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截瘫并发症的研究现状
处理胸主动脉病变时,无论是开放手术还是腔内修复技术都可能会出现截瘫并发症.充分了解脊髓血供系统以及缺血后的病理生理变化,将有助于减少截瘫并发症的出现.1 脊髓的供血特点1.1 脊髓的动脉 脊髓由脊髓前后动脉直接供血.脊髓前、后动脉起始部分均很细小,随着下行而逐渐增大,沿途有许多节间动脉发出的根动脉加入,与脊髓前、后动脉吻合,并在脊髓表面形成动脉网,围绕脊髓周围形成动脉冠.根动脉在颈部来自椎动脉、颈深动脉及颈升动脉;在胸腰部来自肋间动脉和腰动脉;在骶部,骶外侧动脉、第5腰动脉、骶髂腰动脉及骶中动脉均参与供应.根动脉是成人脊髓血液供应的主要来源.前根动脉主要供应脊髓下颈节以下至上腰节脊髓的腹侧2/3区.
-
推广“金标准”,在颈动脉疾病诊疗领域创出中国特色——访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曲乐丰教授
2014年3月20日,记者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曲乐丰教授那里获悉,“第三届中华颈动脉外科高峰论坛暨国际颈动脉外科峰会”于2014年4月25日至27日在上海举行.和前两届论坛一样,本届论坛仍由曲乐丰教授出任大会主席.据记者了解,曲乐丰教授系我国血管外科专业首位博士后,他主要从事血管系统性疾病的微创诊治、培训以及相关的器具研发工作.截至现在,已经完成颈动脉手术3200余例,系国内完成此术式多的术者,并在国内率先开展多项新的颈动脉手术方式,使手术时间由原来平均2到3小时缩短至40至50分钟,并发症率由此前的3%至6%降低至1%以下.至今在全国30余省份,带教50余家单位,使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在国内得以传播.为了更好地开展颈动脉领域的学术交流,方便患者咨询,他还领衔开创了“中华颈动脉网”.
-
掌背动脉及皮动脉为蒂的手背逆行岛状皮瓣及复合组织瓣研究
我们自1989年4月~2002年10月,通过对34例新鲜成人上肢标本的显微解剖观察,对手的掌背动脉及其皮动脉、掌背神经及伴行静脉的位置、走行、外径、长度和分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掌背动脉共4条,第1掌背动脉由桡动脉深支发出,第2、3、4掌背动脉由腕背动脉网与掌深弓的近侧穿支吻合而成,走行于手背各伸指肌腱深方、骨间背侧肌浅面.
-
静脉皮瓣的分类及成活机理
1 静脉皮瓣的定义和分类 1.1 静脉皮瓣的定义 1981年,Nakayama等[1]首先报道并提出静脉动脉化皮瓣(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概念.他将大鼠腹部皮瓣远端的一条静脉与股动脉吻合,近端保留一条侧胸静脉作为引流静脉,并获成功.此后,关于静脉皮瓣的研究应用甚多,范围不断扩大.但目前关于静脉皮瓣的定义、命名及分类较为混乱,并无统一标准 .笔者认为静脉皮瓣是指皮瓣的血液循环主要由静脉管道系统承担的皮瓣,而不论其静脉管道内的血液性质及血流方向.此外,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动脉-小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静脉的血流在皮瓣早期应基本不存在,因此,带静脉干的局部皮瓣应不属于静脉皮瓣.另外,临床工作中分离静脉蒂时常保留少许静脉周围组织,若此组织中的小动脉网血流对皮瓣的成活不起主要作用,应属于静脉皮瓣.
-
骨间前动脉背侧支为蒂桡骨瓣治疗舟骨骨折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许多学者围绕腕舟骨损伤后的血运重建问题提出不少新观点和新方法,根据应用解剖学基础,我们设计以骨间前动脉背侧支为蒂的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手舟骨骨折,临床应用3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1应用解剖骨间前动脉在旋前方肌上缘分为两支,一支在旋前方肌深面继续下行向远端,终于腕掌侧动脉网;另一支穿过骨间膜成为背侧支.通过观察上肢血管铸型标本及成人上肢新鲜标本,背侧支起始部口径为1.2~1.7mm,距腕横纹5~7cm,于拇短伸肌、指总伸肌间隙向远端走行,在拇短伸肌肌腹肌腱移行处附近发出骨膜支,骨膜支在拇短伸肌尺侧向桡骨远端呈孤形走行,此处距腕横纹4~5cm,背侧支主干向远端走行时分为两支,加入腕背动脉网,在桡腕关节发出桡骨茎突返支与骨膜支汇合成骨膜弓.静脉回流是通过两条伴行静脉间的众多交通支做迷宫式的逆流.
