岁,平均34岁。外伤性肝破裂5例,脾破裂10例,肾破裂3例,十二指肠破裂1例,宫外孕破裂2例,颅脑损伤3例,周围大血管损伤3例,多发伤3例。2.材料和方法:将10%氯化钠配成7.5%的高渗氯化钠溶液300ml,对失血性休克病例早期一次性输注300ml。输液途径为中心静脉或外周静脉,滴注时间为15min,随后用等渗盐水或低分子右旋糖酐维持。红细胞压积不超过35%,可不输血。
-
危重口腔颌面部急症的临床救治
口腔颌面部急症在临床急症中占有相当比例,其危重型口腔颌面部急症已成当今社会的主要致死、致残原因之一.据相关统计,仅颌面部伤已占创伤患者总数的34%[1].口腔颌面部相对暴露、结构复杂并邻近重要组织,因此颈动脉损伤、颌骨中央性动静脉畸形出血、颅面多发伤一直是临床救治的重点和难点.笔者总结12年收治口腔颌面部急症中涉及面颈部大血管损伤、颅面多发伤、颌骨中央性动静脉畸形出血460例的救治体会,通过3例典型病例,探讨临床救治的要点及方法.
-
颈部大血管损伤的急救手术配合
颈部大血管损伤常合并大出血及休克.患者病情危急,术前准备仓促,术中护理配合就更显重要.本院外科自1998年5月至2005年3月共收治颈部大血管损伤的患者11例,全部救治成功,现将手术护理配合报道如下.
-
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对犬血管影响的组织病理与影像学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血管外膜植入125I粒子对血管影响及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将125I粒子对称性缝植于3只健康杂种犬右侧颈外静脉、颈内动脉两侧血管外膜上,每只12枚,粒子活度0.7 mCi、间距6~10 mm.分别饲养8、10、12个月后行X线平片、MSCTA、DSA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其中MSCTA采用MIP、SSD、VE、MPR等多种后处理图像观察.对侧颈部血管作对照.结果 6根血管均见粒子处局部外膜纤维组织增生和内膜内皮细胞脱落,并随时间延长而明显,中膜与内膜弹力层无甚改变,未见血管狭窄、穿孔及血栓形成.平片显示了全部26枚粒子与分布,未能显示粒子与血管关系;CTA显示粒子旁血管狭窄3根、闭塞1根,粒子金属伪影严重、计数困难,源影像显示粒子周围组织增生;DSA清楚显示了粒子与血管关系,粒子周围所有血管均未见狭窄、血栓等异常.左侧颈动静脉未发现组织病理与影像学异常.结论 血管外膜植入125I粒子可致血管辐射损伤,影像学尤其DSA是粒子植入术对血管影响较好的评价手段.
-
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观察
肢体的创伤、断肢再植、大血管损伤、血栓形成及止血带应用时间过长均可引起肢体缺血.随着血流的恢复,在随后的一定时间内组织损伤不仅不减轻反而逐渐加重,这种现象称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自1998年至今,我们收治肢体创伤病人86例,由于很好地预防了缺血再灌注损伤,功能恢复较好,现总结如下:
-
探讨腹膜后血肿及大血管损伤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救治策略
目的:探讨腹膜后血肿及大血管损伤手术时机及相关救治策略。方法手术治疗组进行探查修补手术。对于稳定型肾周围血肿不伴休克者,则采取非手术治疗措施。结果手术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非手术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膜后血肿及大血管损伤的诊断和治疗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和判断。针对不同的血肿部位、大小等情况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案能够有效的提高治愈率。
-
Ⅲ°开放骨折脱位术中大血管血运的临时重建
交通事业的发展,导致高能量损伤越发常见.而合并大血管损伤的开放骨折脱位,因骨与软组织损伤同样严重,所以治疗更为棘手.其中如何尽快恢复肢体血运,以减少组织坏死,尽力挽救肢体功能,成为治疗的重中之重.我院对此类创伤患者采用术中大血管血运临时重建的方法,赢得了时间.与常规手术方法相比,取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
外伤致四肢血管损伤早期治疗的临床分析
四肢血管损伤在临床比较常见,多因车祸等造成骨折损伤,挤压及某些锐器的直接损伤等原因而造成血管的损伤.严重的大血管损伤,往往可因失血过多而导致死亡.能否及时、正确有效的处理,不仅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而且涉及到受损肢体存活和功能恢复的致残问题,因此在临床上必须争分夺秒的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抢救,才能大限度的降低患者死亡和致残率.我院自1996年~2004年共收治31例四肢血管损伤的病人,修复受损血管39条,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损伤髂内动脉1例报告
椎前大血管损伤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实施髓核摘除术时严重、危险的并发症,轻者术后出现腹膜后血肿,重者当即死亡.我们于1998年10月收治1例,术中损伤髂内动脉,现报告如下.
