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一、概念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是指输入血液或血液制品后的数小时内,出现的以急性低氧血症和非心源性肺水肿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1985年,Popovsky和Moore[1]首先报道了患者在输入血液后数小时出现的临床呼吸窘迫现象.TRALI见于任何性别与年龄,病死率6%~10%[2].在美国,如果以每年用血2500万单位计算,每年有5000人发生TRALI,如果按病死率为6%计算,每年死于TRALI的人数有300人.
-
输血传播疾病及其防治
输血传播疾病是指受血者通过输入含病原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以及任何病原体通过血液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的疾病.目前输血传播疾病的严重肆虐,极大危害人类的健康,日益受到全球的注视.因此,预防输血传播疾病是输血工作者及临床医护人员共同的责任.1 输血传播疾病的种类通过输血传播的疾病已知有十几种,其中严重的是艾滋病、肝炎.梅毒和疟疾的感染在我国也有增多的趋势.
-
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状况分析
艾滋病病毒(HIV)的传播,已引起了全世界对血液和血液制品安全的广泛重视,输入污染HIV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可使受血者感染HIV.为了解菏泽市无偿献血者的HIV感染情况,对122 661名自愿献血者的HIV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艾滋病的母婴传播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经性接触传播、经血液传播(静脉吸毒、输血液或血液制品)和母婴传播三种方式.近几年来,经母婴传播艾滋病日益增多,根据UN-AIDS的报导,近300万儿童在艾滋病流行中丧生,另外100万活着的儿童携带HIV.如何预防和治疗艾滋病的母婴传播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去年在南非德班召开的第13届世界艾滋病大会的讨论的重点内容之一.
-
艾滋病的母婴传播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经性接触传播、经血液传播(静脉吸毒、输血液或血液制品)和母婴传播三种方式.
-
临床疑难配血原因分析及对策
输血是临床上作为治疗和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不适当的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将造成各种输血不良反应.交叉配血实验是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有效的重要手段,但也会经常遇到交叉配合试验不合的问题出现,导致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输血治疗,现将我院11例患者出现疑难配血的原因总结如下.
-
输血不良反应及预防策略
患者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导致的任何意外的不良反应称为输血反应,通常是指输血的不良后果.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患者出现了新的症状或体征,而又不能用原来的疾病解释的都属于不良反应.只要患者输注血液制品发生不良反应,就应进行调查,应弄清楚究竟是原发疾病的表现,或是输血与疾病的共同作用,直到被否定之前,这些不良的症状都应看作是输血不良反应.临床上输血反应很常见,本文就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主要原因及预防策略进行了简要阐述.
-
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
临床中, 患者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导致的任何输血前不能预期的意外反应,称之为输血不良反应. 这些反应会给原有的疾病增加十分不利因素. 输血治疗不但可能会引起受血者相关感染性疾病,而且经常可能发生一些输血反应,轻者经临床治疗可治愈,重者致患者死亡. 输血不良反应按发生时间分为即发反应(24 h内)和迟发反应(24 h后).按免疫学分类,可分为免疫反应和非免疫反应.
-
第四讲 输血相关疾病及感染
1 输血相关疾病与感染的概述输血相关疾病,又称输血传播的疾病,或输血传染病,是指受血者通过输入含病原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而引起的疾病.如果只是病原体存在于体内,而受血者无明显症状与体征时,此种状态称病原携带状态,或称为输血传播的感染,或输血相关感染,受血者此时为无症状病原体携带者.广义上讲,输血传播的感染应包含输血相关疾病和无症状感染.由于输血相关疾病和输血相关感染的检测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相同,有时临床上也难以严格区分,故人们在叙述时往往混用而不严格区分.
-
保证输血与血液制品安全性的综合措施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加速了血站与血库的发展,且全血逐渐被分离和纯化的各种血液成分所取代,其中主要的进步是将引起严重输血反应的大部分白细胞成分从全血中去除掉,这不但可以明显减少由输血引起的不良免疫反应,而且还可减少由这种有形成分携带的许多致病因子.但去除这些有形成分以后,供体血液中仍然含有许多对受体可造成危害的成分,包括同种异型抗原、同种异型抗体以及各种潜在的感染性因子.此外,在血液收集和加工处理的过程中,血液或血液制品同各种人工材料接触,这种接触除了可造成交叉污染之外,还可产生某些化学物质,并在储存的过程中促使一些血液细胞产生新的生物学活性因子,这些因子对受体都可能造成非预期的不良损害.针对上述各种复杂因素,为保证输血与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必须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措施.本文将只针对血液与血液制品中的主要感染性因子及其制定防范措施所面对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讨论.