-
利用肘关节动脉网完成经桡动脉冠脉造影2例
桡动脉入路目前已成为国内主流冠脉造影血管入路.但临床上因该路径部分甚至全程血管迂曲而放弃,临时改为股动脉入路的情况并不少见.2011~2012年,我们收治了2例心脏疾病患者,利用肘关节动脉网完成经桡动脉冠脉造影.现报告如下.
-
大动脉炎研究进展多发大动脉炎概述
大动脉是指血管内径大于5mm,管壁厚度大于1mm的血管.大动脉具有三层管壁结构,其中中层又称肌层,富含一定比例的弹力纤维.大动脉搏动与心脏搏出共同维持血流脉动和脏器血流灌注.大动脉内血流为层流,分叉处有紊流.体循环大动脉主要有胸主动脉、腹主动脉、髂动脉、四肢大动脉和脏器大动脉.颅动脉网、肺动脉网、冠状动脉网是具有特殊性的动脉网.大动脉炎分为原发大动脉炎和继发大动脉炎.继发大动脉炎继发于感染、中毒、外伤等.1993年Chapel-Hill会议把原发大动脉炎分类为多发大动脉炎和巨细胞动脉炎.国内一致认为多发大动脉炎由黄宛于1962年提出.有些文章把多发大动脉炎和大动脉炎混用,显然是不妥当的.另外,有些权威著作在论述巨细胞颞动脉炎诊断时,强调了其发病年龄特征.近年发现巨细胞颞动脉炎可能只是巨细胞动脉炎的一个亚型.巨细胞动脉炎可以侵犯中青年.这种以往认识上的滞后导致部分巨细胞动脉炎被误诊为多发大动脉炎.因此做循证医学分析时注意以上两点.
-
高血压时冠状动脉小动脉及微动脉病变的临床特点
高血压对冠状循环的影响涉及到冠状动脉的各级血管,包括心外膜冠状动脉(直径2~7.5 mm)及其主要分支(1~2 mm),冠状动脉小动脉(500~1000 μm)、微动脉(<500 μm)和心肌组织毛细血管(平均8 μm).其中,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血管的内弹性膜和中膜平滑肌发达,具有较强的收缩力,能使管腔明显地缩小或扩大,从而调节和分配到心脏各部位的血流.而小动脉和微动脉(亦称外周阻力血管)仍属肌性动脉,其收缩和扩张可显著影响心肌血流量和冠状动脉阻力的变化,其中<300 μm的微动脉网是冠状动脉主要的阻力血管床.近的研究已证明,不同节段的冠状动脉对神经性、药物性及代谢性刺激的反应是不同的.
-
内踝区动脉网的显微解剖与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设计
目的:为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年下肢标本,解剖观测内踝区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吻合.结果:内踝区动脉有9个来源,构成3条纵向的血管网:(1)内踝前动脉和踝上支的前纵向血管网;(2)骨皮穿支的中纵向血管网;(3)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和踝管动脉穿支的后纵向血管网.形成3个层面的血管网:(1)骨膜血管网;(2)深筋膜血管网;(3)皮神经浅静脉血管网.内踝区骨膜、筋膜、大隐静脉、隐神经和皮肤的营养血管同源.结论:内踝区血供来源为多源性,有明显的方向性,吻合十分丰富,可以设计3种包含浅深筋膜、皮神经、浅静脉及其营养血管的小腿内侧远端蒂皮瓣:(1)以胫后动脉肌间隙支为蒂,旋转轴点在内踝凸出点上3cm;(2)以内踝前动脉筋膜穿支为蒂;(3)以踝管区动脉穿支为蒂,旋转轴点在内踝凸出点平面.