-
腰椎后路椎间盘摘除术并发腹侧大血管损伤1例报道
腹部血管损伤是后路椎间盘摘除手术的一个严重并发症,早在1945年由Linton和White报道[1].其发生率较低,有报道为0.016%[2].一旦出现会导致大失血、循环衰竭而威及生命,死亡率高达50%[3].因此尽早诊断和治疗十分关键.我院2000年1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1200余例腰椎后路椎间盘摘除手术患者中有1例出现腹部大血管损伤,报告如下.
-
对人工椎间盘置换的一点看法
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有近40年的历史,但长期以来一直是一种有争议的治疗方法,到目前也没有得到美国FDA的批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对于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包括椎间盘突出、退变性不稳、滑脱、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等应用人工椎间盘置换的必要性值得斟酌,因为对这类疾病常规安全的、简单而创伤小的治疗方法效果满意,而且退变本身所发生的病理变化具有代偿性稳定脊柱的作用.其次,该方法的安全性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它与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有根本的不同,人工椎间盘植入体内后任何部件的损坏都有可能产生神经、大血管损伤而导致灾难性后果;另外,理想的人工椎间盘要求有超过40年的使用寿命,但目前还没有一种材料的假体强度能够承受如此大量的循环负荷;同时,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创伤大、技术要求高,假体本身设计的不完善和植入时的偏差都会使其不能完成正常椎间盘的应力吸收和传导功能,从而成为有害的内植物.后,手术效果的可靠性即长期有效性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在过去40年里,全世界实施的有文献报告的各种类型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病例不足4000例(包括会议文献),而且目前还没有远期随访的结果报告,因此对其长期效果的评价是未知的.
-
赵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
轴向腰椎间融合术由Cragg等于2004年提出,作为一种新兴的微创腰骶椎间融合技术,其优点显而易见。但目前该术式适应证的选择远未统一,对伴有持续根性症状或椎管狭窄症状者并不适合,能否用于创伤性腰椎滑脱亦值得商榷;围手术期入路相关并发症是业内关注的焦点,本文作者应用该术式组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无根性症状的L5/S1轻度滑脱17例,近期并发症发生率超过20%(17例中有4例)。作者文中论及所有17例患者均有“机械性腰痛”,但是据文献报道轻度腰椎滑脱“机械性腰痛”发生率较低,且很少出现顽固性机械腰痛。该文所述L5/S1轻度滑脱所致“机械性腰痛”,其诊断究竟如何确立?仅凭影像学所示峽部不连或轻度滑脱,恐怕不足以为据。该术式特有的“术中直肠、大血管损伤等灾难性并发症”更是存在于其他研究报道中。对于初期应用者而言,具备一定的普外手术经验或术中有普外医生的协助,术前精确骶前间隙解剖结构影像学评价与肠道准备、术中精准操作和术后严密观察,则有可能减少并发症发生;另外,附加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确可以提高即刻稳定性并有助滑脱的有限复位,但应用在L5/S1部位有陡峭的学习曲线,由此造成的螺钉误置问题应予高度重视。
-
外伤性胰腺损伤30例诊治体会
我院1986年至1996年共收治腹部外伤815例,其中胰腺损伤30例,男26例,女4例.年龄10~68岁,平均55岁.闭合性损伤28例,开放性损伤2例.交通事故伤22例,砸伤6例,刀刺及枪弹伤各1例.损伤位于胰头12例,胰颈5例,胰体8例,胰尾5例.胰腺离断伤4例,裂伤20例,挫伤6例,胰管损伤8例.合并腹内其他脏器伤24例,肝脾损伤13例,十二指肠损伤6例,胃损伤3例,胆囊损伤1例,肾损伤2例,腹膜后大血管损伤2例.
-
脾部分切除术治疗脾外伤的体会
脾脏因其独特的解剖位置及组织特性,是临床上易受到损伤的腹部脏器之一,约占整个腹部钝性损伤的20%~46%,病死率约3%~23%;合并脾蒂或大血管损伤者,往往伴有全身多发伤,病死率可高达70%;医源性损伤造成无辜的脾切除也常见[1].
-
复杂性颈部大血管损伤13例的治疗
颈部损伤可累及颈椎、血管、气管、咽喉及其他软组织.如存在颈部大血管损伤时,患者病情危重,常因来不及救治或处理方法不当而死亡.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我院收治13例复杂性颈部大血管损伤患者,全部救治成功,现报告如下.
-
大血管损伤再次手术五例
我院在1998年对5例首次急诊手术失败的大血管损伤患者行再次急诊手术,报告如下.本组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4岁(22~46岁),均为锐器损伤血管,临床资料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