-
机采献血者招募与保留是安全输血的重要环节
安全输血是指从采血到输入血液或血液制品到患者体内整个过程的安全保障,这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近年来随着医务工作者对合理使用血液成份认识的不断提高,各种血液成份的应用越来越多,其中机采血小板的使用呈逐年上升趋势.
-
隐匿性丙型肝炎病毒与输血后丙型肝炎的相关性
通过血液或血液制品感染的输血后丙型肝炎(PTHC)在抗-HCV EIA检测方法运用于血液筛选后发病率已明显下降.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PTHC至今仍不能完全杜绝其感染危险性.隐匿性丙型肝炎病毒(OHCV)的发现和确定,为PTHC的发生提供了新证据,也将为进一步的防治工作提出策略.
-
丙型肝炎病毒垂直传播的危险因素分析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在全世界估计约1.8亿人,中国有3 700~4 000万,多数感染者呈慢性携带,常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V的经典传播途径为经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但1991年后献血员HCV的筛检已使输血后丙型肝炎大为减少.HCV的母婴垂直传播已被证实,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阻断,因此经母婴传播的HCV感染者相对日渐增多,已成为HCV感染的一条主要途径.以全球有1.8亿人感染HCV计算,如果这1.8亿人中有35%处于生育期,假设母婴垂直传播的概率为5%,那么每年将有25 000到150 000感染HCV的婴儿出生.故尽可能减少HCV母婴垂直传播已成为预防HCV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
输血免疫反应预防(3)
输血反应的定义与概述一、输血反应的定义病人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导致的任何意外的反应,常称输血反应,严格地说输血反应可以是有害的,因此输血反应可定义为任何输血前不能预期的副作用或并发症,通常是指输血的不良后果.
-
2500例输血前4种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检测结果及其交叉感染情况的调查
按卫生部要求,凡需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患者,事前应常规检测与输血后感染有关的抗-TP、抗-HCV、抗-HIV、HBV标志物,本院于2003年1月~2004年12月,对上述患者共2500人次,进行检测,现报告如下.
-
采取对策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
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救治手段,由于目前检测技术的局限性,尚存在一些已知或未知的病毒不能检测出来;临床输血存在输血指征过宽,输血免疫学副作用等,致使临床输血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所以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
7153例输血前检查报告
输血是临床治疗和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同时也和其他治疗方法一样存在一定风险,由于输血不当可引起不良反应,也可能因输入含病原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而感染输血相关疾病,主要包括丙肝、爱滋病、梅毒、乙肝、庚肝、巨细胞病毒等等.
-
济宁地区近几年梅毒检测情况分析
输血是梅毒的传播途径之一,特别是早期梅毒患者血液中含有大量梅毒螺旋体,传染性很强,如果对献血者检测不严,使梅毒患者的血液或血液制品流人血库,将造成受血者被感染.因此,笔者对1999年1月~2001年12月本地区献血者60012人进行了TRUST及ELISA法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随州市2004-2008年艾滋病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与控制效果分析
艾滋病的流行规律是在高危人群流行一定时间后,向一般人群扩散蔓延,并波及妇女和经母婴垂直传播造成新生儿HIV感染[1].在我国通过母婴传播途径感染HIV 的比例已由1998年的0.10%上升到2003年的0.60%[2];一些省份孕产妇感染率超过1.00%[3].但与经性和静脉吸毒传播不同,HIV的母婴传播和经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只要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则基本上可以防止[4].
-
中药联合派罗欣及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32例
慢性丙型肝炎(CHC)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感染性疾病之一.其经典传播途径为经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阻断.CHC的临床表现通常无特异性,病程进展缓慢,可发展至肝硬化甚至肝癌,危害性日益受到重视.本观察所用中药方是我科自行研制的长期以来用于临床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有效验方,为此笔者采取随机对照、盲法等结合的方法,观察中药联合派罗欣及利巴韦林治疗CHC(1b型)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