-
肩胛上动脉异常1例
肩胛上动脉是供应肩胛骨及其周围骨骼肌和构成肩胛动脉网的重要血管之一,正常情况下起始于甲状颈干或锁骨下动脉,向后走行于肩胛上横韧带的下方,经肩胛上切迹行于冈上肌、冈下肌与肩胛骨之间,并与旋肩胛动脉形成吻合支,供应肩胛区的血液,同时也是供应胸锁乳突肌下1/3血液的动脉之一。在下颌骨相关手术中占有一定地位[1]。
-
双侧腓浅动脉纤细1例
男性尸体标本,年龄约50岁,身长170cm,双下肢无畸形及发育异常.解剖下肢时发现其双侧腓浅动脉起始于胫前动脉,起点距腓骨小下7.2cm,外径0.2.该血管沿趾长伸肌与腓骨长短肌之间下行,沿途发出3支外径约0.1的吻合支(附图),与胫后动脉穿支吻合之后,进入皮下,彼此间吻合形成皮下动脉网.
-
前臂桡背侧皮瓣修复手背皮肤缺损一例
前臂背侧皮瓣解剖相对比较恒定,临床应用此皮瓣逆行岛状修复手背的皮肤缺损,其血供来源为骨间背侧动脉与骨间掌侧动脉在尺骨茎突近端2.0~2.5 cm的动脉网,我们介绍一种新皮瓣,其皮瓣切取部位与前臂背侧皮瓣稍微不同,为前臂桡背侧,利用的血管供血也不同,目前命名为前臂桡背侧皮瓣.
-
手背尺侧皮瓣修复腕掌部深度烧伤
我科于1992年利用手背尺侧皮瓣修复腕掌部深度烧伤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2~48岁.烧伤原因:电击伤、炭火、钢水、碱及氢氟酸烧伤.部位:掌根、小鱼际、腕部,均伴有肌腱、血管、神经、骨外露.皮瓣面积1.5 cm~4.5 cm×2 cm~7 cm.方法:腕背网由桡动脉、尺动脉腕背支及骨间背侧动脉的末支吻合而成,并向远侧发出2~4掌背动脉.小指背尺侧由腕背网单独发出一小支营养血管;在掌背有深、浅两层动脉网.浅层细小,位于浅筋膜,深层动脉网位于手背指伸肌腱深面,有6条动脉与掌背平行:拇指背动脉、1~4掌背动脉、小指尺侧动脉,各动脉干吻合成较粗的动脉网并与浅层动脉网有广泛的吻合(图1).以第5掌骨外侧缘为轴线,远侧达掌指关节以远,近侧位于第5掌骨基底.依据创面大小设计皮瓣,若皮瓣较大可包含第4掌背动脉(图2).手术在止血带下进行,不完全驱血,以利识别血管.切开皮瓣边缘,在小指展肌肌膜表面剥离.掀起皮瓣后辨明血管走向,蒂部作S形切口,在深筋膜与肌膜表面间游离.保留一根浅静脉及尺神经浅支进入皮瓣,血管蒂周围保留2 cm软组织.供瓣区在2.5 cm以内可直接缝合,超过2.5 cm则需中厚皮片移植.皮瓣面积1.5 cm~4.5 cm×2 cm~7 cm.除1例边缘少许坏死经换药治愈,余13例皮瓣全部成活.10例患者随访1年以上,皮瓣耐磨,感觉良好,二点辨别觉6~12 mm.
-
互联网医院遍地开花
2016年年底,腾讯研究院和动脉网联合发布了《中国互联网医院白皮书(2016)》,在所统计的36家互联网医院中,以微医、阿里健康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与医疗机构、地方政府作为联合发起方成为互联网医院的主流模式,仅微医就落地了17家省(市)互联网医院.东软熙康、智业互联为代表的IT服务商参与建设了13家,成为互联网医院的第二阵营.此外,还有医药类企业、政府、医疗机构等自主建设的互联网医院.
-
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都做了什么?
随着科技发展,大数据技术正在推进人工智能的进程,人工智能用来提高健康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自动化程度.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过去备受质疑,然后如今我们发现大数据技术正在推进人工智能的进程,在医疗健康领域也是如此.不妨随动脉网一起看看以下几个推进中的人工智能应用.